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地方学研究

旗下栏目: 地方学研究 《地方学研究信息 地方学动态

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鄂尔多斯学

来源:陈育宁著《地域文化的资源与开展 作者:陈育宁 奇朝鲁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5-11
摘要:一、从当前文化热说起 近年来,许多原来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了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人们自然要问,是什么原因使过去贫困落后的地区,在较短的时 间内迅速发展富裕起来? 就经济因素本身来说,可以总结出若

          一、从当前“文化热”说起

          近年来,许多原来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成了一个十分引人注目的现象。人们自然要问,是什么原因使过去贫困落后的地区,在较短的时 间内迅速发展富裕起来?

          就经济因素本身来说,可以总结出若干条原因。但是,除了经济因素外,从更深层次看,还要从思想文化上寻找原因,即如何通过观念创新和文化支撑,形成综合的发展动力。任何一个 地区的开放和发展,都不是一个孤立的经济现象,而是经济、政治、文化、包括人们思想观念和心理素质的综合反映。文化与经济的开放和发展,是整个经济社会开放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综合国力的增长、经济的振兴,对文化竞争力的依赖越来越强。促进经济的快速协调发展,不仅要进行相应的 经济体制改革,而且必须提升其文化竞争力。所谓文化竞争力,就是各种文化因素在推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中所产生的凝聚力、导向力、鼓舞力和推动力。

          原来贫困落后的少数民族地区的迅速发展,离不开人的思想观念的变化,离不开文化底蕴的支持。过去很长时间里人们看到的这些地区是贫瘠,是生态脆弱,是信心不足。有的地方虽然 有丰富的地下资源,却一直没有形成经济优势,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但另一方面,这些地区有悠久的历史,丰富的文化,曾经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祥地,众多民族的诞生地,相当长时间的政 治中心地。我们只有看到这些地区外在的表象,又看到它丰富的内涵,才能形成完整的认识,才能在今天的开发和建设中把外在的开发与内在的传统继承有机地结合起来。这些地区的开发, 理所应当地包括文化开发,使经济文化互补互动,形成综合实力,取得经济、社会和人的协调发展。

          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地区在经济发展以后,从不同的视角研究传统文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成了一个热门课题,都在积极地开发这一软实力,开发当地的文化资源。地方领导把它看 作是地区发展的长效因素,他们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文化建设,走出一条事业与产业并举、特色与品牌共赢、经济强区与文化塑区同行的发展之路。由于视角不同,侧重点不同,对不同地域 文化的内涵、特征归纳提炼不同,因此,对不同特质的文化冠以一个恰如其分的名称,形成一个载体就显得很有必要。如民族历史特征鲜明的蒙元文化、西夏文化等,地域特征突出的绿洲文 化、边塞文化、黄土文化、大漠文化等。创造了科学发展“鄂尔多斯模式”的鄂尔多斯市,2002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由一批退下来的热心于文化事业的老同志、老专家和实际工作部门 的同志,组建了一个研究会,提出创建“鄂尔多斯学 ”,一个以当地特色文化为研究对象的地方学,就是要给自己地区的特色地域文化赋予一个恰当的名称,搭建一个发展平台。经过 7年时 间,围绕着这个“学”的建立,组织队伍,立起项目,开展研究,把这个地区的文化资源整合起来,组成几个主要内容,特色鲜明,内涵丰富,已形成了一个地域文化体系的框架,得到国内 地方学界和社会的认可,也成为地方政府进行文化建设、开展文化活动的重要平台。

          二、鄂尔多斯学的基本内涵

          作为一门地方学,鄂尔多斯学就是以鄂尔多斯为研究对象,主要以那些具有鲜明特色、自成体系、有自身发展规律的社会文化现象、经济现象为研究重点,也就是把具有地域和民族的特 殊性、甚至唯一性的经济社会文化现象加以理性概括,成为一门有专门知识和理论的学问,构成“学”。鄂尔多斯学的基本内涵包括:

