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专刊专版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学研究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浅论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会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4年第 作者:奇朝鲁 人气: 发布时间:2014-05-16
摘要:一、地方学四要素 研究对象是界定一门学问或学科的重要依据,也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主体和核心。说地方学是以特定地方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是说其全部研究内容和体系都是围绕这个对象构筑并展开的。每个地方(包括国家、地区、城市等)都有自己的自然地理和

        一、地方学四要素       

        研究对象是界定一门学问或学科的重要依据,也是一门学科赖以建立的主体和核心。说地方学是以特定地方为研究对象的学科,就是说其全部研究内容和体系都是围绕这个对象构筑并展开的。每个地方(包括国家、地区、城市等)都有自己的自然地理和人文历史等可供研究的东西,都可以有传统意义上的各个学科知识诠释。那么,每个地方是不是都能成为或称为“学”呢?根据陈育宁教授等专家学者对鄂尔多斯学和地方学的研究论述,笔者认为,一个地方构成“学”要具备“四有”,即有自身特征的研究对象,有自成体系的研究内容,有其自身发展脉络和规律,有相应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等,可称为地方学的四要素。谨以鄂尔多斯学为例进行简要探讨。

        “鄂尔多斯”这个名词就很有个性特色。历史文献上的“鄂尔多斯”最早出现在《蒙古秘史》里,写作“斡尔朶思”,是众多宫帐的意思。后来把守护成吉思汗宫帐的人们又称为“鄂尔多斯部”。15世纪中后期,鄂尔多斯部陆续入驻河套(蒙名:宝日套亥),“鄂尔多斯”逐渐成为该区域名称。清朝推行盟旗制后,将鄂尔多斯分为左右两翼前中后六旗的行政区划,统称为伊克昭盟。本世纪初,伊克昭盟行政公署退出历史舞台,“鄂尔多斯”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个新兴地级市的名称。由此可见,“鄂尔多斯”已有近千年的历史记载,是值得研究的一个对象。

        繁衍生息在鄂尔多斯这方热土上的各族人民传承并创造了鄂尔多斯文明和文化。各路文人学者为此奉献了聪明才智,呕心沥血,创造了浩如烟海且自成体系的文明成果。比如鄂尔多斯与成吉思汗的渊源联系,使这里成为祭奠成吉思汗英灵的圣地,有了世界上唯一传承至今的成吉思汗和苏勒德祭祀礼仪,成为丰富完整且有特色体系的祭祀文化。又如蒙汉民族长期和谐共处,草原游牧文化与中原农耕文化相交相融形成的“漫瀚调”等地域和民族特色鲜明的许多文化遗产,都可成为构成鄂尔多斯学的优势资源。

        从地域环境看,地理学上有黄河三面环绕的鄂尔多斯高原,有中国十二大沙漠之一的库布其和毛乌素;地质学上有富有煤炭、石油、天然气等宝藏的鄂尔多斯盆地等。这些独特的地域环境和地上地下丰富的自然资源,为在鄂尔多斯繁衍生息的人提供了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物质基础。处于改革开放时代背景下的鄂尔多斯,率先呈现出奇迹般的巨大发展变化,更是引起世人的注目。人们发现鄂尔多斯的发展变化不只是依赖自然资源的孤立的经济现象,而是经济建设与文化建设并行、生态重建与经济发展并赢、人文资源开发与自然资源开发并举的综合现象。人们在研究认识鄂尔多斯经济振兴飞跃、文化传承创新、生态演进重建的过程中,逐步形成了综合性研究鄂尔多斯发展规律的态势,鄂尔多斯研究者的思维广度和深度不断拓展,进而研究和认识了鄂尔多斯人与自然环境和社会文明进步相适应的生存、生产、生活的一些规律性。对鄂尔多斯这些历史和现实的存在进行理性思考和科学阐释,就可成为一门有特色、有体系、有规律、有理论且有实践意义的学问,最恰当的表述就是“鄂尔多斯学”。

