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历史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成吉思汗守陵人达尔哈特溯源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2年第 作者:旺楚格 人气: 发布时间:2012-06-28
摘要:【内容提要】成吉思汗守灵达尔哈特的祖先,是守护成吉思汗鄂尔多的成吉思汗身边的亲军万名贺希格腾。正如当年成吉思汗所说的不分昼夜保卫我的帐房,不合眼睛地护卫我的身躯的人们。成吉思汗去世以后,他们世世代代守护、祭祀和管理成吉思汗八白室、成吉思汗

        【内容提要】 成吉思汗守灵达尔哈特的祖先,是守护成吉思汗鄂尔多的成吉思汗身边的亲军“万名贺希格腾”。正如当年成吉思汗所说的“不分昼夜保卫我的帐房,不合眼睛地护卫我的身躯”的人们。成吉思汗去世以后,他们世世代代守护、祭祀和管理成吉思汗八白室、成吉思汗苏勒德等奉祀之神;元世祖忽必烈把成吉思汗祭祀钦定为大元朝廷祭祀时,委任了祭祀主持亚木特德。亚木特德,为元朝时期官员称号,是达尔哈特中主持成吉思汗祭祀和苏勒德祭祀的特殊人员;约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重新组成五百户达尔哈特,专门从事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及哈日苏勒德(黑纛)的事务。五百户达尔哈特以原有的达尔哈特为主,加上从鄂尔多斯七旗和全蒙古各札萨克派来的代表性人员共同组成。

        【关键词】 达尔哈特 溯源

 

        成吉思汗守灵群体,是守护成吉思汗宫廷的鄂尔多斯部的组成部分,俗称达尔哈特,有“担负神圣使命者”之意。成吉思汗时期,这一群体被称之为“守护鄂尔多的人们”,即鄂尔多斯部的前身。成吉思汗去世后这一群体被大蒙古国授予免除役赋、专门守护成吉思汗祭灵白宫的特殊权利和神圣使命,使这一群体便成为“达尔哈特”,即“担负神圣使命者”。鄂尔多斯部原为成吉思汗四大鄂尔多的守护者,而达尔哈特人的祖先主要是守护成吉思汗大鄂尔多的群体。达尔哈特人,从成吉思汗祭灵白宫建立以来,世世代代守护、祭祀和管理成吉思汗八白室、成吉思汗苏勒德等奉祀之神。在过去那样艰难困苦的条件下,辗转南北,保护了成吉思汗祭灵宫帐,完整地保留了13世纪蒙古民族古老的祭祀文化和宫廷礼仪文化。

      一、达尔哈特来自成吉思汗身边

        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前后,正式建立和扩充了身边的精锐部队。即1204年,建立了身边的精锐军,在这基础上于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后扩充了精锐军。守护成吉思汗鄂尔多的成吉思汗身边的这支亲军称“万名贺希格腾”(万名受福者)。也有史料记载为“怯薛军”(吉希亚,轮流值班守卫之意)。其总数为一万人,由成吉思汗九员大将之首博斡儿出统领。“万名贺希格腾”中宿卫(客卜帖兀勒、暗哨)一千人,分作四队,轮流执勤,每三天轮班一次。宿卫,夜间暗守在帐殿周围,任何人未经宿卫许可,不得靠近大汗的帐殿;弓箭手(火儿赤、箭筒士)一千人,他们和精锐军一同分四班值白班,护卫大汗;精锐军(陶尔古干)八千人,平日分四班护卫大汗,战时,冲锋在最前面。

        成吉思汗要求身边亲军“不分昼夜保卫我的帐房,不合眼睛地护卫我的身躯”。因而,入选亲军的条件也非常严格。成吉思汗规定:从万户、千户、百户、十户长官(诺彦)之子及百姓之子中挑选有才华、身体健壮、能够胜任者。千户长之子要带十个朋友和兄弟一人;百户长之子要带五个朋友和兄弟一人;十户长之子和百姓之子要带三个朋友和一个兄弟。他们自备乘马和所需物品。

        据史料记载,在成吉思汗万名亲军中,由也客纳兀仁统帅一千名宿卫,并封他为千户长;由者勒蔑之子也顺台统帅一千名弓箭手(火儿赤),并由土格之子孛赫岱协助。弓箭手分四班执勤,其中也顺台领一班,孛赫岱领另一班,浩日呼达格领第三班,剌布剌呼领第四班。

