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大市,美丽鄂尔多斯”,这是鄂尔多斯人的生态建设理念。在这个理念指导下,按照五大生态功能分区,以城市建成区、乡镇苏木、嘎查村绿化为切入点,以道路、水系、农田林网绿化为脉络,以平原、丘陵、沙区、干旱硬梁区等绿化为平面;以实现大地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增税为发展道路;以河套文化、蒙元文化等为依托;以增强森林资源管护、森林防火、病虫害防治、数字林业建设能力为内容,加快推进鄂尔多斯生态文明建设,切实实现绿色先行、低碳发展,建成功能完善的森林生态体系,最终达到生态与发展双赢、绿色与美丽共存的建设目标。 从理念到实践,鄂尔多斯人走过了一段艰难的路程。自2000年撤盟设市以来,鄂尔多斯按照“国家森林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国家生态园林城市”的生态建设要求,紧紧围绕“建设现代林业,打造生态和谐宜居宜业的现代中心城市”的工作目标,先后实施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及后续产业工程、“三北”防护林工程、通道绿化工程、森林植被恢复荒山造林工程、碳汇林工程、鄂尔多斯市城市核心区百万亩防护林生态圈建设工程以及各项重点工程补植补建等林业生态建设。实施这些工程目标只有一个,即改变生态环境、改变生存环境、改变家园面貌。 为了实现上述三个“改变”,鄂尔多斯各级领导紧握生态文明建设的接力棒,一届交一届,一任接一任。早在上世纪50年代提出“禁止开荒,保护牧场”,60年代提出“种树种草基本田”,70年代提出“以治沙为重点的农牧林综合治理建设”,80年代提出“三种五小”(即种树种草种柠条;小流域治理、小水利兴修、小草库伦围建、小农机具制造、小经济林培育),90年代提出“两翼一体战略,建设3153工程”(即以植被建设、水利水保为两翼,以农牧业经济为主体,通过建设两翼,促进“主体”腾飞;八五期间,人均建成3亩基本田、种10株树、养5只羊、户羊3口猪),进入新世纪撤盟建市,市委、政府提出“建设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至今,半个多世纪,鄂尔多斯始终不偏离生态建设这一主题,坚持建设与保护并举,城市与乡村同行。生态建设步入了绿起来与富起来良性互动的发展轨道。到2013年,全市森林总面积达到3266万亩,森林覆盖率25.06%,植被覆盖率75.02%,这两项均超出全国和全区平均水平。 为提升两个覆盖指数,创建全国绿色模范城市,市委、政府提出的举全民之力,兴造林之风已经成为常态。在人们的记忆中,鄂尔多斯曾是不毛之地,干旱荒凉伴随鄂尔多斯一代又一代人。今天,要让绿色伴随人生,鄂尔多斯坚持高起点、高标准。把因地制宜、科学规划贯彻到绿化建设中。始终坚持依托山水自然风貌特点,规划别具特色的城市格局,实行山、水、城、乡、矿综合治理。既抓中心城市又抓小城镇绿化,初步形成了城市森林化、城区园林化、通道林荫化的城市绿化格局。鄂尔多斯先后投入了170多亿元,启动实施了“六区”(城区、园区、景区、通道区、生态移民区、新农村新牧区)绿化四个百万亩(即油松、樟子松、沙棘、山杏各百万亩)、绿化造林和城市核心区百万亩防护林生态圈等地方林业生态工程。坚持一体化标推进城乡绿化,高层次打造园林景地,科学规划公园、广场及绿地,不断提高城市绿化水平,着力改善人居环境,提升城市品位,提高居民生活质量,基本实现了在寒冷的北方三季有花、四季常绿的城市生态景观。已建成区绿地面积8583.58万平米,大型公园150个,总面积3677公顷,公园绿地面积3181.46平米,休闲广场37个,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2.07%,绿地率达到36.48%,人均公园绿地面积29.05平米。初步圆了以绿绕城、以绿扩路、以绿连镇、以绿环城,城为绿染、水为绿润、人在绿中的“绿色之梦”。这样的绿色模范城市,是城市生态环境优良的重要标志,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鄂尔多斯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栏目生态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