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鄂托克旗是草原文化中闪耀的一颗明珠,满城人文经典,世世代代的发展与繁衍,孕育了草原文明,承载了鄂托克旗人民太多的梦想和争创辉煌未来的精神。本文重点从鄂托克旗文化定位、布局、前景进行了分析和判断,并提出了方法与对策。 【关键词】 草原 人文 软实力
文化定位是指一个国家、地区或城市在走向文化自觉阶段,对本地文化发展目标、方向、价值追求或对本地文化个性、特色、品位的一种价值判断和理想选择。鄂托克旗不仅有着厚重的文化底蕴,而且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草原、温泉、阿尔寨石窟、恐龙足迹化石、宗教寺庙等自然、人文优质资源。近年来,鄂托克旗充分发挥旅游业在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方面的积极作用,把旅游业作为转变发展方式、提升发展质量、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抓手,深入实施旅游精品化战略,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推动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因此,积极探求鄂托克旗的文化定位、布局、前景,探索鄂托克旗文化要素,推动旅游产业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方向、途径与举措,是当前的重大研究课题。 一、要注重突出草原文化是鄂托克旗文化的源泉 鄂托克旗是一个古老而神奇的地方。历史悠久,文化资源博大精深,文化禀赋独特丰厚,文化形态多姿多彩。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鄂托克旗文化展现了鄂托克旗文化的基质特色和精神风貌,表现出鄂托克旗文化鲜明的地域文化形态,就表现形式、形态和功能而言,大致可以梳理为: (一)草原是孕育中华文化的摇篮,鄂托克旗长期是草原文化的重镇。草原文化是指世代生息在草原地区的先民、部落、民族共同创造的一种与草原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文化。这种文化包括草原人们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与之相适应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思想观念、宗教信仰、文学艺术等。其中价值体系是其核心内容。从目前的文化定位特征来看,草原文化是具有浓厚地域特色和民族特征的一种复合性文化。草原文化是中华文化极具特色、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进入21世纪,草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越来越引起世人的瞩目。鄂托克旗是草原文化的一部分,闪烁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曙光”。它极大地丰富了中华文化的宝库,在缔造和发展统一中华民族文化的过程中起了不可估量的伟大作用,为人类的进步贡献了力量。 (二)草原孕育了鄂托克旗历史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文化底蕴。从远古开始,在鄂托克旗辽阔的草原上就有人类的祖先繁衍生息。远在旧石器时代,人类的祖先就在这里留下原始生产和生活的足迹。这里有大量丰富的考古遗存,是探索中国早期人类活动的最有价值的核心地区之一。最早的有新石器时代的“河套人”,今阿尔寨石窟(百眼窑)、桂勒斯太(樱桃山)等地区发现新石器时代“河套人”遗址。商代土方、鬼方等方国和北羌、獯鬻等民族游牧于此地,他们大多是“居溪沟,各有君长”。从旧石器晚期到新石器时代,这里相继产生多种开文明先河的文化成果;特别是游牧文明形成后,将鄂托克旗文化推向一个新的发展阶段,使鄂托克旗文化成为具有历史统一性和连续性,并充满活力和发展潜力的文化。 (三)草原孕育了鄂托克旗生态文明,丰富了多姿多彩的文化生活。