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立足我国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背景,梳理当前我国地方学研究发展现状及面临挑战,结合杭州学、城市学实践,论述了地方学研究范式如何向“城市学”转型,地方学研究机构如何向新型智库转型,并就“城市学智库”视野下地方学研究发展思路,提出了对策建议:破解发展理念问题、定位载体问题、方法路径问题、体制机制问题。 关键词:地方学、发展、思路、城市学、智库 “一带一路与鄂尔多斯发展”学术研讨会,回应“一带一路”国家战略,既关注历史文化研究,又聚焦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转型,并且将地方学研究的视野拓展到“一带一路”宏观战略层面,突破传统地方学研究的窠臼,值得地方学兄弟单位学习借鉴。这是近年来鄂尔多斯学研究不断创新的结果,也是时代发展特别是城市化快速发展对地方学研究提出的要求。 下面,结合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有关精神,以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背景,总结杭州学实践经验,就“城市学智库”视野下地方学研究发展思路,谈几点思考。 一、推动地方学研究范式向“城市学”转型 据统计,目前国内正式开展研究的地方学已达50多家。其中,以城市为特定区域范围的地方学研究尤为突出,形成了北京学、上海学、鄂尔多斯学、西安学、杭州学、广州学、扬州学、泉州学、武汉学、温州学等各具特色的地方学。与过去地方学以省域或文化地域为主不同,今天地方学发展已经进入“城市时代”,“城市地方学”逐步成为地方学研究的主体。这是地方学研究回应城市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必然结果。 以2013年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和2014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为标志,我国城市发展和城市工作进入了一个新时期。对地方学研究特别是“城市地方学”研究而言,这既是重大机遇,也是严峻挑战。在此背景下,地方学研究应突破以往主要关注历史文化,较少涉及现实问题的路径依赖,在研究范式上向“城市学”研究转型。 1985年,钱学森先生发表了《关于建立城市学的设想》一文,论述了什么是“城市学”、为什么要研究“城市学”,以及“城市学”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等。他认为,城市科学领域学科繁多,各方面专家可以分头去研究,但应当有个牵头的理论学科,这个学科就是城市学。城市学应是各门城市科学的理论基础,层次要更高一些。有了城市学,城市的发展就有了依据。之后,我国城市学研究有了一定发展。但总体上说,城市学在中国还没有成为一门显学,与快速推进的中国城市化实践相比,理论研究相对滞后。城市是一个复杂的巨系统,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科学系统地进行研究。城市学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城市产生、运行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统领城市科学各分支学科的新型学科。城市学研究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宏观上、战略上去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城市是一个“生命体”和“有机体”。从纵向看,城市作为生命体,有诞生、发展、兴旺、衰退的发展过程;从横向看,城市问题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方面,涉及城市规划、建设、保护、治理、经营各个领域。因此,城市学不但要研究城市的历史文化,还要研究城市的现实问题。城市有自身发展的内在规律,有自己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密码”。只有通过系统研究城市,才能发现、把握、应用城市的生命信息和“遗传密码”。城市学研究是城市规划、建设、保护、治理、经营的前提、先导和基础。 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杭州研究院)是杭州市委、市政府成立的全国第一家以“城市学”命名的研究机构。杭州学属于城市学的范畴,是以杭州为研究对象的城市学。与大多数地方学一样,杭州学研究起步于对杭州特色历史文化的挖掘和整理。