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陵祭祀是蒙古民族最高祭祀形式,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的集中体现。成吉思汗陵是祭祀成吉思汗圣地,是成吉思汗祭祀最集中的地方。成吉思汗祭祀,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形成具有形式独特、内容丰富、内涵深刻的蒙古民族传统祭祀文化。成吉思汗祭祀,被国务院列为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传承、弘扬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具有深远的意义。 成吉思汗陵祭祀的内涵 鄂尔多斯蒙古族及守灵达尔哈特世代传承的成吉思汗祭奠,完全保留着 13世纪蒙古帝王祭祀仪式。成吉思汗陵祭奠,包括日祭、月祭、四时大祭、年祭和具有特殊内容的祝福祭、公羔祭、贺希格祭、台吉祭、香火(灶)祭、专题奉祭等。成吉思汗祭祀,在内容上主要表达对长生天、祖先、英雄人物的崇拜;在祭奠形式上再现了蒙古民族古老的火祭、奶祭、酒祭、牲祭、歌祭等形式;在祭祀用具上,表现了草原民族对大自然和动物的艺术审美属性,便产生了具有浓郁特色的诸多珍贵的祭器。成吉思汗祭奠由圣主成吉思汗宫帐为核心的八白宫祭奠、苏勒德祭奠和与成吉思汗有关的祭祀圣物祭奠等组成。成吉思汗祭奠,除每日例行祭奠外,一年举行数十次专项祭奠。其祭奠形式独特,内容丰富,规模宏大,显示着古老、神秘的传统文化特点。 成吉思汗祭祀在长期的历史中不断完善,形成区别于其它地区的鲜明的基本特征,体现了祭祀内容的原始性,祭祀内涵的神秘性,祭祀形式的独特性和祭祀传承的唯一性。这些基本特征,使成吉思汗祭祀在崇拜对象、崇尚内容、思想内涵、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构成了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独具特色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成吉思汗祭祀,完整地保留了成吉思汗时期以及蒙古王朝时期的原始祭祀,集中体现了崇拜长生天、崇拜祖先和崇尚大自然的心理。鄂尔多斯蒙古族在长期的历史变迁中,担负着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的历史使命,这一特殊的使命,使鄂尔多斯人世代传承了原始祭祀传统,一直延续至今;成吉思汗祭祀,在祭祀对象、祭祀内容、祭祀形式以及祭祀贡品、祭奠祭文、祭祀用具等诸多方面带有神秘性,留下诸多解不开的谜;成吉思汗祭祀在祭奠形式上再现了古老的蒙古民族牲祭、火祭、奶祭、酒祭、歌祭等形式,使祭祀形成独具特色;成吉思汗祭祀的传承载体、传承人,更是世上绝无仅有,体现了世界唯一性。 成吉思汗祭奠,有诸多的祭词。成吉思汗祭奠祭词,大体可分圣主祭词、苏勒德祭词和其它奉祀之神祭词等几个部分。这些祭词,以诗歌文体所形成,包括祭文、祝颂词、祝福词、祝祷词等,有 50多部(篇),长达近五千行,形成丰富多彩的长篇韵文,以口头文学形式一代代相传,具有相当高的文学水准。成吉思汗祭奠祭词,在近八百年的历史变迁中,不断进行修订,不断丰富和完善,成为蒙古民族珍贵的文化遗产。守护成吉思汗八白宫的鄂尔多斯部及达尔哈特人,将这一民族传统文化世代相传,为继承和弘扬民族优秀文化做出了特殊贡献。 成吉思汗祭奠祭词,起初为元朝宫廷文献。其内容涵盖了蒙古民族古老、原始的历史、文化、风俗、礼仪、观念、信仰、语言、文字、法律等诸多方面,对了解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研究蒙古民族历史文化提供了极其 珍贵的资料。成吉思汗祭奠祭歌,是蒙古王朝专门为祭奠所创作的祭歌。这些祭歌是伴随查尔给(马头响板)的打击声唱的,因此称“查尔给之歌”。这组祭歌的歌词与现代蒙古语完全不同,守灵人称之为“苍天语言”,所以这些祭歌也称“天歌”,以口传形式一代代相传。它的形成与早期多氏族、部落以及民族的语言相互影响有关。 成吉思汗祭奠祭词,是成吉思汗祭奠的核心,具有深刻的内涵。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是成吉思汗祭文的基本理念。成吉思汗祭文中崇尚大自然,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的基本思想理念贯穿始终,蒙古族受这一理念的影响,形成崇拜大自然的共同和谐心理。成吉思汗祭文的基本和谐理念,既是蒙古族思想理念的反映,又是影响蒙古族思想理念的重要因素;人与人和谐共处,是成吉思汗祭文的基本思想。人与人和睦相处,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根本因素。成吉思汗祭文的这一根本思想,对蒙古民族和谐心理素质的形成产生巨大影响;崇尚圣洁,是成吉思汗祭文的重要内容。崇尚圣洁的心灵,是蒙古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与传承,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基础,也是鄂尔多斯蒙古族所创造的和谐文化的思想基础。