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第一家沙柳刨花板厂 东胜的沙产业发展之路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当时东胜西部几个乡以沙柳原料搞少量的柳编工艺品,通过北京、天津口岸出口。 沙柳,是速生又多年生灌木,成活率高,适应性强,不但喜光、喜湿、耐旱,还抗风蚀、耐沙压、固沙能力很强,而且繁殖生长快,萌蘖能力强,是沙区的当家树种,堪称“防风固沙的先锋植物”。沙柳有一习性,三年不平茬(即割掉老枝条),就会顶死,所以平茬复壮是沙柳抚育管理的唯一方式,越平茬生长得越旺盛。 1980年前,东胜西部几个乡,饱受沙害的农民认识到沙柳的优越性。开始种草种树植沙柳,经过多年奋斗,植被恢复,但经济效益不明显。以漫赖乡为例,全乡沙柳面积达6万亩,只有少量的沙柳经过编织变成了钱,大量的当柴烧了。 1984年,乡领导在市委宣传部编印的致富信息中获知:山西省偏关县利用柠条制纤维板。派人一看,深受启发,既然柠条可制纤维板,沙柳也能。于是拉了一车沙柳到陕西省蓝田县试制,效果出奇地好。回来一汇报,领导层出现两种声音并争论不休,一种是支持建刨花板厂,一种是反对。反对者的理由是,好不容易种起点沙柳,会遭严重破坏。后来,在争论中进行深入调查后统一了认识,接着开始论证、立项、跑资金,几经坎坷,一个投资365万元,建筑面积2885平方米、全国第一家以沙柳为原料的、年生产能力可达5000立方米的刨花板厂于1989年5月12日在东胜漫赖诞生。由于它开启了恢复生态、防风固沙、经济效益三者循环共生的先河,被生态学家称之为“漫赖现象”。 充满希望的漫赖刨花板厂,20年的发展给人以三点昭示: 昭示一,它改变着东胜西部乡镇农民的生存状态,影响着这里的环境面貌。到2009年,东胜的沙柳保存面积增加到68万亩。刨花板的生产不仅没有破坏了植被,反而促进了植被建设。以漫赖为例,1984年,全乡只有沙柳6万亩,1990年增加到11万亩,1991年,工程造林任务是5500亩,实际完成9100亩。以此计算,可年产沙柳1500多万公斤,而刨花板厂仅能消化553万公斤。 昭示二,农牧民脱贫致富又多了一个渠道。过去,种沙柳的农民每年平茬下来的沙柳堆积如山,却没有多少经济价值,只能当烧火柴。据介绍,1991~2009年宏业公司(前身是漫赖刨花板厂)企业收购了55.4万吨沙柳,累计支出收购资金1.2亿多元,带动了周边地区200多个自然村3000多农牧民通过种沙柳脱贫致富。 昭示三,产业增值市场广阔。行家说,1立方米刨花板等于3立方米圆木。据内蒙古林学院林业工程设计院进行的刨花板性能测验证实,当初漫赖刨花板厂生产的4~30毫米的13种厚度的刨花板。厚度均匀,平面抗拉强度高,密度高,是加工办公桌凳、文件书柜、组合家具的理想材料,优点有三:一不走形,二能防潮,三是价格适中。因此,从建厂至今,生产刨花板46.2万立方,产品质量始终如一,市场由近及远,一直畅销。目前,宏业公司又改为宏业集团,正经历着产业延伸、产业多元、产业体系发展格局之中。 “禁止放牧”的先行者 1998年,东胜又遭大旱,生态本来就很脆弱的草场又露退化苗头。为从根本上解决长期以来草场超载过牧的现象,继续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态建设已有成果,原东胜市党政领导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做出一个大胆的决定,并于1999年3月20日发布了《关于禁止放牧的禁令》,规定从1999年4月l日起全市30多万头(只)牲畜全部实行舍饲养殖。 这在内蒙古自治区内是第一个。 禁止放牧令一出,全市上下一片哗然。有的农民不但抵触还骂声不断。特别是让把漫山遍野跑窜吃草的牧畜赶进棚圈饲养,在农村不亚于一场大地震。有的农民说,“羊就是走窜着吃草的,圈起来饿不死也得困死。”有的干部家在农村,生活在农村的父亲质问儿子:“羊就是肚皮下走风,草场上跑窜的牲口,圈起来等于坐禁闭。一是不好养,二是肉不香……”,还有的农民晚上偷偷地放牧,有的甚至抱着抵触情绪杀羊、卖羊、转移羊……。 