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 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在叙述帝王庙祭祀文化产生、发展、消亡的基础上,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和辩证方法,从八个方面分析、认识了帝王庙祭祀文化的是与非,并由此得出两个结论:一是传承弘扬祭祀文化,必须坚持中华“一脉相承”和“民族平等”原则;二是应把祭祀成吉思汗同祭祀黄帝和革命先烈结合起来,以凝聚各族人民力量,为建设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现代化,进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更大贡献。 关键词 祭祀文化 历史唯物主义 辩证方法 八点认识 两个结论
祭祀文化不仅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且在中国传统历史文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祭祀包括祭神与祭祖。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是皇帝祭神的地方,紫禁城中的太庙是皇帝祭祀自己直系祖先的地方,而帝王庙则是皇帝祭祀三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和历代帝王的场所。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帝王庙是唐天宝年间唐玄宗李隆基在位时,在长安建立的三皇五帝庙;第一个将三皇五帝和汉、唐、宋等朝代的开国帝王集中到一起祭祀的是明太祖洪武皇帝朱元璋。 史书记载,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派人寻访到历代帝王陵寝79处,并从中筛选出伏羲、炎帝(神农)、黄帝……唐太宗、宋太祖等36座陵墓,亲自撰写祭文,遗官前往祭祀。三年后朱元璋提出,将三皇五帝以及汉、唐、宋等创业帝王集中到京都一起祭祀。于是,选址金陵(今南京)钦天山之阳修建帝王庙。帝王庙建成后,朱元璋每年都亲自到庙里行祭礼。起初,帝王庙中享祀的帝王是:三皇、五帝、夏禹、商汤、周文王、周武王、汉高祖、汉光武帝(刘秀)、唐高祖、唐太宗、宋太祖、元世祖(忽必烈)。后来,由于朱元璋想到“周文王终服事殷”、“唐高祖本太宗之力而得天下”,就把周文王和唐高祖请出了帝王庙。但元世祖(忽必烈)却仍留在庙里。说到元世祖忽必烈仍留在帝王庙里,还流传着一个神奇的故事:金陵帝王庙刚建成,朱元璋亲往祭祀时,见元世祖忽必烈像如有泪痕,便说:“尔失天下,失尔漠北所本无;我取天下,取我中原所本有,复何憾?”之后,元世祖忽必烈像上的泪痕就没了。这则故事的真假虽无从考证,但它却寄托着人们的殷切期望:祭祀也要民族平等。洪武二十一年,朱元障扩大帝王庙享祀阵容,除帝王外还增添了风伯、力牧、皋陶……伯颜等开国功臣从祀。 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到明世宗嘉靖九年至十一年(1530年~1532年),为了祭祀既方便又庄重,便在北京阜成门内大街原保安寺旧址建起新帝王庙,嘉靖帝不仅亲临庙举行祭祀大典,而且还从帝王庙中撤祀元世祖忽必烈。 清入关定鼎北京。于是,北京帝王庙就成了清室继承明朝的历史文化遗产。公元1645年,清世祖顺治(福临)帝颁发一道谕旨,其主要内容有三:一是纠正崇祀元代帝王,而未崇祀辽、金帝王的偏颇,让辽太祖耶律阿保机及其功臣耶律赫鲁、金太祖完颜旻、金世宗完颜雍和功臣宗翰、宗望都入帝王庙享祀;二是认为元世祖忽必烈只所以有统一的天下,功业是其爷爷元太祖成吉思汗创立的,所以要追祀元太祖成吉思汗及其功臣木华黎、伯颜;三是明太祖朱元璋及其功臣徐达、刘基要一并增祀。 