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地方学研究

旗下栏目: 地方学研究 《地方学研究信息 地方学动态

地方学研究团体交流与联合的必要性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会 作者:潘洁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8-31
摘要:内容提要 作者立足内蒙古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历数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建立,发展及鄂尔多斯学从地方学联合、交流中充分受益的全过程,认为全国地方学研究团体的联合、交流十分必要。联席会组建以来十多年的成就与业绩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文章第四部分从使地方

        内容提要  作者立足内蒙古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历数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建立,发展及鄂尔多斯学从地方学联合、交流中充分受益的全过程,认为全国地方学研究团体的联合、交流十分必要。联席会组建以来十多年的成就与业绩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文章第四部分从使地方学早日成为公认的一门学科,使联席会和整个地方学研究事业日益兴旺发达的美好愿望出发,贡献6条建议,其中包括继续践行2013年9月16日形成的《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鄂尔多斯九月共识》。
        关键词  地方学  交流  联合  必要性
 
 
 
        这不是一篇论文,只是就我国地方学研究团体的兴起、彼此之间的往来交流摆一些情况,发一点议论,充其量是一篇工作研究文章;然而还是乐于将其整理出来,与界内同仁研讨商榷,以便共同把地方学园圃培植得更加枝繁叶茂。

        一.地方学蓬勃兴起,是改革开放的必然产物

        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大段时间里,反复强调集中统一、全国一盘棋,加上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文化、社会发展处于十分落后的状态,全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没有一家地方学研究单位,实际上也没有产生地方学的土壤与条件。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之后,从上到下,忙于把精力集中到社会主义现代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搞活。从沿海、特区,到内地、西部,都在依托资源优势,引进外面的资金、技术、人才,兴办各类工商企业,特别是制造业。于是,GDP、财政收入、城乡人民收入水平很快搞上去了。大约从20世纪90年代起,在一些经济发展成就斐然,传统文化积淀深厚,人才队伍迅速成长的地段,陆续出现了地方学、地域文化研究组织。这是非常符合历史发展规律和事物内在逻辑的:高度的物质文明,必须有高度的精神文明作为引导和支撑;经济的兴旺繁荣,离不开文化的进步与发达;而一支队伍的整齐化一,充满进取活力,必须以尊重个性,关心个体为基础。即使是地缘相邻、条件相近的两个地方,其发展模式,产业形态也不可能完全一样。外国、别处的经验再好,模式再完整,也不能照抄照搬。鄂尔多斯市(原伊克昭盟)曾经有一位书记说过:“从伊盟的实际出发,说伊盟的话,办伊盟的事”①  朴实的话语,却充满哲思,也充满责任感。他率领的党政班子,其后历届领导、广大干部群众以繁荣富裕伊克昭盟为己任,吃透盟情,适应盟情,才使这片长期贫穷落后,在内蒙古自治区坐惯了“红椅子”的地方成为了全国改革开放30年成功典型之一。当人们静下心来,总结发展经验,探究经济腾飞的根源时,都把目光集注到文化上面。的确,鄂尔多斯从古到今,地灵人杰,是塞上草原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互交流、蒙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地方;由于沙化严重,十年九旱,人民生活十分困苦,上世纪七十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到高原,急于改变命运、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的鄂尔多斯人从善如流,义无反顾地投身于改革大潮。由于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区位优势;勤劳、智慧的鄂尔多斯人民仅仅用了二十多年的时间,就甩掉了贫穷落后的帽子,迈上了发展、建设的快车道。此时,蕴藏丰富的文化宝藏需要继续开发,史无前例的发展奇迹需要诠释,未来的规划与战略需要探索,于是,鄂尔多斯学面世了,而且很快成为地方学领域较为活跃的一员。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是内蒙古、也是我国西部第一家以行政区划命名的地方学研究单位。
        世纪之交,我国出现了一个地方学团体的快速发展期。很快由寥寥几家增加到几十家。2005年,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横空出世,开创了我国地方学研究事业新的历程。到“十二五”末据联席会负责人介绍,我国各级各类地方学、地方文化研究单位已增加到七、八十家。它们背景不同,内涵有别,风格各异,色彩纷呈。在社科领域,没有哪个学科像地方学众多团体这样五光十色,光怪陆离的了。
        首先,以传统的藏学、湘学、敦煌学为例,它们的形状、色彩、三维都无法类比。藏学涵盖了藏族、藏民、藏区、藏文,西藏的自然、人文、历史、现状与未来;湘学早已冲破了湖南省界,将众多古代、近代、现代叱咤风云的英雄豪杰及引领时代潮流的道德文章、经国著作汇成头尾相衔的大系;敦煌学则海纳百川,纵贯千载,是整个中华民族智慧与梦想的荟萃。
        其次,按层级、档次划分,目前已经问世的地方学组织大体可分为省区级、地市级与县市级。一线城市(如广州、深圳)的地方学,应划归省区级。跨区域概念的地方学,如齐鲁、燕赵、河洛、三峡等,应视为地市级。地市一级,在我国的行政系统里“居中”,相当于古代的州、府,现在在地方学名录里占多数。县市一级的地方学如今还不多,但预计以后这个层级的地方学组织将大量出现。
        第三,按工作方向、研究内容划分,大体可分为偏重理论,倾向实践及理论实践结合型。如有的专门研究、考证本地区的古代典籍、名人名著,深而且细,堪称“阳春白雪”;有的专在本地区五个文明发展建设中寻找课题,做党政决策的参谋,富民惠民的顾问,可称之为“下里巴人”。总体说来,地方学更靠近应用学科的人文学科。
        第四,从体制上划分,分为官办、民办与“半官半民”三种类型。前者属“体制内”,设于当地宣传部、社科联或某一行政部门之下,也有的建在科研机构、高等院校里。目前隶属高校的地方学单位获得广泛认可,这类地方学团体的生存状态也比较好。如北京学、晋学、湘学、潮州学等。民办的地方学多数要找个挂靠部门,以解决人员待遇、活动经费、项目开立等问题。北京泛亚智库的专家认为,半官半民的社团最能发挥作用。② 因为这类研究单位一只脚在体制内,一只脚在体制外,既能够上达高层,又可以下接地气,是社会的溶合剂、缓冲器。
        第五,按状态与作用划分,可分为活力充沛型、按部就班型与昙花一现型。多数属于第一、第二类型,在以自己的研究成果、精神产品和学术影响为所在地的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民生改善做着不同的贡献。当然也存在有名无实,处在休眠状态、没有任何影响力的地方学单位。形成这种状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
        还可以举出许多划分方法。譬如运行机制,各有各的高招;成果形态,琳琅满目;人才链条,各有千秋…这里不一一罗列了。

