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生态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建设美丽鄂尔多斯 推进生态文明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4年增 作者:齐凤元 人气: 发布时间:2014-07-10
摘要:近年来,鄂尔多斯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而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书写了绿色奇迹。 美丽鄂尔多斯,曾是鄂尔多斯多少代人的梦想,如今正在变成现实。 鄂尔多斯这个古老的名字,早已享誉海内外。不仅因为它是圣主成吉思汗的长眠之地,是河套文明的发祥

        近年来,鄂尔多斯不仅创造了举世瞩目的经济奇迹,而且在生态文明建设中也书写了绿色奇迹。

        美丽鄂尔多斯,曾是鄂尔多斯多少代人的梦想,如今正在变成现实。

        鄂尔多斯这个古老的名字,早已享誉海内外。不仅因为它是圣主成吉思汗的长眠之地,是河套文明的发祥家园,是浓郁蒙元文化的传承之所,是中国的能源之都;还因为它是“全国绿化模范城市”,更因为2013年它成功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这些美誉的获得都源于鄂尔多斯人对生态文明建设伟大战略意义的认识与实践。

        鄂尔多斯人认为,生态文明是关乎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这一论述,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进一步强调了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一方面体现了党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在不断深化,实践在不断深入;另一方面也体现了党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越来越深刻,对未来目标和方向的把握越来越明确。

        理念转变 绿色先行 是建设美丽鄂尔多斯的切入点

        “绿色低碳大市,美丽鄂尔多斯”,这是鄂尔多斯人的生态建设理念。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按照五大生态功能分区,以城市建成区、乡镇苏木、嘎查村绿化为切入点,以道路、水系、农田林网绿化为脉络,以平原、丘陵、沙区、干旱硬梁区等绿化为平面;以实现大地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为发展道路;以河套文化、蒙元文化为依托;以增强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数字林业建设能力为内容,加快推进鄂尔多斯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实现绿色先行、低碳发展,建成功能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最终达到生态与发展双赢、绿色与美丽共存的建设目标。

        从理念到实践,鄂尔多斯人走过了一段艰难的路程。自2001年撤盟设市以来,鄂尔多斯按照“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生态建设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林业,打造生态和谐宜居宜业的现代中心城市”的工作目标,先后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通道绿化工程、森林植被恢复荒山造林工程、碳汇林工程、鄂尔多斯市城市核心区百万亩防护林生态圈建设工程以及各项重点工程补植补建等林业生态建设。实施这些工程目标只有一个,即改变生态环境、改变生存环境、改变家园面貌。

        为了实现上述三个“改变”,鄂尔多斯各级领导紧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接力棒,一届交一届,一任接一任。早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禁止开荒,保护牧场”,60年代提出“种树种草基本田”,70年代提出“以治沙为重点的农牧林综合治理建设”,80年代提出“三种五小”(即种树种草种柠条;小流域治理、小水利兴修、小草库伦围建、小农机具制造、小经济林培育),90年代提出“两翼一体战略,建设3153工程”(即以植被建设、水利水保为两翼,以农牧业经济为主体,通过建设两翼,促进“主体”腾飞;“八五”期间,人均建成3亩基本田、种10株树、养5只羊、户养3口猪),进入新世纪撤盟建市,市委、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至今,半个多世纪,鄂尔多斯始终不偏离生态建设这一主题,坚持建设与保护并举,城市与乡村同行。生态建设步入了“绿起来”与“富起来”良性互动的发展轨道。到2013年,全市森林总面积达到3266万亩,森林覆盖率25.06%,植被覆盖率75.02%,这两项均超出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

        为提升两个覆盖指数,创建全国绿色模范城市,市委、政府提出的举全民之力,兴造林之风已经成为常态。在人们的记忆中,鄂尔多斯曾是不毛之地,干旱荒凉伴随鄂尔多斯一代又一代人。今天,要让绿色伴随人生,鄂尔多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贯彻到绿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依托山水自然风貌特点,规划别具特色的城市格局,实行山、水、城、乡、矿综合治理。既抓中心城市又抓小城镇绿化,初步形成了城市森林化、城区园林化、通道林荫化的城市绿化格局。鄂尔多斯先后投入了170多亿元,启动实施了“六区”(城区、园区、景区、通道区、生态移民区、新农村新牧区)绿化四个百万亩(即油松、樟子松、沙棘、山杏各百万亩)、绿化造林和城市核心区百万亩防护林生态圈等地方林业生态工程。坚持一体化推进城乡绿化,高层次打造园林景地,科学规划公园、广场及绿地,不断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基本实现了在寒冷的北方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城市生态景观。已建成区绿地面积8583.58万平方米,大型公园150个,总面积3677公顷,公园绿地面积3181.46万平方米,休闲广场37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07%,绿地率达到36.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9.05平米。初步圆了以绿绕城、以绿扩路、以绿连镇、城为绿染、水为绿润、人在绿中的“绿色之梦”。这样的绿色模范城市,是城市生态环境优良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鄂尔多斯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保护优先 是建设美丽鄂尔多斯的成功之道

