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论坛研讨

旗下栏目:

关于阿尔巴斯山岩画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3年第 作者:陈育宁 汤晓芳 人气: 发布时间:2013-04-25
摘要:一、阿尔巴斯山岩画的调查与研究 上世纪70年代,居住在召烧沟的牧民秦福喜在放牧时发现了召烧沟岩画,引起了海勃湾文物部门的注意,关于1973年着手调查,开始掀开阿尔巴斯山岩画的神秘面纱。此后引起了盖山林先生的注意,在对召烧沟、阿塔盖沟、苏背沟、摩尔

        一、阿尔巴斯山岩画的调查与研究
        上世纪70年代,居住在召烧沟的牧民秦福喜在放牧时发现了召烧沟岩画,引起了海勃湾文物部门的注意,关于1973年着手调查,开始掀开阿尔巴斯山岩画的神秘面纱。此后引起了盖山林先生的注意,在对召烧沟、阿塔盖沟、苏背沟、摩尔沟岩画分布点进行调查后,在1986年文物出版社出版的《阴山岩画》一书中以“录附一”的形式发表了《乌海市桌子山附近的岩画》一文。盖山林调查了4个点,发布了几十幅岩画,大部分手绘,照片只有8幅。调查点大多属于桌子山。1986年桌子山岩画被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列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后,乌海市文物工作站站长梁振华在1989年对苦菜沟、召烧沟、苏白音后沟、后摩尔沟、雀儿沟等各沟岩画作深入调查和研究,于1998年文物出版社出版了《桌子山岩画》,发布了一百多幅岩画。桌子山蒙文名乌仁都喜,是阿尔巴斯山脉的顶峰,远望山脊平整如桌,又如打铁的砧子而得名。大部分沟口东向,属鄂托克旗。桌子山岩画调查和研究成果的逐步公布,引起了鄂托克旗文物工作者的注意。近年来,鄂托克旗文物工作站的巴图吉日嘎拉站长和巴特尔副站长,对阿尔巴斯山各沟的岩画进行全面调查,于今年出版了《祖先的印记》、《鄂尔多斯岩画》两部岩画专著。
        《祖先的印记》作者是达楞古日布和巴特尔,他们两位是鄂托克旗蒙古人。达楞古日布是原内蒙古画报社社长,曾考察过内蒙古15个旗县的岩画,出版了《内蒙古岩画艺术》;巴特尔是鄂托克旗文物站副站长,对阿尔巴斯山脉各沟岩画调查多年,新发现了一些岩画分布点。他们对阿尔巴斯山脉各沟的21个分布点进行了调查、拍摄。在2012年6月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祖先的印记》中发布图片400多幅,岩画单体超过2000个,他们给岩画冠名为“鄂托克岩画”。该书是目前发表阿尔巴斯山岩画最多的一部。
        《鄂尔多斯岩画》由市、旗有关人士组成编委会,鄂托克旗广播电影电视局组织实施。图片提供者为鄂托克旗文物工作站站长巴图吉日嘎拉,他对岩画集中地9个点进行了调查、拍摄,收集到单体岩画2000余幅,在书中发布了200余幅图片。该书称阿尔巴斯山岩画为鄂尔多斯岩画。卷首卷后的论文《鄂尔多斯岩画分布及自然历史环境》、《鄂尔多斯岩画的历史价值与特性》是内蒙古博物院郭殿勇研究员撰写,还附有内蒙古文物局局长王大方介绍内蒙古岩画的文章《草原文明的神奇画卷——内蒙古古代岩画》。该书分别由市委书记云光中和旗委书记郝健君作序。
        以上两部最新的有关阿尔巴斯山岩画著作的出版,一方面受到了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两级领导的重视和支持,另一方面当地文物部门工作人员长期进行调查积累,并依托内蒙古博物院考古专家的研究,无论调查范围的扩大,研究的深入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图片摄影清晰、印刷精美,不仅可以吸引旅游者观看,更重要的是留下了重要的影像资料,为阿尔巴斯山岩画研究提供了高质量的图片资料。
        二、阿尔巴斯山岩画调查研究的新信息
        1.调查数量大大超过了以往的发现
        (1)《祖先的印记》调查点21处,发布图片400多幅,单体岩画超过2000个。
        (2)《鄂尔多斯岩画》调查点9处,发布图片200余幅,单体岩画近2000个。
        (3)梁振华调查地点5处,《桌子山岩画》发布100余幅。
        (4)盖山林调查地点4处,手绘几十幅,照片8幅。
        2.对人面像的研究有扩展
