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民俗、祭祀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库不其沙漠里的蒙古族民间祭火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鄂学研究专刊第14 作者:万颂青 人气: 发布时间:2015-04-10
摘要: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传统,从成吉思汗时代流传至今,祭火之俗在各地蒙古族中甚为普遍,在礼节程序上因地域不同有所差异,但在祭祀方法上基本相同,大部分牧民祭火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有少部分则在腊月二十四。蒙古人认为,火是神圣的自古不息的香烟,祖先

         崇拜火是蒙古民族的古老传统,从成吉思汗时代流传至今,祭火之俗在各地蒙古族中甚为普遍,在礼节程序上因地域不同有所差异,但在祭祀方法上基本相同,大部分牧民祭火在农历腊月二十三,有少部分则在腊月二十四。蒙古人认为,火是神圣的“自古不息的香烟,祖先热烈的呼吸”是纯洁美好和事业兴旺的象征。据长辈们说:火神(灶神)圣母是各家各户的保护神,通年生活在牧人的家中,腊月二十四上天禀报人间万象,除夕晚上又回到人间济渡众生。主人家为了让她“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就拿家中最好吃的、灶神最爱吃的羊胸茬为她饯行,这就是祭火神。蒙语叫做“嘎拉达黑赫呼”即拜火祭神之意。

        每年农历腊月二十三是蒙古人祭火神的日子,家家户户都忙碌着过节。祭火这天,所有牧人家(通常在农历腊月二十一就进行了大清扫)从早晨起来便开始紧张地打扫房屋、院内外,使得整个院落整洁有序,焕然一新。同时还要洗涮全部火灶器具,尤其要清理灶火灰烬,然后拿来提前准备好祭火所需的引火柴,引火柴是从野外捡拾干净的诸如杜松(大叶柳)、锦鸡儿(沙冬青)、小叶锦鸡儿、松木、榆树枝、红柳、果树木、柠条等耐寒、耐旱长寿吉祥的树木(因地方植物生长环境的不同,选择的植物品种也有所不同)。有的牧人家一般以蒿根、干牛粪为主燃柴,居住在城镇的居民现在以煤炭为主燃料。

        祭火神(祭灶)这一天,草原牧人把冬天大、小雪间(一般在农历十月二十五以后)卧羊时准备好的羊胸茬拿出来,羊胸茬上面还专门留一块一拃长的皮毛(蒙古语叫“格日森”),表示为敬献的是一只全羊。

        祭祀仪式前,先升挂禄马风旗(有的人家在腊月二十三,有的在除夕升挂),朗读“嘿毛利”即禄马风旗香烟祭词(祭词有藏经,有蒙语),煨火熏香柏,然后举香按顺时针绕祭台三圈。禄马风旗是蒙古人家居所前竖立的“希望之马、时运之骏”,它上面的“五雄”即所谓的“四蹄系千家悲欢,一身备五雄(马、狮、虎、龙、凤)之性”,展现了一个族群的信仰总汇,也是一面备受敬仰和祭拜的精神旗帜,处处体现着蒙古人奋发昂扬的“龙马精神”。它有蓝、白、黄、红、绿五彩条式风旗,分别代表蓝天、白云、黄教、红火、绿色的生命。也有白底印“五雄”图案的单一旗帜性的旗杆风旗。

        日落时分(腊月二十四祭祀的蒙众,一般在早晨祭祀),所有的事务白天就已准备就绪,牧人骑马把畜群揽向营地入了畜棚圈后,将马拴在拴马桩上,进屋取回云香柏叶等香料和火种前去棚圈,里里外外煨香柏清洁消毒羊和棚圈之后。全家人穿的整整洁洁,尤其妇女们都要把奢华的珊瑚头戴戴上。据说火神非常喜欢穿戴整洁装扮华丽服装的人们。在神龛面前点上“朱拉”(酥油灯),这样,祭祀仪式前奏开启。

        傍晚,夜幕刚刚垂下,祭祀仪式开始,领祭人(男主人)点燃一把香或煨火熏香柏,绕行住宅一周,来到装备好的火撑子(蒙古语叫“突拉嘎”)前,火撑子是一种腰缠三箍或四箍,上有四道眉和四个支撑点的火架子,一般下有底盘,也叫火盆。用祭灶油将火撑子转周涂抹(蒙古语叫做“米腊”),四道眉上挂上一点羊包肚油,四个支撑点旁,把事先在野外高地准备好的干净沙子各堆起小平台,放上“朱拉”并点燃,把香柏放入火盆内,点燃火撑子里的引火柴,祭仪便算开始。领祭人手持煨香的勺子,首先把祭桌上的祭品,如装裱好的牛羊胸茬骨、哈利木(煮珍馐肉的浮油)、祭洒酒、招福盘及珍馐食品、奶茶等全部熏香净洁。

        招福仪式过后,在场的人回到家中,将大招福盘摆放与“朱拉”灯、神龛阁子或圣祖成吉思汗画像面前,让佛神先享用人间美味献品。随后,主人手捧着一碗集五谷之福禄、天地之精华的尊贵祭火饭,抹在小孩的脑门上,家具上,门框上,马桩、车辆、马鞍、马嚼子、毡包、羊圈上,有时还抹在领头羊的额头上,这一作法叫“米腊”,让人间众物分享火神福禄,恩泽天下。大招福盘里珍馐食品,要高高供在佛神面前让其享用三天,三天后主人拿下与家人共分享。

        招福“米腊”过后,全家人按辈分落座,每人盛一碗(木碗)灶火饭,加上少许胸茬福祚肉(叫祭火份子)后,分享祭火的“口福”。

        蒙古人认为火是圣洁的象征和神灵的化身,火神圣母是各家各户的保护者,不仅能驱逐各种妖邪病魔,施恩惠于人类,也是家族人丁兴旺、传宗接代的源泉和光明与温暖的使者。因此,蒙古人把火作为圣神的事物加以祭祀,对火的虔诚贯穿在日常生活中,平时特别忌讳激怒火神,忌讳对火神不恭,久而久之,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禁忌习俗。

        每当年节,须祭火神;迁入新居,燃起灶火时,也要向火神祭献奶酒、肉油;新婚男女在婚礼中,进行隆重的拜火仪式。

        祭火节,是春节的序曲。祭火不仅体现了蒙古民族对火的崇敬,也反映了尊重自然、善待生命的传统感情,所孕育了一套人、畜、草和谐相处的生态哲学,这也是蒙古民族文化、草原文化的重要体现。而祭火之俗传递着的正是这种精神寄托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像火一样延续着炽热的梦想。

责任编辑:万颂青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 鄂尔多斯传统祭祀的基本特征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