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地方学研究

旗下栏目: 地方学研究 《地方学研究信息 地方学动态

我国地方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来源:“地方学的应用与创新”座谈会专 作者:张有智、吉淑娟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3-28
摘要:摘要 在我国,地方学由来已久。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方学研究进入一个新时期。地方学以地域文化为依托,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继而研究机构也陆续成立,掀起了新时期地方学研究的新潮。对我国地方学的发展概况进行历史回顾与梳理,了解其发展的优势及
 
     摘要 在我国,地方学由来已久。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地方学研究进入一个新时期。地方学以地域文化为依托,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继而研究机构也陆续成立,掀起了新时期地方学研究的新潮。对我国地方学的发展概况进行历史回顾与梳理,了解其发展的优势及不足,并对未来地方学发展做出科学的展望,希望有助于地方学研究有序的发展,以更好地服务于当今社会。

     地方,顾名思义是指地球表面的某一特定地区。而某个地方要称为学必须具备一定的条件即该地域具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至今仍有效用;在现实发展中,该地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有学术研究价值。在我国,地方、地域研究早已有之。先秦时期已出现地域划分,而真正出现因地名学则在清末民初,随着改革开放,地方学又有了新的内涵。

     一、地方学发展历程

     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划分区域范围的着作《禹贡》,“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①。秦汉以后,记载全国疆域行政区划、建置沿革、山川物产、风土人情的地理志和地方志,代有着作。然而,尚未出现因地名学的“地方学”之称,尽管如此,这些资源却为我们研究地方学奠定了丰厚的基础。

     因地名学,对地方的研究以“学”称之,则在20世纪20-30年代。当时国学大师廖平先生在《今古学考》中提出经学主张的不同为地域的差异。继而其弟子蒙文通在1923年的《经学导言》(后改为《经学抉原》)中进一步指出:“我辨别齐鲁学是从他学问起源的地域分,根据他的主义来分”②,认为孔子的学术,按照地域与主义可以有鲁学、齐学、晋学三大支派,随后又提出楚学、蜀学。这时出现的鲁学、晋学、齐学大多讲的是某一地方或区域的学术思想沿革史,“学”指的是不同区域下经学研究所出现的不同派别,与今地方学所指有异。

     我国较早出现的地方学为敦煌学、徽学、藏学,被誉为我国的三大显学。三大显学都是以某一地方独有的历史文化资源为研究对象而兴起。如敦煌学是以在敦煌洞窟发现的历史文物典籍为研究对象,徽学是以徽州文书为主要研究对象。事实上,随着学术研究的深入,三大显学的研究范围已超出初期研究内涵的限制。

     20世纪80年代,我国开始出现一批不同于传统地方学研究思维方式的新地方学和研究机构,掀起了地方学的新热潮。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稳定持续发展,国家综合国力不断提升,这就要求文化发展要适应经济的需求,因此海内外出现研究中国文化的热潮。钱穆曾说过,民族创造文化,文化凝聚民族。而我国各地区拥有独特的地域文化,对之进行纵横研究,有助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扬与继承,增强民族凝聚力,推动经济发展。因此人们更加注重地方文化研究。从20世纪80年之后,区域文化研究逐渐成为一种风气。研究地域文化的组织和成果相继出现,如燕赵文化、巴蜀文化、吴文化、齐鲁文化等。此外经济全球化趋势加强,世界各国对文化多样性的重视度提升。加之国外地区学、城市学的影响不断扩大,中国的地方学、城市学也在蓬勃发展。