          第一,鄂尔多斯较完整地保留了蒙古族最主要的传统文化,是蒙古传统文化的标本

          鄂尔多斯部落在形成之初由于是成吉思汗的嫡系,而成为最具有蒙古族传统特征的一个群体。他们在 15世纪中叶进入河套地区。鄂尔多斯地区的自然地理特征又造就了一个保护和传承蒙 古传统文化的环境,这里三面环河,一面有明长城阻隔,天然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在蒙古各部落中,只有鄂尔多斯部落完整地聚居在一个固定的地区,这个部落没有被打散,没有 被别的部落所融合,别的部落也没有进来,她最终成为蒙古传统文化没有受到强烈冲击的最后绿洲。清代后期,有一些汉族进来,进行农业的开发,发展手工业,但这些零星进来的从事各种 生产劳动的汉族是带有谋生和移民性质的,并没有从整体上改变鄂尔多斯。而清代实行的盟旗制度,又从行政上强化了原来鄂尔多斯的部落组织形式,实际上创造了一个能够继续自己传统文 化的得天独厚的条件。直到现在,关于蒙古族的语言、民间文学、服饰、饮食、歌舞及宗教信仰等反映民族特征的传统文化都在鄂尔多斯得到了较完整地保留。

          第二,鄂尔多斯保留了蒙古族最完整、最丰富、最有特征的祭祀文化

          蒙古族从历史上来讲,是一个崇尚祭祀的民族。它受到原始萨满教及其他文化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形成了对天、地、山等自然界的崇拜,对祖先对长辈的崇拜,对战功和英雄的崇拜 等,这种崇拜的观念集中表现在长期形成的祭祀活动中,祭祀活动成为有民族特征的文化现象。除了这些蒙古族普遍存在的祭祀内容外,鄂尔多斯蒙古还保留着独有的、最具个性的祭祀文化 。

          一是对成吉思汗的祭祀。从15世纪中叶鄂尔多斯部将祭祀成吉思汗的“八白宫”(八座白色的毡帐)迁入河套之后,就把对成吉思汗的祭祀仪式带到了鄂尔多斯,而且严格地保护和承袭 了下来,历经几百年,不断不衰,愈加丰富,形成了一整套完整的祭祀仪式。这种独有的祭祀仪式,最集中地反映了蒙古族对民族英雄成吉思汗特有的敬仰和崇拜心理。成吉思汗陵的祭祀, 规模宏大,仪式繁杂,极为隆重。这种祭祀活动,是蒙古族民族个性的充分体现。

          二是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普遍存在的“苏勒德”祭祀。在鄂尔多斯地区,几乎在每个牧民家门前,至今都可以见到“苏勒德”祭台,牧民们祖祖辈辈虔诚地进行着对“苏勒德”的祭祀。 这个从古代就保留下来的祭祀仪式,已深入到每个牧民家庭。这种祭祀尽管有从萨满教到藏传佛教影响的浓重色彩,但它反映了长久以来草原游牧生活所形成的对英雄战功的崇拜和信仰追求 ,这种受藏传佛教深刻影响的习俗与鄂尔多斯蒙古血脉相连,故而经久不衰,保留至今。

          第三,鄂尔多斯有着传承地区文化的深厚传统

          尽管鄂尔多斯是相对独立的地理单元,但它又是处在北方游牧文化与中原农业文化汇合之处,多种文化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在相互吸收中得到了丰富,增强了传承的生命力。正因为如 此,鄂尔多斯部落重视文化的传承和文化的研究,在蒙古社会具有较高的地位。明清之际蒙古民族文化经历了一个繁荣时期,历史学的发展尤为明显,几部著名的蒙古编年史如《蒙古源流》 、《蒙古黄金史》、《黄金史纲》就是在这个时期完成的,而且都出自鄂尔多斯。鄂尔多斯蒙古一批具有阅读蒙、藏文典籍能力的知识分子的出现,不仅致力于宗教文化的传播和研究,也为 编纂历史著作、传承本民族文化创造了条件。

