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年 9 月 25 日)
杨永峰、 胡链两位同志主编的 《快速恢复草原生态技术》 一书, 全面总结了鄂尔多斯近十多年来,抓住西部大开发的战略机遇和中央关于实行退耕还林、 还草、 退牧还草的决策机遇, 快速恢复草原植被的做法和经验, 是一本针对性、 适用性很强的专著, 是近年来很少见到的一本有用的好书。
鄂尔多斯地处中原和北方草原的结合部,从秦汉开始实行屯垦戍边政策、 军垦民垦、 开垦种地, 使原本水草丰美的鄂尔多斯草原植被遭
到破坏, 有机质土壤流失, 使下面固有的沙漠土裸露, 逐步形成了毛乌素沙地和库布其沙漠。 新中国成立后, 因为经济困难, 粮食不够, 外部封锁, 天灾频发, 再加政策失误, 也出现过几次较大垦荒。 由于一系列历史的和现实的, 自然的和人为的乱垦、 乱採、 乱牧过牧和风蚀、 水蚀、 碱蚀,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荒漠化, 特别是使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活化, 出现了较快扩张。 到上世纪 70 年代, 文化大革命后期, 沙漠化土地占到了全盟 (即伊克昭盟, 现为鄂尔多斯市) 土地面积的 80%, 不少草场沙化退化, 生态环境日趋恶化, 恶劣的生态环境曾经给鄂尔多斯人带来不少灾难和贫困。 然而, 鄂尔多斯人面对困难没有退却, 而是选择了抗争, 选择了奋斗。从解放初期, 50 年代贯彻自治区党委政府 “禁止开荒, 保护牧场” 的方针开始, 60 年代盟委提出 “种树种草基本田” 并出现了以 “改造沙漠, 建设草原” 出名的乌审旗乌审召公社为 “牧区大寨” ; 70 年代后期提出 “攻水治沙” 规划方案;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 提出 “三种五小” (三种即: 种树、 种草、 种柠条, 五小即: 小草库伦、 小水利、 小流域治理、 小经济林、 小农机具) 并进行了 “草畜双承包” 改革; 80 年代后期, 把 “国土整治” 列入鄂尔多斯 “三开一治一转化” 发展战略指导思想; 进入新世纪伊始, 市委提出 “禁牧舍饲” 改革, 同时确立了 “建设绿色大市、 畜牧业强市” 的战略目标; 进入 “十一五” 规划期后, 紧跟中央部署, 进行 “三区规划” , 实行 “围封转移” , 发展沙草产业。新中国成立后, 中央采取了一系
列措施防治荒漠化。1958 年召开全国防沙治沙大会, 制定防治沙漠化规划。 在沙区投资建立林场, 治沙站, 在水土流失区建立水保站; 号召义务植树, 规定 “五荒” 谁治谁有, 允许继承的政策, 发挥了重大推动作用,调动了广大干部群众造林治沙、 保持水土的积极性。 以后国家又先后颁发了 《防沙治沙法》 、 《草原法》 、 《水土保持法》 等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划。特别是进入新世纪, 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陆续出台林业六大工程和退牧还草工程, 投入大量资金, 开展大规模荒漠化治理和草原保护、 建设、恢复工作。 国家的投入为鄂尔多斯快速恢复草原生态注入了活力。 鄂尔多斯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支持下,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决策精神, 从一届接一届的历届领导到广大各族干部群众和科技工作者, 从倪驼羔、 徐治民、 沙木腾到包日勒岱、 王果香、 殷玉珍、 乌日更达来、 王明海等一代接一代的治沙英雄和伊泰、 亿利、 东达蒙古王、 乌审旗生物质电厂等沙产业名企, 为富裕文明的理想, 为建设美好的绿色家园, 励精图治、 奋发图强, 谱写出防沙、 治沙、 管沙、 用沙和保护建设草原的一曲曲可歌可泣的英雄壮歌。
鄂尔多斯的生态建设和 “快速恢复草原生态” 的重大成就和技术创新就是在上述历史基础和大背景下取得的。不过, 近十多年来, 鄂尔多
斯各级各届领导, 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和科技工作者, 在改革开放中做出的贡献和取得的成果、 经验是十分突出的。 这些成果和经验可称作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新模式。
一、 抓住机遇, 用足用活 “西部大开发” 战略和 “退牧还草” 工程的政策措施。 机遇处处有, 一个机遇就是一个新的起跑线。国家的一个大战略、 一项政策措施或一个科学技术成果都可成为机遇, 谁抓住了, 贯彻了, 用活了, 谁就会在同一条起跑线上抢先一步, 反之, 则会落后。
