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历史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金莲川上的帝都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7年第 作者:贺志宏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5-31
摘要:近期,随着十余家博物馆珍藏的多种元代历史文物在首都博物馆大元三都展的集中展示,元上都再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忽必烈建立元帝国,取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易乾象传》)的本义,命国号为元,元者天朝也。文物制度当然也要模拟天象。元上都的宫城
        近期,随着十余家博物馆珍藏的多种元代历史文物在首都博物馆“大元三都”展的集中展示,元上都再一次进入公众的视野。忽必烈建立元帝国,取“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易·乾·象传》)的本义,命国号为“元”,“元”者“天朝”也。文物制度当然也要模拟天象。元上都的宫城,俗称“紫禁城”,便是模拟天上的“紫微垣”,为天帝所居。上都原名开平府(地处今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深处的正蓝旗金莲川),因忽必烈统一中国后,定鼎在大都(今北京市),为之,取“本乎天者亲上”(《易·乾·文言》)的意思,更名开平府为“上都”,以示元上都在天上。如果从现在的北京出发,越燕山去上都遗址参观的话,步步高(海拔逐渐升高),确有登天的感受。可见,上都城在元帝国时代的特殊地位。曾几何时,太阳的光辉从这里照遍全国。
        从史籍记载来看,自战国起,古人建都就特别重视地理位置的选择。据《管子·乘马》记载,“凡立国都,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因天材,就地利,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准绳”;《考工记》里也记载说道建都选址的帝王理念。
        这是一片曾经孕育过丰厚文化积淀的土地。早在20万年前,这里就有古人类繁衍生息。从春秋战国直至元代,先后有众多北方民族划过这片历史的天空,他们像鹰一样飞掠这片广阔的草原,留下一片片羽迹。它们是匈奴、东胡、乌桓、鲜卑、柔然、突厥、回纥、契丹、女真。12世纪初,女真灭辽,建立金朝,在曷里浒川北岸建造桓州城,金国皇帝金世宗完颜雍将此地更名为“金莲川”,说“莲者连也,取其金枝玉叶相连之意”,经常率骑兵来此消夏围猎。今章宗完颜頫出生于此地的麻达葛山,便以“麻达葛”命其小字。金朝在原辽朝乌鲁古的基础上,在这里设置特满和忒恩群牧,为金朝畜牧战马。1211年,成吉思汗亲率大军南下攻金,“下金桓州,得其监马几百万匹,分属诸军,军势大振”。
  “蒙古帝国都城,自太宗窝阔台汗至宪宗蒙哥汗,漠北三朝,皆在和林(今蒙古国哈拉和林)。”世祖忽必烈汗,在“皇大弟”时期,即受命总管汉地军民,开府金莲川(地在金桓州地带)。嗣后班师争位,行抵此地,为群下拥戴而即大位。即在此地带建立城郭,是为开平府,后称上都。
        上都城是元朝初年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的中心,是很繁华的帝所。史书记载,上都城“北控沙漠,南屏燕蓟,山川雄固,回环千里”。上都形胜及建筑:《中堂事纪》中,关于此点,略有纪述,“圣上龙飞之地,岁丙辰始建都城。龙冈蟠其阴,滦江经其阳,四山拱卫,佳气葱郁。都东北不八里,有大松林,异鸟群集,曰察必鹘者,盖产于此。山有水,水有鱼,盐货狼藉,畜牧蕃息,大供居民食用。然水泉浅,大冰负土,夏冷而冬冽,东北方极寒处也,按方志盖东汉乌桓地也。”足见上都城地势雄固,物产丰饶,交通便利,风光优美。元朝建国后,在今北京市兴筑中都,1272年将中都改为大都(突厥语为帝都之意),在元上都与元大都之间,确立了元代两都巡幸制度,即每年的二月,忽必烈都会从大都出发赴上都,在上都处理重要政务并狩猎行乐等。茧庐认为“中国史家与马可·波罗、多桑的记述,均曰上都为行都。以我的看法,蒙古人视上都,盖与和林等同,上都兴则和林废。