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网站
www.ordosxue.cn
当前位置:首页  > 地方学交流  > 鄂尔多斯学研究
奇海林在新型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上交流发言
发表时间:2025-09-19 来源:学言
打印: 检查图片

   9月13日,由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内蒙古自治区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呼和浩特民族学院联合主办的“地方、社会智库的创新发展——2025第十二届新型智库建设学术研讨会”在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召开。呼和浩特民族学院党委副书记、校长王敏,内蒙古社科联党组书记、主席乌恩奇,中国科学院文献情报中心主任、《智库理论与实践》主编刘细文分别致辞,内蒙古社科联党组成员、副主席朱晓俊总结,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奇海林教授受邀参会,并在“地方、社会智库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专题分论坛上,以《社会智库的鄂尔多斯学实践》为题作交流发言,分享地方社会智库发展的“鄂尔多斯经验”。

02    

   乌恩奇指出,当前内蒙古正在围绕两件大事,接续实施“六个工程”,组织开展“六个行动”,全力以赴推动闯新路进中游,迫切需要智库攻坚破题,为自治区破解发展瓶颈、抢占转型先机提供精准靶向的智力支持。各级社科联要充分发挥枢纽作用,整合资源,鼓励和加强区内外社会智库之间、社会智库与高等院校及科研机构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关心关爱地方、社会智库的发展,推动地方、社会智库的高质量发展,为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贡献更多智慧和力量。 

01

   奇海林在专题发言中,详细介绍了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发展历程与实践经验。他提到,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于2002年9月16日,与体制内研究机构、科研院所及高校不同,它是由关心当地发展的退休老干部与专家学者共同发起成立的社会组织性质学术类社会团体。成立初期,研究会聚焦地方学与地方文化发展,历经二十余年的探索与沉淀,成功转型为区域内广受认可的新型智库。“这一转变并非简单的规模扩张,而是组织身份与社会角色的深刻重塑。”奇海林强调,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始终以严谨的“知识体系构建”为根基,以主动的 “社会应用服务”为牵引,形成了独特的“双轮驱动” 发展模式,将自身发展与区域命运紧密绑定。这种 “内生性成长”路径,为观察地方智库如何突破发展局限、积累社会信任、实现功能升级提供了典型范例。 随后,奇海林从“学术共同体到区域智库的转型逻辑”“地方智库建设的经验提炼与深度分析”“对我国地方智库建设的启示”三个维度展开阐述。他表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实践充分证明,一个源于民间、立足地方的学术团体,只要坚持精准的战略选择、构建开放的组织生态、做好精细化的影响力设计,并以深厚的使命感为支撑,就能成长为对区域发展产生深刻影响的新型智库。他呼吁,未来各地需培育更多像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这样扎根本土、兼具专业精神与现实关怀的智库,为区域科学决策与高质量发展注入独特的思想动能与实践智慧。

   本次研讨会通过主旨致辞、专题报告、分论坛交流等多种形式,搭建起跨区域、跨领域的智库交流合作桥梁。来自不同地区、不同领域的参会代表围绕地方与社会智库创新发展的核心议题深入探讨,分享实践经验、碰撞思想火花。研讨会的成功举办,不仅为地方与社会智库创新发展提供了新思路、新方向,更助力内蒙古进一步夯实智库建设基础,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进区域高质量发展的进程中,凝聚起更为坚实的智库力量。

 


 

 

电子备案:蒙ICP备05001025号-1 电子邮箱:ordosxue@163.com 主办单位:鄂尔多斯学研究会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市委党校D座
网站标识码:5200000137 邮编:550002 联系电话:0477-8521114 蒙公网安备150603020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