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的改革开放,走过了30年的历程。党中央决策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也走过了10年的历程。30年来,改革开放使中国的经济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10年来,西部大开发使中国的西部地区走上了告别贫穷落后、迈向繁荣富裕的新路。 在中国的西部地区,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是一个典型的代表。 2007年11月17日,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代表大会结束不久,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胡锦涛同志就来到鄂尔多斯市考察、指导工作。胡锦涛同志对鄂尔多斯市不断推进改革开放,特别是“十五”以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给予了充分肯定,称赞鄂尔多斯是一颗“草原明珠”。 那么,鄂尔多斯是怎样推进科学发展的呢?鄂尔多斯落实科学发展观又有那些重要的创新、成功的经验呢?这是需要我们认真分析、总结和思考的问题。 鄂尔多斯原来是一个典型的老、少、边、贫地区。1978年,地区生产总值仅有3.46亿元,财政收入仅有1886万元,主要经济指标在内蒙古自治区位于后三位;8个旗县中,有5个是国家级重点扶持贫困县,3个是自治区级重点扶持贫困县。那时的鄂尔多斯被人们形象化地概括为“点灯靠油,耕地靠牛,交通靠走,通讯靠吼,取暖靠抖,娱乐靠酒”。 改革开放迎来了鄂尔多斯美好的春天。 鄂尔多斯在中国西部率先推进农村改革、牧区改革;率先以补偿贸易形式建立了中日合资的东胜羊绒衫厂(鄂尔多斯羊绒集团前身),迈出了对外开放的第一步;率先进行国有企业改革,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推进工业化。二十世纪八十、九十年代,地区经济持续以超过年均15%的速度增长,在内蒙古自治区位次不断前移。 世纪之交,党中央制定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西部大开发,为西部地区实现又好又快发展指明了方向。 鄂尔多斯市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根据国家战略要求,立足自身特点和长远发展要求,不断深化市情认识。遵循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发展规律,坚持用科学理念谋划发展,确定并实施了一系列符合地区实际的发展战略和政策措施,不断破解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走出了一条特色鲜明的科学发展道路。 一、不断解放思想,为鄂尔多斯的发展注入了强劲的精神动力。 面对西部大开发百舸争流的发展态势,鄂尔多斯人瞄准一流、学习先进,与高的攀、与好的比、与快的争,进入“十五”时期,鄂尔多斯市委提出了到2010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000亿元,财政收入超过100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过20000元,农牧民人纯收人超过1万元,“建设更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谐的现代化鄂尔多斯,到2020年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和“走进全国前列,走向世界”的奋斗目标,以宏伟远大而切实可行的目标引领干部群众解放思想、争先进位、勇创一流。 从全区后列到进入自治区领先位置,每一次变化和超越,鄂尔多斯人都没有沉醉于昨天的成功与辉煌,始终瞄准“全区率先、西部争先”的高度,以开阔的视野、宏大的气魄,确定发展的远大目标,推动经济社会高起点、超常规、跨越式发展。 鄂尔多斯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创造性地把科学发展观转化为推进工作的理念和思路——针对生态环境脆弱的自然条件和十年九旱的自然规律,提出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的发展思路,实施收缩转移、集中发展战略,创造了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恢复的多赢局面,推动了人与自然协调发展。 针对工业发展中“小、短、低、粗、慢、重”等突出问题,提出了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六个高”的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大力发展先进生产力,淘汰落后产能和技术,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产业向基地集中,发展循环经济,构筑产业集群,推动了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 针对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产业结构不合理的问题,提出发展“大旅游、大文化、大运输”,第三产业增速不断加快,规模、档次和水平不断提升,三次产业比重由2000年的16:56:28,调整为2007年的4:55:41,推动了三次产业协调发展。 针对城乡二元分割、城市化严重滞后并制约城镇经济发展的问题,提出了减少农牧民、致富农牧民的思路,加快城市核心区建设,在荒漠上建起了32平方公里的新区,以城市化引领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推动了城乡协调发展。 针对在经济发展基础上提高城乡群众收入与生活水平的要求,把惠民富民作为执政为民、发展为民的第一目标,提出“共创财富、共享成果、共建和谐”的理念,让发展成果普惠人民。 着眼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出了推进“三个转变”,即推进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向构筑社会资源优势转变、城乡二元分割向统筹城乡发展转变、依靠优惠政策拉动向依靠自主增长转变,在新的更高水平上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二、正确选择发展道路,是鄂尔多斯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关键。 通过集中发展、集优发展,促进农牧业产业化、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鄂尔多斯地广人稀、生产力布局分散,存在产业集聚程度低、带动能力弱的先天不足,而现代经济越来越呈现出集约化、集聚化的发展趋势。