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要]本文就国际蒙古史学界当中的一种,长达百年的历史误传——成吉思汗是“文盲”皇帝之说,运用并分析中国古籍《长春真人西游记》和《玄风庆会录》之史料及其内在联系,通过玄奥难懂的文字,对目击者所记载的山东道士邱处机向成吉思汗传道的某些重要细节,进行考证。以详实、确凿的历史纪实材料,证明成吉思汗识字是毋庸置疑的,并且,阅读蒙文的能力不可低估。 对于曾建横跨欧亚帝国,威震世界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无愧为历史上的伟大政治家、军事家,中外学者早已取得共识。但是,也伴随有成吉思汗是个“目不识丁”、“文盲皇帝”之说,影响着对历史名人的客观评价。对此,本文特从李志常(1193-1256)、耶律楚材(1190-1244)所记邱处机(1148-1227)西游传道某些重要细节,进行考证,提出辨疑。 笔者在筹办《成吉思汗箴言蒙汉合璧书法大展》期间,有幸翻阅了清末坊间重印连筠 丛书本: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与收入在明·《道藏》谱录类致字十一号的耶律楚材《玄风庆会录》。经过对这两本古典著作,相互对照,反复比较,透过玄奥难懂的文字,可以使我们晓得,前者是目击者记录邱处机西行之史料,翔实可靠。作者又遵照成吉思汗“勿泄于外”的禁令,未把邱处机三次传道的具体内容载入游记,给历史留下缺憾;后者是元太祖西征时期的档案有关邱处机传道的绝密材料整理,记实确凿。可谓以成吉思汗绝密件,补充前者记实上的一块空白,使其完整。倘若二者贯连起来,是记录了这样的一个史实: 9月15日*皇上设置豪华的帷帐,为斋戒退去左右侍女,道坛**灯烛辉煌。命田镇海、刘仲禄在帐外敬侯。邱处机、耶律阿海、阿里鲜入帐中侍坐,邱处机奏明圣上:“仲禄万里周旋、镇海数千里远送,亦可入帐与闻道话①”。于是召二人入。邱师有所论说,“即令太师阿海以蒙古语译奏,颇惬圣怀②”。19日,寂静之夜,成吉思汗“再召师论道。上大悦③”。23日,又召师闻道,礼仪同第一次论道一样。“上温颜以听,令左右录之,仍敕志以汉字,意示不忘。谓左右:‘神仙三说养生之道,我甚入心,使勿泄于外④’”。壬午(1222)之冬,10月16日,皇帝成吉思汗打猎于雪山***之南麓,当日晚,御行在点起松明火把,设下道坛,空出正座,“延长春真人以问长生之道⑤”(有关设坛讲道日期、传道之语与本文关系不大,不作详述——引者按)。 “传道毕,上谕之曰:‘谆谆道诲、敬闻命矣:斯皆难行之事,然则敢不遵依仙命、勤而行之’。传道之语已,命近臣:‘录之简册,朕将亲览。其有玄旨未明者,续当请益焉⑥’”(这里“录之简册,朕将亲览”句,就是整理出来,留个文件,成吉思汗亲自阅读。“其有玄旨未明者,续当请益焉”句,是指论道里面还有什么天意不明或者道家高深之学问,要旨未弄清楚的,成吉思汗再作请教——引者译)。又查,就是在王国维先生们校注的《长春真人西游记》中,也没有编入长春真人与成吉思汗两个人谈话的主要内容:即:长春真人传道的详细记录。特别是传道完毕后成吉思汗的两次命令等文献材料。由此可见,李志常撰《长春真人西游记》,遵照成吉思汗“勿泄于外”的禁令,未把论道内容载入游记的作法,是有助于当时传道的记录 *原文用的年、月是农历,即壬午九月十五日,公元一二二二年。 **道教设坛之法有九,上三坛为国家设之,中三坛为臣僚设之,下三坛为士庶设之。此处所 设道坛,当是上三坛之属。 ***指今阿富汗的兴都库什山。 真正成为元军事绝密件,长久保存在档案库中。随后,虽由耶律楚材整理,但又以《玄风庆会录》为目编入《道藏》。所有这些,都是得以深藏的原因所在,时至近期,1990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发行。在成吉思汗设置的帷帐里,邱处机前后讲道四次。讲的内容,据《玄风庆会录》记载,除玄学之论外,主要是三点:长生之道,清心寡欲;一统天下,不嗜杀人;为治之方,敬天爱民。 从以上记载的历史资料,我们可以形象逼真地看到,成吉思汗聆听传道之语,是何等认真,并命下人除蒙古文记录外,要保留一份汉文记录稿,“意示不忘”、“勿泄于外”,还要亲自阅看记录(看蒙文记录也好,蒙、汉文对照看也罢),研究其精神实质。并有成吉思汗说,若阅读遇到不明白道教天意的地方,再作请教的记载。试问,如果成吉思汗不认字,目击者哪能有如此件件俱细的记实?一从目击者记实逻辑上看,假如成吉思汗只会书写自己名字⑦,或者,仅有认几个字的文化水平,哪能亲览道家高深要旨文字,具备不寻常的阅读能力呢!再从目击者记实详略上看,李志常著《长春真人西游记》传道记录梗概;耶律楚材编撰《玄风庆会录》记载详尽。前者略,后者详。三从目击者记实用语上看,《长春真人西游记》用的是“意示不忘”,“我甚入心”,而《玄风庆会录》记述的是“朕将亲览”,“续当请益焉”。前者抽象,后者具体。究其原因:前者是恪守成吉思汗禁令所致,后者是依据军中绝密记录,并且“奉敕编录”的。故:真实、具体、自然、贴切。此本,由于秘件深藏,鲜为人知,直到十六世纪末,才有版本传世。因而,十七世纪以前,尤其是元末——十六世纪末的二百多年间,史学界称为蒙古历史上的黑暗时期,在没有留下一部蒙文历史文献的情况下,中外学者从事研究、著作,推断认为成吉思汗“目不识丁”,虽在情理之中,却是无道理的。以讹传讹,以至于今,更是不当的。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历史记实充分证明,成吉思汗识字是毋庸置疑的。并且,阅读蒙文的能力不可低估。至于他只识蒙古文,还是蒙古文、汉文共识,又程度的如何,还有待进一步发现与考究。
注: ①摘自[元]李志常著《长春真人西游记》下卷。 ②同注①。颇惬圣怀:很使皇帝满意。 ③同注①。上大悦:成吉思汗非常高兴。 ④同注①上温颜:成吉思汗态度温和、和颜悦色。我甚入心:我听得入神,很开窍,深觉精妙。 ⑤摘自[元]耶律楚材撰《玄风庆会录》。延:请。 ⑥同注⑤ ⑦忽必烈时代(1271)实行的海青符上,有“太祖皇帝御署”,可能是成吉思汗的亲笔签字,但多数人认为,这是为提高成吉思汗权威伪造的。
[稿件说明]此论文汉文稿(全文),截止现在尚未出版过。其中摘要部分曾在《内蒙古社会科学》1995年第1期刊载过;蒙文版(浩斯巴特尔译)全文刊发在《蒙古语言文学》1995年第3期上;英文版(美国印第安大学留学生康德译),1997年曾在乌兰巴托国际蒙古学协会第七届年会上报告,并获得大会一致通过。此次送交的是汉文全文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