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成吉思汗文化丛书》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大辞典 《概论》 《成吉思汗文化丛书》 学术著作 鄂尔多斯学研究刊 报纸

阿拉格苏勒德初探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1年第 作者:旺楚格 人气: 发布时间:2011-06-21
摘要:苏勒德,意为徽、旗,汉语称神矛、纛。被称之为历史伟人成吉思汗缔造的大蒙古国三面旗徽的四斿哈日苏勒德(黑纛),九斿查干苏勒德(白旗)和阿拉格苏勒德(花纛),作为成吉思汗时期的圣物,与成吉思汗八白宫一样进行守护、祭祀。据《蒙古源流》记载,1206

        苏勒德,意为“徽”、“旗”,汉语称“神矛”、“纛”。被称之为历史伟人成吉思汗缔造的大蒙古国三面旗徽的四斿哈日苏勒德(黑纛),九斿查干苏勒德(白旗)和阿拉格苏勒德(花纛),作为成吉思汗时期的圣物,与成吉思汗八白宫一样进行守护、祭祀。据《蒙古源流》记载,1206年,建立大蒙古国时,“遂即于斡难河源,竖其九斿之白旗,遣人至德里衮布勒塔黑之地,竖其四斿威灵之旗”。而阿拉格苏勒德则是“成吉思汗大军所举过的阿拉格苏勒德”,“是孛儿只斤成吉思汗的阿拉格苏勒德”,“是哈撒儿阿拉格苏勒德”。1520年(正德十五年)以后,北元博迪阿拉克可汗时期,成吉思汗哈日苏勒德跟随成吉思汗白宫,一直留在鄂尔多斯,由鄂尔多斯万户供奉。从而在鄂尔多斯形成以圣主祭祀和哈日苏勒德祭祀祭祀为核心的成吉思汗祭奠。当时大蒙古国查干苏勒德、阿拉格苏勒德由左翼三万户之察哈尔万户供奉。北元末,即1635年,大蒙古国三面旗徽集中在鄂尔多斯供奉。

  一、阿拉格苏勒德的历史变迁

  阿拉格苏勒德,是大蒙古国的旗徽之一。在鄂尔多斯供奉阿拉格苏勒德的地方有过三处,即杭锦旗浩绕柴达木,鄂托克前旗查干陶劳盖苏木和乌审旗。它的缨子用黑白两种颜色的公马鬃制成而称为阿拉格苏勒德(花纛)。阿拉格苏勒德由主苏勒德和四柄副苏勒德组成。因而也叫“四斿阿拉格苏勒德”。大蒙古国阿拉格苏勒德原随汗廷由左翼察哈尔万户供奉。1632年(天聪六年),林丹汗西迁青海途中把苏勒德与守护的察哈尔部人员一起留在杭锦草原,其中包括图克庆、浩尔沁、杨嘎德、苏日古德等几个氏族。为了躲避清追兵,守护、祭祀人员当时将阿拉格苏勒德藏在水井里,因而也称为“察哈尔水神”。阿拉格苏勒德最初在鄂尔多斯右翼后旗(杭锦旗)南部察哈尔乌素供奉,后移至浩绕柴达木苏木额布格巴拉尔,并在历史的长河中逐渐消失。

  据史料记载,1632年守护阿拉格苏勒德的察哈尔部千余人随林丹汗到鄂尔多斯并留在杭锦后,因牧场狭窄,有的氏族部落带上阿拉格苏勒德的一柄副苏勒德,迁移到查干陶勒盖苏木,并称他们守护的是成吉思汗胞弟,著名神箭手哈布图哈撒儿的阿拉格苏勒德。从而,在查干陶勒盖苏木供奉的阿拉格苏勒德,被称之为“哈撒儿阿拉格苏勒德”。从阿拉格苏勒德的形状、祭坛、守护氏族、祭奠程序等各个方面看,在杭锦供奉阿拉格苏勒德和查干陶劳盖供奉的阿拉格苏勒德几乎完全相同。依据历史史料,两者很可能为同一个圣物,即哈撒儿大军举过的大蒙古国阿拉格苏勒德。而乌审旗供奉过的阿拉格苏勒德,属氏族旗徽。