        八千名精兵(陶尔干)由博斡儿出之子兀格楞彻尔毕,木华黎之子孛哈,鲁盖之子阿剌其台,陶岱彻尔毕,土古剌呼彻尔毕,卓儿其台之子察乃,阿剌其之子阿呼岱分别统管一千名精兵;并从八千名精兵中再选出一千名把托儿(英雄),由阿尔亥哈撒儿统管,平时参加守护值班,战时派他们冲锋陷阵。

        平时,将这些精兵分四班,每班执勤三天,参加白天的守护。其统领四个班的官员为:孛哈、阿剌其台、陶岱彻尔毕、土古剌呼彻尔毕等四人。当年,成吉思汗下令:“我贺希格腾(精兵)的一般人士,比外官千户诺彦还要重要,外官千户诺彦如果与我贺希格腾发生纠纷,定要惩罚千户诺彦”。关于达尔哈特是“万名贺希格腾”的后裔,可用以下几方面说明。

        一是成吉思汗身边的这支亲军,成吉思汗去世后仍履行守护成吉思汗祭灵白室的义务。根据达尔哈特家谱,成吉思汗守灵人主要由成吉思汗大将博斡儿出、木华黎的后裔或他们的属民组成。成吉思汗“万名贺希格腾”是由博斡儿出统领,并且博斡儿出、木华黎等大将之子都在“万名贺希格腾”中担任领班,他们的子孙后代继承了祖先的职责;二是成吉思汗守灵达尔哈特,在管理体制上一直保留了成吉思汗时期的亲军管理体制。达尔哈特中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十八个贺希格。本人认为,“贺希格”,就是引用了成吉思汗时期的“万名贺希格腾”的组织形式。达尔哈特贺希格中,仍然还保留着“浩尔其纳尔贺希格”等;三是达尔哈特守护成吉思汗灵包的工作流程仍然保留了成吉思汗“万名贺希格腾”即“怯薛军”的值班守卫形式,值班守卫同样分为日班、宿卫,与当年的值班守卫完全相同。这些,说明成吉思汗守灵人达尔哈特来自成吉思汗“万名贺希格腾”。

        在鄂尔多斯,除居住在大伊金霍洛周围的圣主达尔哈特和苏勒德达尔哈特外还有旗属达尔哈特。旗属达尔哈特是守护、祭祀分布于鄂尔多斯各旗的成吉思汗眷属灵包及圣物的达尔哈特。包括鄂托克旗拖雷伊金达尔哈特、别里古台宫帐的达尔哈特、哈撒儿奉祀之神达尔哈特,杭锦旗的阿拉格苏勒德达尔哈特,达拉特旗的窝阔台伊金达尔哈特,准格尔旗的“准格尔伊金”达尔哈特,溜圆白骏达尔哈特,乌审旗的守护大蒙古国查干苏勒德、木华黎景肯苏勒德等诸多旗徽的达尔哈特。旗属达尔哈特的称呼有所不同,有的仍叫达尔哈特,有的则叫“珠玛”或“珠木”。旗属达尔哈特中,也有主持祭祀的亚木特德,如鄂托克旗拖雷伊金达尔哈特中就有八大亚木特德,哈布图哈撒儿阿拉格苏勒德的达尔哈特中有明嘎图、芒赖、呼和庆、查尔给其、呼古尔其、图利、吉劳庆、昂苏等八个亚木特德。这些达尔哈特的祖先,有的仍是成吉思汗身边的人,有的则是成吉思汗眷属身边的人。

         二、亚木特德产生于忽必烈时期

        元世祖忽必烈把成吉思汗祭祀钦定为大元朝廷祭祀时,委任了祭祀主持亚木特德。亚木特德,为元朝时期官员称号,是达尔哈特中主持成吉思汗祭祀和苏勒德祭祀的特殊人员。亚木特德,从职能上分为圣主达尔哈特亚木特德和苏勒德达尔哈特亚木特德。两部分达尔哈特,各有八大亚木特德。据元朝文献《十善福经白史》中记载,元世祖忽必烈钦定成吉思汗四时大典时,以大臣的称号命名主持祭祀的官员。当时,忽必烈封博斡儿出子弟等人为太师、太保、宰相、洪晋,从其他人员中又选派了图利、格赫、彻尔彼、哈萨嘎、土默图、明嘎图、昭图等大小亚木特德,专门从事成吉思汗祭祀。清朝时期规定亚木特德只管理守护、祭祀成吉思汗陵寝的事务,不能涉及公务。亚木特德,为达尔哈特中的特殊阶层,一代代世袭。