        盖山林对桌子山人面像的研究认为,人面像是神灵的形象,是当时人们“崇拜的天神图像”,梁振华的《桌子山岩画》和新出版的《祖先的印记》对人面像的认识基本上认同盖山林的观点。在《鄂尔多斯岩画》中,郭殿勇对召烧沟男、女人面像的表情分析提出了新的解释,他认为“召烧沟人面像的性别与形态发生了根本改变,凸显出氏族社会变革的性质”。男性人面像“八字胡须浓密规整……在整个岩画区域成为威严与和蔼相结合的典范”。“女性人面像,刻画简洁,呈现惊恐状态”,“男女人面像表情面孔形成鲜明反差,主导与从属地位清晰地铭刻在这亿万年的岩石上。演绎出一幕发生在新石器时代晚期母系氏族社会原有的社会经济、文化体系,在父系氏族社会新的社会经济、文化体系强有力推动下而退出历史舞台的场面”。提出了召烧沟人面像中记录了母系社会被打破,父系社会登上历史舞台的社会变革。我们对画面进行了仔细的辨认,女像有冠饰、胸饰,男像胡须粗壮有力,人物形象是写实性的,不属于神像范畴,而是早期艺术为政治服务的典范。这是人像研究的新发现和新观点。
        3.提供了许多岩画新图像
        《祖先的印记》和《鄂尔多斯岩画》公布了许多清晰的岩画摄影图片,由于摄影水平的提高,一些原本模糊的图像凸显清晰,提供了一些研究的新信息。
        比如在图片中种公畜的生殖器特别长,特别大,刻画得很夸张。这类图像多次出现,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推测:人们重视种公畜的改良和繁殖。在以狩猎为主的经济向畜牧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野生动物培养成了家畜,家畜的繁殖和家畜的品种改进,关键在于种公畜。崇拜与依赖种公畜就成为畜牧经济发展的基石之一。突出公畜生殖器的岩画作品,也就成为狩猎经济转为畜牧经济的重要标志。刻画阿尔巴斯山地区伊和莫锐种公马体型优美,艺术表现力强。
  再比如,在阿尔巴斯山各沟口人面像较多,与进行祭祀及集会的地方有关;而山沟东向面对地势较平缓的荒漠草原,是易于放牧的丘陵石岩,刻画放牧图、动物图较多。说明这些放牧图是经济生活的写实性图像记录。如今以阿尔巴斯山命名的阿尔巴斯白山羊产的羊绒冠誉为“白色软黄金”,阿尔巴斯白山羊是最好的山羊品种。种公畜岩画也反映了阿尔巴斯地区的牧场历来也是改良育种的草场。
        三、关于阿尔巴斯山岩画的冠名
        属于阿尔巴斯山各沟口的岩画,现在出现有三个不同的名称:“桌子山岩画”以阿尔巴斯山最高峰桌子山命名;“鄂托克岩画”与“鄂尔多斯岩画”以行政地名命名。“鄂托克”系蒙古语,“营部”之意,是元明两朝蒙古地区基层军政建制单位,也有说有“圣火”之意。鄂尔多斯原为蒙古部落名称,现为鄂尔多斯市行政建制名称。行政区划名称随时可以变动,作为地方岩画的固定名称随着时间推移很容易发生记忆混乱。北部阴山和西部贺兰山的岩画均以自然山体命名为“阴山岩画”、“贺兰山岩画”,现已约定俗成,被社会认可并固定下来。阴山、贺兰山、阿尔巴斯山的岩画实际上是一个文化体系,都依傍黄河,是黄河哺育了这里的远古民族。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分布于黄河两岸的山体岩画文化遗产,是千、万年前远古民族创造的,是中华文明的三源头之一。黄河文明以游牧民族为载体而发展了草原文化。属于阴山、贺兰山系的岩画无论从形成时期、表现内容、艺术风格和凿刻手法等都是一个体系的,命名既应相似,又对不同地段有所区别,因此,以“阿尔巴斯山岩画”命名较为妥帖。

 

注释:
        ①阿尔巴斯山位于鄂尔多斯台地西北,黄河几字形西套东侧,南北走向,北起杭锦旗巴音恩格尔苏木,中跨乌海市,南至鄂托克旗阿尔巴斯苏木,平均海拔1800米。主峰乌仁都喜顶部平整,意为铁匠用的砧子,汉语又称桌子山。桌子山为今乌海市与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两地界山。阿尔巴斯有两条南北走向的山脉组成,东山脉长90公里,宽12~14公里,主峰桌子山;西山脉长30公里,宽9公里,主峰岗德尔山。岩画主要分布于阿尔巴斯山的各沟谷和半荒漠草原的丘陵岩石。

        作者:陈育宁,宁夏大学教授、博导、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汤晓芳,宁夏人民出版社编审、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陈育宁 汤晓芳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