但随着实践的推进和城市发展的需要,我们逐渐意识到,杭州学研究不仅要关注历史文化,也要关注遗产保护、乡土知识普及,更要关注城市发展和重大工程推进,关注城市与产业、城市与人的生活等等,需要调整以往局限性比较明显的研究范式。因此,我们有意识地推动杭州学研究范式逐步向“城市学”转型,坚持以问题为导向的理论对策研究和成果转化,既注重对城市历史文化和城市发展基本理论、基本规律的探索,又注重对宏观战略、具体政策的研究,推动杭州学研究成为杭州规划、建设、保护、治理、经营的前提和基础,成为人们认识杭州、建设杭州的基础。实践证明,研究范式的转型带动了杭州学全方位的发展,使杭州学成为总结杭州城市发展历史和经验的载体,成为破解杭州城市发展难题的载体,成为把握杭州城市发展未来的载体,真正发挥“传承昨天、造福今天、服务明天”的重要作用,奠定了杭州学现实发展、长远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二、推动地方学研究机构向新型智库转型 201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六次会议上指出,要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执行。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已上升到国家战略高度。作为以综合研究为特色,以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的地方学而言,要高度重视、积极把握这一历史机遇,借鉴新型智库的发展模式,推动地方学研究机构转型升级,既关注历史文化等基础研究,又关注地方发展等现实问题,真正成为地方党委、政府、社会不可或缺的智库。 地方学研究机构向新型智库转型,当务之急是要解决好八个方面的问题。 一要解决发展理念问题。发展理念可以用两句话来概括,即“有地位才有作为,有作为才有更大的地位”。智库的发展不能简单依靠行政管理手段,也不能依靠个人的行政权威来解决,必须有所作为,必须迅速、高效地提供高质量的思想产品。 二要解决研究重点问题。智库要有所作为,首先必须解决“有的放矢”的问题。一方面,智库应坚持问题导向,提出决策层信得过、用得上、可操作的政策建议;另一方面,智库应拥有擅长的研究领域以形成核心竞争力,要专业化与职业化相结合,既要高人一筹,更要独树一帜。 三要解决服务对象问题。一流的智库不仅仅是服务领导、服务决策,还要能服务社会需求,能引领学术发展和社会思潮,最终实现服务人民。 四要解决研究特点问题。智库的研究特点有超前性、系统性、专业性、示范性、操作性、实效性等六大特征。所谓超前性,就是要超前思考、超前研究、超前谋划,体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前瞻性。所谓系统性,就是要把研究对象作为一个系统,从整体和全局出发进行考察、分析和研究。所谓专业性,就是要能够成为某一领域的权威专家,能够与同行竞争和对话,也能够为同行所认同和尊重。所谓示范性,就是要有高质量、有影响、有价值的思想产品、“拳头产品”。所谓操作性,就是要解决理念、技术和市场三大问题。要输出智库的研究理念,要解决相关咨询建议在落地过程中的技术问题,产品要获得客户的认可。所谓实效性,就是要做到经济、社会、政治、文化、生态五大效益的最大化。 五要解决管理机制问题。紧紧围绕研究领域,以共同参与的现代“治理”理念,探索并形成“模块化研究”、“矩阵式管理”的模式,准确把握决策需求,快速组织开展研究,提高成果质量,强化成果对策的及时性和针对性。 六要解决人才力量问题。智库要坚持“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创办一流智库”,建立灵活机制,凝聚最广泛力量参与到智库的建设和发展中来。 七要解决资金保障问题。资金是智库的“血液”,是智库赖以生存的根本。对此,必须畅通两个渠道:一是探索建立长期、稳定的政府、企业购买服务机制;二是支持鼓励社会力量包括基金会、企业、个人的捐助机制。 八要解决市场竞争问题。智库作为提供智慧型或思想型产品的服务组织,正犹如雨后春笋般不断涌现,当前要以主动出击为主,积极抢占市场,做好谋篇布局。 三、打造新型城市学智库的杭州实践 近年来,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杭州研究院)围绕中央实施新型城镇化战略和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两大决策,提出了两大奋斗目标:一是打造具有国际特征、中国特点、杭州特色的城市学、杭州学学派,二是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城市学、杭州学智库。