
7月9日上午,《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组成员应李锡润、程蔚兴夫妇请求,到东胜区万正彤云小区接上两位老知青到东康线“南京知青林”纪念碑前拍照留念。
一路上,时而瓢泼大雨,时而濛濛细雨。坐在车里的程蔚兴阿姨兴奋地说,北方的小暑天仿佛更像南方的梅雨天了啊。半个多小时的车程,当两位老知青看到知青林地的松树长得又粗又高且绿油油的,更加兴奋不已。他们说这是第二次来这里,所不同的是这次只有他们两位南京知青,而且是金婚之年来到这里,就算是金婚最有意思的纪念吧。
李锡润老人告诉我们,他是南京九中66届高三学生,虽然同程蔚兴是一列专车来原伊克昭盟鄂托克旗插队落户同贫下中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但是他们俩人是到了乌仁都西大队才认识的,在草原劳动锻炼三年之间,他俩萌发了男女青年之间的那种爱慕之心。后来,他俩一起被伊盟绒毛厂招收为工人,于1975年春天在工厂结婚成家,他俩的爱情结晶就诞生在难忘的东胜,儿子在绒毛厂幼儿园上过学,在东胜四完学念过书,现在在苏州工作,已经是两个女儿的爹了。李锡润夫妇是1987年按照国家政策回南京工作的。
程蔚兴老人告诉我们,她们这次是专程来鄂托克旗为乌仁都西走出来的鄂托克旗民族中学原校长马萨先生追悼会而来的,顺道看看当年的老朋友,先是到鄂托克旗乌兰镇,又到楚勒拜王强家,再到了乌仁都西看望了好几家牧户,最后来东胜会会绒毛厂的老工友,然后回南京,南京养老院里还有105岁的老妈妈需要服侍。
当我们问到他们为什么对第二故乡有如此情谊时,程蔚兴脱口而说,我们还是娃娃的时候来到牧区建设边疆,改天换地,真没想到当时劳动环境是那么的艰苦,南北生活方式方面的差距更是天壤之别,但我们努力适应环境,牧人尽力帮助我们适应当时的生产生活条件,完全可以说,我们是在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遇到了真心实意帮助我们的农牧民老乡,正因为这样,我们之间结下了几代人难以忘怀的深情厚谊。
他俩和我们加了微信,答应一有时间就在微信上聊聊50多年来他们和牧人交往交流交融的故事。我们祝福他们晚年愉快开心,衷心希望他们为课题组讲出更多平凡且有意义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