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历史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不算久远的记忆(之一)  开栏絮语

来源:商务时鄂学专刊第7期 作者:潘洁 人气: 发布时间:2011-07-21
摘要:杜洪涛老弟主持《商务时报》,那是很有底蕴的。我简直觉得,此职非他莫属。他是鄂尔多斯人。二三十年前,他就在鄂尔多斯电视台从事新闻工作。他父亲杜凤华曾任盟委宣传部部长,是我们十分敬重的领导,所以杜洪涛办报,一定程度上是家传、科班。果然,才不到

  杜洪涛老弟主持《商务时报》,那是很有底蕴的。我简直觉得,此职非他莫属。他是鄂尔多斯人。二三十年前,他就在鄂尔多斯电视台从事新闻工作。他父亲杜凤华曾任盟委宣传部部长,是我们十分敬重的领导,所以杜洪涛办报,一定程度上是家传、科班。果然,才不到一年,就办得风生水起,声名初振。今年年初,我所在的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同《商务时报》合办了一份专刊。最近杜总提出,要办几个儒雅新鲜、引人入胜的专栏。我于是想到,可不可以把我青壮时代的记忆和感悟写出来与大家分享?这对于一起走过来的老年朋友,是共同的回忆与交流,哪怕恍若隔世,唏嘘不己,也不会令其晚年福份、夕阳色彩流失于万一;对于风华正茂,愁少梦多的青少一代,则可填补脑海里关于昨日、前天的空白。笔墨所及,自然要写自己亲历、亲闻的事情,即使所想、所感,也得基于事实、符合逻辑、经得起推敲。当然,还必须与《商务时报》办报宗旨、同研究会治学方向相协调。其实无非是把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人们的生存状态、理想追求;知识分子的奋斗、甘苦以及那时社会、人群的上与下、左与右、富与穷、饥与饱以及现实与理想、烦恼与欢乐,尽可能细致形象地告诉大家。每篇一千多字,相互关联,又各自独立。此篇话有未尽,下次适当补议。没有系统的写作大纲,或许可写百余篇,也许发到一年半载就紧急叫停。尽可能以读者意趣为取舍,避免那种乏味的、流水帐式的记叙。但也不敢奢望千人争阅,洛阳纸贵的效果。本人出过书,发售状况一般,绝无“粉丝”,读者也不过在打罗之间,所以这部“记忆”与当今文学界的“表现自我”无关。一来这不是纯粹的文学作品,二来本人属于升斗小民,学识功力捉襟见肘,道德文章乏善可陈,浑身上下没什么“表现”之处。

  今年进入“十二五”了。我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尚在实施的1956年3月来到鄂尔多斯的,如今“古稀”也已跨越了几年,但记忆尚好,闭起眼睛,从伊克昭盟到鄂尔多斯市、从东胜县到东胜区的大事小情、车水人流,众生百态,市井新闻,就象电视屏幕一样,不停地从脑海中闪过,越是久远,越是清晰。此外,我从上中专起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到“文革”,大小30本。“文革”后不敢写了,可是在报社当记者,采访时总得记录;到化工系院搞管理,开会调查总结经验,不能不形诸文字,迄今为止,加起来又记了89本。这些也构成了我记忆的源头。我写回忆文字,有个习惯,涉及身边的哪个人,就真名实姓地写出来,一者以此证明事件的真实,二者始终珍惜那段相识、相处的缘分。褒贬臧否,评价高低,有欠准确之处,还请当年的老友见谅。

  愿意随时倾听读者的批评,哪怕是尖刻的指责,大幅的否定,这样能使以后的篇目更适合大家的口味,何况作者早已过了“耳顺”之年!

  这一篇是“楔子”。从下一篇起,正式走进记忆的档案室。

责任编辑:潘洁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