同时,出台了《关于加强城市学智库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了城市学智库建设的四大 问题:理念问题、定位载体问题、方法路径问题、体制机制问题,为建设“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城市学新型智库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是明确城市学智库建设的理念。用钱学森先生的话来概括,就是“用系统科学的方法,科学系统地研究城市”。 第一,牢固树立城市学研究“七大基石”理念。明确城市学研究的科学定位、服务对象、研究重点、核心理念、研究方法、队伍建设、文化培育。明确城市学的科学定位:城市学是一门从整体上研究城市产生、运行和发展的综合性学科,也是一门统领城市科学各分支学科的新型学科。城市学研究要用系统科学的方法,从宏观上、战略上去把握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进而预防和治理“城市病”。明确城市学的服务对象:城市学的服务对象,首先是城市管理者,其主体为公务员;其次是从事城市专业学科研究的科研人员。明确城市学的研究重点:一是总结和展望城市化的中国模式;二是破解中国的“城市病”。城市学研究必须“两条腿”走路,要“顶天立地”,既要关注顶层设计,又要关注对策落地。明确城市学的核心理念:城市学既是“城市系统学”,又是“城市生命学”。城市学研究的核心理念是“城市有机更新”,即在尊重历史的基础上求发展、求创新。明确城市学的研究方法:城市学研究必须以“顶层设计”为主要抓手,以杭州等代表性城市为重点案例,虚实结合,虚功实做,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着眼于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明确城市学研究的队伍建设目标:必须培养形成一支各方资源有机结合、多方力量相互支撑的城市学研究人才队伍。明确城市学研究的文化精神:城市学研究必须要发扬“甘于吃苦、敢于负责、善于解难、乐于奉献”四种精神。 第二,牢固树立城市学研究“六管齐下”理念。首先,要坚持规划、建设、保护、治理、经营、研究相结合;其次,要坚持研究先行,要以研究带规划、带建设、带保护、带治理、带经营。要使城市化真正成为中国最大的内需之所在、最大的发展潜力之所在,就必须迅速地、大规模地、高水平地开展城市学研究。 第三,牢固树立城市学研究“三个结合”理念。坚持实现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钱学森先生用系统科学思想研究社会复杂系统时,提出了“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概念,而且他和同事们在总结实践经验和复杂系统案例的基础上,还提出了处理这种“开放的复杂巨系统”的方法论,即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城市学研究必须坚持钱学森提出的从定性到定量的综合集成方法,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研究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城市学定量研究。坚持问题导向与规律导向相结合:科学研究的价值取向一般分为问题导向和规律导向,作为一门应用的理论科学,城市学研究首先要关注问题导向,以城市问题(“城市病”)研究作为主抓手和主载体,坚持“点”与“面”的有机结合,坚持规律导向与问题导向的有机结合,探索“城市病”的形成机理,深入剖析“城市病”爆发的深层次原因,全面总结各地在破解“城市病”实践中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研究提出具有指导性、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新理念、新思路和新举措,为各级党委政府研究、预防、缓解、治理各类“城市病”提供科学依据。坚持指数评价与数学建模相结合:城市是一个复杂巨系统,其变量高达数百万级甚至数千万级,不确定的因素太多又变化无常,城市学研究要坚持指数评价与数学建模相结合,建立统计分析和数据研究模型,进而能够借助计算机仿真系统,对系统的动态特性和未来行为进行预测,从而在定量研究基础上探寻“城市病”的解决之道。 二是明确城市学智库建设的定位和载体。坚持构建一流城市学理论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和人才培养中心的定位。发挥好杭州城市学研究理事会、城市学研究会、城市学基金会、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历史城市景观保护联盟、世界遗产保护杭州研究中心、杭州学七大分支学科(西湖学、运河(河道)学、西溪学、良渚学、钱塘江学、湘湖(白马湖)学、余杭学)、城市学学术委员会的作用、战略合作单位的作用,发挥好《杭州全书》、《城市学文库》两大成果载体的作用。 