     二、地方学的定位及分类

     地方学的概念,学术界众说纷纭,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未能达成共识。据知网统计,关于地方学理论探索论文32篇。对地方学概念的论述可以概括为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地方学是研究特定区域内各方面的一种学问,至今还没有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如:常玉荣、侯廷生《谈地方学的元理论建设》中认为“地方学目前仍然是一门学问,还没有具备一门学科所应具备的明确的研究范畴、理论体系、独特的研究方法和综合性研究人才。在构成学科方面存在两点不足,一是虽已确立研究范畴,立足于区域性社会人文现象的综合性演变,但是目前只是集中在个案研究占据多数;第二在概念上未达成学科理论一致性,研究者学科知识背景过于专业化,限制了研究走向综合”③。张宝秀《地方学的设立标准和学科内涵》认为“地方学作为新兴的多学科交叉学科,其发展还不成熟,在教育部颁布的学科专业目录中还没有独立设置的地方学”④。此外拙作《关于地方学研究的几点思考》,陈育宁《在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上的综述总结》等文章都一致认为地方学是一项研究特定区域总体属性的综合学问。第二种观点认为地方学是一门从全局出发,整体研究某个地区的一门新型学科。如刘开美《关于地方学构建中的几个理论问题》认为“地方学是一门以特定地域为特征的、以历史文化研究为主线的、应用性的、诸多学科交叉的文化学科。⑤”朱永杰,张妙弟《北京学刍议》认为“地方学是以地球表面某一区域自然和人文环境共同组成的区域综合体为研究对象,研究其生成基础以及发展演化规律的科学。⑥”

     从以上学者的观点可以得知,至今地方学概念还未达成共识,尚处于一种学问向学科过渡的状态。我国地方学发展还处在不成熟的阶段,仍需各位学者进行深入研究。地方学不论是学问还是学科,其研究的对象是以某个地区独有的区域环境,历史文化,特有的城市发展规律以及市民素养为研究内容,具有综合性、社会性、地域性、交叉性、应用性等特点。

     目前为大家所熟知的地方学已有50多种。有“敦煌学、徽学、藏学、北京学、上海学、武汉学、南京学、杭州学、西夏学、西安学、广州学、兰州学、青岛学、开封学、温州学、扬州学、泉州学、安阳学、三峡学、鄂尔多斯学、河西学、关东学、泰山学、故宫学、潮学、齐学、鲁学、浙学、楚学、吴学、晋学、关学、巴蜀学”⑦湘学、成都学、桂学、河洛学、内蒙古学、长安学、稷下学、吐鲁番学、满学、海南学、南沙学、重庆学、邯郸学、成都学、香港学、澳门学、台北学等。

     按照地方学的研究范围,可划分为城市地方学和区域地方学。按照兴起的原因以及研究内容可分为三种:一是传统文化、地域文化为基础。历史文化底蕴浓厚的地区,地方学研究兴起更早,且以特定的研究对象为起始,继而扩展到全面研究。如敦煌学、徽学、晋学等。二是城市发展演变,城市地位为基础(如城市地方学)。随着改革开放,城市建设出现突飞猛进的发展,城市化现象剧烈,受国外巴黎学、东京学的影响,研究城市历史演变规律变得日益迫切,于是城市地方学与日俱增。如北京学、上海学等,其中上海学是1980年成立的国内最早的城市地方学。三是战略地位的重要性,如海南学。

     三、地方学研究机构

     随着地方学研究开展,一些地方学研究机构相继成立。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比较活跃的地方学研究机构有20多个。

     纵观表格,我们可以看出大部分机构设立在高校,个别设在社科联。从机构成立的时间来看,20世纪80-90年代有研究机构8个,90年代之后有19个。从机构的人员配置来看,有19个机构有人员配备。有的机构已经招收硕士生、博士生,如兰州大学敦煌学研究所,西北师范大学敦煌研究所,楚学研究所等。有的机构下设多个研究室,密切配合协作。其不足之处,有的机构是松散的科研联合体,没有固定人员编制,无专职人员,没有联系方式,由各界学者以挂名形式存在,经费不足,机构自成立以来,没有实质性的研究内容和成果,形同虚设。从创办性质看,有政府,民间团体组织,高校,民办公助四种类型。从研究内容看,有历史文化、城市发展变迁、经济社会,民族民俗研究等。从学术研究侧重点看,有的注重实践和运用,有的注重理论研究。从团体规模、活动状态看,大多数研究机构成立早,而且个别地方学往往有多家研究机构,研究成果丰富,处于蓬勃发展时期(如敦煌学研究机构成立最早)。少数研究机构成立迟,加之科研人员及经费不足等其他原因,暂时处于滞后状态,甚至有些地方学还未形成专门的研究机构。随着地方学研究的深入,还会陆续有研究机构的建立。

