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一提起“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似乎是一种纯经济概念,其实,它也是一种生态文化现象,其中蕴含丰富的文化要素。 已故科学家钱学森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倡导“创造农业型知识密集型产业,即农业、林业、草业、海业、沙业”。 利用阳光、通过生物、延伸链条,依靠科学,对接市场、创造财富、造福百姓,它正是一种文化,是中华民族不可或缺的生态文化现象。 一、沙产业的世界意义 2009年12月丹麦、哥本哈根“世界气候”大会上,蒙古国总统额勒贝格·道尔吉深情地说:“到我们的沙漠地区看一看,气候变化对我们的影响是多么巨大……”该国9省已被沙海淹没,其余7省的沙化也相当严重。有人说,中国内蒙古自治区的沙漠地貌状况与蒙古国十分相似,全世界应学习他们的成功做法。2008年1月19日胡锦涛同志在探望钱老时说,“我们到鄂尔多斯市考察,那里沙产业发展很好,沙生植物加工搞起来了,生态得到了恢复,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钱老,你的设想正在变成现实……” 二、钱老评价的超前意识 钱老生前对鄂尔多斯东达蒙古王集团的殷切期望和高度评价,他认为,东达蒙古王集团将林、草、沙三业结合起来了,他们开创了我国西部21世纪的大农业。已经达到了“沙漠增绿、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性循环的目标。 规模化养殖,产业化配套,专业化管理,系统化分割,现代化加工,资本化运作是一种新的模式,形成了环保型、生态型、节约型、科技型的循环经济产业链。 三、生态建设必须产业化 全球沙漠为3600万平方公里,占地球陆地面积的1/4,我国有2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被沙漠覆盖,有4亿人受沙漠影响,这是事实。建立荒漠化和沙化的监测预警体系,进行动态跟踪监测,为防沙治沙提供科学依据,势在必行。推行禁、休、轮牧政策,充分发挥生态系统自我修复功能,是时不待我的大事,切不可延误;“谁投资、谁经营,谁受益”是可行的,切不可动摇。 四、生态文化是人类的根本文化 鄂尔多斯紧紧围绕造林主体由集体、国营为主向多元化方向转变;林业管理由简单行政干预向政策和机制调动转变;当家树种由乔木为主,向灌、乔、草结合以灌为主的转变;林业建设由重“造”轻“管”向“造”“管”并重转变;效益分配由生态效益为主向生态优先,兼顾社会经济效益转变;生态状况由严重恶化向整体遏制、局部好转的历史性转变。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沙产业草产业看似生态,实是经济,看起来是抓生产,其实是在传播生态文明,说到底是货真价实的文化;是事业也是产业,从事业出发,从产业入手,切不可有丝毫的懈怠。 沙产业、草产业的未来是辉煌的,前景是美好的,是无可估量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