第一,加强战略合作和资源整合。近年来,杭州城研中心分别与浙江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央美术学院、人民出版社、人民网、腾讯网、英国城市学学会、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北京大学林肯研究院、广东智库促进会、同济大学循环经济研究所、泸州市人民政府、黄冈市人民政府、黄山市人民政府、浙江省社科联、浙江省城市化发展研究中心等单位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开展了包括智库建设、课题研究、咨询服务、征集评选、学术活动、干部培训、成果出版、媒体宣传、人才培养在内的全方位合作。重点与浙江大学共建“杭州—浙江大学城市研究中心”,与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共建“中浦院杭州教学研究基地”,与人民出版社共建“人民出版社杭州分社”,与杭州市社科院、杭州师范大学共建“城市学协同创新中心”,致力于打造多领域合作、多学科融合、多团队协作、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的开放式、复合型学术综合体和协同创新基地。 第二,打造杭州的“四库全书”。《杭州全书》是杭州学研究的主要载体和品牌成果。根据《杭州全书编纂出版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2025年)》,拟通过15年的努力,编纂出版体系完善、内容全面、特色鲜明、制作精美,系统性、学术性、权威性和可读性强的《杭州全书》,培养造就一批杭州学研究人才,使《杭州全书》在国内外地方学研究领域产生重要影响。目前,《杭州全书》已出版300余种。《杭州全书》坚持杭州学、西湖学、西溪学、运河(河道)学、钱塘江学、良渚学、湘湖(白马湖)学、余杭学相结合,形成“1+7”的研究格局,包括《西湖全书》、《西溪全书》、《运河(河道)全书》、《钱塘江全书》、《良渚全书》、《湘湖(白马湖)全书》、《余杭全书》。坚持全书、丛书、文献集成、研究报告、通史、辞典相结合,形成“1+5”的研究体系。五大组成部分,定位各有侧重:丛书定位为通俗读物,突出“俗”字,做到有特色、有卖点、有市场;文献集成定位为史料集,突出“全”字,做到应收尽收;研究报告定位为研究专著和研究论文集,突出“专”字,围绕重大工程实施、通史编纂、遗产保护和世界遗产申报等收录相关论著和论文;通史定位为史书,突出“信”字,体现系统性、学术性、规律性、权威性;辞典定位为工具书,突出“简”字,做到简明扼要、准确权威、便于查询。编纂出版《杭州全书》的目的在于,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杭州的前世今生,发挥其“存史、释义、资政、育人”作用,便于人们各取所需,追寻、印证、借鉴、取资,让杭州不仅拥有辉煌的过去、璀璨的今天,还将拥有更加美好的明天。 第三,打造城市研究的品牌成果。《城市学文库》是城市学研究的主要载体和品牌成果。杭州城研中心逐步打造集论丛、译丛、教科书、蓝皮书为一体的《城市学文库》,先后出版了《城市论》(1-3卷)、《城市怎么办》(1-12卷)、《城市学总论》(1-3卷)等城市学理论著作,以及《中国城市化面临的挑战与对策》、《中国城市化问答集》、《杭州城市化案例集》、《智慧城市战略研究》、《中国历史城市景观保护发展报告》、《中国城市学蓝皮书》、《中国城市治理蓝皮书》等重要成果。目前,《与城市领导话城市》、《待遇论》两部专著已进入最后的编校程序,即将由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 三是明确城市学智库建设的方法路径。杭州城研中心成立六年多来取得的突破,主要是在城市学研究路径上有了新突破,打造了集评选、论坛、平台、课题、人才、宣传、基金、基地、培训、咨询等“十位一体”的研究链。 第一,深入开展钱学森城市学金奖、西湖城市学金奖评选活动,打造城市学研究领域的“诺贝尔奖”。杭州城研中心每年举办“钱学森城市学金奖”、“西湖城市学金奖”优秀成果征集评选活动,邀请路甬祥、徐匡迪、王梦奎、潘云鹤、杨卫等领导、专家担任评委,及时总结国内外城市发展实践中的典型做法和成功经验,全面梳理新理念、新举措和新思路,为各级城市管理者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参考。 第二,坚持“1+X”的中国城市学年会模式,打造中国水平最高、影响最大的城市学学术论坛。在住建部、中国科学院、中国社科院、中国工程院、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中国浦东干部学院等单位的指导下,杭州城研中心每年主办“中国城市学年会”。