二、 提出并坚决实施 “禁牧舍饲” 改革, 开始了对几千年粗放型传统畜牧业经营管理方式的伟大革命。 所谓 “禁牧舍饲” , 就是对草场实行禁牧、 休牧、 轮牧和限牧, 牲畜实行舍饲半舍饲。正是 “禁牧舍饲” , 解决了草畜矛盾, 为发展畜牧业, 逆转草场沙化退化理顺了关系, 开辟了新路。
三、 进行 “三区规划” , 实行围封转移。 鄂尔多斯坚决贯彻中央精神,及时落实 “十一五” 规划要求, 在全市进行 “三区规划” , 并实行 “围封转移” 政策, 为防治沙漠化切断了破坏源, 为沙化草原、 退化草场自我修复、 人工补播创造了条件。
四、 发展沙产业、 草产业和林产业。 实行林草沙三业结合, 初步实现了生产发展、 生活提高、 生态良好的良性循环。 胡锦涛总书记在 2008 年元月 19 日看望钱学森时对钱老说, 您老的沙产业设想正在鄂尔多斯变为现实。鄂尔多斯的沙草林产业基本是在沙漠和沙漠化土地上发展的林、 草产业, 实际上是沙产业。钱学林沙产业理论的概念就是在沙漠戈壁沙漠化土地上, 以太阳光为能源利用生物的光合作用, 形成种植业,再进行多种养殖和多层次加工,综合利用和商品销售的知识密集型种养加科工贸一条龙的大农业生产体系。沙草产业在初始阶段要选择有一定水源条件的地方,用少量的土地充分运用高新科学技术进行精种精养精加工, 提高产量、 质量和产值, 解决农牧民生产生活和全面小康建设问题, 空出大部分土地进行围封转移, 恢复植被。沙产业是沙区唯一能使沙漠增绿、 资源增值、 农牧民增收、 企业增效、 地方增税, 生态、 经济、 社会三效统一的治沙致富双赢之路。 沙产业要求要坚持 “多采光、 少用水、 新技术、 高效益” 的技术路线, 也要把 “长链条、 无废弃、 市场化、 可持续” 作为产业原则加以实施。
五、 把生态建设作为最大的基本建设, 还要舍得投入。把生态建设
作为最大的基本建设是鄂尔多斯历届政府始终坚持的一条基本方针。为了坚持这一方针,就是在上世纪 70、 80 年代,全盟财政收入仅有
1000 多万元的最困难最贫穷的时期, 也在微薄的财政收入中拿出一定资金用于 “三种五小” 生态建设, 现在有了钱就更舍得投入了。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财政收入的增长, 鄂尔多斯各级政府和不少企业, 每年都舍得拿出大量资金用于造林绿化, 建设生态、 围封转移、 禁牧舍饲和发展沙产业, 这是快速恢复草原生态的一个重要条件。
六、 进行流域治理, 千方百计留住降水。鄂尔多斯在大力防治沙漠化的同时, 积极治理大小流域, 保持水土, 为留住降水, 补充地下水, 保证生态用水, 做出了长期不懈的努力, 为加速草原植被的恢复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留住降水, 不仅对保持水土, 恢复植被, 不仅对鄂尔多斯, 就是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也带有根本性的意义。
七、 坚持科技创新, 加强工程管理。 鄂尔多斯的工程技术人员们, 在他们尚没有专门经费的情况下, 克服了种种困难, 创造性地自主研发了“草原生态工程建设信息系统管理” 软件, 并在全区以至国内部分省区率先应用于退牧还草工程建设, 不仅大大提升了工程管理水平, 节省了工程建设和管理成本, 而且加快了工程建设速度, 提高了工程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也为国家实施退牧还草等重大工程建设, 快速治理荒漠化草原提供了非常宝贵的做法和经验, 为全区、 全国的草原生态植被的保护与建设树立了典范。
以上七条,是我从鄂尔多斯实施退牧还草工程, 《快速恢复草原生态技术》 一书的大量信息资料, 加上我调查研究的结果中概括出来的初步认识, 并结论为 “鄂尔多斯生态建设新模式” 。凡是去过鄂尔多斯的人, 都为其良好的植被情景而感动, 并为之赞叹不已。 由此可见, 鄂尔多斯生态建设的模式是存在的。 至于如何阐述和概括内容, 进而上升到理论抽象和政策层面, 杨永峰和胡链同志在他们主编的 《快速恢复草原生态技术》 一书中提供了详尽的资料, 数据和过程, 还望专家学者及有意借鉴的各地党政领导自行研读考证, 自行概括结论, 或各取所需加以应用。鄂尔多斯生态建设新模式的完善普及, 推广应用, 必将对构建我国北方绿色生态屏障以及黄河中下游地区生态安全发挥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最后, 我要衷心地向杨永峰、 胡链二位主编及各位编著者表示诚挚的感谢和敬意。是为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