面对种种非议,原东胜市委政府做到了三个坚持、三个继续大抓:即坚持禁牧令,坚持监督到位,坚持舆论宣传。继续大抓生态建设,继续大抓畜种改良,继续大抓科学饲养。禁牧令颁布后,市政府成立了禁牧领导小组,将全市划分为若干个责任区,由林业、农牧、水利三部门分别负责查处工作,同时,市、镇、村、社层层签订禁牧责任状,实行目标、任务、资金、责任“四落实”,形成了一个由各级政府、有关部门、乡村护林员共同组成的禁牧大军。另外组织了3个“封山禁牧稽查工作组”,不定期地进行巡查。规定以镇、办事处为单位,第一次发现偷牧,在财政上扣款1万元;第二次发现偷牧,主要领导“引咎辞职”。最终结果:禁牧查禁率达100%,案件查处结案率达100%。禁牧令推行后当年的生态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第二年,全国生态建设交流会在东胜召开,我当时任鄂尔多斯市电视台台长,派记者并几次参与宣传策划和采访。后来,我又了解到,“十五”期间(2001~2005)东胜坚持以生态建设、水利建设、结构调整,产业化经营和人口转移为重点,生态建设突飞猛进,5年造林69万亩,相当于建国50年来的总和,森林覆盖率和植被覆盖率分别达到28%和85%。 “禁止放牧”先行者的成功,影响到全鄂尔多斯市和内蒙古自治区内部分地区。不少地方派人前来东胜参观学习回去后又结合本地实际,提出禁牧、休牧、轮牧等措施,这是后话,但当时在全区第一个提出“禁止放牧”的东胜市,十多年后仍为当时的胆识而感到自豪。 医治“地球癌症”的灵丹妙药 由于植被遭受严重破坏,曾几何时,东胜区水土流失面积高达1800平方公里,占行政区域总面积的71.7%。其中被公认为患“地球癌症”的砒砂岩裸露面积达1094平方公里,占水土流失总面积的60.7%,特别是一到夏、秋季,山坡上,下一场大雨退一层皮;山沟里,发一回山水满沟泥。每年输入黄河泥沙约0.15亿吨。因此,东胜被列为全国60多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县(区)之一和内蒙古自治区7个重点治理水土流失的旗县之一。 在东胜原来是绿色而又曾经荒芜了的丘陵沟壑中,一棵棵、一簇簇、或大或小、或高或矮的沙棘却成了医治“地球癌症”的灵丹妙药。 沙棘在过去一直是一种被人们视为荆棘的野生灌木,如今已被生态学、营养学、医药学、经济学的专家们列为科研课题,进行培育、开发和利用。它耐严寒、耐贫瘠、耐干旱、耐盐碱的习性,使之生态适应性很强。无论是梁峁、山区、丘陵、高原,还是平地、河滩、沟岔,都能栽种生长、繁衍结果。即使在寸草不长、被称为“地球癌症”的砒砂岩裸露地区也能栽种,生长茂密。 据介绍,沙棘中含有200多种有效成分,是目前少数几种含有如此丰富营养的植物之一。沙棘还具有三大功能:生态功能、保健功能、药用功能,是加快经济发展的摇钱树,具有广阔的经济利用价值和市场空间。 1983年,东胜的科技人员经过长期不懈的努力,终于探索出利用种植沙棘治理砒砂岩的良方。并开始沙棘种植试验示范,90年代在东部丘陵沟壑区总结推广,截至2009年,累计种植沙棘已经突破100万亩。保存面积75万亩,挂果面积53万亩。小小沙棘不但成为治理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的绿色屏障,而且因此吸引了一批科技能人和种植大户,后来又由于企业的加入,又牵出了一个世界最大的沙棘工业园区。 东胜区第一个种沙棘的是当时家住布日都镇吉劳庆村补洞社的农民王维柱。从1989年到1996,他花费多年心血栽种沙棘1万多亩。由于他种植沙棘有功,1996年被国家水利部评为“八五”期间全国沙棘工作先进工作者,曾去北京开会领奖。本着典型示范,全面治理,快速发展,大种沙棘的原则,东胜区政府把沙棘资源建设及开发利用列入全区的“十五”发展计划,每年以0.67万公顷的速度整体推进,特别是1999年东胜区政府发布“禁牧令”后,对沙棘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自我修复起到了关键性作用。其间,曾经出现了“六套班子带头干,6000职工齐上阵,抢墒种植沙棘4000公顷”的热烈场面。这一年,东胜区被水利部命名为“全国沙棘生态建设示范县”。 