        1824年(道光四年),有人向清廷反映,“达尔哈特很早很早以前设置的太师、太保、宰相、洪晋等名称不符合法律法规,应更换其名称”。其意为这些职务称呼是朝廷大臣职位,不应用于达尔哈特的职位。当时,清朝廷采纳了这一意见,要求伊克昭盟盟长更改达尔哈特祭祀主持人的职位称呼。根据朝廷的意见,伊克昭盟盟长兼济农曹德那木热布杰根登,将太师、太保、宰相、洪晋名称更改为首席(大)达玛勒,副达玛勒,三达玛勒,四达玛勒。对此,内外蒙古王公贵族不满意,由内外蒙古十个盟的札萨克、汗、王、贝勒、贝子、公、台吉塔布囊联合向清廷提出要求,恢复达尔哈特亚木特德的原有的称号。1828年(道光八年)1月28日,清朝内务部下文说:“守护成吉思汗陵寝的蒙古人已年久。太师等虚职,很早以前开始一直延用至今,这只是蒙古人的传统,不是官衔,也没有酬金,并不涉及公事。因此,根据要求,恢复其从事主持管理祭祀事务的太师、太保、宰相、洪晋等虚职”。并规定,“这些称号,只用于管理守护、祭祀成吉思汗陵寝的事务,决不能涉及公务”。从此,达尔哈特亚木特德的称号,继续延用过去的名称。圣主达尔哈特和苏勒德达尔哈特各有八大亚木特德之外,达尔哈特中还有职业亚木特、亚木等职司者,他们在成吉思汗祭祀中承担不同的职责任务。

        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宫的圣主达尔哈特和守护成吉思汗哈日苏勒德的达尔哈特各有八大亚木特德。据清朝咸丰五年、光绪二十九年、民国24年至33年(1935~1944年),达尔哈特的达尔古呈报给济农的函件中提到的圣主达尔哈特主持祭祀的八大亚木特德为:太师、太保、宰相、洪晋、格赫、彻尔彼、图利、哈萨嘎;苏勒德达尔哈特主持祭祀的八大亚木特德为:土默图、明嘎图、宰相、洪晋、彻尔彼、哈萨嘎、昭图、丞相。据20世纪80年代达尔哈特提供的资料,圣主达尔哈特八大亚木特德为:太师、太保、芒乃(芒赖)、洪晋、格赫、图利、哈萨嘎、彻尔彼;苏勒德达尔哈特八大亚木特德为:宰相、丞相、土默图、明嘎图、昭图、图利、彻尔彼、格赫。 

        圣主达尔哈特和哈日苏勒德达尔哈特各八大亚木特德之外,还有在成吉思汗祭奠中从事具体工作的职业亚木特。亚木特德与亚木特有区别。亚木特德是主持祭祀者,而亚木特在祭祀中只是从事具体工作。圣主达尔哈特中包括胡日查尔给图(演奏者)、哈如拉芒赖(回敬者)、嘎拉其(煮全羊者)、伊如勒其(祝颂者)、乌格图勒(接迎者)、松其(盛酒者)、札萨古拉(摆放祭品者)、哈嘎拉嗄其(守门者)、呼吉扎拉格其(点香者)、查古尔其(端酒者)等十个亚木特,是在成吉思汗祭祀仪式中有权分到亚木福份的十个亚木特。苏勒德达尔哈特中还有希古尔其(在苏勒德威猛祭中抓捕不吉利山羊者)、浩舒其巴特尔(先锋英雄、参与苏勒德威猛祭者)、达尔罕巴特尔(苏勒德祭奠中宰杀牲山羊的人)、嘎布希古尔其(在苏勒德威猛祭中摆动羊头的人)等亚木特。达尔哈特中具有亚木特德称号的具体人,称为亚木。同一称号的亚木,有一至四个不等,俗称达尔哈特六十个亚木。亚木,由圣主达尔哈特和苏勒德达尔哈特的各八大亚木特德和在祭祀中承担具体事务的人员组成。达尔哈特的亚木实际超出六十个。

        三、五百户达尔哈特重新组成于康熙年间

        17世纪30年代,成吉思汗八白宫及诸多奉祀之神再次集中于鄂尔多斯,守护、祭祀成吉思汗祭祀圣物遇到一定压力。为了加强成吉思汗八白宫及圣物的管理与祭祀,约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由内外蒙古十个盟的王公札萨克商议,并经清政府同意,重新组成五百户达尔哈特,仍享有不服兵役、不交纳税赋的神圣权利,专门从事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及哈日苏勒德(黑纛)的事务。五百户达尔哈特以原有的达尔哈特为主,并从鄂尔多斯七旗和全蒙古各札萨克派来的代表性人员组成。五百户达尔哈特,集中居住在八白宫及哈日苏勒德所在的伊金霍洛和苏勒德霍洛周围,郡王旗札萨克为他们封分了牧场。历史上,将这部分重新组成的成吉思汗守灵人称之为“五百户达尔哈特”。