清圣祖康熙(玄烨)帝临终前颁布谕旨说;“凡曾在位,除无道被弑、亡国之主外,都应入庙从祀。”这是历代帝王庙祭祀制度上一次质的飞跃。清世宗雍正(胤祯)一继位,就继承清圣祖康熙(玄烨)帝未竟之愿,将历代帝王庙中享祀的帝王增至164位。 清高宗乾隆(弘历)对帝王庙祭祀提出“中华统绪,不绝如线”和要“大公至正”的观点。所谓“中华统诸,不绝如线”,就是选择帝王入祀帝王庙,既要体现中华帝王“一脉相承”的特点,又要形成从古至今完整的“线”;所谓“大公至正”,就是要公正、公道。清高宗乾隆(弘历)指出:明太祖朱元璋祭祀元世祖(忽必烈)是公正之举,而明世宗嘉靖撤祀元世祖(忽必烈)则是不公正的。清高宗乾隆(弘历)还认为:历朝历代开国守业的帝王都要祭祀,南方北方和偏安之国,即分裂时期的局部地方朝廷之帝王,也要同等对待。从此,帝王庙便形成了上自三皇五帝、下至历代帝王“一脉相承”的帝王祭祀体系(帝王188人,功臣79人)。这一体系一直延续到1912年清王朝灭亡。清朝灭亡后,帝王庙祭祀文化停止,吏役走散,祭器流失。 以上就是帝王庙祭祀文化产生、发展、消亡及部分帝王评判其是与非的过程。那么,今天我们应怎样认识帝王庙祭祀文化的是与非呢? 我想,既然帝王庙祭祀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认识帝王庙祭祀文化的是与非,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和辩证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尊重历史本来面目的基础上,透过现象发现本质,从偶然中发现必然。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和辩证方法研究帝王庙祭祀文化的是与非,就不难得出以下认识: 第一,唐玄宗李隆基只祭祀三皇、五帝,未祭祀其前历朝历代帝王,原因之一,当时的帝王庙就叫“三皇五帝庙”;原因之二,开元盛世后的唐玄宗骄傲自满,盛气凌人,自己觉得除三皇五帝外,丰功伟业己超越了以往历朝历代帝王。 第二,明太祖朱元璋等皇帝没有祭祀秦始皇,可能因他们认为秦始皇是无道暴君之故。其实,秦始皇虽有“焚书坑懦”(南怀瑾说,秦始皇只是把全国的书都集中到咸阳阿房宫,不许在民间流传,后来被项羽烧了。至于坑儒,那只是一些当面不讲背后横议之人)之暴,但仍不失为伟大帝王。因为:其一,秦始皇创立的政治制度一直被其后历朝历代所延用,正如毛泽东所说“百代多行秦政治”;其二,秦始皇统一的文字,对后来中国文化发展的意义深远;其三,秦始皇统一的度量衡,为后来商贸发展提供了方便条件;其四,秦始皇所修长城巍震古今。对此,我们可以仿诗曰“长城万里今犹在,君应少骂秦始皇”。其五,秦始皇所筑直道具有军事和贸易双重作用,正是“直道文化传千古,功业原本在秦家”。 第三,在未祭祀隋文帝杨坚的认识上,明太祖朱元璋与清圣祖康熙相同,即认为隋文帝杨坚是被弑之君。这是不公正的。据历史记载:大定元年(581年)杨坚废周建立隋朝后,披坚执锐,先后于开皇七年(587年)、开皇九年(589年)一口气灭后梁和陈,统一了中华大地,结束了东汉未年三国、魏晋、南北朝以来分裂动荡不安的局面。他即位后,在经济上继续推行均田制,并整顿户籍,搜检隐匿户口,使国家掌管的纳税人丁数量大增;在政治上确立三省制,简化地方行政机构,同时初创科举制,废除九品中正制,加强了中央集权。至于“被弑”其罪在炀帝杨广,而不在文帝杨坚。 第四,明太祖朱元璋只祭祀元世祖忽必烈,未祭祀元太祖成吉思汗,原因之一,就是他认为成吉思汗只统一了北方各部落,建立了蒙古汗园,而未称帝,而忽必烈则不仅称帝,而且定国号为元;原因之二,就是他自己所说:“元璋本元之农民”。 