鄂托克旗的游牧民族由于生存的需要,崇尚自然,顺应自然的选择,珍爱草原生命,重视对草原、森林、山川、河流和生灵的生态保护,对生态保护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经验。这种特殊的生产生活方式,使草原文化成为以崇尚自然为根本特质的生态型文化。这种“长生天”文化理念从观念领域到实践过程都同自然生态息息相关,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当作一种重要行为准则和价值尺度。鄂托克旗游牧民族对自然生态的良好观念和做法,对现代生态文明建设有着深刻启示。近些年来,鄂托克旗草原、森林正在恢复起来,越来越成为魅力城市的一道绿色天然生态屏障。在这里生活的各族人民创造了“围封转移”、“轮牧休牧”、“生态移民”等做法,使草原民族固有的先进生态理念,更彰显出新的生命力和价值。 二、要注重塑造鄂托克旗文化的多元化品牌 要以草原文化为基础,蒙古族文化为主体,多元文化为延伸,加快建设鄂托克现代文化。开发利用丰厚的文化资源,进一步发展民族文化,使传统文化更好地与现代文化相结合,力求文化与经济建设相协调,与建设小康社会相一致,与城乡建设相统一。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建设民族优秀文化与现代文明融为一体的民族的、现代的、大众的文化。进一步增强文化魅力,提高鄂托克旗的文化品位。主要有以下几种文化品牌。 一是蒙元文化。蒙元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个重要阶段和组成部分。元代的蒙古族主政者从草原来到中原,接受了中原文化,也带来了游牧文明,形成了特有的蒙元文化。公元1226年,成吉思汗亲征西夏,在鄂托克旗西部休整兵马,1227年灭西夏,鄂托克旗始为蒙古汗国领地。元代,除旗境西部划属甘肃行省宁夏府路外,余为察罕脑尔皇室封地。鄂托克旗是蒙元文化重要的传承地之一,至今仍保留着较为完整的蒙古族歌舞、宗教祭祀、民俗风情等多种蒙元特色文化。近年来,鄂托克旗提出了文化品牌化发展战略,充分挖掘特色文化的资源潜力,开发具有民族特色的歌舞、影视、文艺产品,培育发展具有浓郁地方特色和较强竞争力的文化产业集群。蒙元文化影视城便是在此主导思想的引领下诞生的一大文化实体。这些蒙元文化,今天仍然具有现实意义。 二是游牧文化。鄂托克旗游牧文化,自孕育到形成到发展,成为中国古代北方占主导地位的历史文明,数千年持续不断。同中国古代农耕文明一样有着一以贯之的悠久历史。从游牧文化所表现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看,也是数千年承续不断,且有着十足的游牧文化特征。以游牧民族的衣食住行为例,《史记·匈奴列传》说匈奴人“自君王以下,咸食畜肉,衣其皮革,被毡裘”;《后汉书·乌桓传》说乌桓、鲜卑之俗是“随水草放牧,居无常处。以穹庐为舍,东开向日。食肉饮酪,以毛毳为衣”;《辽史·食货志》说“契丹旧俗,其富以马,其强以兵,马逐水草,人食湩酪,挽弓射猎,以给日用,粮饷刍秣,尽赖于此”;到蒙元以后的蒙古族,在衣食住行方面更具游牧文明特色,且有许多文物传世,反映了他们适应自然的独特生活方式。鄂托克旗游牧文化之所以能称得起一种文明,是它在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上具有区别他种文明的特殊风貌,鄂托克旗草原游牧文明在数千年发展中,一直延续和发展了自身的特殊风貌。 三是阿尔寨石窟文化。阿尔寨石窟位于鄂尔多斯高原西部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在一望无际的高原上,兀然屹立一座高约30米、宽约300米、状似平台的红砂岩小山,即是阿尔寨山,沿山体周围凿有众多石窟,如同蕴藏着无数宝藏和秘密的阿里巴巴的山洞,等候着人们前来探访。阿尔寨石窟这个重要的文化遗迹直到15世纪90年代以后,才与保留着许多蒙古民族祭礼文化的鄂尔多斯部契合在一起。到公元1578年,鄂尔多斯部开始与藏传佛教格鲁派(黄教)相联系,并进而皈依佛门。这个时候,鄂尔多斯部落的主要人物曾驻锡过阿尔寨,因为有确切的历史记载证实,公元1633年林丹汗西退青海,曾放火焚烧过阿尔寨石窟。