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最新活动

旗下栏目: 最新活动 学术论坛 学术互动 会议信息

会长接受《中国民族报》采访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会 作者:王春霞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7-12
摘要:6月27日,《中国民族报》记者李翠就南京知青在草原同当地牧人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电话采访了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奇海林教授,奇海林从课题筹划、启动、运行,成果推出、大众反响、牧人希望、知青诉求、组织跟进等多个方面向记者进行详细汇报。记者给会长

        6月27日,《中国民族报》记者李翠就南京知青在草原同当地牧人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故事电话采访了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奇海林教授,奇海林从课题筹划、启动、运行,成果推出、大众反响、牧人希望、知青诉求、组织跟进等多个方面向记者进行详细汇报。记者给会长提出诸多个这是什么和究其原因是为什么,会长逐一予以解答。

 
        7月2日,《中国民族报》第四版刊登《“暖城·和谐芯”续写“三交”新篇章》的长篇报道,其中第三部分里深化有效成果:讲好“三交”故事这样写道:“青春在哪里,故乡就在哪里。”6月7日,曾在乌审旗乌审召镇插队的南京知青别培吉一行5人,应邀回到“第二故乡”,参加布日都嘎查阿贵希里牧业社的那达慕大会。熟识的地貌、亲切的面容扑面而来,别培吉感慨万千。   
        1968年10月,在“到农村去,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时代号召下,1087名南京知青从南京市下关火车站乘专列,经三天两夜来到鄂尔多斯草原,其中800多名知青被分配到鄂托克旗牧区公社,200多名被分配到乌审旗农牧公社插队落户。   
        “中途我们在乌海转车休整时,有人送来了馒头和羊肉。”今年75岁的薛之平,对56年前的情景记忆犹新,“我当时还吃不惯羊肉,只啃了馒头。”和牧民们接触,薛之平没多久就学会了蒙古语。插队期间,开荒种地、放牧割草、盖房挖井……这些薛之平都干过,后来,他跟着天津来的医生学习中医、妇产科知识,成为一名马背上的“赤脚医生”,“哪里有需要,背上医疗箱骑马就赶过去。” 后来,薛之平娶了一位银川姑娘,育有一双儿女,定居鄂托克前旗敖勒召其镇,“现在是一天也离不开羊肉、奶茶、炒米这些了。”   
        当年那些十几岁的知青们,大多与新中国同龄。在草原牧民的关爱下,闯过语言关、生活关、劳动关,白天在戈壁、草原生产劳动,晚上在农舍和蒙古包里,点起油灯、蜡烛学习知识……他们很快融入农牧民中间,在辽阔的草原书写芳华,唱响“与农牧民心连心、与共和国共成长”的青春之歌。   
        2023年5月,由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牵头的《南京知青在草原》研究项目启动。“回顾峥嵘岁月,记录草原足迹,挖掘、讲述知青扎根草原,以及以知青为纽带、促进南北往来的故事。”项目组负责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奇海林说。   
        6个课题小组,奔赴南京、呼和浩特、包头、乌海等城市以及鄂尔多斯多个旗(区),专访306名知青、224名牧民、133名干部,召开多次座谈会,收集大量文字、影像资料,在报纸、刊物、网络等平台刊发系列文章……一年来,项目组交出一张沉甸甸的“成绩单”。   
        “水利工地上定格了知青‘救井’的英勇瞬间,知青教师在这里桃李芬芳,赤脚医生遍地开花。他们与牧人水乳交融,书写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壮美诗篇。”奇海林和团队成员在采访中发现,南京知青在草原的故事,不仅影响着当地各族群众,还流传到大江南北。“南京市的知青纪念馆,鄂托克前旗的知青博物馆、知青之家,都成为热门的红色教育、红色旅游‘打卡点’。”   
        1998年,在南京知青插队鄂尔多斯草原30周年之际,南京与鄂尔多斯结为友好城市。两地不断深化经济协作、文化交流,续写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新篇章。时至今日,当年的知青有的长眠在草原深处,有的依旧扎根内蒙古,有的虽返故土却心系草原,成为南北交流、民族交融的桥梁。   
        “讲好南京知青故事,传承吃苦耐劳的奋斗精神,是我们推进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的生动实践,也是我们留给未来的宝贵精神财富。”鄂尔多斯市民委党组书记、主任特古斯表示,将大力推进《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料汇编·鄂尔多斯卷》编撰工作,加强鄂尔多斯博物馆、青铜器博物馆、革命历史博物馆等阵地建设,多渠道挖掘和讲好鄂尔多斯历史上各民族“三交”故事,为续写民族团结时代佳话添墨加彩。    
 

 
 

责任编辑:王春霞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