东胜区不但通过种植沙棘创造出了一片绿色天地,在开发利用沙棘资源,使沙棘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紧密结合上也闯出一条新路。 李云飞,是一位搞农业的科技人员。一次他偶尔发现了用沙棘可造酱油、醋的技术,就此下海,于1995年3月创办了全市首家开发沙棘资源的企业——鄂尔多斯市天骄沙棘资源开发有限公司。由于企业小,市场对这种新产品的认可度不高,这个后来被称为“调味的一次革命”的新尝试,却始终打不开销路。2003年7月,李云飞找到国内老字号“王致和”,仅用30分钟就谈成了合作事宜。 这次史上最短的谈判,皆因李云飞爽快地答应了“王致和”的苛刻要求:控股51%。事后,李云飞说“如果当初不让点步,天骄沙棘系列食品就不会成为今天有这样好口碑的一个品牌”。至今,公司先后开发沙棘产品四大系列52个品种,远销北京、上海、河北、宁夏、深圳等15个省区市,还出口日本等国。年销售沙棘酱油、醋、饮料6500吨,年消化沙棘果100多吨,直接带动了广大群众种植沙棘的积极性。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又增加了农民的收入。不少种植大户仅出售沙棘果一项年收入就有2万多元。 以沙棘生态工程为依托,以打造国际级沙棘产业制造基地为理念,建设世界上加工能力最大、产品门类最多的沙棘产业链条,积极打造“中国沙棘之都”,是东胜区发展经济的又一大手笔。2004年,区人民政府在近郊塔拉壕镇投资近1亿元,建设占地2.5KM2的沙棘产业园区。对园区的水、电、路进行全方位的建设和配套。至今已入驻大型企业4家。一期设计年加工沙棘果实5万吨,沙棘鲜叶6万吨,分别建设6个不同门类的沙棘专业加工厂即果实处理加工厂,有效成分提取、茶叶加工、饮料加工、沙棘制药、饲料添加剂。项目包括6大沙棘系列产品体系,总投资8.2亿元。预计年产值30.6亿元。年利税3.25亿元,农民直接采摘沙棘果、叶、枝干收入1.53亿元,增加就业5000人。 据了解,东胜区在沙棘现有保存面积的基础上,将继续加大投资力度,实施沙棘生态工程。今后几年,种植沙棘45万亩,累计种植面积达到148万亩。全鄂尔多斯市也正全力打造1000万亩沙棘资源基地。 东胜区水保站负责人说,东胜区沙棘产业园区若将沙棘资源利用扩大到整个鄂尔多斯地区,沙棘资源总量可达400万亩:仅东胜和准旗两地就集中了130多万亩的沙棘资源。如果将沙棘资源的利用再延伸到毗邻的晋陕宁地区,存量可近1000万亩。 再过几年,东胜将建成一个拥有多家产业集群,年加工沙棘10万吨的世界最大的沙棘产业园区。一位来自北京的自认为从沙棘产业中找到了成就感的人士认为:“鄂尔多斯将会为世界沙棘之都。” 五万农民大转移 公元2000年前,东胜区总人口是26万多人,其中农村人口6万多人。 2001年9月28日,原伊克昭盟改为鄂尔多斯市,东胜市改为东胜区。按照市委政府关于“建设绿色大市”和“收缩转移、集中发展”及“城乡统筹、集约发展”的战略要求。大力推进农村人口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建立和完善城乡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和机制,实施生态移民和矿区移民工程,取得了显著成效。截至2009年底,全区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农民5万多人,使从事第一产业的人口降到不足1万人,走在了全市乃至自治区前列。 东胜区实施生态移民和矿区移民工程是从2004年开始的。到2009年,制定并逐步完善了城乡统筹发展、农村土地流转、城乡户籍改革、农村劳动力培训就业、生态移民搬迁、矿区移民安置、转移农民社会保障、转移农民物业补贴等一系列促进农民转移、拉动农民转产就业、移安农民进城进镇致富的惠民政策,逐步形成了统筹城乡发展的政策体系。 从2004年首次投资2600多万元,在城郊割蛇壕实施无土安置移民工程算起,到2009年,累计投资27.1亿元,转移农民10527户,3万多人。 