        “要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更加自觉地推动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去换取一时的经济增长”。这是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的。保护优先方针的提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更加深化,对发展与保护关系的把握更加科学。毋庸讳言,在发展的实践中,多年来,鄂尔多斯人往往是以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的。这个惨痛的教训不仅为历史所铭记,更为今人所警觉。如何正确处理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就成为鄂尔多斯人建设生态文明必须研究的重点课题。

        一、正确处理保护生态环境与农牧民发家致富的关系。鄂尔多斯本是天赐的丰美草原,但是近百年来,特别是40年以前的五六十年间,千里草原变成了连绵沙丘,不论冬夏,满目焦黄。绿色曾经是鄂尔多斯最为贫乏的颜色。温饱竟是鄂尔多斯代代相传的奢望,更遑论发家致富。改革开放激发了人们的致富心理,但在这样贫瘠的土地上,既要保护好草原不被破坏,又要让农牧民走出困境,就成为人们思考的一个焦点。

        多年来,鄂尔多斯始终把生态建设作为求生存、图发展、谋富裕的根本大计来抓,大力推进绿化步伐,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世纪之交,鄂尔多斯掀起了绿色风暴。禁牧、轮牧、休牧,鄂尔多斯首开历史先河,让草原的40%禁牧,60%休牧、轮牧。与此同时,市里重新规划确定了优化开发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开始实施“转移收缩”战略,先后转移了40多万农牧民,实施“大漠披绿”和“草原丰美”工程;划定16个无人居住、总面积达2万多亩的生态自然恢复区,使生态得以大面积修复;变革生产方式,改千百年遍地放养的生产方式为高效舍饲生产方式,为生态恢复和治理腾出空间;此外,还大力组织和实施了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天然林保护、水土保护治理、自然保护区等工程。特别是2005年以来,市委、政府提出建设鄂尔多斯现代化林业的奋斗目标,构建完善的林业生态、健全的森林安全、发达的林沙产业、繁荣的生态文化四大体系,林业建设步入了发展的“快车道”,实现了林业面积和森林覆盖率的“双提高”。

        实现这个历史性转变,得益于绿化机制创新。一是掏钱买活树,按“树”付款。这项机制是组织干部、职工投工投劳,按照已设计的林业工程挖掘树坑,然后由当地育苗户在坑内栽植自己的苗木,3年后由林业部门验收支付苗款,既解决了当地农牧民苗木推销的问题,又增加了农牧民的收入;二是给树“命名”,让树无忧。这项机制是将义务植树,3年后验收,做到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奖惩到人;三是政府出钱,农牧民得林权。这项机制是政府出资购买树苗,免费提供给有荒山荒地的农牧民,由农牧民在自己的土地上种植、抚育、管护,3年保证成活,林权属于农牧民,不仅绿化了荒山荒坡,而且致富了农牧民;四是把重点区城绿化与新农村新牧区建设相结合。这项机制是采取“相对集中型”、“小聚集型”、“分散型”的方式,扩大嘎查、村绿化面积,提高绿化档次,形成宜居生态环境。“植绿护绿、身边增绿”已成为鄂尔多斯的主旋律;“栽树为荣、护树为美、敬树为德”的文明理念正浸溶着每一个鄂尔多斯人。

        在农村牧区,确立林权是管护草原、农牧民发家致富的绿色保障。鄂尔多斯市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从2008年开始实施,共涉及9个旗区、62.7万农牧民。到2012年末,全市完成勘界确权集体林地面积5778万亩,确权率为99.6%;发放林权证9.9万册本。至此,“明晰产权、承包到户”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圆满完成。林权的确立,进一步激励了农牧民植树造林、改善生态环境、发家致富的积极性,为在广大农村牧区建设美丽鄂尔多斯奠定了基础。