来自国内外的数百名城市学专家、数十座城市的领导济济一堂,围绕新型城镇化的挑战与对策展开讨论,既是城市学领域的研讨会,又是城市学智库成果的发布会。论坛着力突出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彰显权威性、专业性特点,注重成果的理论创新与实践价值,“中国城市学年会”的品牌效应正在形成。 第三,坚持模块化研究、矩阵式管理,完善落实城市学26个研究模块、七大城市问题研究平台建设。所谓“模块化”研究,就是将一个复杂的巨系统分解成数十个、数百个、数万个可组合、可变换的标准单元,城市学研究就是将城市这个复杂巨系统分解成简单的模块,或者说研究单元、学术单元加以具体化研究。所谓矩阵式管理,也称为系统式管理、多维式管理,是相对于传统的管理模式而言的,其特点是在保留传统一维的管理架构的基础上,为完成专项任务,单独组成专门的横向合作团队来解决问题,形成矩阵式的管理架构,即二维管理。为此,城研中心搭建了“城市流动人口问题、城市交通问题、城市教育问题、城市医疗卫生问题、城市土地与住房问题、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问题、城市生态环境问题”等七大城市问题研究平台。通过模块化和矩阵式研究相结合,以集聚式的模块研究力量为基础,以发散式的平台研究力量为依托,去放大、带领广大发散式的研究力量共同来从事城市学的研究,有效实现集成创新,从而实现以集成创新带动原始创新。 第四,坚持“问题导向、集成导向、角色导向、逻辑导向”,积极培育枝繁叶茂的城市学研究课题树。问题导向型的研究,是应用科学的显著特征,也是城市学研究的唯一路径和方法,也是使城市学能够最终成为“学术生命体”的唯一路径,“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问题”等七大城市问题,是“问题导向”研究中的重中之重。集成导向型研究,是把复杂的问题划分成简单的问题,把系统研究划分成模块研究。目前,城市学模块研究严重滞后,必须通过集成创新的方式加以弥补,要把已有的简单问题或模块研究的成果,用系统科学的方法集成起来。角色导向型研究,指的是城市学研究者的主体应该是城市管理者,城市学研究成果使用者的主体也应该是城市管理者,城市管理者应成为城市学研究和城市学研究成果运用的主角。逻辑导向型研究,要求在城市学研究成果中有正确的思维表达和有效的科学论证,城市学研究特别要先把前人的研究成果吃准、吃透,要用最简练的文字表达研究成果,做到简练而不繁琐。近年来,杭州城研中心先后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流动人口“同城同待遇指数”研究》、《城市化后加速期英国“城市病”治理与小城镇发展研究》,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农民市民化进程中成本支付与土地制度创新》、《大TOD模式导向的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基金项目《新型城镇化进程中农民市民化成本支付问题研究》、《中国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克服‘千城一面’的对策研究》、《基于大TOD模式的京津冀城市群可持续发展对策研究》等课题,为一流城市学学派建设提供理论支撑。 第五,努力形成包含硕士生、博士生、博士后等在内的城市学研究人才链。要坚持一流标准,以建设“全国领先、世界一流”的城市学新型智库为目标,坚持“一流环境吸引一流人才,一流人才创办一流智库”,用好现有人才、引进专业人才、培养专门人才,建立“硕士生教育、博士生教育、博士后培养”的培养体系,通过学术交流、课题研究、人才引进、访问学者等多种途径,在更大范围内整合城市学研究资源,用一流的环境、一流的成果、一流的待遇造就一支一流的高素质城市学研究人才队伍,全方位支撑城市学研究。 第六,加强专报、期刊、网站、微博、广播、电视、报纸“七位一体”的城市学全媒体宣传工作。杭州城研中心以全媒体理念为着力点,以“雅俗共赏、内外结合、以俗带雅、以俗保雅”为要求,全面搭建集专报、期刊、网站、微博微信、广播、电视、报纸“七位一体”,城市学云办公系统、城市学知识中心“两翼支撑”的城市学全媒体2.0版。目前,正以新科研大楼——“世界城市博物馆”投入使用为契机,加快城市学知识中心试用版上线工作,通过数据存储、开发、应用,满足教学、科研、培训需求。同时,做好云办公系统建设,采用云数据存储方式和自主研发后台软件系统,推进精细化管理,提升办公效能,力争通过纸质媒体、广电媒体、新媒体“三系合一”,实现智库研究力和舆论影响力的“双轮驱动”。 第七,发挥城市学基金会的作用,为城市学研究提供有力的资金保障。城市学专项基金会以推进城市学、杭州学研究工作为宗旨,扶持城市学、杭州学研究人才培养、资助《城市学文库》和《杭州全书》出版,支持城市学、杭州学科研设施的投入,目前得到了阿里巴巴、西子联合集团、杭州商旅集团、杭州银行、杭汽轮、富通集团、中烟集团、华立集团等单位的鼎力支持,为城市学、杭州学研究提供了有力资金保障。 