对转移出来的农民,按照“住房是基础、培训是关键、就业是根本、保障是后盾、管理是重点”的指导方针,分时间、分地点、分层次、分情况稳步实施。据了解,在户籍管理上,打破了城乡分割的二元结构,推行城乡一元户籍制度,取消农业户口、非农业户口的区别,为农村居民换发家庭居民户口簿。目前已完成全区3个镇17200多户居民户口簿的换发和农村居民身份登记卡的发放工作。 在转移农民安置住房上,采取分期分批分别情况实施。在建成割蛇壕、补拉塔移民点的基础上,区政府又投巨资规划建设了罕台镇城乡统筹试验示范区,正在建设的250栋约40万平方米的住宅楼,一期工程已交工,可安置3554户12083人。二期工程完工后,可再安置生态移民746户2536人。 矿区移民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出资”的方式也在顺利推进。截至2009年底,煤炭开采区的农户已搬迁转移出4018户10196人,安置以城市经济适用住房为主,现已分配2054套。 在职业技能培训上,以市场需求为导向,面向全国公开招标,确定了山东蓝翔技校等区内外27家职业教育培训机构为东胜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职业技能培训基地,设置了6大类200多个工种的培训专业,并将培训学费补贴从差额提高到全额补贴,到目前,累计完成职业技能培训2万多人。 在促进就业方面,由区城乡统筹办积极牵线搭桥,加强培训学校与东胜区鄂尔多斯装备制造基地、铜川汽车博览园、沙棘食品工业园区、九成宫、秦直道旅游区、易兴建材物流园区等十多个产业聚集区用工需求的对接。这些园区可安置90%转移农民就业。此外,还联合鄂尔多斯名厨协会、物业管理协会、就业局等免费为培训农民提供用工信息,职业介绍等就业服务。 实施转移农民的素质提升工程。即以移民小区为基本平台,通过开展“六知”、“五讲一改”、“六送”(注①)为主要内容的具体活动,聘请区内外知名讲师进行巡回演讲。提高转移农民的科学技术文化水平、政策法律意识、思想道德素质,使其尽快地融入新产业新生活。 5万农民大转移,不仅腾出了生存空间,也腾出了生态自然修复的时间,为此,区政府在1999年发布禁牧令后,就划定了“生态无人区”,通过主体逐步的主动退让,求得客体的自我平衡,自我修复,收到“人退沙也退”的效果。 转移出来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也发生了巨大变化。有的农民风趣地说:吃水不用手提肩担,做饭不用搂柴打炭,就近务工凭本事吃饭,逢年过节还能出外游玩。 注①:“六知”是知恩知足、知荣知耻、知法知德。“五讲一改”是讲法制、讲政策、讲科学、讲文明、讲卫生、改陋习。“六送”是宣传形势送政策、解疑释惑送法规、强农富民送技能、安居乐业送保障、文化卫生送康乐、帮扶联系送温暖。
“园林城市”的魅力 东胜人自夸“东胜冬暖夏凉,是避暑的好地方。” 一位外地人说,夏季的东胜,最吸引人的就是绿,最让人感叹的也是绿,满目苍翠。 上海同济城市规划设计院的一位教授来东胜考察后,即兴写下“荒漠草原一明珠,东胜处处万木春”的诗句。 外界对东胜城市有这样的评价,来之不易。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东胜区历届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生态建设,围绕“生态绿区”和建设“园林城市”的目标,经历了缓慢发展、小步发展、快速发展三个阶段。30年艰苦卓绝的不懈奋争,终于实现了“城在林中,林中有城”的生态格局和“人在花中游,车在绿中行”的景观。 “郊区森林化,城市园林化,道路林荫化”的战斗是于1996年正式打响的。东胜区林业局承担起城郊10公里环城林带的主攻任务。按照统一规划,城郊10公里范围内的宜林荒山、荒地全部划定为全民义务植树的绿化基地,所有机关企事业单位以在岗职工为基数划分一定面积的宜林地,每人每年3~20棵,包造林、包成活,包抚育管理,一包3年。到2008年,全区累计参加义务植树的人数达389万人次,累计植树1346万株,使城郊10公里环城林带有林面积达到14.8万亩。