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并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是我们党在新形势下解决“三农”问题的新举措。 如何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可见,要实现乡村振兴,产业兴旺是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提出: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完善农业支持保护制度,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支持和鼓励农民就业创业,拓宽增收渠道。这一论述,为产业兴旺指明了具体方向和发展道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十二连城乡就走出了一条特色之路。 一、十二连城乡概况 十二连城乡因境内众多古城遗址而得名,地处准格尔旗最北部,黄河南岸,库布其沙漠北部边缘,是全旗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和农牧业人口密集区域。全乡总面积695.85平方公里,下辖19个行政村、152个生产合作社,总人口25361人。 十二连城乡历史文化悠久,拥有得天独厚的发展优势,主要体现在:一是突出的区位优势。十二连城乡东邻本旗大路新区,西接达拉特旗吉克斯太镇,北靠黄河与包头市土右旗、与呼和浩特市托克托县隔河相望,地处呼包鄂“金三角”地段、沿黄经济带河套——土默川平原农业规划区,处于与旗府、市府、首府毗邻与较近的优越区位。境内交通网络四通八达,信息快捷,阳吉公路、沿黄公路两条大通道连接东西,壕托公路、巨合滩黄河大桥、西不拉黄河浮桥贯通南北,与呼大高速公路、包东高速公路接通;紧邻呼准鄂城际铁路和拟建的通用机场,形成了集公路、铁路、航空于一体的网状立体交通结构。二是优越的自然条件。黄河纵贯十二连城全境,过境64公里,全乡地貌主要为黄河一、二级台地和沙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林草富集,现有耕地25万亩,林地37.6万亩,草地46.9万亩,沙地11万亩,盐碱地5.73 万亩;牲畜存栏13.2万头(只)。气候属温带大陆性气候,年均气温7.3℃,无霜期150—180天,年平均降水量350mm,四季分明,光照充足。全乡境内无工矿企业,环境和水质污染为零,农牧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适宜发展现代高效农业,创建精品现代农业示范区,种植绿色有机无公害果蔬,玉米、小麦、水稻等粮食作物和西瓜等经济作物。三是良好的发展环境。公共服务方面,全乡现有中心卫生院1个,标准化卫生室21个;中学1所,小学2所,幼儿园2所;配套建有村标准化文化活动室和活动广场各27个、村标准化卫生室21个、便民连锁超市40个,19个行政村均开通了程控电话和信息宽带网,文教卫和信息化网络基本覆盖全乡。 二、乡村振兴的发展实践 1.规模化经营让农民尝到甜头 乡村要振兴,产业兴旺是前提。 十二连城乡作为一个无工业基础的农业大乡要发展产业,必定要优先发展农业,乡党委政府立足自身条件提出了规模化经营的发展思路,大力发展规模化农业,近几年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在大田种植规模化方面,全乡种植面积共25万亩,其中已实现规模化种植的15万亩,种植品种以玉米、西瓜、小麦、向日葵、水稻、小杂粮等农作物为主,基本实现了全程机械化作业。从产量来看,目前全乡务农人员约9600人左右,2017年粮食产量为17718.3万公斤,其中玉米年产量9897.1万公斤,小麦年产量75.7万公斤,水稻年产量212万公斤;2017年经济作物产量为881.5万公斤。从效益来看,大田规模化种植后每亩人均纯收入在1000元左右,比零散种植提高400多元,参与规模化经营的农业都得到了实惠尝到了甜头。 而能实现如此效益,主要通过以下几种创新发展模式: 一是“公司+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引进农牧业龙头企业,推动农业提质增效。以华清农业开发公司为例,通过实施华清农业盐碱地改造项目,改造盐碱地2万亩,完成水稻种植0.6万亩,并且依托龙头,迅速打出了减稻,改造后每亩增收500元左右。 二是“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通过建立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服务平台,农民以土地入股形式组建种植专业合作社,土地规模化经营,参与种植的农民除分红外还有每工时100元的工资,大幅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同时解放大部分劳动力进行其他生产经营活动,这样更专业的分工极大提升了劳动生产率。