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匈奴文化 鄂尔多斯青铜文化作为匈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匈奴的四处扩张也在广泛散播。鄂尔多斯青铜器随之扩散到整个中国北方,甚至广阔的欧亚大陆草原地区,并且在广泛传播的基础上,同中原汉文化、东北夏家店上层文化乃至西伯利亚的卡拉苏克文化和欧洲的斯基泰文化形成了广泛的文化、技术的相互交流和影响。正如美国学者杰特曼指出的:“从南俄草原到中国北方草原地区,已开始表现为以动物为主题的相似的艺术风格,它既显示出艺术对草原生态环境的适应,又反映出欧亚草原地区各民族间的早先接触,以及各民族间草原流动生活方式所带来的广泛的文化交流”。[1]在草原丝绸之路上,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同多个民族、多个地区进行着经济上、文化上、贸易上、技术上的广泛交流,取长补短、借鉴吸收、兼容并包,从而形成了草原丝绸之路上丰富多彩、轰轰烈烈的交往贸易、民族融合的美妙历史画卷。 战国时代以来,随着横贯北方匈奴帝国的形成,游牧民族与中原农耕民族进行了更大范围、更为频繁的接触,而这种接触的外在背景是欧亚大陆草原丝绸之路的畅通。汉匈关系无论是孰强孰弱,无论是和亲、怀柔还是战争、和平,双方间的密切交往无疑都会带来民族间的交流与融合。东西方文明国家间的交往,首先是通过中国农耕与北方游牧民族的接触,然后又通过草原民族的传递而实现的。匈奴在其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受到来自东方文明和西方文化的共同熏陶。在与汉王朝和西方的经济文化交往中,自觉不自觉地承担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的作用。游牧文化因素在中原的出现、汉文化的西传,以及匈奴文化被称为“欧亚文化”绝不是偶然的[2]。由于鄂尔多斯青铜器文化的兴起,由于在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广泛交流,以及匈奴帝国的崛起和鼎盛,从而造就了欧亚大陆草原丝绸之路上草原游牧文化的趋同现象,形成了草原丝绸之路上各个民族的大融合和文化、技术、物品的大交流。 (八)青铜之路与草原丝绸之路 公元前139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由长安经河西走廊至中亚、西亚的东西方大通道,即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中国历史上,广义的“丝绸之路”大致有沙漠丝绸之路、草原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3条路线,沙漠丝绸之路就是张骞开通的汉唐“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包括三条主要通道,第一条称为“沙漠(绿洲)丝路”,即主要经过中国南疆地区各绿洲城国的经济文化走廊;第二条称为“草原丝路”,主要通过蒙古草原,是一条横贯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第三条称为“海上丝路”,是通过海路从中国南方,经东南亚、斯里兰卡、印度抵达波斯湾的海上贸易通道。丝绸之路起始于古代中国,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古代商业贸易路线,它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以及沿线各国的经济、政治、文化、艺术、哲学、宗教发展,为这些文明以后的发展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3] 石器之路 事实上,在旧石器时代,已有一条贯通东西方的“石器之路”,在久远的距今数万年前的旧石器时代,东西方文化间就已经存在着相当活跃的交往。据目前掌握的资料来看,鄂尔多斯高原南、中、西分布的萨拉乌苏遗址、乌兰木伦遗址和水洞沟遗址,均充当了东西方文化交往的先驱,这些遗址的出土石器与欧洲大陆典型的旧石器时代文化,如莫斯特文化、奥瑞纳文化石器均存在相似性和趋同性;尤其是水洞沟遗址与欧洲旧石器时代文化遗址极为类似,以至于有的学者认为水洞沟古人类就是由西方迁徙来的。可见,在旧石器时代,欧亚大陆两端的古人类就已经存在广泛的技术和文化交流,这就是“石器之路”。 青铜之路 在汉代“丝绸之路”开通之前,西亚、中亚、东亚之间早已存在着一条鲜为人知的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天然大通道——那就是途径欧亚草原的“青铜之路”。