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日子,是不同寻常的日子,激情满怀的日子,至今依然眷恋的日子……
搞了大半辈子新闻,真没想到,退休后与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不期而遇,却一“见”钟情。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副主任委员岗位上干了八年(2002-2010)学术研究。这段经历说长不长,说短不短。对我来说不同寻常。之所以不同寻常,是因为学到了知识,增长了见识,提升了学识,拓宽了视野,结交了朋友,充实了晚年生活。可以说一举多得,受益匪浅。
今年是鄂尔多斯学创建20周年。在这个时间节点上,回顾以往,感慨颇多。总结梳理一下结交的人和办理的事,很有意义。这篇短文,一是为庆祝建会20周年奉献一份薄礼;二是表达我对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心蓄已久的感激之情。
开展学术交流 共创研究成果
专家委员会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核心群体。在建会初期,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创始人、首任会长奇·朝鲁(伊盟行署原副盟长、巡视员)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主任委员陈育宁(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协副主席、宁夏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就提出“立足学术,服务建设,创新机制,着眼发展”和“举社会之力,办大众之事”的办会理念。“立足学术”是专家委员会的根本职能,其成员大多是本土学有专长,对鄂尔多斯认识精到,情感深厚的专家学者。初创时期专委会委员42位,到我离任时120位。其中不少中青年专家陆陆续续也热情地加入到这个团队中来。
学术研究与交流。专家委员会的主要任务,一是负责学术研究规划的论证,课题立项的审议,研究成果的评价等。二是对研究会委托的研究项目、课题,协同所有成员主动承担,发挥各自专长,又快又好地早出成果。对学术新人着重引导、培养,使其在学术领域健康成长。专家委员会在团结、联络专家学者中起到桥梁、纽带作用,成为研究会学术交流的中枢。
在学术研究、学术交流实践中,专家委员会始终遵循科学性、规律性和“五个原则”。即促进精品生产原则、体现思想前沿性和原创性原则、注重学术研究为主、服务现实为主的“双为主”原则、倡导“多歧为贵,不取苟同”的自由原则,恪守信任与质疑的平等原则。建会第一个十年先后举办过18次大型学术论坛及专题研讨会。每次研讨会都取得了一定的学术研究成果。我印象深刻的有两项研究成果值得关注。即鄂尔多斯文化的定义和成吉思汗文化学术概念的提出。
关于鄂尔多斯文化。不少学者分析和阐述了鄂尔多斯文化的概念、内涵和外延、起源、归属和特征。提出鄂尔多斯文化是黄河文化和草原文化的组成部分。鄂尔多斯文化是多民族人民共同培植的一种多元融合、风格独特的文化。是以蒙古文化为主体、融合吸收了汉族等多民族文化的成果而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鄂尔多斯文化具有发祥的原创性、持久的交融性、璀璨的经典性和进取的现代性等特点。
关于成吉思汗文化学术概念的提出。在2006年8月14日-18日的首届鄂尔多斯文化学术研讨会和2007年8月10日-12日第二届鄂尔多斯文化学术研讨会上,先后有宁夏大学教授陈育宁、副教授杨满忠、内蒙古大学人文学院教授马冀、鄂尔多斯市文化局副局长旺楚格、内蒙古师范大学教授格·孟和等几位学者在研讨中都涉及到了这个命题。概括地说,成吉思汗文化内涵,一是成吉思汗时代巨大的历史变革所产生的各种文化现象,包括思想观念、社会制度、科学技术、典籍文学、民谷习惯等等;二是对这些文化现象的传承、研究以及由此而对成吉思汗的崇拜和祭祀等。并从中提出成吉思汗文化概念的背景及其研究对象,形成的背景、主要内容、基本特点、历史地位与作用等五个方面论述了成吉思汗文化的学术内涵,引起与会学者和社会的高度关注。