例如于二圪卜社通过这种模式2017年实现总产值409.764万元,合作社内人均收入达到2.59万元,人均纯利润达到2.11万元,较2015年、2016年人均增长3100元。羊羔壕社通过实施联户规模化经营后,2017年实现总产值84万元,合作社内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3万元。在于二圪卜、羊羔壕模式的推动下,今年已达成有规模化经营意愿的土地12块,15490亩,预计年人均收入增加0.4万元以上。 三是“支部+协会+农户”模式。在西瓜种植方面,十二连城乡西部各村的村两委负责人以及各村种瓜大户组建成立了十二连城乡西瓜协会,注册了“树农牌”国家级商标和无公害产地认证及品牌标识,并建成了西瓜交易市场。目前,全乡西瓜种植规模已突破5万亩,产品畅销全国各大城市,远销蒙古、俄罗斯等国。 在设施农业规模化方面,由于大田的规模化经营释放的劳动力以及种植大户的带动,全乡的设施农业已经初显成效。全乡累计建成日光温室2961栋、7578亩,其中90%以上分布在西部八村,其中高标准大棚143栋,429亩,每栋大棚年收益5-7万元左右;低标准大棚2818栋,7149亩,每栋大棚年收益3-5万元左右,与从事传统农业种植农户相比,经营日光温室大棚年人均增收1万元左右。这里种植的部分农产品例如“五家尧”草莓等已经成为呼包鄂市场驰名的商品,供不应求。但是由于日光节能温室建设是一项高投入、高产出的项目,修建每亩的日光节能温室需要资金12万元,加之水、电、路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更大,依靠群众自筹有限,农户自行无力大规模建设,温室大棚数量不足,还不能形成足够的规模效应。 在养殖规模化方面,全乡现有中小型牲畜13万头(只)、大型牲畜9700余头。主要以养殖奶牛、肉牛、生猪、肉羊和绒山羊为主;现有奶牛养殖园区1处、肉牛养殖园区1处,肉猪养殖园区2处、肉羊养殖园区3处;目前年生猪出栏6426头,羊30000只;共培育发展500只以上养猪大户3户,200只以上养羊大户140户,300只以上养羊大户20户,500只以上养羊大户3户,1000只以上养羊大户1户;年活畜交易量达30万头只。水产养殖水面12697.6亩,已利用的养殖面积为7861亩,其中标准化水产养殖园区1处2300亩,合作社经营1处4500亩,养殖规模70亩以上大户有10户,20亩以上大户有60户,可开发利用水面4836.6亩。养鱼户的人均收入在3万元左右。虽然这里因为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巨合滩”鱼也在周边小有名气,因为规模化程度不足产量不高,即使注册了“巨合滩”商标,但市场上鱼目混珠,不能形成有效的市场供给,品牌也常被冒用。 2.“乡村+文化”让旅游大有可为 乡村要振兴,发展乡村旅游是一个重大突破口。 十二连城乡自然风光独特,农畜产品种类繁多,文化资源丰富,本身就拥有发展乡村旅游的巨大潜力。而十二连城乡党委政府也在不遗余力整合这些资源,让游客既品人文又尝瓜果,努力打造出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乡村+文化”旅游品牌。 依托独特的自然风光,十二连城乡建成了集黄河、沙漠、长城、草原旅游为一体的国家4A级旅游景区——黑圪劳湾沙漠生态旅游景区。该景区每到夏天游人络绎不绝,已经成为临近城市居民消夏度假的首选,目前年接待游客量已达30万人次,盈利达到3000万元,既吸纳了农村富余的劳动力,也提高了周边农民的收入。 依托地方农畜产品资源优势,乡党委政府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旅游与农牧业融合发展,打造了“甜瓜节”“西瓜节”等旅游项目,已成功举办两届,活动的举办带动当地旅游增收3400余万元以上,全乡农产品品牌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同时,积极利用元宵节、“二月二”等传统节日,举办各类群众文化活动,以发展民俗文化,带动乡村旅游。截至目前,共培育建成休闲农业采摘园28个,年接待游客量15万人次;农家乐和渔家乐65户年接待游客量6万人次。2017年,全乡接待游客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3600余万元,有力促进了产业结构调整,推动了农民增收。 此外,因为境内有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录的隋唐时期古遗址——十二连城遗址,为收集、保存、展出本地历史、艺术、民俗等有关资料, 2017年乡党委政府在脑包湾村新建了十二连城乡考古研究中心文物陈列展厅,目前已投入运营。 3.环境整治打造宜居乡村 乡村要振兴,生态宜居是基础。 