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工作是总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上个世纪70年代我曾在鄂托克旗旗委工作了整整10年。近些年来我参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工作,有机会来鄂托克旗,总是有一种回家的感觉,很亲切。每次回来都能感受到鄂托克旗发生的巨大变化。我记得上个世纪70年代,鄂托克旗(未分旗)的年财政收入大约是200~400万元左右。2010年鄂托克旗的财政收入达到34亿元,两个数字之间的差距几乎是千分之一。除了数字变化以外,让我更感受到的是人们思想文化素质的提高和社会风气的改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对民族工作、民族文化的高度重视和高度自觉,在开发物质资源的同时,更加重视开发历史文化资源、民族文化资源,这些是很难用数字估量出来的。 在民族地区,应该说民族工作是经济社会总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发展规划中,民族工作规划是总规划的一部分。鄂托克旗在旗委、政府的高度重视下,在进行“十二五”规划的同时,把民族工作的“十二五”规划也作为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提出来。就规划的指导思想来讲,我认为是对民族工作高度重视的一个结果。没有对民族工作的高度重视,没有和谐的民族关系,没有民族团结的良好局面,发展就是一句空话,这是关系大局的事情。 鄂托克旗民族工作“十二五规划纲要”非常务实、全面,措施到位。如果讲建议的话,就是在注重民族工作务实的同时,也要高度重视务虚的工作。所谓务虚的工作,就是对于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的宣传教育、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和民族意识、重视民族传统、发展民族文化等一系列属于思想文化范畴的工作要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如果没有对我们国家民族状况的深刻认识,不了解我们多民族国家的基本特征,缺少民族的意识,我们的工作很难做好。这种平常的民族认同工作、文化沟通工作,没有一个扎实的基础,一旦遇到一些问题,就会产生矛盾和摩擦,就可能成为“事件”。这种“事件”在哪一天出现固然有偶然因素,但它却是平时工作不到位的一种反映。如果我们在日常工作中都加强了对民族认同工作的教育和宣传,相互之间建立了和谐的民族关系,问题就不会发生,即使有一些问题出现,也会在相互理解的基础上平稳地解决好。这是至关重要的。 我去年和朝鲁同志在北京参加了“人文北京”国际学术讨论会。“人文北京”是北京市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文化内容。我在会上发言,提出在建设“人文北京”中,一定要注意首都北京的民族元素。北京是全国56个民族的首都,各个民族都要在自己的首都听到自己民族的声音,看到自己民族的文化,感受首都给各民族带来的温暖,特别是那些在北京历史上有过贡献的少数民族,这种愿望就更强烈。北京是辽、金、元、明、清五朝都城,五朝800年时间。在这800年中,除了明代近280年是汉族作为统治民族外,其他四朝都是少数民族所统治的。特别是元代和清代,对于北京的建设和北京作为国家首都地位的确定,起到了巨大的作用。因此,在北京的人文历史中,充分反映少数民族的贡献是十分必要的。内蒙古的一位文化学者曾经提出,在世纪坛伟人展厅里缺少成吉思汗,这是一个“缺憾”。成吉思汗对元代的统一大业奠定了基础,他的孙子忽必烈实现了他的政治愿望,迁都于大都(现在的北京),统一了全国,他是有贡献的。但是在世纪坛历史伟人展示中却缺少了成吉思汗,这是个不应有的缺憾。在许多地方被忽略了民族元素的事情很多,主要是因为平时对民族的意识、民族的教育、民族文化的认同跟不上来。看来这是个务虚的事情,但今天不务虚、明天不务虚,时间长了欠账就会多,就容易出问题。所以,要加强经常性的民族观宣传、教育,汉族需要,少数民族也需要;民族地区需要,内地更需要;一般的群众、干部需要,知识分子、领导干部、包括一些专家也需要。有一些相当层次的领导和专家缺少民族观的正确认识,他们讲出的意见往往产生更大的影响,更需要注意。 我国多民族历史的最大特征——形成中华民族凝聚力 从历史上看,我国几千年多民族历史的最大特征就是形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强大的中华民族凝聚力。这既是从我们中华民族发展历史总结出来的一条基本经验,也是与世界上很多国家民族发展过程相比较而产生的一个科学论断。 我们国家自古以来是个多民族的国家。据专家从史籍上查阅,我国历史上够得上作为一个民族群体而存在的,至少在160个以上。这些民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融合、分化,有的保留下来,古代民族发展成现代民族;有的消失了,融合在其他民族之中。