制定课题研究规划。创会伊始,会长奇·朝鲁就要求专家委员会除策划、组织、安排好当年的各项学术研讨会外,还有一项重点工作,就是要有计划、有目标、高效率、高品位地搞一些研究课题。课题不求数量但要质量。为此专家委员会开始搞第一个课题研究五年规划(2003-2007)。2003年8月4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一届三次理事会通过了这个规划。规划是在2003年2月15日发出《关于征集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研究课题的启事》,向社会广泛征集的基础上形成的。纳入规划的课题坚持五大原则:即重大原则、服务原则、广泛原则、创新原则、超前原则。经过专家委员会座谈讨论。第一个五年规划确定了27个课题。重点是人才战略、社会发展战略、城市规划、品牌战略、鄂尔多斯文化、文化遗产挖掘整理、集团发展规律、民营经济、企业核心竞争力、企业文化、旅游文化的整合、乡音方言、鄂尔多斯地质变迁、鄂尔多斯气候演变、蒙古膳食文化等。规划最终确定专著49部,作者27人;论文47篇,作者22人。到2007年,如期完成规划的著作42部,放弃7部;论文完成41篇,放弃6篇。
上述规划中的著作、论文出版后,在社会上比较有影响的主要有奇忠义的《末代王爷》、杨·道尔吉的《鄂尔多斯风俗录》、奇·朝鲁主编、齐凤元执行主编的《我与鄂尔多斯》(1-3卷)、葛云鹏译著《贺希格巴图诗集》、梁冰的《鄂尔多斯史》、吴剑雄的《鄂尔多斯植物志》等。其中获国家、自治区、市级社科类各项奖励共计78部、篇。
追寻先辈足迹 展示今人风采
编著《我与鄂尔多斯》(多卷本)一书, 古人云:“知古而鉴今”。奇·朝鲁会长在《我与鄂尔多斯》一书的序言中说:“在鄂尔多斯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曾经发生过多少重要人物和重要事件,这一切虽已有着岁月的流逝成为封尘的文学记载,但其精神却无时不在激励着我们继续前行。其成败的过程也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这是一笔无形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基于这种认识,在筹划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过程中,接受了一些老同志的建议,将历史上特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发生在鄂尔多斯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写成一些记述性文章出版。建会初始,就将出版这样一部书列入工作重点。会长任主编,我为执行主编。具体负责征集、组稿、选编、校阅等事宜。
为了编好这部书,专家委员会部分成员先后召开过三次座谈会,讨论对书稿的基本要求。经过几番商讨斟酌,大体上确定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50多年为重点。题材由作者自定,内容自选,采用记述形式,以第一人称叙事手法,撷取自己在从事鄂尔多斯革命和建设中最珍贵的一两件事,编辑成书。这样既可以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鄂尔多斯半个多世纪以来的历史变迁和经济社会发展状况,更好地宣传和研究鄂尔多斯,又可为鄂尔多斯学提供翔实的资料和研究的依据。
具体到操作层面,我们先根据界别列出约稿名单,一位位落实。接着于2003年2月18日、6月6日、6月23日先后分三次向社会各界发出征稿信。这样就扩大了组稿范围。大批来稿络绎不绝。第一卷书稿编辑完成后,为了保证出版精品。我和郝至远坐镇内蒙古人民出版社校阅、督导。做到每道工序一丝不苟。2004年1月12日、3月4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奇·朝鲁亲自主持,先后在呼和浩特市、东胜区举行《我与鄂尔多斯》(卷一)出版发行座谈会。与会者对这部书的出版表示由衷赞赏,并给予高度评价。认为这不仅是作者,而且是全市各族人民为鄂尔多斯革命和建设事业付出的辛勤劳动,获得丰硕成果的真实记录,也是他们奉献给鄂尔多斯人民的一片赤子之情和纯真厚礼。