生态宜居的环境,不仅可以满足农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需要,而且能够带来多重效益。十二连城乡作为农牧业大乡,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总人口9246户,25361人;常住人口5069户13272人。从人口分布来看,全乡人口主要集中在柴登、五家尧、三十顷地等7个居民集中点,并且村村相邻,人口相对稠密,这就造成过去村容脏乱差,生活垃圾严重污染周边环境的情况。 近年来,通过实施美丽乡村建设,累计完成农户环境整治5147户,房屋整修2720户;配套新建圐圙棚圈6663个、公厕38个,配备垃圾箱(桶)、垃圾池605个,建成生活垃圾转运点55个,成立了乡环卫所、19个村环卫站;按照全旗双“223”后续管理模式,制定完善了后续管理制度、环卫标准、考核细则等一系列配套制度,以分责任区(段)、轮流值周、“三委”成员带头等多种方式,扎实开展环境卫生保洁工作;同时以乡综合执法局建设为契机,加大管理执法力度,确保了各类公共服务设施建的起、管的好、用的住,实现了农村面貌整体改观,让本地的农牧民居住得更体面,让进村的游客更舒心,让产业投资者更放心。 三、乡村振兴的未来展望 十二连城乡党委书记杨峰在谈到未来展望时提到,未来乡党委政府将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坚持质量兴农、绿色兴农,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创建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为目标,以土地适度规模化经营为基础,协同推进设施种植、规模养殖、农产品物流加工和乡村旅游等主导产业,着力打造“绿色农副产品输出基地、特色休闲产业观光基地、投资兴业的创新创业基地”,加快构建符合发展实际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切实提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水平,推动农村产业兴旺,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具体措施主要有: 1.大力推进适度规模化经营。一是完善基础。整合项目资金,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将农业综合开发、节水灌溉工程、土地整理、农网改造等项目优先安排给规模化经营主体。二是规范机制。坚持平等协商、自愿有偿的原则,鼓励农户依法采取转包、出租、互换、转让及入股等方式流转承包地,通过整合配套,引导土地向家庭农场、专业大户、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园区等规模经营主体流转。三是加强扶持。加大农机补贴、农机深松、统防统治、测土配方施肥、产品质量监管认证、农业保险等补贴服务力度。参照已成熟的“于二圪卜”“羊羔壕”模式,预计全乡25万亩耕地全部实施规模化经营后,将解放出农村富余劳动力8000名,从事设施农业、规模化养殖业、乡村旅游和三产服务业等其它生产经营项目,有效带动当地农户实现人均增收0.4万元。 2.打造精品设施种植。一是抓好整合。未来五年,计划在西部沿河条件较好的村新建高标准温室2000栋,打造精品施设种植园区,全面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提升质量。通过规范生产管理、提高科技服务等措施,着力培养龙头企业,集中力量培植扶持一批有优势、有特色、前景好的设施生产骨干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和生产大户,发挥其对产业的带动作用,提升设施农业质量和水平。三是优化品牌。推进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基地认定和产品认证工作,扩大获取绿色食品标志农产品的范围和种类,努力提高品牌的市场竞争力。四是完善保障。在三十顷地等农产品已形成规模的交易重点村新建农产品交易市场,以解决农畜产品销售交易问题。同时加快建设现代化农畜产品冷链仓储物流体系,发展农村电商,打通农畜产品进城物流渠道。 3.种养结合,加快现代养殖发展。一是抓好改造利用。由政府牵头整合现有闲置养殖园区,统一收回经营权,通过改造完善,盘活闲置资源,返租给合作社或农户进行经营,切实提高利用率;同时,继续争取上级补贴政策,扩大设施养殖规模,到“十三五”未,生猪出栏达到27万头,羊出栏达到12万头,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二是提高养殖标准。在南部三村及规模养殖重点村,积极探索“为养而种”“种养结合”的大农业发展模式,大力培育家庭牧场、合作社、养殖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着力发展规模化种植业和特色养殖业,提高标准化集约化规模化饲养水平。