鄂尔多斯部落进驻河套以后,带来了丰富的祭祀文化形态,包括鄂托克旗的哈萨尔、别勒古台祭祀、拖雷伊金祭祀、乌审旗的花纛祭祀、十三阿塔天祭祀等。这些都在进驻以后才与当地的自然风光产生了联系。阿尔寨石窟中的近千幅壁画,历史悠久,内容丰富,瑰丽多彩,是该石窟最有价值的文化艺术遗产。 四是地质遗迹文化。恐龙足迹化石群位于鄂尔多斯盆地,总面积7700公顷,其中核心区面积为21公顷,缓冲实验区面积7679公顷。恐龙足迹化石主要散布于阿尔巴斯苏木阿茹布拉格和陶利嘎查境内,距乌兰镇70公里,距银川市120公里,距沙湖80公里。鄂托克旗恐龙足迹化石区及古脊椎化石是一种罕见的自然地质遗迹,其典型性、稀有性及代表性十分突出。区内化石种类之多、数量之大,分布面积之广,在国内外实属罕见。2006年6月列为自治区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列入国家地质遗迹保护项目。为史前各类恐龙足迹化石密集分布区域,附近有恐龙博物馆、赛乌素农业旅游区、布龙湖、锦世旅游度假村等。扩建了恐龙博物馆、恐龙足迹观光、三维立体电影院、恐龙科普长廊等。 五是名人文化。鄂托克旗不仅诞生和孕育了许多著名的本籍名人,而且还吸引了众多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医学家、史学家、佛学家、藏学家、文学家、教育家、歌唱家、大诗人来此游览、求学、著书、传道。如著名的英雄人物成吉思汗、从秦直道走向草原的和亲公主王昭君、“塞北文豪”荣祥、民族英雄席尼喇嘛等。他们的文治武功、才华建树、文采风流虽各有千秋,却同样大放异彩,对促进中华文化传承和推进草原文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为世人传颂,是极其宝贵的精神财富和文化资源。 三、注重分析鄂托克旗开放兼容的文化特色 文化是一个历史时期经济生产及其社会形态的反映。不同城市和功能直接决定各城市文化的特色和趣味。鄂托克旗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有草原文化独特的特征,使得鄂托克旗总体特征呈现出融合性、开放性、兼容性、中和性等特点。具有“开放兼容、承古拓今”的特色。具体来说,鄂托克旗文化具有以下特点。 一是热情中有豪放。鄂托克旗位于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西部。蒙古文化积淀深厚,其自古蒙古人都热情好客,饮酒豪爽洒脱,这种“大无畏”的豪爽精神深深地浸淫在这片草原。鄂托克旗文化中自古就含有热情奔放、自强不息、昂扬向上的精髓。这是鄂托克旗的朝气,得自然条件便利,草原肥沃,水量丰富,适应多种农牧产业发展,草原文明发达,只要不是天灾,靠勤劳之手,总能维持温饱。因此,鄂托克旗这片草原上野性十足,狼性文化充满着暮气,有一种敢为人先的精神,这就是鄂托克旗文化的奇妙。 二是勇敢中有机智。鄂托克旗历史文化悠久、蒙元文化雄厚,养育和孕育过一批勇敢机智的传奇人物。其中影响较大的就是一代英雄成吉思汗,他机智勇猛、谋略天下;它西征草原,统一北方的故事就发生在鄂托克旗。受他的勇敢和机智的精神熏陶,鄂托克旗文化中自然含有勇敢机智的灵气与光芒,鄂托克旗人为人处世彰显了有勇有谋,追求卓越的精神。 三是现代中有传统。伴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的步伐,鄂托克旗文化中的现代都市文化比重越来越大,现代文明冲击着鄂托克旗文化的方方面面、每个角落。网络、新闻出版、广播电视、群众艺术馆、博物馆、图书馆、电影等,每个人都生活在现代文明之中,现代文明成为每个人生活的一部分。但鄂托克旗人固守着自己的文化传统,尤其在饮食、丧葬、民俗民乐等方面,仍然坚守着传统。这种传统,有时与现代民生意识、市场观念形成紧张关系,阻滞了现代文明的落户与传播。 四是民俗中有高雅。鄂托克旗是文化之乡,是多元文化交融的地方。作为蒙元文化的重镇,自古不乏高雅文化。西方文明包括西方文明中的高雅文化同样来到鄂托克旗,鄂托克旗文化中也融进了高雅文化。但在广大的城镇居民中,民俗文化仍占有一席之地,拥有自己的市场。