        二、正确处理保护生态环境与煤炭开采的关系。鄂尔多斯是我国煤炭资源富集地区之一。在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过程中,煤炭开采是鄂尔多斯经济增长的重中之重,是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是人民福祉的希望所在。开采煤炭不可避免地伴生一系列这样那样的环境问题。搞的不好,会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地区可持续发展,也会影响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还会滋生其他一些问题,这就与开发初衷不相一致。为了处理好煤炭开采与环境保护的关系,鄂尔多斯始终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保障群众环境权益作为建设美丽鄂尔多斯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毋庸置疑,建设美丽鄂尔多斯应建立在“美丽城市”、“美丽乡村”、“美丽矿山”之上。因为煤炭开采必然产生大量的固体废物,排放矿井水、煤矸石、粉尘等,对煤炭矿区及周边地区会造成一定的环境影响。因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美丽鄂尔多斯,对煤炭矿区管理至关重要。纵观鄂尔多斯多年矿区开采与保护环境取得双赢的经验,据业内人士总结,大体有以下几点:

        推行清洁生产与文明生产、美化、净化矿区环境。认真贯彻落实《清洁生产促进法》,加强矿井质量标准化管理工作,使采掘工作面工程、井巷维修、轨道铺设、安全通风、煤矿地质测量和储量管理等达到质量标准化要求,绿化、美化煤矿地面环境,净化井下工作空间。到2013年全市累计建成储煤简仓449座,总储容量为277.27万吨;建成储煤场防风抑尘网(挡尘墙)267处,围封面积316.16万平方米;建成矿井水处理设施161套,生活污水处理设施233套;建成运煤专线及进矿道路近2000公里,运煤车辆全部加盖密实篷布,使煤炭在运输、生产、销售过程中的粉尘、扬尘污染和生态破坏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发展综合利用项目,减少污染物排放。充分利用煤矸石、洗矸、中煤和煤泥等有价值资源。扩大煤矸石、粉煤灰在建材产品生产和在筑路、复垦、回填等方面的利用。加快煤层气开发利用产业化进程,减少甲烷气体向大气中排放。

        加强矿区环境综合治理,减轻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以土地复垦和生态修复为重点,建立各种类型的矿区生态重建示范基地,逐步形成与生产同步的生态恢复建设机制。对矿井水、生活污水进行处理,提高复用率。在实现达标排放的同时,充分利用矿井水支持矿区生态建设。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推行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加强煤炭产业和产品结构的转型,把煤炭开采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煤炭产业必须清洁化、高附加值化,利用煤炭要素优势延伸产业链,对煤矿“三废”和土地沉陷、土地占用以及造成的水土流失等问题进行有效防范,推进植树造林、栽花种草活动,治理生态环境,确保矿区环境优美。实现企业发展和保护环境的和谐统一。始终坚持在保护中开发,在开发中保护。矿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过去是、现在是、今后仍然是鄂尔多斯这样一个资源型城市实现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全面性、战略性、基础性课题。

        三、正确处理保护生态环境与制造业发展的关系。近年来,鄂尔多斯市工业发展迅速,制造业产值已经和内地沿海发达城市不相上下,有的产业甚至超过这些发达城市,这是巨大的进步。但也带来了工业污染物大量排放、自然资源急剧消耗等问题。我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呈现恶化趋势,人与自然的关系变得很不和谐,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矛盾越来越突出。环境问题不仅直接影响着人们的生产生活,更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在强力推进工业强市的战略下,如何保护环境显得尤为重要。

        为推动工业强市进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鄂尔多斯市举措扎实,亮点频现,发展的“含金量”也在进一步提升。“更具实力、更加美丽、更富活力、更加幸福”的鄂尔多斯崛起之梦日益清晰。最大亮点是自治区在鄂尔多斯落地的“五大基地”建设。这“五大基地”是:1.家清洁能源输出基地(包括电力、天然气、抽采煤层气和煤炭转化等);2.国家新型煤化工生产示范基地(包括煤制甲醇、甲醇转烯烃、煤制油、煤制乙二醇、煤制化肥、煤制气、煤化工等);3.全区铝循环基地和装备制造业基地(包括粉煤灰提取氧化铝、电解铝、钢铁、小汽车、卡车、煤机等);4.全区绿色农畜产品加工基地(包括农畜产品加工增值、养殖羊肉、肉牛、生猪、瓜果蔬菜、羊绒服装制品等);5.独具特色的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基地(重点是天骄圣地、大漠风光、民族风情等)。围绕这“五大基地”建设,如何保护好自然环境,鄂尔多斯依托大园区建设、大项目,在做大总量中调结构,在加快发展中转方式;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的同时,着力培育煤炭、电力、煤化工、装备制造、氧化铝等。而这些产业又多与煤炭有关。要一改过去粗放型经营煤炭为转型升级,深度加工。可见,加强环境保护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内在要求。究其实质,环境问题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鄂尔多斯改变粗放的经济发展方式,努力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就是以保护生态环境为突破口,创建环保工作新机制。诸如加强对环保工作的领导,成立旗、区两级环保工作领导小组,及时解决污染排放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建立环保质量保障“责、权、利”合一机制,明确各旗、区政府对辖区环境质量负总责的要求,把环境保护目标纳入年度实绩考核体系中;加强多部门联合执法机制,形成环保执法“统一战线”;实行项目建设审查、审批和验收工作“三权分离”制度,既相互配合,又相互约束,保证了建设项目环境管理的质量。