三是延伸产业链、打造供应链、提高附加值。在杨子华等活畜交易重点村新建活畜交易中心,并配套精加工车间等基础设施建设,发展禽畜产品、水产品深加工产业,推动农畜产品就地加工增值。 4.融合发展,打造精品乡村旅游目的地。适应城乡居民消费需求的新变化,立足现有资源,实施休闲农牧业和乡村旅游精品工程,大力发展形式多样、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一是推进农牧业与乡村旅游业融合发展。在东部四村,依托神泉旅游景区游客拉动效应,培育发展农家乐、渔家乐等民宿游,整合不同类型“农家乐”“渔家乐”,形成规模,引导经营户针对不同层次消费者的需求增设文化娱乐方面的场地设施,丰富服务项目,提高服务档次,扶持有条件的“农家乐”成为“农庄乐”。在美丽乡村示范点,大力发展休闲采摘、休闲垂钓、民宿体验、乡村旅游、科教实训等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观光农业、功能农业。探索建立与景区相互打折优惠消费模式,将全乡现有旅游资源整合融汇起来,串联成旅游线路,以迎合当下城镇居民“双休游”居家游”等旅游消费新趋势。切实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二是完善规划。未来五年,依托东部村湿地资源,开发河湖湿地观光;依托历史文化资源,在脑包湾村打造古城文旅线路。积极争取上级政策、资金,加强农村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为每个村庄(景点)量身打造规划方案,争取纳入全旗旅游线路,做到彰显特色、错位竞争、差异发展。三是加强人才保障。开展旅游经营管理、职业道德与基本常识培训,培养一批守法纪、懂技术、会经营、讲诚信的乡村旅游经营人才,进而扶持一批经营信用好、经营效益高、经济实力强、发展后劲足的乡村旅游户和企业组织。 5.政策扶持,大力培育新型农牧业经营主体。发展多样化的联合与合作,发挥农牧业企业、家庭农牧场、农牧民专业合作社和种养大户等新型经营主体带动作用,培育产业化领军企业。一是对全乡现有的农牧业合作社进行全面整合。二是积极争取政府安排专项资金,鼓励有条件的专业合作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培训;争取相关政策,鼓励和吸引有能力的大学生到专业合作组织就业。三是提高组织化程度,引导和规范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的发展,加大扶持力度,培育发展一批实力雄厚、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农牧业专业合作社。 6.完善机制,加强农村环境综合整治。一是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重点整治垃圾围村、垃圾围坝现象,按照全乡人口分布现状,配套新建垃圾处理厂、垃圾转运站、垃圾转运箱等环卫基础设施。二是加快推进户用卫生厕所建设和改造、旅游厕所建设和改造。三是加强污水处理厂、污水管道等环卫设施的配套,强化生活污水处理。四是加强执法检查力度,认真抓好后续管理。五是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文明创建和宣传教育活动,鼓励群众讲卫生、树新风、除陋习,摒弃乱扔、乱吐、乱贴等不文明行为,使优美的生活环境、文明的生活方式成为农民内在自觉要求。五是开展村庄“增绿”行动,在村庄主要道路沿线、河道两侧、村庄巷道、房前屋后及村庄周围开展绿化,形成点线面结合,全面推进乡村增绿。 四、后记 真正的乡村振兴是以农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原动力的。而十二连城乡农民脸上的笑容就是对乡村振兴战略最大的回馈。 新胜店村民张勇原来只种15亩大田,年收入8000多元。在将大田入股合作社后,自建了两座草莓温室大棚,去年收入达到10万元,调研时张勇媳妇戴着硕大的金项链笑着跟笔者讲述两个孩子的情况更昭示着如今这个四口之家的生活富足。 而发生这样的变化始于2015年新胜店村合作社的成立,张勇的弟弟张三勇作为村支书带头组建了合作社,他自己名下5亩地首先入股,如今整个合作社已经拥有土地1488亩,成员61户,机械化作业集中成片的土地,如今只需要5人就可以经营,每亩收入也从原来的580元达到740元。敢为人先的他如今还经营着两座温室大棚,以及一家农家乐,发展起了乡村旅游,年收入更是达到了20万元,实现了收入的跃升。在他的带动下,越来越多的村民经营起大棚和民宿,他在谈到今后发展的时候更是信心满满。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归根结底是让农民过上看得见摸得着的幸福生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