  杭锦和查干陶勒盖两地供奉的阿拉格苏勒德同样矛头宽二指、长一尺,尖顶、两刃,用金属制成。在矛头平面上镶有七斗星图案,象征苏勒德是七斗星的化身。矛头下端是叫“查尔”的圆盘,圆盘直径为一尺一寸,圆盘边沿有九九八十一个眼孔,用生山羊皮固定缨子。苏勒德希利彼(柄)为十三尺长,直径约二寸,用柏木制做,外边套上画有一千只慧眼的黄锻“衣”。苏勒德希利彼插在花岗岩龟底座,象征与大地永存。副苏勒德的顶端与主苏勒德一样,希利彼(柄)为九尺长,底座为中间有孔的一尺正方石头。

  当时在杭锦祭坛中央的主苏勒德四周一丈距离的地方竖立四柄副苏勒德,并用马鬃搓成、用黄绸包着的“呼和纳楚格”(绳子)与主苏勒德连接加固,因此亦称“四斿阿拉格苏勒德”。苏勒德周围建有一面为四丈五尺长、五尺高正方形木条围墙。查干陶勒盖祭坛建有沙柳围墙。苏勒德院墙旁边同样建有毡帐或蒙古包,用以点灯、烧香、存放祭器及守护人居住。成吉思汗陵宫建成后,于1956年供奉与查干陶勒盖的哈撒儿阿拉格苏勒德迁至成吉思汗陵。

        二、阿拉格苏勒德祭典 

        历史上,阿拉格苏勒德祭典,由旗王府负责,并由达尔哈特守护、祭祀。阿拉格苏勒德祭奠,分例行祭奠、月祭、季祭、虎年威猛大祭等组成。例行祭奠,为每天早晚烧香柏,献长明灯,念诵《阿拉格苏勒德桑》(阿拉格苏勒德颂)和朝拜者随时献哈达、献圣灯、献全羊的祭奠。杭锦阿拉格苏勒德日常祭奠,后来由坐班的嗄拉其达尔哈特或“高尼尔”喇嘛主持。“高尼尔”喇嘛由旗王府下公文委派。 

        阿拉格苏勒德每月有小祭,每季度固定日期举行祭奠。春季祭奠于正月初三,夏季祭奠于五月十四日,秋季祭奠于九月十二日,冬季祭奠于十一月初三举行。冬季祭奠亦称“达斯玛祭奠”。阿拉格苏勒德四时祭奠由旗王府负责主办。四季祭奠中由旗王府各准备三只全羊、三尊圣酒;冬季达斯玛祭奠中,旗王府给所属哈然苏木摊派一头牛,九只绵羊,九尊圣酒。每次祭奠中,众人自愿敬献全羊、圣酒、圣灯油等。杭锦阿拉格苏勒德四时祭奠所有事务由获得梅林官衔的哈然扎兰太师管理。每逢四季祭奠,由梅林扎兰太师及格赫庆、宰相、洪晋、图利等亚木特德为主进行祭奠。哈撒儿阿拉格苏勒德由旗札萨克继位台吉与格赫庆明嗄图一起主持祭奠。祭奠开始,举行献哈达、献圣灯、献全羊、献圣酒仪式,念诵祝祷词、《阿拉格苏勒德桑》(阿拉格苏勒德颂)。接着,主祭人将自己携带的蒙古刀放在身边,两手交错握着腰带两端,跪在原地,众人也都这么做。这时,诵读《阿拉格苏勒德祭文》。然后举行献圣水,分享圣水仪式。接着分享圣酒,最后分享全羊。

  每逢虎年农历冬中月(十一月)初三,举行阿拉格苏勒德威猛祭奠。祭奠时,将阿拉格苏勒德从石龟座上取下来,四个人握住希利彼(柄),用单腿跳动,把苏勒德缨子象雄鹰展翅扑冲那样挥动,把柄底端在小桌上撴捣。威猛祭之前,旗衙门下达公文,将祭奠所需用品摊派给各哈然苏木。其所用祭品,全羊八十一只,全牛三头。另准备布日耶(木号)、弓箭、旗幡、毛毡和祭器等。威猛祭奠中,旗札萨克王爷、安班、扎兰、管旗、协理、梅林、赫亚衙役等参加。威猛祭奠仪式结束后,人们参与“千人狩猎”行动。

