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究成果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生态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论坛 鄂尔多斯历史 民俗、祭祀 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人物研究 鄂尔多斯经济 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精神 【南京知青在草原

防治荒漠化我们在行动 ※

来源:《我眼中的鄂尔多斯现象》 作者:夏日 人气: 发布时间:2014-07-15
摘要:(2005 年 6 月 17 日) 11 年前, 第 49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宣布从 1995 年开始, 每年的 6 月 17 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这是一个关系全人类生存、生活、 经济和社会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纪念日。 当今世界, 经济不断发展
 
(2005 年 6 月 17 日)
        11 年前, 第 49 届联合国大会通过决议, 宣布从 1995 年开始, 每年的 6 月 17 日为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这是一个关系全人类生存、生活、 经济和社会全面、 协调、 可持续发展的具有重要意义的纪念日。 当今世界, 经济不断发展, 社会文明不断进步, 人类对环境问题认识的深度和广度产生了新的飞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 各国政府和广大有识之士的共同认识。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内蒙古作为西部少数民族地区,比其他地区更加面临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环境保护的双重挑战。目前, 我们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主要有: 耕地面积减少, 森林生态功能减弱, 草原沙化、 退化, 水土流失严重, 地上地下水资源短缺, 自然灾害频繁, 环境污染和土地荒漠化等。 据统计, 全国荒漠化土地面积占了国土总面积的三分之一还多,全国八大沙漠的一半, 四大沙地的绝大部分都在我们内蒙古境内, 沙漠化总面积达 42 万平方公里, 占到了全区国土总面积的 35.5%, 是荒漠化面积较大、 危害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据有关专家统计分析, 全球每年因荒漠化和沙尘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 440 亿美元, 仅我国每年损失 540 亿人民币。 荒漠化造成的贫困、 落后问题, 长期困扰着内蒙古的经济发展, 沙漠的蔓延和沙尘暴的频发不断威胁着首都北京, 威胁着东北、 华北、 华东地区, 甚至邻国。 为了从根本上改变这种状况,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树立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 把生态环境建设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并把它作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处理好环境与发展的关系, 实现人口、 资源、 环境与社会、 经济的协调发展, 这是一项关系子孙后代、关系全人类生存发展的具有特别重要意义的战略决策。党中央、 国务院一贯关心重视生态环境问题, 签署世界防治荒漠化公约后,采取了一系列执行措施,上世纪末开始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 连续投巨资进行荒漠化治理。 到 2004 年底, 治理速度超过了荒漠化速度, 改变了过去沙进人退的局面, 出现了人沙对峙的新态势。内蒙古更是取得 “整体缓解、 局部好转” 的历史性突破。 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贯彻 “三个代表” 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结果。