蒙古族受这一观念的影响,形成和谐淳朴的共同美好心灵和传统美德。 成吉思汗陵祭祀的影响力 成吉思汗祭祀,有着强大的影响力。作为成吉思汗祭祀的基础,原始萨满教在历史的进程中早已失去它一开始那种活力,而成吉思汗祭祀作为一种文化,在历史进程中不断完善、不断发展,显示出强大的生命力和无穷的魅力。成吉思汗祭祀,以其巨大的影响力,渗透到蒙古社会的各个方面,对社会产生深刻的影响。 成吉思汗祭祀,对蒙古民族思想观念、民俗民间文化、民族礼仪产生深刻影响。共同的心理素质,是构成一个民族共同体的基本要素之一。共同心理素质,却来源于共同的精神生活。这一共同精神生活,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凝聚力,能够占据人们的精神和意识,成为人们思想意识的主体。成吉思汗祭祀,是体现蒙古民族共同思想观念、心理素质的文化现象。成吉思汗祭祀的基本理念,包括崇拜长生天、崇拜神灵、崇拜大自然、崇拜英雄人物、崇拜祖先等,对蒙古民族共同思想观念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使蒙古民族崇尚天地人和、树立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不畏艰险英勇奋斗的意志。受成吉思汗祭祀的影响,鄂尔多斯蒙古族树立了开放、包容、奋进的精神,创造了具有浓郁特点的鄂尔多斯和谐文化。 蒙古民族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了具有鲜明特点的丰富多彩、独特的民俗民间文化。蒙古民族民俗民间文化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传统祭祀渗透于其中。特别是鄂尔多斯蒙古族直接受到成吉思汗祭祀的熏陶,使成吉思汗祭祀文化无不渗透于民俗民间文化的各个方面,构成了鲜明的鄂尔多斯蒙古民族民间文化特征。 蒙古民族礼仪文化的最珍贵含义,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和谐,人与自然界的和谐。这种和谐理念的形成,与这个民族长期生活在辽阔的草原、依靠大自然有着一定关系。但是,最关键的因素,来自成吉思汗祭祀影响。成吉思汗祭祀,是蒙古民族精神的寄托。成吉思汗祭祀中的诸多传统礼仪仪式,对蒙古族精神境界产生深刻影响。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礼仪文化,受成吉思汗祭祀的影响,形成了以信仰成吉思汗为主的独特的风俗礼仪,在整个蒙古族中具有代表性。 成吉思汗陵祭祀的传承 成吉思汗祭祀,能够完整地保留古老、原始特点,主要取决于传承。其中一是传承对象的特殊性。成吉思汗八白宫及苏勒德等圣物,是“全体蒙古民族的总神祇”,世界上绝无仅有的这些祭祀圣物集中在鄂尔多斯,使鄂尔多斯传统祭祀保留了诸多世界唯一的内涵;另一个是传承人的特殊性。鄂尔多斯蒙古族自古以来肩负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及苏勒德等圣物的神圣使命,使成吉思汗祭祀广泛传承于鄂尔多斯。特别是作为鄂尔多斯部的组成部分成吉思汗守灵人达尔哈特,近八百年来以家族世袭制的形式传承成吉思汗祭祀,使神秘的成吉思汗祭祀在鄂尔多斯完整地保留至今,鄂尔多斯成为世界蒙古民族崇拜的圣地。 成吉思汗祭祀的传承,还得益于民间祭祀组织的保障。大蒙古国时期形成的鄂尔多斯部及达尔哈特的祖先“万名贺希格腾”,即成吉思汗护卫队,是成吉思汗祭祀的原始组织形式,世代延续。忽必烈时期册封的成吉思汗祭祀主持朝廷官员世代世袭,并一代代履行了祭祀职责。特别是 1696年重新组成 500户达尔哈特,建立了达尔哈特艾玛格(特区),下属 6个哈然、18个贺希格等守灵人民间祭祀组织,并 500户达尔哈特每年筹措 500两银子,作为成吉思汗祭奠费用,在组织机构、经费方面得到了保障。民间祭祀组织有严格的礼法,制定了《伊金之事则例》,对守护、祭祀成吉思汗宫帐形成严格遵守的规矩。成吉思汗黄金家族后裔,在漫长的历史中又保护了成吉思汗祭祀。成吉思汗祭祀,是历代蒙古汗廷的最高祭祀。16世纪初,成吉思汗后代巴图蒙克达延汗时期,把成吉思汗八白宫等圣物集中于鄂尔多斯后,由他的子孙一直统领鄂尔多斯,直接管理八白宫等圣物和守灵人达尔哈特的事务。鄂尔多斯各旗札萨克王爷作为成吉思汗后裔,为保护、传承、祭祀成吉思汗八白宫及苏勒德等祭祀圣物,起到关键作用。 新中国成立后,中央政府兴建成吉思汗陵,鄂尔多斯市几次进行大规模扩建,并建立管理机构,配备国家工作人员,解决祭奠经费,使成吉思汗祭祀得到发展。1956年,将分布于鄂尔多斯各地的成吉思汗八白宫及其它祭祀圣物集中于成吉思汗陵供奉,得到有效保护。2006年,成吉思汗祭祀被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2007年,成吉思汗哈日苏勒德(战神)祭祀和查干苏勒德(白旗)祭祀等遗产被列入内蒙古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为使成吉思汗祭祀文化走进全国,走向世界奠定了基础。 作者:旺楚格,鄂尔多斯市文化局顾问,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原载《鄂尔多斯学研究》2010年第1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