          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鄂尔多斯当地的蒙古族,以及在这个地方工作的外来的汉族和其他民族的学者,较早地积极行动起来,开展鄂尔多斯历史文化的研究,编纂地方 史志。直到现在提出鄂尔多斯学的概念、组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这中间,似乎有一种一脉相承的历史责任感,一种文化积累和传承的传统。正是由于有了这个条件,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许 多精华,一经挖掘就能很快地得以普及。对于鄂尔多斯的历史、文物、民俗、民间文学、民族歌舞等挖掘、整理和研究,一直有一批热心的人在坚持进行。这种传统一代一代地相传,研究成 果一批一批地积累。

          第四,创造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奇迹的“鄂尔多斯模式”及其支撑这一奇迹的“鄂尔多斯精神”,构成了鄂尔多斯学的新内容

          鄂尔多斯发展到今天,创造了跨越发展的奇迹,无不得益于解放思想。打破发展唯条件论,实现了由贫困落后向富裕文明的历史性跨越;打破发展唯资源论,正在实现由单极向多极支撑 、多元发展的历史性转变;打破发展唯经验论,开创了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新局面。这是被称为科学发展“鄂尔多斯模式”中最有价值的经验。

          鄂尔多斯地区生活的各民族,在艰难贫困的环境下,穷而弥坚的奋斗历程造就了他们易于民族聚合、信念执着、心胸开阔、淳朴忠厚、古道热肠的优秀品格,以及吃苦耐劳、不畏艰险、 坚忍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这些优秀品格和精神财富,在今天表现为群体性的摆脱贫困、渴望富裕的强烈抗争意识和解放思想、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开拓创新气质。正是传统文化所 体现的这种精神,铸就了人力资本中最具有决定意义的精神因素,一旦有了合适的外部条件、政策环境,就会迸发出来,成为解放生产力、武装生产力的强大支撑和力量源泉。

          鄂尔多斯文化是历史上多元文化的汇合与交融,这种多元性特质造就了鄂尔多斯各族人民所具有的宽阔胸怀、对异文化包容的心态,以及主动学习汲取其他民族优秀文化的民族特征。多 年来,鄂尔多斯地区的各民族和睦相处,热情接纳四方移民,外来的建设者、投资者同样对鄂尔多斯倾注了深厚的感情,凝聚了开发建设的合力。在战略选择上,也同样渗透着包容的意识。

          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开放性,为新时期走向更大的开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一旦有了打破封闭、改革开放的良好外部环境,鄂尔多斯就立即积极摆脱地理位置和封闭习惯的局限性,实现 了地区发展的自我超越。在这种趋势下,利用传统民族文化开展对外交流,进而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资金和现代管理,推动本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精心打造民族品牌,在发扬民族文化和推 进民族现代化进程中,走出了一条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的成功道路。

          一个区域的传统文化是经历了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的积淀,最终融合在这个地区民族的血液里,它是这个地区各民族人民长期社会物质实践和精神生产活动的结晶,蕴含着相同的思维方式 、价值观念和共同心理特征,因而有着强大的亲和力和凝聚力。民族地区的文化实际上是这一地区各成员共同创造的群体意识,它所包含的价值观、精神气质、奋斗目标、道德规范、行为准 则等内容,在发挥民族文化凝聚力功能的过程中,会转化为探索经济发展道路、凝聚各族人民共同追求、聪明智慧和奉献精神的强大力量。

          第五,鄂尔多斯创造了生态建设的新经验、新模式,具有引领和示范的重要作用

          多年来,鄂尔多斯各民族坚持不懈地探索如何改善恶劣的生态环境,走过了一条艰难而曲折的道路。被称为西部地区科学发展具有典型性的“鄂尔多斯模式”,一条主要经验就是“实现 了由生态恶化地区向绿色大市的历史性跨越”。近年来,鄂尔多斯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生态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目前全市植被覆盖率由 2000年的 30%提高到 75%以上,森林覆盖 率由 13.6%增加到 20.07%。中国的七大沙漠鄂尔多斯境内就有两个。通过全面综合治理,毛乌素沙漠的治理面积已占到总面积的 67.3%,库布其沙漠的治理面积已占到 17%。鄂尔多斯境内两 大沙漠的治理速度超过了沙化速度。