不仅起到了绿化、美化的作用,同时也发挥了保持水土、净化空气、涵养水源、改善人居环境的重要作用,为东胜区打造城市核心区,构建全国文明城和国家级园林城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把城郊的环城林带引伸进城,将城内的绿化向城郊四周延伸扩展,是东胜区城市建设的又一大手笔。在2001年至2009年的9年中,由区城建局、园林局、林业局、环保局、水务局等部门联手打造的“园林城市”战果辉煌: 初步形成了点、线、面相结合,市区与城郊融为一体的城市园林绿化体系。先后投资15亿元,绿化城市四周的荒山秃岭。昔日植被稀疏的地方如今铺青叠翠,万木峥嵘,形成了以城区为中心、半径10公里的环城林带。城区绿化面积达到了1000万平方米,城区人均占有绿地由2001年的0.6平方米2008年增加到20平方米。 城区新建道路设施建设与绿化同步,做到绿随路建,有路皆绿,绿美相济,逐步绿化,初步建成“五纵十横”的街道绿化体系,绿化普及率达到95%。 通过规划建绿、拆旧还绿、改造增绿、破硬植绿、租地增绿、见缝插绿等,城区新建成面积800平方米以上的、风格各异的公园、广场、游园近40处。仅2006~2007年,就投资17亿元,新增绿地1210万平方米。后又新增总面积23.2万平方米的草原文化公园,14万平方米的青铜文化广场,都出手不凡。 1956年,东胜当时唯一的人民公园,40多年中多次扩建,总占地仅8.7公顷。2007年又扩建扩展林园面积2.3万平方米,成为全开放式的绿地公园。 单位庭院等附属绿地,门前拆墙透绿,使街道更加宽敞,形成开放的绿色空间。 各项建筑项目必须严格按照规划规定,留足绿化用地,做到开发一区,绿化一区。特别是在旧城区改造的总体规划里,要还市民绿地蓝天,逐步实现“市民一出家门,千米之内便能享受到绿地。” 天骄大道(东-康快速通道)绿地蓝天,全长25公里,两侧宽各50~100米的绿化景观带,使绿地面积增加了380万平方米。 横穿东胜境内东西110公里的109国道,沿线两侧种植两行行道树和界桩外300米范围内的荒地,由区林业局组织实施,通过全民义务劳动,全部穿上绿装。 在铁西区和旧城区四个出入口,根据地形地貌,绿化随坡就势,不铲高填低,保持自然状态,体现自然生长的景观, 形成“一街一景”的绿化模式。在树种选择和绿化景观设计上,充分考虑东胜季节交替明显的实际,选择耐寒耐旱又便于养护的树种,乔灌混交,针阔结合,适地适树适花适草,形成“四季常青,三季有花”,错落有致,新颖漂亮的景观,展示现代化草原明珠城市东胜的独特魅力。 对旧城区的三街一路(即鄂尔多斯大街、伊金霍洛街、鄂托克西街、天骄路)和四大出入口进行街景改造和美化、加上路灯和雕塑,形成了一街一灯,一灯一型,各具特色,独一无二的城市景观。 科学规划,科学管理、先进的科技手段,高新的技术水平,成为园林化有力又有效的助推器。使绿化质量和成活率大大提高,创造出东胜前所未有的园林新景观。 将拆迁、建设、绿化科学合理地进行统一规划,使绿化管理由粗放型向精细型、封闭型向开放型、分散出击向团队出击转变。 以“因地制宜,宜树则树,宜藤则藤,乔、灌、花、藤、草”合理搭配为原则,不断丰富树种和花卉种类,创造出“景观各异,丰富多彩”的城市园林景观。 由裸根种植改为带土球种植,由室外播种花卉改为温室栽培后再移植。用“挖大坑,换好土,种大树,种好树,施壮肥,浇饱水”的做法,提高成活率。 用防蒸腾剂、保水剂、覆地膜、盖遮荫网、穿保护衣,以及浇灌、滴灌、喷灌等节水措施,保证苗木、花卉、草坪成活,减少水分蒸发和抗御冻、旱灾害。 用支架支撑,防止苗木倒伏。夏季树坑覆盖石子或栽种花卉,减少水分蒸发。冬季以土填坑,防止污水对树木的侵蚀…… 在东胜,只要你留心留神,你就会发现,从内到外每天在变,变得更加宏伟气派,变得庄严而神圣,给外地人的直观感觉是惊叹,给东胜人的感觉是惊讶,今天是一副新面孔,明天也许又是另一番模样,就在我写作到此的时候,又听到一件震撼人心的事: 2010年,城区绿化要重点实施“三园三川”建设。三园即植物园、动物园、儿童游乐园。三川即吉劳庆川湿地保护工程,昆都仑川景观工程,罕台川景观工程。 日新月异的东胜,明天更美好! (续完)
作者: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