《我与鄂尔多斯》一书,从2003年6月开始组稿、编辑第一卷,到2008年1月第四卷出版,历时四年零六个月。总字数90.9万,作者148位。最终,这部书获得自治区社科类图书一等奖。
编著《鄂尔多斯历代书目索引》,众所周知,鄂尔多斯文化底蕴深厚,著述颇丰,各类著作汗牛充栋。但若问鄂尔多斯地区至今究竟有多少人出版过多少书,作者是谁,书名何如?恐怕能回答者寥寥。原因之一,我市至今尚无一部较为系统而完整的书目索引。为弥补这一缺憾,也为了系统地掌握历代鄂尔多斯文化资源家底,摸清其文化脉络。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于2004年5月20日面向社会广泛征集历代已出版书目启示。各机关、团体、企业、学校、商家、市民以及作者、知情者、收藏者纷纷推介。与此同时,于2004年下半年我在这段时间,断断续续走访了七、八位专家学者及图书收藏家,请他们提供书目。其中包括市地方志专家梁冰、蒙译汉、汉译蒙专家葛云鹏、蒙古史学者曹纳木、市党史办马步萧、袁志忠等。至2006年末,共征集历代书目和新中国建国前重要函件以及当代论文书目,汉文著作1312条,蒙古文著作365条;汉文论文968条,蒙古文论文846条。
书目索引所征集的书目,既包括近现当代鄂尔多斯籍著作者、外籍著作者、编译者撰写鄂尔多斯的书,也包括古籍中涉及鄂尔多斯部分书目,还有一部分系新中国成立之前,盟、旗政府重要政务函件,大族家谱等。
综观今天出版的《鄂尔多斯书目索引》,远非鄂尔多斯历代书目之全部,仅为一小部分。寄望于后来者增而补之。
功在当代工程,利在千秋伟业
编纂《鄂尔多斯大辞典》,编纂《鄂尔多斯大辞典》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创建初期决定的一项彪炳千秋的重大文化工程。2002年11月22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题讨论通过了《编纂〈鄂尔多斯大辞典〉可行性研究报告》,并上报市政府审批。《鄂尔多斯大辞典》是一部全方位、广角度、宽领域、多学科、高水平的百科全书式的大型工具书。具有存史、资政、育人、宣传功能,综合性、地域性、知识性、实用性。其中地域性是核心。如果缺乏地域性,本辞书出版的必要性将会大大削弱。只有彰显地域性,才会突出它的实用价值。这部辞书不仅是适应鄂尔多斯改革发展和建设文化大市的需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一项大文化工程,更是体现鄂尔多斯综合实力特别是文化实力的标志。
2005年6月27日市委向各旗、区党委、人民政府、市直机关各部门发出通知,成立《鄂尔多斯大辞典》编纂委员会。编委会下设《鄂尔多斯大辞典》总编办公室。主任由奇·朝鲁兼任;常务副主任由我担任。《鄂尔多斯大辞典》编纂前,陈育宁教授就关于编写《鄂尔多斯大辞典》的体例、内容、组织、工作流程等事宜,提出四点指导意见。我们遵照这四点意见,具体操作。2005年12月20日聘请19位专家担任各分编主编、副主编。签署了《鄂尔多斯大辞典》分编主编责任书。之后,各分编主编听取了陈育宁教授、汤晓芳编审(宁夏人民出版社编审),就大辞典词条条目设计、词条释文编写、辞书的质量要求以及编纂注意事项等方面的讲解。并聘请内蒙古农业大学教授马玉明对分编主编进行了培训。
《鄂尔多斯大辞典》的体例,参照国内一般阅读和检索习惯,采取平行分列式。即依据各门类在鄂尔多斯存在的实际状况,并结合内容多少,设定了12个分编。在编写、定稿过程中,我记得最棘手的问题是“当代人物”这个分编。之所以棘手,是因为它涉及最敏感的人物谁可入编?讨论时分歧较大。最后,划了几条硬杠杠。思路是“三些”。即门槛高些,人数少些,释文精些。入编名单确定后,于2007年12月20日,在《鄂尔多斯日报》上刊发《关于鄂尔多斯大辞典·当代人物》入编人物公示。公示后引起社会热烈反响,基本没有疑义。最后,共有143名人物以列传入编,564人以列表入编。