燕京的营建,不过是理治汉地,和辽代以临湟为都城,以燕山为行京的意义相同[蒙古与契丹同族。鉴于金人轻离根本上京(会宁)而招致覆灭所以把根本地放在上都]。蒙古处都和林,着眼是在经营西北方,其位置在世界帝国的观点,是当时的中心地。到了忽必烈汗,放弃了北进西进,而采取了南进汉地,统一中华的策略。同时又要保持蒙古人的强弓弩马的习惯,与便于对东北(乃颜封地)西北(海都,笃哇封地)西边的控制,自然以此一跨据塞上,拥有草原的环境,与汉地中心的上都,作为都城,较为相宜。所以终元之世,发号施令之地,迄在上都,大汗到燕京去,那不过是享受汉地的繁华,才真正是行都的性质,却被那些汉儒生的传记所掩蔽了。”
        历史掠过了750多年,被元末人民起义战争摧毁的元上都城,已成为过眼烟云。然而,青山依旧在,夕阳几度红,芳草萋萋中古城墙依然耸立地表,留给游人以发思古之幽情。漫步在古城遗址,那古城内外建筑台基众多,当年房舍鳞次栉比,错落有致的布局,从废墟上依稀可辨。据有关文献记载,上都城周长16里334步,为三重城,分为外城、皇城、宫城三重城墙。城内大面积的御园里,有竹径楼台、大理石宫殿、奇花异卉,珍禽怪兽。亭台楼阁毗连,飞檐高挑,气势非凡。尤其那座大理石宫殿,雕栏玉砌,精美雄浑。上都最早见于西方著录中的,大约以《马可·波罗行纪》为始。13世纪,到过蒙古汗庭的西洋传教士们,也有记载。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曾在上都谒见忽必烈皇帝,他在游记中说:“从上述之城(即天德州)首途向北方及东北方,两骑行三日,终抵一城,名曰上都……内一大理石宫殿甚美,其房舍内皆涂金,绘种种鸟兽花木……此宫有墙垣环之,广袤十六里,内有泉渠川流,草原甚多。亦见有种种野兽,唯无猛兽,是盖君主用以供笼中海青之食也。海青之数,二百有奇,鹰隼之数,尚不计焉。此草原中,尚有别一宫殿,纯以竹基结之,内涂以金,宫顶之茎,又涂以漆,涂之甚密,雨水不能腐之,此宫建筑之善,结成或拆卸,为时甚短。可以完全折成,运之他所,汗至此草原中,或居大理石宫,或居竹宫。每年三阅月,即六月七月八月是已。居此三月者,盖其地拆时不甚炎热而清凉也。迄至每年八月二十八日,则离此他适。君等应知汗有一马群,每当八月二十八日,汗离此地时,尽取此类牝马之乳,洒之地上,缘其星者及偶像教徒,曾有言曰:每年八月二十八日,宜洒乳于地。”纪行所载,多注意于奇异的风俗,及华丽的建筑。当时的文人墨客,有不少吟咏上都宫殿的佳句。如扬允孚有“水晶宫里十分秋”“大安阁下晚风收,海月团团照上头”等诗句,萨天锡有:“一派萧韶起半宫,水晶行殿玉屏风”“上苑棕毛百尺楼,天风摇曳紫绒钩”等诗句,宫廷美景跃然纸上。宫城以外叫内城,是随皇帝避暑而来的朝官们临时官署区。内城城墙用石块包砌,扬充孚“山相石城月上迟”和袁桶“禁谍防危石”的诗句就是描写内城的。外城包围内城的西北部,南部为下级官吏居住区,北部东西有一道小墙,有豁口与宫城相通。北部山岗区正中还有一座小型院落,便是御园。后苑或北苑,马可·波罗记载豢养猎豹和海东青的地方就在这里。城外的东、南、北,三处都是关厢地方,建筑遗迹甚多,街巷也因地势起伏不平,其中以东关外的居住区绵延最长,约有800米之多,当年市民坊肆都在这些地方。荒芜的遗迹掩饰不住当年的喧哗热闹。其殿阁参差,庙宇林立,被人们称作“兆奈曼苏默”(蒙古语,108庙之意)城。
        上都城被历史抹掉了。而上都城的名字却与草原共存。联合国官员在元上都考察后认为:没有元上都的历史,蒙古史乃至世界历史则是不完整的,由此,可知其重要价值。在13世纪,许多与亚洲和世界历史有关的事件,均发生在元上都。例如:蒙古南下伐宋的诏令发布在上都。此事促成了中国重新统一,结束了中国历史上长达300多年的分裂混战局面,使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的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不断地传入欧亚地区,影响遍及欧亚大陆。在上都城,忽必烈广召天下名士。凡战功卓著、满腹经纶、精通治国之术者,纷纷集于帐下,被称作“金莲川幕府”。如许国贞、刘秉忠、赵壁、张德辉、元好问、魏璠、张文谦、李德辉、窦默、姚枢等先后至漠北,为忽必烈陈述儒家治国之道。驻金莲川后,除上述人员外,加入幕府的还有刘肃、王恂、李简、张易、杨惟中、许衡、郝经、商挺、杨果、宋子贞、李昶、徐世隆、八思巴、阿里海牙、扎马拉丁、也黑迭儿、李治、杨奂等数十人。