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夏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荣誉会长、荣誉主任陈育宁在现场作题为《鄂尔多斯学的认知观〈学术观〉——纪念鄂尔多斯学创建20周年》的学术发言,他讲道:“因为地方学没有固定的模式,没有明确的学科界限,我们都是在不断地探索创新中形成自己地方学的一些内涵。未来鄂尔多斯学研究要继续围绕:第一,中华民族历史观。多民族相互交融共同开发是鄂尔多斯历史的基本脉络,鄂尔多斯的历史是各民族人民共同创造的。鄂尔多斯地区的 各族人民是建立在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高度认同的基础上。这是中华民族历史观的基本内涵,是研究和认识鄂尔多斯历史的基本观点和基本结论。第二,多元一体民族观。从十四、五世纪蒙古部落进入鄂尔多斯地区,此后有着特殊使命的鄂尔多斯部长驻于此,一直到现在,他们经历了从古代民族到现代民族的演进,成了在鄂尔多斯时间久、人数多、保留继承传统文化多、对鄂尔多斯贡献大的少数民族。因此,鄂尔多斯学理所应当地将鄂尔多斯蒙古历史文化作为主要研究对象,并且成为鄂尔多斯学的一个主要特征。第三,区域协调发展观。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在民族区域自治地方,要坚持统一和自治相结合,坚持民族因素和区域因素相结合,各民族享有平等的法律地位。特别强调,关键是帮助自治地方发展经济,改善民生。民族区域自治地方是党领导下各族人民共同拥有的地方;自治地方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是各族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在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基础上,到建国100周年,民族地区发展问题可能仍然是现代化建设中难度比较大的问题。民族地区在发展中存在的大多数问题是地区性的共性问题。民族地区的发展,要兼顾地区因素与民族因素,同时要逐步向更多地域因素转变,努力做到该地域各民族群众共同受益、共同富裕。” 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张勃在线上作题为《新文科背景下北京学微专业建设的思考》的学术发言,她讲道:“1980年以来中国地方学方兴未艾是一个显而易见的事实。北京学作为特殊的地方学,是中国地方学的有机组成部分。第一,北京学:从学问到专业。1998年1月,经北京市政府编制办批准,成立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是实体性科研机构。2003年,北京联合大学和首都图书馆签约共建北京学研究所。2004年9月,经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与北京市教委联合批准,以北京学研究所为基础和核心,设立北京学研究基地,是首批18个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之一。2008年11月,北京学研究所接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轮值主席执行方,2016年12月,北京学研究基地入选由南京大学中国智库研究与评价中心、光明日报智库研究与发布中心联合发布的“中国智库索引”(CTTI)首批来源智库单位。2019年5月,“北京学”入选“北京高校高精尖学科建设名单”,成为以地理学、中国史、考古学和设计学为骨干学科的综合性学科群。从“学问”到“学科”的变化对北京学的影响:一是合法性的进一步提升(不证自明),北京学认同感提升。二是从科学研究(服务社会)向学科建设的变化。第二,关于北京学微专业的思考。(一)微专业命名:北京学。(二)北京学微专业的性质。(三)北京学微专业的培养目标。(四)北京学微专业的课程设置。(五)北京学微专业的学制要求和结业方式。(六)北京学微专业的特色北京学微专业申报如果成功,是在本科教育上的突破,将对北京学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 从学问到高精尖学科到微专业,是在各级领导支持下,在姜成坛教授、张妙弟教授、张宝秀教授等带领下北京学同仁不断努力的结果,也是北京学阶段性发展的表征。在“四新”建设背景中,具有新文科属性的地方学抓住机遇,推动地方学的升级,争取更好的生存机会,发挥更重要的作用。” 如何谋求地方学研究的“突围”?一是在“ 顶天立地”上下功夫,谋求让地方学研究走出“小圈子”,成为“智囊团”。二是在“ 融会贯通 ”上下功夫,谋求让地方学研究拓宽“新视野”,体现“综合性”。三是在“ 借 势 发 力 ”上下功夫,谋求让地方学研究形成“聚力场”,产生“大影响”。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公众平台第508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