     为使地方学研究者有相互交流与合作的平台,促进地方学的研究和发展,2005年9月15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江苏扬州文化研究会、福建泉州学研究所、浙江温州学研究中心、广东潮州学研究所、安徽徽学研究会⑧”6家研究机构一致决议的“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在内蒙古鄂尔多斯市成立。联席会起初有12个成员单位,现已发展到30多个。联席会设有专门的《地方学研究信息》学刊,每季一期,一年四期,每两年举办一次学术研讨会,至今已成功举办5次研讨会。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担任首届轮值主席,北京学研究所为第二届轮值主席。联席会成立十年来,成功举办多次学术研讨会,使学者彼此间有更多的交流机会,使各自的研究更加全面、到位。

     此外为使学者清晰地了解地方学发展动态,部分大学学报开辟了地方学研究专栏。如《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武汉学研究、《北京联合大学学报》的北京学研究、《韩山师范学院学报》的潮学研究、《泉州师范学院学报》的泉州学研究、《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的三峡文化研究⑨等。

     四、地方学研究成果

     地方学蓬勃发展,科研机构增多,开展各种学术研讨会,出版的关于地方学专着、论文集和期刊学报,数量与日俱增,学术内容更加广泛丰富。

     根据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国重要会议、国际会议、报纸论文全文数据库统计,1978年-2015年8月以地方学为题目发表的文章有63篇,2003年之前的文章有两篇,主要集中在2012、2013年,有32篇。从统计的数据可知,2003年之后关于研究地方学文章居多。

     近些年,关于地方学以及各地地方学的理论研究成果颇丰。从知网统计,地方学总学科理论研究33篇。文章涉及地方学理论研究回顾与思考,北京学、上海学等在地方学中的地位,地方学的价值,地方学与地方志,地方学与区域文化研究,地方学中的传统文化,国内外城市地方学研究综述,城市地方学的建立;学术交流会议综述等等。此外北京学、徽学、鄂尔多斯学等地方学的理论文章也颇多。

     各研究机构定期举办交流研讨会,出版研究成果论文集。如《北京学研究文集 2004》至《北京学研究文集 2010》,2011年更名为《北京学研究》,出版《北京学研究 2012》和《北京学研究 2013》;《北京学研究报告 2005》至《北京学研究报告 2015》;《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2009年北京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二册);《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理论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⑩;《论地方学建设与发展——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文集 2013》;《晋学探微》,《首届晋学与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3》(二册){11},《澳门研究 2002》至《澳门研究 2012》等。

     地方学的专着在近几十年也再不断出版,其中徽学、敦煌学、藏学、鄂尔多斯学的研究专着和译着颇为丰富。另外李英明的《香港学》{12};洪清田的《香港学系列》20本,香港学系列书籍10册;熊月之、周武的《海外上海学》{13};曹诗图的《长江三峡学概论》{14};李元庆《晋学初集》{15}等书对研究地方学有很大价值。这些专着不仅涉及地方学理论探讨,而且涵盖实践与运用。

     五、地方学之展望

     中国学与地方学有着紧密联系,是共性与个性的关系。中国学好比森林,地方学好比树木。在研究时,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或只见森林不见树木,形成片面研究的局面。中国学研究由来已久,有狭义和广义之分。从广义讲是对整个中国历史发展中所产生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综合研究,这和地方学概念有相似之处。地方学是中国学的个性部分,对中国学的研究不能脱离地方学研究。从古至今,我国众多地方之间不断进行物质文化交流碰撞,才逐渐形成了如今的中国学,形成国人共同认可的文化。对地方学的研究,可以发现其个性独特的地域文化,丰富和弥补中国学研究的内容。可见地方学研究在中国学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如此看来,地方学作为中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前景广阔。

     尽管地方学前途光明,然而在目前发展中遇到一些瓶颈问题。有些地方学研究过于宏观,以至不能深入细致研究。在地方学的研究过程中,容易从总体性的角度出发,易博而不纯,杂而不精,缺乏对地方学中各要素的微观研究。有些研究机构趁着地方学的热潮,盲目跟风建立。其机构组织无固定经费和正常编制,研究者散居各地,联系合作不强,机构形同虚设,没有任何研究成果。此外,有些机构信息不明确,不能及时更新研究动态,不能很好地了解机构发展情况。研究人员知识结构受限。从地方学的概念来说,地方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问,这就要求研究人员拥有综合性知识。但是,由于除敦煌学等几个个别地方学之外,大多数地方学学位授权点还不能建立,人才培养不到位。加之,研究者能力有限,未能达到博而精的地步。另外地方学在比较研究方面还很不成熟。地方学比较研究的文章有《三峡学与北京学比较研究》和《徽学与安东学比较研究的检讨》2篇。