从此形成了忽必烈总理汉地军国事务兼有文韬武略的人才库、智囊团。从而改变了蒙古汗国传统的统治方式,开启了以汉法治国之端倪,为忽必烈夺取汗位、治国安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借助于历史书籍和考古发掘,元上都城在当时的经济、文化方面是比较发达的。马可·波罗在他的《行纪》中曾经提到,沿着“丝绸之路”东来的商旅,在今额济纳旗一带准备好40多天的粮食,然后越过沙漠,到达上都进行贸易。那时蒙古族商人也出现了,如上都附近的怀秃脑儿(今多伦县西南),“壤士隆阜,诸部与汉人杂处。因商而致富者甚多”。上都外城大西关设有马市,还有牛市、羊市,是北方牲畜、皮毛等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交换贸易重地。每年春天,大批商贩蜂拥而来,以各种“奇货”换取本地土特产品。元代诗人形象地描绘了市场繁忙景色:“西关轮舆多似雨,东关帐房乱如云”“老翁携鼠街头卖,碧眼黄须骑象来”;“煌煌千舍区,奇货耀日出,方言互欺诋,谈笑合胶膝”。市场上,草原黄鼠、黄羊、蘑菇、蕨菜、高丽生菜、西夏枸杞、大宛葡萄干、海红、花红、香梨、巴揽仁等水果,应有尽有。届时,酒肆茶楼纷纷开张。“滦水桥边御道西,酒旗闲挂幕檐低”“卖酒人家隔巷深”“太平楼上客纷纷”“宛人自卖葡萄酒,夏客熊烹枸杞茶”“滦河美酒斗十千,下马饮者不计钱”。元中期,上都商税收入已逾12000余锭,比岭北行省高出30倍。上都已成为沟通东西南北,颇具规模的草原大都会。随着中外交往频繁,上都经常有阿拉伯、波斯、突厥等商人往来,被称作“色目商贾”或“回回商人”。波斯科学家扎马剌丁被忽必烈任命为第一任天文台台长。扎马剌丁研制了多种大型天文仪器,并制定了“万年历”,为上都天文台的建立和发展奠定了基础。在上都城的西北方,有元代著名科学家郭守敬设计的铁幡竿渠。郭守敬于大德二年(1298年),在元代的铁幡竿山经实地勘测设计出著名的铁幡竿渠,将山洪注入滦河。这就是我国北方草原唯一完整保留下来的水利工程。
        富饶辽阔的上都草原,是元政府管辖的全国14个牧场之一。其地土沃壤肥,水草丰美,是畜牧业发展的根本。这里特有的地椒草“牛羊食之,其肉香肥。”今天享誉全国的“小尾羊”“小肥羊”就是打着这片草原的广告词而进入国际竞争的,就连“涮羊肉”这一美食也和忽必烈的发明创造紧紧联系在一起。在13世纪,乃至以后更远的年代里,这里的奶食品、马奶酒,颇负盛名,是专供皇帝的贡品。皇帝御用的马奶“色清而味美,号黑马乳”。当时,上都的手工业已趋专门化。有制毡、制革、制甲、织染、酿酒、铁器冶铸、金银冶造、银矿开采、砖瓦烧造、山林采伐等,行业俱全。上都的出土文物中,有个大铁釜,高65厘米,口径95厘米,折口、深腹、圆底,腹部有六耳,重达500斤,在国内外出土的铁釜中当属罕见,此足见元代工匠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艺。
        蒙古人从成吉思汗开始就包容各种宗教。除了原始宗教萨满教外,基督教、佛教、道教、伊斯兰教等统统可以信仰。上都城有众多的佛寺、道观、清真寺等宗教建筑,宗教活动十分兴盛。著名佛寺有华严寺、乾元寺、开元寺等。元朝皇帝笃崇藏传佛教。忽必烈在上都城西南建有八思巴师寺。每位新皇帝即位前,都要由帝师受戒9次后才能登上帝位。
        皇天厚土、草原风光、多彩的市井、东西方文化的交汇融合,引得文人墨客纷至沓来,他们是:周伯琦、杨允孚、马祖常、刘敏中、虞集、宋本、萨都剌、廼贤、胡助等30多位名士硕儒。他们为上都留下500余首诗文。从不同侧面描绘了上都的自然风光、物产资源、风俗民情、宫廷礼仪、典章制度、午乐游猎、宗教文化等诸多状况,生动地展现了上都的历史风貌。特别是周伯琦的《上京杂诗》及诗序、杨允孚《滦京杂咏》及诗注、廼贤《上京纪行》及诗注、萨都剌《上都杂咏五首》等,对上都的诈马宴等典制礼仪及宫殿楼阁、祭祀狩猎,都有详尽描述,为我们研究元代历史留下了宝贵资料,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和文学价值。
 
        作者: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包头作协副主席;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贺志宏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