        二、地方学联合与交流的实践

        前文说到,各级各类地方学风格不同、色彩迥异,但这并不意味着它们必然是自生自长、各自为战,彼此隔绝的。2005年秋天,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宣告成立了。其首倡者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发启单位共6家,除了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还有温州学、泉州学、潮州学、扬州学及徽学。这有点匪夷所思,6家发启单位中,5家在东部,唯独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身在西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于2002年9月,历史不长,层次不高,水平、队伍也都还处在培育、积聚之中,然而,建会当时,伊克昭盟刚刚改设为鄂尔多斯市,发展欲望甚强,急于在全国乃至更大天地里树立良好形象,广泛开展横向联合,把外部世界的资金、技术、人才,以及文化、理念、经验引进来,创造更新、更大的改革发展业绩。这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倡导者、发启者并被推选为首任主席方的基础与背景。当时已经建立起来的地方学单位有20多家,第一批会员单位是12家。2008年底,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主动“让贤”,将联席会主席方的担子移交给了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这样就实至名归,众望所归。北京学接掌联席会这8年来,联席会成员有所增加,学术活动日趋活跃,研究成果逐年上升,不仅拓展了学术视野,而且不断创新学科内涵、密切了各地地方学研究单位的交流互动。北京学研究所设立于北京联合大学应用文理学院,这件事本身,就高度契合了地方学研究的综合性、实践性。而且院、所一体,人才济济、充满学术活力。北京学被赋予“立足北京、研究北京、服务北京”③的宗旨和方向,也为各地的地方学树立了极好的样板和参照。这些成绩、优势都告诉我们,由北京学研究所长期担任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的主席方天然合理,是大多数地方学团体的共同意愿。在北京学研究所同仁的奋发努力下,在联席会会员单位的鼎力扶持下,联席会一定会越办越好。
        在中国学的旗帜下,地方学立足所在地方,探索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生态、人才、文学直至社风民俗方面的特点与规律。联席会编织起一张大网,辟设了一个平台,开通了条条渠道,在让各地方学尽情描绘特色、抒展个性的同时,用心求同,寻找共性,即港台语境中的“最大公约数”。这确是一件纷繁复杂的事情。然而联席会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如今的联席会,是地方学领域的学术联合体,知识交流会和成果荟萃地,也是地方学研究工作者的精神家园。虽然从组织、管理角度看,她是松散的;但共同的愿景,相似的责任担当和以创新为底色的学术纽带将大家紧紧连结在一起。2013年9月,由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内蒙古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内蒙古东联控股集团共同主办的“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邀集了全国9个省市自治区、13家地方学团体.40多位地方学、地域文化研究工作者,交流了三十多篇学术论文,形成了《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鄂尔多斯九月共识》④。该“共识”认为:“地方学作为一个学科登堂入室,获得广泛认可,占得一席之地,是迟早的事,为期不会很远”。经过联席会会刊《地方学研究信息》的报道宣传,该“共识”在全国地方学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2014年至今,各地地方学的研究、交流活动显得更加丰富和活跃了。
顺便说一下,《地方学研究信息》由北京学研究所值编之后,虽办刊宗旨未变,仍然定位为“交流研究成果,互通活动信息,汇集八方智慧,弘扬华夏文明”,然而信息量、知识量大幅增加图文质量与时效性均有提高,已经出版、发行到总第43期。《信息》就像一位信使,穿行在各地地方学研究团体和地方学研究工作者之间,投递着启迪和力量,其作用和功绩不容低估。