        四、正确处理保护生态环境与水资源短缺的关系。水资源是人类长期生存、发展和繁荣的基本要素,是不可缺少的,也是不可替代的,既包括它的数量和质量,又包括它的使用价值和经济价值。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及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人类对水的需求量日益增多,然而水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绝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所以,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尖锐。鄂尔多斯地区水资源的贫乏是众所周知的。在一定程度上,已经制约了国民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鄂尔多斯水资源有三部分,即地表水、地下水和黄河过境水。有资料显示,鄂尔多斯水资源总量仅为29.63亿m3,重复计算量4.49亿m3。全市多年平均降水量为293.6毫米,蒸发量却为2000毫米。是全国降水量较少、蒸发量较多的地区之一。而且降水时空分布不均,开发利用困难,供需矛盾日益突出,人们逐渐感到水资源稀缺。特别是近年来,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很快,生产生活用水量急剧增长。据相关部门水利年报统计,农业用水、工业用水、城乡人民生活用水,这三项用水年平均增加3105.7万m3。按这个增长速度计算,全市水资源可利用量20.16亿m3,即使加上今后可开采量的3.36亿m3,10年后将无水可采。没有水或水资源稀缺,建设美丽鄂尔多斯谈何容易!所以说,鄂尔多斯水资源形势相当严峻。

        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曾指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问题。要按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科学整治和管理水资源,安排好生活、生产和生态用水,城市规模和重要工业布局要与当地水资源承载能力相适应”。在上述三项用水量中,鄂尔多斯突出的问题是解决工业用水。2013年鄂尔多斯已建成18个重点工业园区,这18个工业园区的产业,大多是煤炭相关产业,采矿、煤化工、煤制气和发电,极端耗水。煤矿用水来开采冲洗和加工煤,而燃煤电厂要构建蒸汽——冷却发电系统也需要水。特别是煤制天然气比其他项目耗水量更大。据最新信息,世界资源研究所前不久发布的一项分析评估了煤制天然气的潜在风险。研究发现,这种燃料对中国的水安全、生计和气候构成严重问题。因为煤制天然气的生产过程要求大量的水:每生产1立方米煤制天然气要用6至10升水。相比之下,煤制气的耗水量是煤的18倍。可见煤制气耗水量之大不同一般。此外,在保障工业用水的同时,还要保障生态用水,以生态文明理念推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从根本上突破资源环境的约束。在发展中保护生态,在保护生态中加快发展。既满足当代人的发展需要,又要为后人提供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这是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战略抉择,是实现世世代代永续发展的必然之路。

        如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有专家建议:首先要转变旧观念,即传统的工程水利向为整个经济社会服务转变;由传统的工程水利向现代水利、可持续发展水利转变;由“管理水”向“经营水”的工作方式转变。其次,建立新机制,即建立健全水资源统一管理机构,积极探索、逐步实现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投资、融资机制,保持水利建设的良好发展态势,建立科学管理、运行、维护、发展机制,使水利工程能够长期发挥应有的效益。再次,实现水保障,加强流域治理和水源地保护。依据国家技术规范,划分各级水源地保护区,取缔保护区内直接排污口,设置保护区防护工程和标志;对水源地水质进行定时监测,密切关注水质变化情况。另一方面,还要强化污水处理厂建设和排污管理,强化管网配套建设,提高中水回用率,确保达到负荷,稳定运行,达标排放,实现保护管理全覆盖。

        结束语

        今天的鄂尔多斯正在创建“国家园林城市”,一座绿色之城、宜居宜业之城即将华丽呈现,一幅园林绿化和城市建设同步推进,生态文明和物质文明和谐共赢的锦绣画卷正铺展在高原之上。可以预见,一个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城更靓、乡更美的美丽鄂尔多斯将呈现在人们面前。

       

        作者系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常务委员

责任编辑:齐凤元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