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公众来说,地方学迄今还是个颇显陌生的领域。然而自上世纪末到本世纪初,已有数十家层次不等、背景各异、色彩纷呈的地方学研究团体面世,并在各自所属地段默默地耕耘奉献。而且,2005年,经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等6个研究单位发起,公然建立了“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如今,加入这个学术联合组织的省、地、县级地方学研究单位已有30家。预计已经建立并开展学术活动而尚未加入联谊会的地方学研究单位,当不少于这个数目。 地方学是一门总体归属于人文科学的年轻学科。其立足点、着眼点首先是经济。远的不说,我国近邻,经济较为发达的韩国,从首都首尔到各道、县,每个行政单元都有自己的地方学研究组织。纵观我国地方学产生、发展的轨迹,经济的因素也显而易见,省市一级的北京学、上海学,地市一级的温州学、鄂尔多斯学都是得改革开放风气之先,抢抓了经济社会发展机遇的地方。此外,政治昌明、社会和谐、文化厚重、人才积聚也是地方学的适宜气候的肥沃土壤,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改革开放之前基本上没有地方学,改革开放后地方学单位又多出于历史悠久、发展超前的许多“州”:温州、泉州、扬州、潮州、徽州、杭州……。同许多学科相比较,地方学是个块状的综合学科,多数以行政区划命名,有的则跨了州县甚至省市。(例如已有的“西口文化”、“河洛”、“燕赵”等研究团体和可能出现的珠三角、长三角、关东、环渤海等学术单位。地方学与地域文化学彼此高度重合,而又相互包容。加入联席会的地方学研究单位,有不少就直接命名为“××文化研究会”。地方学多以地方文化为学术活动的重心和切入点。以鄂尔多斯学为例,这个研究会多次宣示以鄂尔多斯的历史、民族、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人物为自己的研究对象。由于成吉思汗陵寝位于鄂尔多斯市,守护“八白室”的蒙古族达尔扈特部已入住鄂尔多斯的伊金霍洛500多年,故研究会的一些蒙汉学者集体推出了“成吉思汗文化”这一创新性的命题,成为介于历史、民族、文化这几个大题目之间的相对独立的研究单元,也成了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一张学术名片。 地方学作为一个学科,尚未取得广泛的认可。有人试图将之列为地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的分支,像生物学分类那样,把它纳入上述大学科的某一纲、目、科、属,则更是一家之言,无法定论。2013年9月,出席“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的专家学者们普遍认为自己从事的学术研究属于大国学的分支。只是,大国学主要着眼于整理、继承、借鉴,而地方学则更具实践性、前瞻性,更注重“推动一个地区社会化经济的发展”。 眼下,我国地方学界尚未涌现公认的、权威的大师与旗手。较为活泼的几位带头人,如北京学的张妙弟、张宝秀、肖放、朱永杰,三峡学的刘开美,鄂尔多斯学的陈育宁、奇朝鲁、包海山,泉州学的林少川,晋学的张有智等,都是其他学科的教授、学者,有的是党政领导,他们触类旁通,兼顾地方学而有所发现、有所论述。近几年来,有关地方学的学术论坛,各研究单位编辑出版的报纸期刊、论文汇编和专著,不仅数量日增,而且学术视野开阔,探索更为深入。不少地方学团体及其研究成果,被视为地方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些团体因“有为”而“有位”,成为地方党委、政府及有关部门的得力参谋助手,成为不可或缺的智库。 虽然从第一个地方学研究单位诞生至今已有20多年的历史,但如今我国地方学事业仍处于滥觞期。预计未来若干年,在我国两个“百年目标”实现之前,地方学团体面临一个快速发展期。特别是在那些文化积淀厚重,历史人物众多,发展后劲较足,人文氛围浓郁的地方,譬如荆楚、湖湘、岭南、齐鲁、江浙等地,相信会有许多地方学研究单位面世。当然,绝非所有的省市、地州、县市都有必要建立地方学。 文化界有句话,叫“民族的才是世界的”,那么可不可以说“地方的便是国家的”?大大小小、高高低低、干湿冷热迥异的区块,构成了我们的大中国,各地的物产、风俗、人的思想、性格、行为方式都各具特色,千差万别。地方学就是从人文视角展示不同,彰显个性。接下来依据自然、人文条件量身打造发展规划,修筑前进路径,积聚奔向幸福境界的智慧和力量。地方学的全国性组织注定是松散的,起联络、联合、联谊作用的平台。而全国各级各类地方学研究团体创立、发展、丰富、联合、活跃、担当起来后,就会成为一股知识的暖流,发展进步的动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