使鄂托克旗的赛马、赛驼、搏克、布鲁、健身安代舞等一大批少数民族传统竞技体育和健身项目得到了发展,2008年至今,先后主办和承办了鄂托克旗首届“飞骏杯”走马速度马大赛、鄂托克旗首届“驼鸣杯”骆驼比赛、鄂尔多斯市第二届蒙古象棋邀请赛、“乌仁都西”首届鄂尔多斯民间故事电视大奖赛、“福强杯”鄂尔多斯市第四届原生态蒙古语老年文艺汇演、“巴拉根桑杯”内蒙古自治区首届蒙古语电视小品大奖赛、第三届“阿尔寨杯”鄂尔多斯长调民族演唱电视大奖赛,蒙古族长调、呼麦、鄂尔多斯“乃日”搬上了国际舞台。在吸收外来文化、现代文化的基础上,仍保持自己的特色,不失鄂托克旗民间文化的底色和风味。 五是多元中有主流。鄂托克旗既有优秀的传统文化,又受现代文明的洗礼。鄂托克旗文化呈现开放多元的态势。在鄂托克旗文化中,从民族文化的角度看,既有草原文化,又有蒙元文化、游牧文化、乡村文化、歌舞文化、藏传文化、佛教文化,各种文化和谐相处,各有自己的阵地,又互不相扰,保持自己的文化特色;从时代角度看,既有传统的蒙古族歌舞,马头琴、赛马、赛驼、摔跤,又有现代原生态歌曲。兼容百家、丰富多彩,就是鄂托克旗多元开放的表现。另一方面,在多元文化之中,主流文化始终处于领导地位。所谓主流文化,是指在社会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重要影响的文化。每个社会、每个历史时期都有自己的主流文化。在当代,主流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整治社会观念和社会思潮的文化。在当代鄂托克旗,主流文化最具有群众基础,最具有感召力和影响力,是鄂托克旗草原基本文化生态,具有鲜明的时代性、科学性和大众性。 四、要注重加强鄂托克旗文化软实力建设 鄂托克旗文化的战略定位、布局、前景,是指在对鄂托克旗文化的形态、构成、特色、特点进行分析、梳理的基础上,对鄂托克旗文化精髓进行概括总结以及对鄂托克旗文化发展方向、目标进行、价值判断和理性选择。战略定位、布局、前景就是要加强鄂托克旗文化软实力建设。 一是要着眼群众需求丰富文化内容。当前,鄂托克旗群众已经成为草原文化活动的主体,其身上的鲜明时代烙印对鄂托克旗文化发展提出了新要求。如果对群众文化的需求不重视、不研究,鄂托克旗文化势必因失去群众基础而枯竭。当前,特别要注重在突出时尚性娱乐性大众性上下功夫,多开展充分发挥阿尔寨文化、民间民俗文化,创作具有鲜明时代特征、体现鄂托克旗特色的优秀文艺作品。促进舞蹈、音乐、书法、美术、摄影、风俗等艺术门类的创新与发展,使健康文明的艺术产品占领城乡文化阵地。不断创造出群众普遍接受认同的文化新形式、新方法,扩大鄂托克旗文化的亲和力和影响力。要注重在增强趣味性上下功夫,紧密结合地域特色,利用网络积极开展“幸福鄂托克大讲堂”、“草原歌曲作品PK”等趣味文化活动,在推行快乐文化、趣味文化中促进鄂托克旗文化创新发展。要注重在探索“分餐制”上下功夫,在确保鄂托克旗文化大众性的前提下,充分尊重和支持群众个性文化需求,积极主动推行“文化分餐”,在主动吸收群众文化因子中创新鄂托克旗文化。 二是要紧贴时代发展创新方法手段。加强鄂托克旗文化建设,必须追踪时代发展趋势,紧随时代发展步伐,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善于从时代汲取先进因子和发展动力。当前,尤其要大力发展好鄂托克旗网络文化,积极搞好动漫、视频、网络论坛等网络作品创作,广泛开展网上学习、网上交流、网上调查、网上建言、网上问政活动,不断丰富网络内容、拓展网络功能,努力开辟出鄂托克旗文化的一片新空间;要加快鄂托克旗广播电视建设,尽快为乡村单位配齐技术设备,大力加强专业人才队伍建设,依靠群众把鄂托克旗广播电视台建好建强,切实用这一草原文化新形态把鄂托克旗群众生活反映出来,把鄂托克旗文化繁荣起来。 三是要围绕塑造特色拓展文化载体。没有特色的文化焕发不出耀人的光彩。鄂托克旗由于历史因素、资源限制、生活环境等差异,在长期的建设发展中孕育形成了不同风格、不同种类的特色文化,是鄂托克旗先进文化的一个亮点。大力加强鄂托克旗文化建设,必须围绕这些群众为之骄傲、鄂托克旗为之自豪的特色文化积极拓展文化载体。要紧贴鄂托克旗建设形势,根据当地环境特点,着眼群众精神需求,大力发展诸如社区文化、企业文化、苏木文化、家庭文化、校园文化、广场文化、乡村文化等具有浓郁特色的鄂托克旗文化活动,切实在保持本色、突出特色、创造特色上下功夫、使气力。
作者:湖北省襄阳市襄城区卧龙镇61413部队宣传干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