        三、鄂尔多斯学在联合交流中受益匪浅

        鄂尔多斯在成功推行了家庭联产责任制,“三农”面貌明显改变后,着手发展工业。大约从20世纪八十年代初起,盟、旗领导机关、各专业部门不断地派出考察团、取经组到沿海内地学习观摩,不断地更新观念,解放思想,实行“走出去,请进来”,“引进来”(资金、技术、项目)“打出去”(产品)战略,很快见到了成效:在20多年的时间里,GDP以每年20%以上的速率递增⑤,城乡人民生活水平如芝麻开花节节高。世纪之交,人均经济指标不但在西部处在领先地位,而且直逼香港,被媒体称为“鄂尔多斯风暴”和“内地最富的城市”。2002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一建立,就确立了“严谨治学,开放办会”的指导思想。2003年,派出几位专家到地方学组织形成较早办得较好的泉州、温州、扬州等地考察调研,与毗邻的包头、榆林等地的社团进行频繁的交流。正是这些考察交流活动,促使研究会领导萌生了建立各地方学团体之间联系、联络、联谊、联合组织的想法。这一构想马上得到几家兄弟研究会(所)的响应,可以说一拍即合,水到渠成。2005年,鄂学研究会建立3年之际,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赫然诞生了。又3年后,虽然将轮值主席交给了北京学研究所,但迄今为止,一直主动、热情地参加联席会举办的全部活动,还分别在2013年和2014年与联席会共同举办了关于地方学建设与发展、关于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的学术研讨会。各地兄弟研究单位举办活动,只要接到邀请,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一定会派人参加。回顾十多年来的联合、交流、互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感到受益很多,收获丰满。
        第一,开阔了视野,增强了大局意识,找准了自身坐标。鄂尔多斯学研究会通过在联席会平台上及联席会范围内的双边、多边交流,建立了鄂尔多斯与内地、沿海、特区直至域外往来互动的相对稳定的途径,从而在时、空两个不同的维度上明确了鄂尔多斯所处的位置,知道了自己从哪里来,向哪里去,以及当下的长短优缺,存在的发展优势和应该承担的义务,以及必须弥补的不足。
        第二, 吸收理论成果和发展理念。这些成果、理念得自参加地方学界各类研讨会、学术交流活动,有的来自其他领域、不同场合,还有互联网。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高度畅通的时代,关键不在如何获得信息,而在于怎样筛选、汇集、应用那些前沿的、适用的信息。在这方面,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做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得到当地党政领导的肯定和公众的赞赏。
        第三,汲取经验教训、汇聚正能量,避免走弯路。特别注重介绍友邻地区,情况相近地区的经验教训。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刊上,曾辟设“他山之石”专栏⑥,先后刊发、转载温州学、榆林经济发展中心,《西部大开发》杂志以及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的文章、建议,受到市领导和有关部门的重视。
        第四,让鄂尔多斯走向世界,让外面的人们了解真实鲜活的鄂尔多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从建会起,先后参与了“走遍中国·走近鄂尔多斯”文献资料片、《鄂尔多斯风暴》电视连续剧的拍摄,今年9月将举办“一带一路与鄂尔多斯”专题研讨会,另外在互联网上发表了大量介绍鄂尔多斯过去、现在与未来的文字,使人们知道,鄂尔多斯的崛起不是偶然的,在经受金融风暴洗礼之后,她依然充满活力。未来,她仍将是充满希望的地方。
        第五,在与联席会及各地地方学团体密切往来,频繁交流的同时,注重加强同所在地区,毗邻地区社会组织的横向联系。从2014年起,借鉴兄弟地方学的成功经验,逐步加强了与所在地高校——内蒙古大学鄂尔多斯学院的联络和联合。2015年更是迈出关键的步伐:研究会吸收学院领导和骨干教师充实研究会领导机构及专家委员会;在学院开办鄂尔多斯学讲座及系列课程;共同举办相关学术活动;还在学院校园里建立了鄂学研究中心和蒙古民俗体验馆,实现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优势互补,产学研用多位一体的对接互动。

