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解读“人文北京”的内涵,不可忽视其中的民族元素。北京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北京,“人文北京”理所应当地要反映全国各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特别是那些在历史上与北京有紧密联系、对北京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民族。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体现,是当今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也是“人文北京”中一种重要的文化元素。 【关键词】北京 民族元素 民族认同 “人文北京”是2008年奥运会后提出的北京城市发展的一个新理念。这个理念具有强烈的时代精神和丰富的文化内涵。解读“人文北京”的内涵,不可忽视其中的民族元素。北京要建设成“世界城市”,更要建设成中华民族的“民族城市”。北京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北京,“人文北京”理所应当地要反映全国各民族的精神风貌和代表性的文化元素,特别是那些在历史上与北京有紧密联系、对北京的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民族。他们非常希望在多民族国家的首都,能看到自己的创造、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形象,能有回家的温暖。这种迫切和渴望的心情,甚至比一些常住北京的人更强烈。这是历史上形成的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体现,是当今中华民族凝聚力的体现,也是“人文北京”中一种重要的文化元素。 北京城市历史的发展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北京作为辽、金、元、明、清五朝帝都历经800年,五朝建都奠定了至今北京作为全国首都的地位。这五朝中,除明代是汉族作为统治民族(约280年)外,其余均是少数民族为统治民族。在他们统辖时期,特别是元、清两朝,作为全国大统一的政权所在地,对北京的城市发展和中华民族的历史进程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就以元朝为例。元世祖忽必烈继位建元,结束了纷争分裂的局面,定都北京为大都,实现了全国的大统一,确立了中国的疆域及对西藏的行政管辖,确立了行省制度,确立了北京作为全国首都的核心地位,一直持续至今。元朝对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到了极为重要的历史作用。而这一切,离不开蒙古民族的缔造者、蒙元历史的开创者、中华民族的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的战略思想、政治愿望及其所奠定的统一大业的基础。我曾撰文评价成吉思汗,指出他一生创建了两大历史功绩:“走向统一,走向世界”(《成吉思汗文化从书·总序》,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5年出版)。充分肯定成吉思汗的历史功绩,给予他应有的历史地位是理所应当的;在曾为元大都的北京,对这一重大历史事实给予反映和表现也是理所应当的,无疑也应是“人文北京”的题中应有之义。 这里要提到的一件事是:2003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文化学者郝诚之先生撰文《中华世纪坛的缺憾》(发表在《鄂尔多斯学研究》2004年第3期)提出,在北京中华世纪坛《中华千秋颂》环墙浮雕所展示的中华千秋伟大人物中,“有意无意地漏掉成吉思汗,实在是太不应该了。”“把外国旅行家马可·波罗和传教士利玛窦等都精雕细刻在上,却把本国英雄成吉思汗忽略不计了”。郝诚之先生的文章列举大量史实及中外学者的评价后指出:成吉思汗是“为中华民族历史发展做出杰出贡献的世界公认的伟大人物之一”。他还引用了一位北京专家对蒙元历史及元大都的评价:“蒙古建立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大统一,不仅打破了长城的阻隔,而且消除了南宋以来南北的分裂和对峙。元大都作为全中国的京城,做出了特有的历史贡献:草原游牧文化、中原黄河文化、南方水乡文化,在这里大交汇、大融合”为“大都文化”。不仅如此,“大都文化还经历了中外文化的大碰撞、大交融。如果说当今中国的开放政策促成了中西文化在我国的大交流,那么,700多年前的元大都已经有此经验,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李汉秋《千年等一回——人文奥运相约汉卿重现》,《人民政协报》2002年2月26日)。郝诚之先生在文章的最后建议:“成吉思汗不应当被我们遗忘。”“希望2008年世界奥运在北京召开之前,北京市政府能办一件事,即中华世纪坛《中华千秋颂》大型浮雕壁画增补历史人物时,切记把成吉思汗加上,以补缺憾。”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将郝诚之先生的文章转寄中华世纪坛管理中心,不久,郝诚之先生收到中华世纪坛管理中心的复函称,“对您提到的世纪坛《中华千秋颂》不应漏掉成吉思汗的意见,我们认为很重要,应当引起重视。我们将把您的意见向北京及中央的有关领导汇报”。“我们相信一切正确的意见都会得到落实的。”据郝诚之先生告知,他后来又收到转来参与《中华千秋颂》设计专家的意见,诉说了一些技术和操作层面的原因,结论是难以修改和增补云云,此事就不了了之了。 这是一个具体的问题,可能会有一些具体的原因和困难。但透过这个具体的问题,引起我们深思的是在这个“缺憾”的背后,反映出不少地方、不少方面对于中华民族走向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历史,对于各民族的历史贡献及文化认同,对于用民族平等的观念看待历史上的民族关系等认识和人文知识出现了“缺憾”。民族的认同,中华民族的认同,国家的认同,要建立在长期积淀的、具体入微的文化认同中。许多平时看来不一定引起多大重视的文化观点、文化言行,如果长期出现民族认同上的“缺憾”,就会渐渐增加民族隔阂,渐渐影响和谐的民族关系。缺少了沟通和理解的历史基础和文化基础,就会因出现矛盾而发生摩擦,就会成为“问题”。因此,不仅在民族地区,在我们国家的各个地方,在那些随着人力资源的流动,不少少数民族成员进入的内地城市,倡导人文精神、人文关怀中,都不可忽略我国多民族、多元文化的基本国情。在一些引领发展的大都市,固然现代化进程推进了各民族之间在生活方式、生产方式和价值观念上的某种趋同化,但还必须看到,与之相伴的还有各民族的特殊性和多样化。各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弘扬和传承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同时通过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和相互吸收,形成囊括各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因子的中华民族共同文化,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基础。这也是我们建设地方文化应有的认识和态度。 作者:宁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 (本文系作者2010年10月18日在“人文北京”与世界城市建设国际学术研讨会上的演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