        千人狩猎,是阿拉格苏勒德威猛祭奠中的一项民俗活动。每逢虎年农历冬中月(十一月)初三,阿拉格苏勒德威猛祭奠结束时,参加祭奠的人们跨上骏马纷纷出外狩猎。参与狩猎活动的人往往超过千人,故称千人狩猎。狩猎者猎取一只黄羊或兔子之后,大家聚集在阿拉格苏勒德祭坛,举行敬献野生动物祭品仪式。对首先猎取野生动物的人,旗王爷方面奖赏马镫、马鞭、扯手、火镰等物。猎取野生动物仪式,体现着发扬神箭手哈布图哈撒儿精神,显示哈撒儿之威风。同时也表达着蒙古人后代继承了神箭手哈撒儿武艺之意。1956年,成吉思汗新陵建成以后,将哈撒儿阿拉格苏勒德集中于成吉思汗陵,与哈日苏勒德一起供奉,其祭奠也一并举行。

  三、阿拉格苏勒德祭祀的深远影响

  阿拉格苏勒德祭祀是神秘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吉思汗祭祀文化,是指在原始意识形态基础上所产生的对大自然的崇拜以及对成吉思汗的崇拜等一系列祭祀现象,以及与祭祀相关的民俗礼仪,成为影响和主导人们的共同思想理念、共同心理素质、共同礼仪习俗的文化现象。成吉思汗祭祀在长期的历史中不断完善,形成鲜明的基本特征,体现了祭祀内容的原始性,祭祀内涵的神秘性,祭祀形式的独特性和祭祀传承的唯一性。这些基本特征,使成吉思汗祭祀在崇拜对象、崇尚内容、思想内涵、表现形式等诸多方面构成了具有系统性、完整性的独具特色的成吉思汗祭祀文化。

  成吉思汗祭祀是个广义的概念。是在鄂尔多斯地区家喻户晓的最广泛的祭祀活动。成吉思汗祭祀渗透到鄂尔多斯蒙古族的生产、生活、礼仪、饮食的各个方面。成吉思汗专项祭祀,通常在成吉思汗祭祀圣物供奉地举行,由圣主成吉思汗宫帐为核心的八白宫祭奠和成吉思汗苏勒德祭奠以及斡额仑母亲祭奠、窝阔台祭奠、哈撒儿祭奠、别里古台祭奠、拖雷祭奠等组成。

  阿拉格苏勒德祭祀,作为成吉思汗祭祀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蒙古民族原始文化的集中体现。传统的阿拉格苏勒德祭奠保留着十三世纪形成的蒙古帝王祭祀仪式,也是蒙古民族最高祭祀形式,是人类珍贵的文化遗产。所涉及的内容涵盖了蒙古民族古老、原始的历史、文化、风俗、礼仪等诸多方面,是蒙古民族古老民间习俗的集中体现。在祭祀仪式中呈现的牲祭、火祭、奶祭、酒祭、歌祭等形式,完整地保留了蒙古王朝时期的宫廷礼仪仪式,展现了蒙古民族古老的风俗习惯。鄂托克前旗源远流长的以民俗、风情、礼仪为主要内容的民俗民间文化,是包括阿拉格苏勒德祭奠在内的成吉思汗传统祭祀的延伸。 

       阿拉格苏勒德祭奠内涵所体现的人与大自然和谐共处,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和崇尚圣洁的基本思想观念,对蒙古族和谐心理素质的形成和纯朴心灵的产生具有重要影响。阿拉格苏勒德祭祀的基本理念,包括崇拜长生天、崇拜神灵、崇拜大自然、崇拜英雄人物、崇拜祖先等,对蒙古民族的思想观念产生重要影响,使蒙古民族崇尚天地人和、树立了保护自然环境的意识和不畏艰险英勇奋斗的意志,形成以和谐为重要内涵的民族精神,为构建和谐社会,在思想观念、心理素质、文化基础方面创造了有利条件。 

       阿拉格苏勒德祭祀,是蒙古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文化是一个民族的精神和灵魂,是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强大力量”,也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和人民生活质量的显著标志。我们要在保护传统文化的前提下,开发利用独特、丰厚的传统文化资源,使之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持民族性、时代性,充分体现传统文化的有益价值。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文化的发展,都是在既有文化传统基础上进行的文化传承、变革与创新。如果离开传统、割断血脉,就会迷失方向、丧失根本。我们要充分认识当地传统文化的历史根脉、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使优秀传统文化以创新的手段得以传承,并不断发扬光大。鄂前旗以及昂苏镇,应当以阿拉格苏勒德传统祭祀文化为依托,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使传统文化以现代新面孔出现在世人面前,充分体现现代价值。充分利用传统文化,建立阿拉格苏勒德文化旅游区,建立阿拉格苏勒德祭祀文化生态保护区,打造著名文化品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的发展,应当说,前景看好。

 

     作者: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责任编辑:旺楚格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