        上世纪 50 年代末, 以宝日勒岱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农牧民群众, 在毛乌素沙地里掀起了一场绿色革命, 经过铲除醉马草, 治沙造林, 兴建草库伦, 改变牧区落后面貌, 为牧区 “建设养畜” 开辟了一条新路。自治区党委曾派调查组深入毛乌素沙地调查研究, 经过反复讨论总结后做出决定, 命名乌审召为学大寨的光辉典型—— “牧区大寨乌审召” 。1965 年 11 月 25日,时任自治区主席的乌兰夫同志题词: “学习乌审召人民愚公移山, 改造沙漠建设草原, 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 号召全区人民学习乌审召; 同年 12 月 2 日, 《人民日报》 发表了题为 “发扬乌审召人民的革命精神” 的社论和 “牧区大寨乌审召” 的文章, 12 月 3 日 《内蒙日报》 全文转载, 把乌审召的经验推向全区乃至全国, 为改善生态环境, 促进畜牧业稳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乌审召人民在自然条件极端恶劣的情况下, 闯出了一条以牧为主, 农牧林结合, 多种经营, 稳定发展畜牧业的道路。1966 年 6月, 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陈毅同志陪同马里代表团参观乌审召后, 即席题词: “治沙种草获胜利, 牧业农业大向前, 马里贵宾来参观, 乌审召美名天下传” 。40 年来, 乌审召人民在党的领导下, 始终坚持改造沙漠、 建设草原的方针,取得了到目前为止人均 350 多亩林地和草场的重大成绩,保持了防沙、 治沙、 用沙、 管沙的乌审召美名。今日的乌审召乃至整个鄂尔多斯不仅摆脱了 “沙进人退、 沙进草退、 沙进田退” 的恶劣环境, 而且出现了人进沙退、 沙丘变绿洲、 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好趋势。 特别是经过
大规模的草原畜牧业经营管理方式的变革,经过钱学森院士沙产业、 草产业理论的实践和探索, 走出了一条 “沙漠增绿、 资源增值、 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 政府增税” 的良性循环发展的路子, 实现了经济效益、 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三赢。 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 如果没有各级党委、 政府的高度重视, 没有广大干部、 群众的积极参与, 没有专家、 学者、 科技工作者、 企业家的大胆研究探索和实践, 我们恐怕很难摆脱恶劣的自然环境的困扰、 袭击和侵害。大家知道, 沙漠化的威胁比洪水猛兽还要厉害, 一旦形成规模, 不但使当地的草场、 田园、 河流、 湖泊、 道路、 通讯、 村庄、 城镇受害, 还会直接导致气候恶化, 造成干旱、 大风和温度变化, 尤其是借助风的动力形成沙尘暴, 肆虐横飞数百数千公里, 甚至漂洋过海, 落脚他乡异国。 其危害并不限于沙区本土, 而是全国、 全世界。 据气象部门记载,50 多年来, 全国除贵州省以外的各省、 市、 自治区都发生过次数不等的沙尘暴。 也许你今天生活在江南水乡, 并未领略沙漠和沙尘暴之害之苦,
但如果沙漠化没有得到遏制, 沙尘暴就不会消失或者减少。 你的明天, 或者你的子孙后代就可能遭受沙尘暴的袭击, 甚至沙漠化、 或是其他荒漠化的侵害。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沙漠、 沙地也是资源。不治是害, 治则为利。人民科学家钱学森院士创建的沙产业、 草产业理论为我们指明了如何防沙、 治沙、 用沙、 管沙的方向、 方法和路子。他指出: 要充分利用全部科学技术成果, 充分利用沙漠化地区特有的取之不尽、 用之不竭的太阳光能优势, 通过光合作用创造食品, 创造财富, 让沙漠成为人类新的生存空间, 让沙产业、 草产业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这一理论已经被内蒙古、 甘肃等地的大量实践所证明, 是有重大生态意义、 经济意义和社会意义的科学理论。 内蒙古及各地实践证明, 沙漠化是可以通过防治逆转的。道理已经非常明白, 事实已经十分清楚, 现在需要的是行动。今天, 我们召开纪念大会, 就是要进一步扩大宣传国际防治荒漠化公约, 增加全社会乃至全人类爱护环境、 保护生态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责任和意识, 动员全社会更多的人, 以钱学森院士沙产业、 草产业理论为指导, 大力弘扬乌审召人民自力更生、 吃苦耐劳、 奋发图强的艰苦奋斗精神, 积极参与到防沙、 治沙、 用沙、 管沙的伟大事业中来。让我们这一代人不论北方还是南方, 不论沙区还是水乡, 不论政府还是个人, 不论社团还是企业, 都积极行动起来, 采取不同方式共同为我们自己、 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自然和谐、 社会和谐的良好的生存、 生活、 生产环境。我们相信, 有各级党委、 政府的高度重视, 有钱学森院士沙产业、 草产业科学理论作指导, 有全社会各界人士和广大群众的积极参与, 我们的明天, 将会是一个生产发展、 生活富裕、 生态良好的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全面实现小康的和谐社会。
 
        ※ 本文是在纪念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暨 “牧区大寨乌审召” 命名 40 周年大会上的讲话摘要。
责任编辑:夏日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