针对这个问题,鄂尔多斯在深入研究和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集中发展的战略,努力将有限的生产要素集中投向有空间、有优势、有效益、有潜力的地区、产业和项目,形成集聚、集群效应。 对农牧业生产区域布局、种养结构、养殖方式、人口布局、产业化发展、资金使用方式进行“六大调整”,促进土地和草牧场向规模经营集中,推进农牧区劳动力向城镇和二、三产业转移,农牧业生产经营方式发生了革命性变革,实现了由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的演进。 打破县域分割,推进“地域经济”一体化,在全市范围内优化配置资源,调整生产布局,规划建设一批承载能力强、设施配套、功能齐备、社会服务完善、产业特色鲜明的现代新型工业集中发展区,推进工业向基地集中、企业向园区集中,促进企业集聚发展、集约增长、集成配套。 按照“拉大、补欠、崛起”的城市化发展思路,把办事处、乡、镇、苏木撤并到59个,促进城镇建设重点由小城镇向大城市、城市核心区由扩散式向组团式、城镇布局由遍地开花向集中建设的重大转变。 面对世界范围内产业转移与我国产业结构、生产布局调整的发展契机,鄂尔多斯紧紧抓住历史的机遇,着力以大项目提升产业层次,坚持大字当家、好字当头、高字当先,提出高起点、高科技、高效益、高产业链、高附加值、高度节能环保的“六个高”新型工业化发展思路,构筑起“大煤田、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四大产业体系。 在“六个高”引领下,世界规模最大的井工煤矿——年产2000万吨的布尔台煤矿,亚洲最大的火力发电厂——北方联合电力达拉特发电厂,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生产线,国内第一条煤间接液化生产线,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制甲醇、二甲醚项目,国内最大的天然气制化肥项目,国内最大的循环经济项目——亿利资源集团年产100万吨PVC等一批大项目在鄂尔多斯落地。“十五”以来,全市引进实施亿元以上项目376项,“顶天立地”取代了“铺天盖地”。这些大项目有的已经建成投产,有的将于2008年至2010年发挥效益,鄂尔多斯跨越式发展的步伐更加强劲。 大平台吸纳要素集聚。 高级生产要素匮乏,是西部地区面临的普遍难题。改革开放之初,鄂尔多斯一缺人才,二缺技术、资金,经济增长动力只能依靠煤炭等低级生产要素。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推进,单纯依靠自然资源等低级生产要素发展的道路难以为继,着力集聚社会资源等高级生产要素成为鄂尔多斯实现新跨越的首要任务。 “十五”以来,鄂尔多斯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引进大企业建设大基地,建好大基地吸引大项目,以大企业、大项目、大基地为平台和载体,聚集科技、人才、资本、管理等高级生产要素。先后建立了4个博士后工作站,2个自治区特色产业人才基地,吸纳区内外高校毕业生2万多人,建成了全国科技创新试点城市和国家羊绒标准化基地、煤液化基地、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基地。2000——2007年,全市累计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482亿元。 曾经增长动力不足、生产要素缺乏的鄂尔多斯,如今各类资本竞相进入,各级企业纷至沓来,各种高技术、高学历人才蜂拥而至,实现了生产要素从低端向高端、从要素流出区向要素流入区的跨越。 大投入摆脱瓶颈制约。 基础设施落后,低水平重复建设,是西部地区工业化、城市化发展突出的瓶颈制约。多年来,鄂尔多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发展,直至上世纪九十年代末,这里仍然没有铁路,没有高速公路,更没有机场。 面对现实,“十五”以来,鄂尔多斯遵循“三化互动水支撑、基础设施要先行”的建设理念,坚持高标准、高起点和一步到位的思想,以市场化运作率先引入民间资本,累计投资800多亿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完成了东胜、棋盘井两大供水工程,沿黄河、无定河南北两线调水工程正在建设,供水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市110千伏、220千伏输变电站分别由2000年的13座、2座增加到48座、14座,新增电力装机容量705万千瓦,用电条件极大改善;航空运输、高速公路、地方铁路从无到有,自己建设的高速公路和地方铁路里程全国第一,公路通车里程由2000年的6658公里增加到13824公里。今天的鄂尔多斯,已构建起水、电、讯基础供应网络和公路、铁路、航空相结合的立体化交通体系,正在实现由边远贫困地区向区域性中心增长极的历史跨越。 “十五”以来,鄂尔多斯在实践中形成了以科学发展和社会和谐为要求,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以制度创新为动力,以改善民生为目的,以自然资源为依托,以生态建设为根本,以优势特色产业为支撑,政府强势主导,企业市场运作,要素聚集优化,经济自主增长的发展模式。 科学的决策、正确的思路引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西部大开发以来,特别是党的十六大以来,鄂尔多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引领内蒙古自治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走进了全国地级城市的前列。2001——2007年,全市地区生产总值从171.8亿元增加到1150.9亿元,年均增长24.8%,2007年在自治区盟市中名列第二;人均GDP由1500多美元增加到1万多美元;财政收人从18.0亿元增加到200.8亿元,年均增长49.5%,2007年在自治区盟市中名列第一;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058元增加到16226元,年均增长17.8%;农牧民人均纯收入从2258元增加到6123元,年均增长18.1%。综合经济实力跃居全国百强城市第28位。 1987年,中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同志曾经满怀期望地预言:内蒙古自治区今后发展起来,很有可能走进全国的前列。 今天,鄂尔多斯已经初步实现了邓小平同志的期望。今天的鄂尔多斯,人民群众安居乐业,生活水平快速提高,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喜人景象。鄂尔多斯一跃为颇具实力、充满活力、富有魅力、文明和谐的西部地区强市,创造了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奇迹,是我国西部贫困地区科学发展的成功探索,这颗草原明珠正在放射出耀眼的光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