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祭奠,应该说从荒蛮之始,到今天的文明时代,千百年以来最富有游牧文化特色的祭祀。
鄂尔多斯市人民政府敬献全羊祭祀成吉思汗 (杨勇 摄影)
成吉思汗祭奠,每年有大祭四次,分别为农历三月二十一日的查干苏鲁克祭、五月十五日的淖尔祭,九月十二日的禁奶祭,十月初三的皮条祭,这四次大祭各在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史称为四时大祭。同时,成吉思汗祭奠每月初一、初三和其它一些特殊的日子里都有固定的传统祭祀,约三十余次,统称为小祭。此外,每年前来科研拜谒的蒙古贵族和平民的祭祀,通常多达百余次。因此,这些大大小小百余次的祭奠活动,场面隆重盛大、祭祀仪程严格有序,是蒙古族对成吉思汗这位民族的先祖和英雄最高形式的缅怀,最高规格的祭祀,成为蒙古帝王祭祀文化的核心。 假如让时间轮值到每年的农历三月二十一日成吉思汗春祭的查干苏鲁克大祭的那一刻,我们将会看到成吉思汗祭祀的最盛大隆重的一幕。
达尔哈特人举行传统的祭礼仪式 在蓝天白云之下,万松簇拥的成吉思汗陵,人头攒动,香烟缭绕,一条长长的供桌,红漆闪亮,描金雕刻的巨龙腾空翻跃,穿出云雾。桌上和周围堆放着九九八十一只膘肥尾壮的全羊和一匹马祭品,还有丰盛的奶油、美酒、砖茶等。白色和蓝色的哈达在供桌旁悬挂飘拂,跳动的酥油灯火,闪烁着八百年不熄的光亮,映照着供桌后面一字排开的成吉思汗“八白室”灵包。在黄色绸缎罩面、金色宝顶耸立的灵包内,分别供奉着成吉思汗及其夫人的灵柩及成吉思汗遗留的圣物,浸含着成吉思汗精神和八百年历史风雨的沧桑、正默默地接受着世世代代芸芸众生的虔诚拜谒。 这时,由守陵人达尔哈特中的八个雅木特德——专门执掌和从事成吉思汗祭祀的八个门户的代表,在固定的岗位上,世代承袭祭祀职责,开始履行祭祀圣职。 成吉思汗祭祀大奠开始了。 雅木特德首先开始熏香燃柏、洁净圣主陵前的空气,拉开了祭祀的序幕。此刻,参加祭祀的成吉思汗的后裔——鄂尔多斯济农、当地政府及社会各界的要员、知名人士、民间重要人物代表,分别跪在供桌前朱红地毯上面,先面向圣祖成吉思汗灵包叩拜三次,然后再敬献哈达、献香灯、献全羊、献圣酒,紧接着是达尔哈特人在祭祀程序的各个阶段背诵传统的祭文。 查干苏鲁克祭祀,是一年里最大的一次祭祀,按传统惯例必须由鄂尔多斯济农来主持祭祀。此刻,济农跪到供桌前的空地开始进行牲羊祭,由守陵人牵来一只预先挑选准备好的一只绵羊,请这位成吉思汗后裔抓住,对着绵羊的耳朵轻轻地说几句转达给圣祖的话语,然后再由雅木特德在羊背上从头到尾浇上白酒和鲜奶,使其领牲,然后当场宰杀,这只羊是用来传递神灵信息的神羊,他会把人们一年一度祭祀成吉思汗祈求太平安康的心愿迅速地转达给圣祖的在天之灵。
蒙古族广大群众向成吉思汗的神马虔诚触首叩拜
牲羊祭礼之后,又是一系列的祭祀等活动,与此同时,伴随着的是一段一段的长短不一的祭词诵颂,这些颂词,大都是赞美和缅怀成吉思汗一生戒马倥偬的丰功伟绩;叙述他的黄金家族的历史传承;介绍他的亲密战友们的战绩奇功;简述成吉思汗“八白室”涉水越岭,辗转大漠南北,择牧鄂尔多斯落帐供奉的艰难历程…… 一番诵经般娓娓生动的描述之后,达尔哈特人分列灵前,拜祭者均起立于左右,鄂尔多斯济农、尊者贵要,先后手托纯银盘盛着双盅的查尔古里酒盘,在《十二首歌》(神秘至今未能破译的祭歌)声中,伴着马头板击响的节奏,由守陵人接酒盘,高声献酒(旧时有马头琴、胡琴等蒙古乐器为之伴奏),分十二次向神圣的成吉思汗英灵敬献甘醇的美酒。敬酒的方式是由达尔哈特人用肩上搭着的哈达穗头沾酒,洒向灵包、灵柩(旧时,灵柩在该日要开一二指宽的小缝隙),以示隆重的拜祭。 祭祀仪礼接近尾声时,主祭者济农,重跪灵前,手持巨型银尊,达尔哈特人倒入刚祭过成吉思汗的圣酒,一旁的守陵人双手捧起古老的马头板,将马头伸入酒中,轻沾酒水以示敬意,然后,主祭人和所有的参祭者共同分饮这尊有福分的圣酒。只见他们面向灵包,屈身饮酒,同时,取少许酒水于手心,摘帽抹于头顶,象征用圣酒的洗礼,为自己带来一年的福运。 当人们还在争饮酒的时候,达尔哈特人已将祭祀用的全羊卸成大块,作为有福的圣物,给大家分食(旧时有争食之俗,以示争享成吉思汗给予的福祉)。参与祭奠的每个人尝着大小不等的一块块羊肉,又悄悄地留下一点包裹好,留给那些没能前来的家人分享。 祭奠进行到此时,参祭的人们终于按捺不住久蓄的豪气,开始大口地喝酒,大块地吃肉,他们中的一些人已带着微微的醉意,在大殿的周围席地而坐,放声唱起了一首只在此时此地、此情此景下,听来最能拨动自己心弦,最能引起共鸣的古老民歌:《成吉思汗两匹骏马》。 成吉思汗祭奠,其文化内涵的辐射与延伸,对中华民族,尤其是对蒙古族产生了极为深远而重大的影响。鄂尔多斯地区得益于成吉思汗陵寝永驻,成为保留传承蒙古族古老传统文化最丰富、最完整的宝库。成吉思汗勇往直前、开拓进取的民族精神和叱咤风云的英雄气概,数百年来,激励着中华民族,激励着鄂尔多斯人。 (摘自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鄂尔多斯草原文化》、作者:杨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