     为此,地方学研究在未来应加大力度,不断发展壮大,争取得到教育部门的认可,授予地方学学位,开设地方学课程或者讲座,招收研究生、博士生,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地方学学科带头人。政府和各民间团体,应意识到地方学研究对本地的价值意义,争取固定的财政补贴和人员编制,使其规范化。研究机构内部,设立多个研究室,配备专业的研究人才。研究室之间应密切合作,实现跨学科人员无障碍的相互配合,共同完成科研项目。当地方学研究达到一定高度,可以进行比较研究,发现之间的个性与共性,加深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性格的认识。

     地方学研究,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以来,可谓硕果累累,成效卓着。此时对地方学做个历史回顾,了解其发展状况,将有助于学者明确研究方向,迎接地方学未来的辉煌。

    注 释

    ①司马迁:《史记》,中华书局,1959年,第1405页。

    ②蒙文通:《经学抉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第24页。

    ③常玉荣,侯廷生:《谈地方学的元理论建设》,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年(3)。

    ④张宝秀:《地方学的设立标准和学科内涵》,陕西教育·高教,2014年(6)。

    ⑤刘开美:《关于地方学构建中的几个理论问题》,《论地方学建设与发展——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

    ⑥朱永杰、张妙弟:《北京学刍议》,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1)。

    ⑦张有智、仝建平:《地方学研究之我见》,《北京学研究文集2008(上)》,2008年。

    ⑧奇朝鲁、陈育宁编:《鄂尔多斯学概论》,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年,第186页。

    ⑨陈青云:《地方学研究与高校学报特色栏目》,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

    ⑩张妙弟:《地方学与地方文化——理论建设与人才培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12》,北京:中国知识产权出版社,2012年。

    {11}山西省晋学研究中心:《首届晋学与区域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山西省晋学研究中心出版,2013年。

    {12}李英明:《香港学》,扬智文化事业出版社,1997年。

    {13}熊月之,周武:《海外上海学》,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

    {14}曹诗图:《长江三峡学概论》,长江出版社,2007年。

    {15}李元庆:《晋学初集》,山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

    参考文献

    ①蒙文通:《经学抉原》,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年。

    ②李亦园:《泉州学的新视野》,泉州师专学报,2001年(1)。

    ③严昌洪,汤蕾:《国内外城市地方学研究综述》,江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2)。

    ④朱永杰、张妙弟:《北京学刍议》,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年。

    ⑤张有智、仝建平:《地方学研究之我见》,《北京学研究文集2008(上)》,2008年。

    ⑥栾成显:《改革开放以来徽学研究的回顾与展望》,史学月刊,2009年(6)。

    ⑦陈青云:《地方学研究与高校学报特色栏目》,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年(4)。

    ⑧《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十年百事记(2002-2011)》,《鄂尔多斯学概论》,2012年。

    ⑨张宝秀,成志芬,马慧娟:《我国地方学发展概况及对北京学的再认识》,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3年(3)。

    ⑩王春霞:《地方学联席会的现状、特点、作用》,《论地方学建设与发展——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

    {11}徐进昌:《地域文化研究和地方学建设的实践与思考》,《论地方学建设与发展——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

    {12}钟昌斌:《地方学的界定与研究视角》,《论地方学建设与发展——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

    {13}刘开美:《关于地方学构建中的几个理论问题》,《论地方学建设与发展——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论文集》,2013年。

    {14}常玉荣,侯廷生:《谈地方学的元理论建设》,邯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3)。

    {15}张宝秀:《地方学的设立标准和学科内涵》,陕西教育·高教,2014年。

    作者:张有智、吉淑娟,山西师范大学历史与旅游文化学院晋学研究中心教授

责任编辑:张有智、吉淑娟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