第五,明世宗嘉靖从帝王庙中撤祀元世祖忽必烈,是既具不顾“中华一统帝系”,又有“歧视少数民族”之嫌的不公正、不公道做法。 第六,清世祖顺治(福临)提出在帝王庙中追祀元太祖成吉思汗,无疑是正确的。因为,成吉思汗不仅以杰出的政治、军事才能,先后击败了西起阿尔泰山,东至兴安岭,南起阴山北,北至贝加尔湖的漠北草原各部落,于1206年创建了蒙古汗国,而且并西域、征西夏,同时为其子孙攻金克宋(南宋)制定了策略,也为灭西夏、平定大理、招降吐蕃奠定了基础。至于清世祖顺治(福临)提出祭祀辽、金创业开国帝王及其功臣,而未提出祭祀西夏创业开国帝王李元昊及其功臣,原因之一是,清太祖(爱新觉罗·努尔哈赤)建国初称后金;原因之二是,清世祖顺治(福临)有偏袒契丹、女真民族,歧视党项民族之嫌。 第七,清圣祖康熙(玄烨)提出的“亡国之主”不能入帝王庙祭祀,是片面之词。因为,在历史上,任何朝代的灭亡,虽然是发生在一些偶然事件中,但其必然因素却在其灭亡之前就出现了。如:唐朝虽然灭亡于哀帝时朱温(后梁太祖)制造的“白马之变”后一年零九个月,但早在亲手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李隆基在位后半程,由于他贪恋女色(杨玉环),任用奸相、培植安禄山,而引发了“安史之乱”,之后的150多年间,虽有顺宗李诵的“永贞革新”和宪宗李纯的一时“中兴”,唐王朝还是在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牛李党争、边患不断和农民大起义的种种痛苦中不可避免地滑进了深渊,走向了灭亡。再如,明朝灭亡在明思宗崇祯(朱由检)在位时的李闯王(李自成)进北京,但明朝灭亡的必然因素则从明神宗成历(朱翊钧)、明光宗泰昌(朱常洛)、明熹宗天启(朱由校)时就开始了。 第八,在前面提到的唐玄宗李隆基、明太祖朱元璋、明世宗嘉靖、清世祖顺治、清圣祖康熙、清高宗乾隆6位皇帝中,只有清高宗乾隆对帝王庙祭祀所持观点比较全面,比较正确。因为,他不仅提出了“中华统绪,不绝如线”的观点,而且提出了“大公至正”、“不带民族偏见”的主张,同时还提出了“入祀帝王庙的帝王,不管其是否真正有所作为,兴起于什么地方,出自哪个民族,能否让人效仿,能否让人引以为戒,需待百年之后,由人们去思考,品评”的警示。 坚持历史唯物主义立场和辩证方法,我们也不难得出如下结论: 第一,我们整理、记述、评议帝王庙祭祀文化,并不是厚古薄今,也不是让人们重祭中国古代历朝历代的帝王,而是希望人们从中学习、借鉴历史上各王朝兴衰的经验和教训。 第二,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九五”以来,鄂尔多斯在经济大发展、文化大繁荣过程中,各种祭祀文化也广泛兴起,如是祭祀成吉思汗、祭祀窝阔台、祭祀苏勒德、祭祀敖包等。这些祭祀无疑是对中国传统祭祀文化的弘扬和传承,它对凝聚力量,建设全面小康社会也起到了一定的支撑作用。如果我们进一步完善这些祭祀文化,在搞上述祭祀活动过程中,也去黄帝陵祭祀黄帝,去伊克昭公园祭祀革命先烈……那就会既体现出中华“一脉相承”的原则,又体现出“民族平等”的原则,从而凝聚起各族人民的伟大力量,为实现现代化,进而完成祖国统一大业,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章、书目: 1、2011年6月24日 《知识博览报》第6版《历代帝王庙里的故事》; 2、张秀玲著《一口气读完大唐史》 2007年8月 京华出版社 3、南怀瑾著述《论语别裁》(上、下册) 2007年6月 复旦大学出版社 4、孔鲱编著《远逝的王朝》 2011年6月 外交出版社
(作者系: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委会副主任委员、鄂尔多斯市延安精神研究会副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