        关于重新组成五百户达尔哈特一事,在文献档案中有很多记载。如,1825年(道光五年)冬末月十五日,伊克昭盟盟长曹德那木热布杰根登给扎萨克旗贝子热西斯仁台吉的信中提到“从康熙三十五年至乾隆二十八年间的十八次男性登记”事宜。即五百户达尔哈特组成开始,清朝廷几乎每年要求呈报达尔哈特的男性登记。1828年(道光八年)关于恢复达尔哈特职位称号的史料中提到“五百户达尔哈特的事”是“一百数十年延续的事”。从中不难看出,达尔哈特五百户产生于康熙年中期,与康熙三十五年相吻合。学者赛音吉日嘎拉经过研究,认定1696年(康熙三十五年)重新组建了五百户达尔哈特。

        专门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奉祀之神的五百户达尔哈特,绝大多数来自鄂尔多斯的各旗,也有一部分户来自其他盟旗。据史料记载,“五百户民众,是从十个盟的所属旗里派出的守护祭祀奉祀之神的人员”。关于祭祀费用,当时决定,达尔哈特带上伊克昭盟官署的证件和成吉思汗神像,到外四个盟、内六个盟所属有札萨克(成吉思汗后裔)的各旗,各札萨克要提供来回走的乘骑和证件,并为祭祀募捐。

        关于五百户达尔哈特,从各地抽调而来之事,也有很多记载。1825年(道光五年)10月24日,伊克昭盟盟长曹德那木热布杰根登给扎萨克旗贝子热西斯仁台吉的信中说:“清廷下旨,从鄂尔多斯七旗中抽调的五百户达尔哈特中,每个旗究竟有几户,每户有几口人,将此事由盟长协同七旗札萨克,详细翻底,弄清原始情况,并建立男性登记册子后禀报朝廷。”1839年(道光十九年)锡林郭勒盟盟长、苏尼特左翼郡王策旺札布给贝子东道布斯仁的书信中称:“从我们锡林郭勒盟苏尼特旗,为祭祀成吉思汗奉祀之神而去定居的苏尼特的吉鲁根巴图儿的后代尤木道尔吉等人回来报称,他们本离开吉鲁根巴图儿后裔居住的地方,去诚心为成吉思汗苏勒德祭奠出力。由伊克昭盟盟长及札萨克济农官署颁发了永久免除差役的达尔哈特的证件,并一直享有这一待遇。但后来,由鄂尔多斯札萨克王,将这些户归属台吉管辖。现在,由札萨克协理贡其格、贡冲等人不管其神圣的证书,随意将(苏尼特)二十八户隶属于章京热布杰、巴亦吉呼、玛希吉日嘎拉等人所辖苏木里的台吉达格苏如拉、热希尼玛、勃格日、吉格米德及其他王公之下,几乎中断了祭祀成吉思汗苏勒德的神圣职业。因而,要求将他们与为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尽力的达尔哈特一起履行其祭祀职责。”

        1839年(道光十九年),伊克昭盟盟长贝子东日布斯仁书信中还反映“内外各盟的诸多王公台吉之祖宗成吉思汗奉祀之神的守护祭祀者五百户达尔哈特,从十个盟所属的旗里派出来以后,一直不让担负其他差役,诚心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奉祀之神”。对此,哈拉哈的彻辰罕等盟旗诸多蒙古王公,要求查清五百户达尔哈特的来源,并享受其待遇;1917年(民国6年),阿拉善亲王拉旺热布丹给伊克昭盟盟长的书信中称:“为专门祭祀成吉思汗陵寝和苏勒德神物,早在清朝时期封五百户为达尔哈特,并以法确定。”

        17世纪末,以鄂尔多斯部为主,来自全蒙古地区十个盟的五百户达尔哈特中,有记载的包括锡林郭勒盟苏尼特的吉鲁根巴图儿的后代二十八户。根据史料记载,我们可以认定,重新组成的五百户达尔哈特,形成于清朝康熙年间,是原有达尔哈特的基础上,以鄂尔多斯各旗为主、从内外蒙古各札萨克派来的部分人员组成。 

 

 

 

                                作者系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责任编辑:旺楚格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