中国的民族发展历来就是这样,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各个民族因生活在不同的地域、不同的生产方式、不同的语言文化、不同的心理特征而各具特色。但由于从大环境上讲,我们中华大地从北边到西边是高山、高原、沙漠、戈壁,东边和南边又是大海,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条件,使许多民族从生产方式的选择上、从资源的选择上、从迁徙流动的选择上,一般是向内聚的,向内聚找更好的资源条件、自然条件。在内聚的过程中,不断地发生经济文化的交往。经济生活的互补性很强,北方的游牧民族和中原的农耕民族常常又打架又和好,什么原因呢?最本质的原因就是双方都追求经济上的互补。从事畜牧业的民族,需要粮食、布匹、茶、盐、铁锅,需要内地来供应;内地从事农耕的民族,需要牲畜作为动力,以及其他畜牧业产品的补充。社会经济生活本来就是一个整体。民族间经济上的往来和互补满足以后,就是一个和平友好的局面;这种经济往来和互补受到阻碍和破坏,影响了各个民族的经济生活和生存发展时,就成为矛盾,激烈的情况下,就会发生战争。 这个特点在鄂尔多斯的历史上反映就很明显。明代时期河套地区很好的自然条件吸引了鄂尔多斯部落,鄂尔多斯部原来是夏季来,后来就四季常驻。明朝想把这个部落赶出去,也赶不动,经常打打和和,“复套”不成只好“弃套”。明朝成化年间命延绥巡抚余子俊在南边修了一道边墙,老百姓把它叫做“明长城”。但边墙阻隔不了农牧民众的经济往来,于是沿边墙出现了“圐圙”即土围子,那就是进行贸易交换的马市。马市的开放,蒙古族和汉族来这里进行交易互补,物资需求得到满足,大家高高兴兴回去,边界也和睦。如果把马市封了,矛盾就会激化。正如一位老历史学家讲,逼迫牧民用马鞭敲打长城。如果不开放马市就会烽火连天。经济生活把他们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各个民族在源流上又是多源多流、源流交错。很难找出一个纯血统的民族,特别是汉族。毛主席在《论十大关系》中讲过,汉族是各个民族混血而成的一个民族。古代西部有个羌族,往东北方向迁移到达陕北的一部分成了创建西夏的党项族,往西南方向迁移的一部分成了吐蕃族的先民,吐蕃族又是现在藏族的先民。蒙古族在13世纪形成以前,在蒙古高原上是100多个分散的部落,有蒙古语系的,有突厥语系的,不同语言、不同部族长期交融,最后由成吉思汗统一,一个新的民族诞生了。 历史上我们国家统一的时间占到了三分之二,分裂的时间占三分之一,而分裂的时间又是走向统一的趋势。凡是发展比较好的王朝,都是民族观、民族政策比较好的时期,维护了统一的时期。最早建立起的强大帝国——汉朝,实行的一项民族政策是建立“属国”,这是在边疆民族地区建立的基层政权,由少数民族的领袖和部落的头领担任属国的官吏,他承认中央王朝,中央王朝为了扶持属国发展,减少纳税,减少兵役。到了唐朝最强大的封建帝国,在周边地区设立了850多个羁縻府州。什么是羁縻府州?羁縻州作为民族地区地方基层政权,由各民族自治,州的官员由少数民族担任,减少兵役和赋税,他们承认的是一个中国,在中央王朝的领导下,维持了一个统一的局面。唐太宗时期,在宁夏灵州召开过一次非常重要的会议。唐太宗到灵州会见了北方突厥等各个少数民族的领袖100多人,举行了几千人盛会。少数民族拥护唐王朝和它的民族政策,他们需要统一安定的局面。所以,各个少数民族共呼唐太宗为“天可汗”。可汗是少数民族对皇帝的称呼,“天可汗”的称呼在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出现在灵州会盟中。在蒙古族的历史上,土尔哈特部曾经被赶到伏尔加河100多年。土尔哈特部不堪压迫,一心要回到中国来,终于在清朝乾隆年间,在首领渥巴锡的领导下,克服了重重困难,回到祖国。回归以后,乾隆皇帝在承德山庄举行盛大的欢迎仪式,立下了历史大碑,至今保存在那里。电影《东归英雄传》讲的就是这段历史。1912年底到1913年初,外蒙古哲布尊丹巴宣布独立,企图引诱内蒙古的王公响应。内蒙古的王公贵族召开了东盟、西盟两个会议,坚决反对。包括伊克昭盟在内的西盟王公会议在绥远召开。西盟22部34旗的王公一致通电坚决反对分裂国家。他们在通电中讲:“数百年来,汉蒙久为一家。我蒙同系中华民族,自宜一体出力,维系民国。”一种向心力把各民族凝聚在一起。这个历史过程形成了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格局。多元,我们有56个民族;一体,我们结成了不可分割的中华民族。中华民族共同维护的是中国的主权和领土的统一完整,共同维护的是中华文化,中华文化是各个民族共同创造的。历史上民族间虽然打打和和,和和打打,最后还是打在一起、和在一起,打不开、分不散,这就是中国历史的特点。认识这个历史规律,就要遵循这个规律。改革开放以后学术界总结这一历史经验,提出了两个概念,一个叫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这是历史的大格局,还要继续发展下去,我们的民族工作要从这个大格局出发;另一个叫做“中华民族凝聚力”,是一种向心力、团结力、保护力、战斗力。 