        四、几点工作建议
        北京学研究所具备执掌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的充要条件,接任主席方以来的业绩,成就也是有目共睹的;为适应新常态,适应四个全面的发展战略,作为一名多年从事地方学研究的老兵,不惴冒昧,提出几点不成熟的工作建议:
        第一,把综合性、包容性、创新性、前瞻性、服务性列为地方学及联席会的指导思想和治学原则;尊重个性,提炼共性,打牢地方学研究团体联合、交流的基础;
        第二,修订联席会章程。进一步明确会员单位的权利义务和联席会的职责范围、工作方针、奋斗目标。现行章程是2005年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主持制订的,已经用了十多年,如今显得不够完善,有的内容已经过时,进行修订势在必行。
        第三,不拘一格、敞开大门,主动吸收会员。现在入会的,只是已建立的地方学研究组织中的一小部分。其中有的会员单位还多年“失联”。建议大量吸收新鲜血液,壮大会员队伍,这对学科建设发展是十分必要的。
        第四,调动组织健全、活力充沛的会员单位的积极性,轮流举办年会及各类研讨活动。
        第五,充分利用互联网,增加地方学研究成果、创新亮点、人物事迹、以及学术活动信息的编发数量,吸引更多读者的关注与支持。
        第六,借中央关于进一步激发社会组织活力战略部署的东风,依据2013年9月16日的《鄂尔多斯九月共识》,利用各种舆论手段,让各级各类地方学研究组织真正创立起来,发展起来,丰富起来,联合起来,活跃起来,担当起来。对于地方学事业和中国地方学联席会来说,没有什么阻挡着未来!以上仅供参考。
 
 
注释:
        ①《见证——伊克昭盟老领导访谈录》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16年4月
        ②侯仁之教授为北京学研究所题词,1998  见《北京学研究2011:北京线性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前言
        ③《西部大开发》2013年第3期
        ④《论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文集》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13
        ⑤《鄂尔多斯发展的实践与思考》,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编,内蒙古大学出版社,2009
        ⑥《鄂尔多斯学研究》2012年1-4期
 
参考文献:
  1. 《鄂尔多斯统计年鉴》2005-2015年,鄂尔多斯市统计局
  2. 《北京学研究报告》2008、2009年册
  3. 《鄂尔多斯文化论文集》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编,2007年
 
责任编辑:潘洁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