2009年8月末,《鄂尔多斯大辞典》基本定稿。9月1日召开各分编主编、副主编座谈会。回顾总结《鄂尔多斯大辞典》编写过程,交流感想。大家最为感慨的是,对所征集汇总的7000多条词条,如何筛选、增删、修改,不仅工作量大,更要保证质量。各分编主编付出的辛劳是可想而知的。最后录入本辞典词条3800条,135万字,300幅图片。11月3日《鄂尔多斯大辞典》首发式在鄂尔多斯假日酒店举行。市党政军领导及各界人士百余人出席。至此,这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文化大工程历时四年圆满完成。2010年12月2日《鄂尔多斯大辞典》获内蒙古自治区第三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
创建一门学问 铭记两位学人
回顾20年走过的路及其建树,有两位学人应该铭记。我觉得他们不仅应该载入鄂尔多斯学创业史,更应该载入鄂尔多斯文化史。这两位就是奇·朝鲁会长和陈育宁教授。陈育宁教授是鄂尔多斯学理论奠基人,学术开拓者;奇·朝鲁会长是呕心沥血、始终不渝的领导者、践行者。我一直认为没有他们二人的默契配合,没有他们二人的全身心投入,就不会有鄂尔多斯学,更不会有鄂尔多斯学的今天。
鄂尔多斯学20年的发展过程中,陈教授始终如一。不仅参与学术交流,凡研究会的重大活动他都参与策划,具体指导。特别是在地方学研究方面常有理论创新。比如鄂尔多斯学定义及其内涵,就是他学术研究的重要成果。他认为鄂尔多斯学是以鄂尔多斯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但这个概念不同于目前我国对于人文社会科学所界定的历史、文化、经济,自然环境变迁等众多领域为研究对象,它不是一门学科,而是一门地方性的综合学问。这门学问里包含了不同的学科,不同学科里又包含了若干鄂尔多斯学的子系统。主要是那些具有自身特色、自成体系、有自身发展规律的社会文化现象、经济现象为研究对象,把这些研究的问题,加以概括提炼,成为一门有专门知识和理论方法的学问,构成为“学”。为鄂尔多斯学作了一个准确科学的界定。这些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开展的学术研究,就以此为理论支撑,学术指南。
之后,于2008年2月在总结五年来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他提出了撰写一部《鄂尔多斯学概论》理论专著,并草拟了《概论》编写提纲,较为详细地列出包括导论共七章的概论内容。这个提纲经过他与汤晓芳编审的三次修改,最后定稿。在编写过程中,对这部《概论》写些什么内容、怎么写,都做出了具体指导。沉甸甸的20万字巨著于2012年7月出版。由此可见,陈教授为创建鄂尔多斯学投入了相当的精力和智慧,为丰富和发展鄂尔多斯文化作出了卓越贡献。
首任会长奇·朝鲁的功绩更是众所共识的。到退休年龄,他本可以颐养天年。但他自找“苦”吃,创办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这是个“苦”差事,而不是美差。因为是民间社团,开展一切活动,其经费除非报请市委、市政府批准的项目,按预算由财政拨款外,其余完全靠自筹。在这方面会长付出的心血也是不少的。除此开展学术研究,每年要举办1-2次大型学术研讨会,从策划、组织到主持等等事宜,会长从始至终要付出相当大的精力。没有一股奉献精神,没有一副勇于相当的双肩,没有一颗赤诚的心能做到吗?
谈到会长的奉献精神,我举个小例子: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常年驻会工作人员六、七位,虽不是义工,每月象征性地发些报酬。说出来不怕众人笑话,最初那几年,每人每月300元。300元能干什么?会抽烟喝酒的人,就是个烟酒钱;不会抽烟喝酒的人就是个汤面、茶水钱。但大家无怨无悔,工作起来都挺有劲。谁也不在乎钱多少。因为堂堂会长和我们一样也是300元。你说他主办研究会图财还是图利。我说两者皆不图。这就是奉献精神。
2010年他领导的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荣获民政部授予的“全国先进社会组织”荣誉称号和证书。他本人荣获“全国离退休先进干部”荣誉称号和证书。这就是党和人民给予他的最珍贵的回报。
作者:鄂尔多斯日报社原党委书记、社长、总编辑、高级编辑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22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