“丝绸之路”传播的是丝绸、陶瓷、茶叶等物品和四大发明,而“青铜之路”传播的则不止是青铜技术和青铜器,还包括众多的技术和观念,比如关于牛、马、羊的饲养技术;[4]青铜器的冶炼技术,马衔、马鞍、马镫的发明和使用等。从北纬40°以上到北极圈之间的欧亚草原,横跨整个东半球,东端是太平洋,经白令海峡可直抵北美草原;西端是大西洋,出英伦三岛与北美洲相望。山水相连的欧亚草原,不仅是一条沟通东西方的天然大道,而且也是近代海上交通尚未出现以前东西方古人类交往的唯一通道。 鄂尔多斯青铜之路 由于鄂尔多斯青铜器代表的是一种先进的、强势的、独特的游牧文化,加之,鄂尔多斯草原及以北的蒙古草原和欧亚草原地区均为适宜畜牧业发展的地区,鄂尔多斯青铜文化从商代到汉代一直在同周围地区的文化进行着借鉴、交流和影响。鄂尔多斯地处蒙古高原的最南端,黄土高原的北部,正是山区丘陵与草原的交界地带,从而形成了鄂尔多斯高原周围的数条草原大通道。 鄂尔多斯高原周围的草原大通道主要有三条,一条是从鄂尔多斯向北,经包头、呼和浩特、集宁、张家口至北京,是一条天然通道;一条由京津唐地区向北,沿桑干河、老哈河流域至辽西地区,经赤峰以北的西拉木伦河向西,越大兴安岭到蒙古和外贝加尔地区,也是一条天然通道;再一条由鄂尔多斯向西,沿黄河,经宁夏、甘隶、青海越河西走廊,可通至新疆东部巴里坤草原[5]。这几条大通道就是鄂尔多斯高原青铜时代的草原丝绸之路,又可称为“鄂尔多斯青铜之路”。由于它的存在,鄂尔多斯青铜文化在繁荣起来后,便沿着这些大通道向周边扩散,又受到周边文化的强烈影响。鄂尔多斯青铜器促进了青铜之路的畅通,青铜之路又促进了鄂尔多斯青铜器的广泛传播。 以伊金霍洛旗为中心的鄂尔多斯高原地处内蒙古中南部,三面环绕黄河,南接中原,北通大漠,历史上匈奴、突厥、蒙古都曾在这里放牧、崛起,南面农区的粮食、丝绸同北面牧区的皮革、马匹,本地盛产的糜子、牲畜、池盐等产品都在这里交换、贸易,同时鄂尔多斯宜农宜牧,使得鄂尔多斯地区成为青铜时代、秦汉时期沟通关中与塞外,乃至中西经济、文化交流的青铜之路大通道,成为草原丝绸之路上的交通枢纽和中心区域。 草原丝绸之路 草原丝绸之路是蒙古高原沟通欧亚大陆的商贸大通道,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由内蒙古阴山长城沿线,向西北穿越蒙古高原、南俄草原、中西亚北部,直达地中海北陆的欧洲地区。草原丝绸之路兴起于匈奴、突厥、蒙古等游牧民族兴盛起来以后,东端的中心地在内蒙古地区,这里是草原文化分布的集中地,也是中西文化和南北文化交流的汇集地,同时也是当时游牧经贸文化交流的大动脉。蒙古高原、鄂尔多斯高原从而成为“草原丝绸之路”南端不可替代的重要地区和必经之地。 万里茶道 清代以后,草原丝绸之路发展为万里茶道。万里茶道是清代以来继丝绸之路衰落之后,在欧亚大陆兴起的又一条重要的国际商道。万里茶道从中国福建崇安(现武夷山市)起,途经江西、湖南、湖北、河南、山西、河北到达内蒙古,包括伊金霍洛在内的鄂尔多斯高原是万里茶道通行的重要区域。然后,万里茶道向北从伊林(现二连浩特)进入现蒙古国境内、沿阿尔泰军台,穿越沙漠戈壁,经库伦(现乌兰巴托)到达中俄边境的通商口岸恰克图。全程约4760公里,其中水路1480公里,陆路3280公里。茶道在俄罗斯境内继续延伸,从恰克图经伊尔库茨克、新西伯利亚、秋明、莫斯科、彼得堡等十几个城市,又传入中亚和欧洲其他国家,使茶叶之路延长到13000公里之多,成为名副其实的“万里茶道”。2013年3月,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重要演讲,将18世纪的“万里茶道”和新世纪的中俄油气管道并称为“世纪动脉”。 注释: [1]K.Jettmon:The Art in Prairie,New York,1967. [2]傅宁:《试论匈奴在东西文化交流中的贡献》,《鄂尔多斯青铜器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科学出版社,2009年12月第1版。 [3]王大方:《做好内蒙古草原丝绸之路文物保护工作积极推进“一带一路”战略方针》。 [4]杨泽蒙:《远祖的倾诉——鄂尔多斯青铜器》,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8年1月第1版。 [5]田广金、郭素新:《鄂尔多斯式青铜器的渊源》,《考古学报》1988年第3期。 原载:张子珍主编,甄自明编著,《伊金霍洛史迹拾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7年2月出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