第八,发挥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的作用,为城市学研究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2014年4月,“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正式获批浙江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目前,基地建设稳步推进,一批富有前瞻性、高质量的课题列入基地课题。浙江省城市治理研究中心坚持凝炼研究特色,整合专家资源,打造以集成创新为特色的城市治理研究综合平台,为打造城市学学派和城市学智库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 第九,开展面向城市管理者、研究者的培训,培养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培养一批专家型的城市管理干部,用科学态度、先进理念、专业知识建设和管理城市。大力开展面向城市管理者、研究者的培训,有利于广大城市管理者、研究者更好地掌握国家方针政策、进一步了解国内外实践,提升城市管理水平。近年来,杭州城研中心赴全国数十座城市调研考察、开展培训,受邀在浙江大学、中国浦东干部学院、中央美术学院、浙江省委党校作专题讲座以及赴全国各地作主题报告100余次,共有5万多名各级领导干部听取报告,受到广泛好评。在杭州市委、市政府的关心下,杭州城研中心位于杭州大学城的新大楼即将交付使用。新大楼将按照城市学兼容性博物馆的要求,建设成为“世界城市博物馆”,设置“城市与世界”、“城市与中国”、“城市与浙江”、“城市与杭州”、“城市与杭州城研中心”等展示主线,致力于打造“国内领先、世界一流”的城市学理论研究中心、学术交流中心、信息发布中心和人才平台中心,打造理念先进、环境一流的专家型城市管理者培训基地。 第十,推出“五规合一”的城市学咨询项目。杭州城研中心发挥自身优势,依托杭州城市学研究会的平台,坚持“城市有机更新”、“多规合一”、“产城融合”、“XOD”理念,以破解新型城镇化推进过程中的“钱从哪里来和往哪里去”、“地从哪里来和往哪里去”、“人从哪里来和往哪里去”、“手续怎么办”等“四大难题”为抓手,通过空间规划、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和环境保护规划“五规合一”,实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三效合一”,推出了特色鲜明的战略研究报告、概念性规划、城市设计等城市学智库“产品”,受到各方好评。近年来,为50余座城市提供决策咨询300余次,每年各城市委托的咨询经费突破1000万元。 四是明确城市学智库建设的体制机制。城市学智库建设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引入“治理”理念,提高治理能力和水平。而治理能力和水平的提高,关键要靠体制机制的创新。创新体制、机制,必须坚持以下几大原则:一要探索并形成“模块化研究、矩阵式管理”的模式;二要坚持创新理事会、研究会、基金会的体制机制;三要坚持“事业留人、感情留人、待遇留人”,解决“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房办事、有章办事”问题;四要打好城市学研究的“杭州牌”、“浙江牌”、“中国牌”、“国际牌”;五要形成“党政、企事业、智库、媒体、市民”五位一体的城市学研究复合主体;六要加快城市学研究成果的编纂、出版、发行、推广和转化。 四、结语 数千年的城市发展史证明:城市是人类文明的摇篮、文化进步的载体,是经济增长的发动机、新农村建设的引领者,也是人类追求美好生活的阶梯。要使城市化真正成为中国最大的内需之所在、最大的发展潜力之所在,就必须迅速地、大规模地、高水平地开展城市学研究。只有这样,中国才能以最小的成本、最低的风险、最大的成效,顺利地完成城市化这一伟大的历史使命。 城市发展已进入新的阶段,地方学研究正处于战略机遇期。一个国家、一座城市要健康、可持续发展,智库必不可少,智库作用无可替代。当前,我们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和应对全球性经济衰退的关键期,以地方学为基础的智库的专业能力和战略眼光,将成为有效解决经济社会各种问题的重要渠道。在智库建设和发展的关键时期,地方学研究机构应认真研究,主动出击,牢牢抓住智库发展的战略机遇期,为推动文化传承、城市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杭州国际城市学研究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