          这一历史巨变,是一个庞大的社会系统工程,有综合性的原因,包括领导决策、政策规划的制定、投入实施以及各项具体的措施等等,但必须要看到的是,有一条主线在起决定作用,这 就是越来越多的人们观念和认识发生了很大变化,从理论的高度树立起了科学的新观念,也即深入解剖了我们在与自然关系上的得与失,首先不是怨天怨地,而是检讨了人类自身的思想和行 为,真正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在人与自然关系受到破坏时,人类往往是主动的,在短时间内对自然的掠夺,就可能使在很长时间培育起来的良好自然环境受到严重破坏,人类是要负主要 责任的。我们从鄂尔多斯生态现象也看到,自然生态的恢复重建,人类也是主动的,也是负有主要责任的。一旦人们觉悟了,观念转变了,对自然环境采取敬重和保护的态度,并且落实到各 项可行的措施、完善的政策和合理的制度上,生态的恢复并非是十分遥远的事情。对经历了过去鄂尔多斯生态恶化过程的不少人们来说,悲观的情绪,丧失信心的情绪,无所作为的情绪,曾 经是很普遍的。很难想到鄂尔多斯的生态环境会在如此短的时间里得到恢复和重建,很难估计到人的主观能动性会产生如此大的力量,现在都变成了不容置疑的事实。这使我们进一步认识到 ,以人为本,不仅要使人有所获,还要讲人有所付,即有所付出,付出智慧,付出决心,付出力量,就能创造出奇迹。

          鄂尔多斯生态建设所走过的道路和取得的成绩、经验,从文化的角度诠释,是生态文明观念的体现,是以人为本发展观的实践。这些成绩和经验,是一笔极其可贵的文化资源。开发利用 这笔资源,应是地区文化建设富有特色和优势的主要内容。

          三、鄂尔多斯学的主要特点

          第一是传统性。鄂尔多斯地域文化历史悠久,空间稳定,积累丰厚,持续不断。正因为有这样一个传统,鄂尔多斯学的基本线条是清晰的,比如多元文化的线条是清晰的,多民族汇合的 线条是清晰的,人与自然关系的线条也是清晰的,所以它成为北方多民族地区具有代表性的地区。

          第二是民族性。包括两方面,一是鄂尔多斯地区是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既融合又各具特点、各留下其印迹的地区;二是由于其特定的历史地理条件保留了较完整的蒙古族的传统文化, 是蒙古族传统文化的一个标本。

          第三是唯一性。最具特色和最有标志性的对成吉思汗的祭祀,是这个地区唯一拥有的,内涵极其丰富,是蒙古族共同民族心理的全方位的反映。

          第四是典型性。生态演进具有典型性,是生态恶化现象的一个缩影。历史上农牧的频繁交替,民族政权的多次更迭,都和这里的生态演变紧密联系在一起。今天人们认识到,“科学发展 ,生态先行”,终于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观念的问题还要观念的改进来解决,人造成的失误还要人来纠正。经过一二十年的艰苦努力,使生态环境恢复过来,原来人的观念、人的力量、 人的责任的作用有这么大。做到这一步,经历了很长时间,有经验,有教训,这也是鄂尔多斯生态现象提供给我们最具说服力的典型。

          第五是传承性。民间文化的传承是鄂尔多斯更具力量的传统。在鄂尔多斯,大量非物质文化在民间保留着,问题是我们对它的挖掘、整理、研究还不够。

          第六是创新性。创立鄂尔多斯模式,这是鄂尔多斯的创新,也是鄂尔多斯学研究的内容。从资源优势达到经济优势,走出这样一条道路,付出了多少年探索的代价。这个创新给西部资源 富集而又曾经贫困不堪的地区的发展提供了信心,提供了样板,提供了希望。人们学习这个模式,主要是学习鄂尔多斯人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

         作者:陈育宁,宁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
    (本文与奇朝鲁合作。提交 “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2009北京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

        来源:《地域文化的资源与开发》,陈育宁著,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2.6

责任编辑:陈育宁 奇朝鲁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