继承历史优良传统,发展和谐民族关系 今天中国的民族关系是历史上民族关系的发展,也是当前世界上最好的民族关系。我们时常听到世界不少地方打仗、冲突、国家解体、总统下台的消息。追究其原因,其中不少都有一个原因,就是民族问题处理得不好。民族关系激化以后,影响了国家安定和政局稳定。和谐的民族关系传统,是我们今天发展的动力,是一种宝贵的资源。去年年底,我有机会到台湾参加一个会议,我看到,台湾对大陆经济的依赖和两岸的交往越来越密切,越来越难以隔开。这种关系发展到一定时候,只要有一个适当的机遇,就会顺理成章地实现统一。我从历史的经验看,更相信中央和平统一方针的高瞻远瞩。在历史上,民族之间、不同政权之间的摩擦经常有,但遇到合适的条件和机遇,统一就会实现。这就是我们中国历史上的传统,是向心力在起决定性的作用。我知道内蒙古自治区、宁夏回族自治区都非常珍惜民族友好的传统和各民族的和谐关系,所以今天的发展又好又快。我认为,现在民族关系有三个基本趋势: 第一,各民族共同繁荣、共同发展有了很大进步。特别是实施西部大开发、兴边富民等一系列战略措施以后,各个民族的发展都非常快,都有了巨大的进步。 第二,各民族间共同的因素不断增加,趋同性越来越多。大家都追求先进、追求文明、追求科技。我们都跟随世界潮流,穿着整齐的西装去参加联合国的大会;都要掌握计算机,都要使用互联网,都要学习外国语言等等。这种追求先进和文明的趋势不分民族,也不影响发展少数民族文化和使用少数民族语言文字。 第三,各个民族的特点和差异还将长期存在,不能忽视,要相互尊重。这种差异,尤其是历史文化的差异并没有优劣之分。在经济科技发展上的差距,由于历史的原因,有的处于暂时后进的状态;但作为民族的文化、民族的习惯、民族的心理特征,我认为没有优劣之差,它是历史形成的客观存在,而且将长期存在,我们应该相互尊重。 与此同时,我们还必须做好三个认同的工作: 第一,民族认同。认同和尊重本民族的文化,热爱本民族的文化;也同样认同和尊重他民族的文化,充分理解他民族的民族感情。这在本质上是个民族平等的观念。要用现代民族平等的观点去看待历史上不平等的事实,但不等于简单地要求历史上要做到民族平等。先进的文明,会受到各个民族共同的认同,向先进文明靠拢是个趋势,汉族是这样,各个少数民族也是这样。 第二,中华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是一个统一体,是我们56个民族所共有的。中华民族是近代辛亥革命以后形成的一个概念,最早是梁启超提出来的。一开始,把中华民族理解为主要是汉族,辛亥革命以后更加明白,中华民族是中国大地上生息繁衍的所有民族统一体的一个称呼,是我们56个民族所共有的一个称呼。社会学家费孝通先生提出中华民族也是一个民族实体,有的专家又认为中华民族是一种文化、是一种精神,这个问题还可以讨论。但有一点是,中华民族是我们共有的,因为我们56个民族有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利益、共同的追求,特别是近代以来在反帝、反侵略、争取民族解放的过程中,这些民族团结在一起,而首先反抗外来侵略者的是边疆的各个民族。上个世纪初,沙皇俄国企图从西伯利亚到我国西南建立一个“黄俄罗斯”;英国殖民主义者企图从印度洋到我国东南沿海形成对中国的包围圈。在这种救亡成为时代主题的情况下,边疆的内蒙古、新疆、西藏的少数民族英勇奋起,捍卫国家的统一,捍卫祖国的边疆,维护的是中华民族整体。所以共同的命运、共同的利益使我们连成了一体,中华民族是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统一体。 第三,国家认同。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必须依托在统一国家的实体基础上。爱国主义是民族认同和中华民族认同的最高精神境界,要爱国家,维护祖国领土完整、主权完整。没有这个完整的家园,就没有我们各个民族生存发展的条件。世界上有一个民族到处流浪,没有自己的家园,到处被欺负,一直稳定不下来,他怎么发展。有一首歌唱得好:“我们都有一个家,名字叫中国。”任何时候,各个民族都要维护国家的统一和领土完整,这是我们的最高利益,分裂永远不得人心。 认清三个趋势,在三个认同上保持高度自觉,是做好民族和谐工作的一个思想基础。所以,我认为在做好各方面实际工作的同时,要加强思想、文化、观念上的教育,认清历史和现实的民族发展趋势,增强自觉性。特别是各级领导,对这些问题保持清醒的认识、高度的自觉是关键。这些年,鄂尔多斯能够成为全国地一级地区科学发展的18个典型之一,被称为“鄂尔多斯模式”,能够创造发展奇迹,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鄂尔多斯多民族共存、共容的历史所形成的包容性传统。近代中国历史上有三大移民潮:闯关东、走西口、下南洋。鄂尔多斯一带是接纳走西口人最多的地区之一。各个民族在鄂尔多斯都能容得下来,现在包括搞投资的南方商人来到鄂尔多斯都觉得不排外,能在这里发展。敞开胸怀纳百川,这就是民族的包容性,这就是和谐民族关系的基础。珍惜历史传统,促进民族和谐,推动未来发展,是我们这一代人的使命。 ※2011年2月22日在内蒙古鄂托克旗民族工作座谈会上的发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