        目前,我国的地方学还处在形成和发展的初期。从北京学、泉州学、温州学、长江三峡学、晋学等地方学研究现状来看,因概念界定的不同而表述都不尽相同。但,确立为地方学,在对研究对象的确定性、概念的规范性、内容的特殊性和系统性的认识上逐渐趋于一致。对这样一门既不同于传统学科定位,又包容众多学科交叉的新型综合性学科,更有待于我们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从现实与未来发展的规律上,继续探讨、深入研究。

        二、鄂尔多斯学与地方学

        20世纪60年代国外兴起“地区学”,在我国称为地方学(或地域学),作为一门新兴学科则在上世纪80年代兴起,目前仍然处在讨论中。当前对地方学研究对象的界定,全国各地大体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将该地方综合体作为研究对象,其研究内容从古至今综合全面;另一种是将该地方的某一领域或某几个方面作为研究对象,突出其特色和个性。无论哪种情况,地方学以特定地方为研究对象这一点是共识的。就是说以某一特定地方为研究对象的学问就叫地方学。地方学在研究内容上有两个特点,一个是综合性特点,对一个地方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民族等各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性研究,所以涉及许多传统学科;另一个是地域性特点,即具有该地方自身特色、自成体系、有自身发展规律的一些特殊的地域性特点的研究内容,对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社会文化现象和经济现象进行研究。

        鄂尔多斯学,就是以鄂尔多斯地方为研究对象的一门学问。在研究对象的界定上具有地方学的基本属性。在研究内容上,主要以鄂尔多斯从历史到现实的那些具有自身特色、自成体系、有自身发展规律的社会文化现象、经济现象、生态现象为研究内容。对此进行综合性研究,突出其地域特色,从知识上系统归纳,从认识上加以升华,从规律上深入探讨,从理论上概括提高,使之成为鄂尔多斯最具价值的精神财富和科学知识。鄂尔多斯学的提出和创建,是对鄂尔多斯人文资源的丰富性、独特性给予了新的认识和评价;是对鄂尔多斯地域及民族特色文化资源和文化体系的一个新概括,建立起一个新的知识架构;从这一点上说,鄂尔多斯学又是鄂尔多斯大文化学,是鄂尔多斯经济快速发展带来人们对文化需求日益提升的必然结果,它调动了人们认识文化、开发文化、建设文化的积极性,将成为经济社会发展的精神动力和软实力。

        鄂尔多斯学作为地方学,与我国传统的方志学有一定的渊源关系,但它又不同于方志学,它是随着地域文化的发展及人们对地域文化的认识提升提炼后产生的一门新兴学科。鄂尔多斯学的出现和快速发展,得到了学者、领导和社会各界的认同,成了鄂尔多斯改革开放以来十分引人瞩目的文化现象,被人们称之为“鄂尔多斯模式”的组成元素之一。鉴于鄂尔多斯学研究对象的动态性和社会功能的实践性,鄂尔多斯学理论建设也要逐步发展,逐步深化。随着全国地方学研究的扩展和深入,鄂尔多斯学理论问题会越来越引起人们的关注,研讨的问题会越来越多,范围会更加广泛,认识也会更加深入。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构建鄂尔多斯学的意义也会逐渐显现出来,鄂尔多斯学研究的作用会更加显得必要和重要。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夯实鄂尔多斯学学科建设的基础,不断思考、讨论、概括鄂尔多斯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不断理清和把握鄂尔多斯学研究的脉络和内在规律。

        三、鄂尔多斯学的时代背景

        创立鄂尔多斯学这个名词概念十多年了。当初我们就是经过一年多时间的多方咨询、反复商讨后提出的。十多年以后的今天,我们再对鄂尔多斯学产生的客观背景略加分析,则可知道它是在国内地方学方兴未艾和鄂尔多斯具备天时地利人和的环境条件下产生的,就会对其萌发于改革开放时代,根植于鄂尔多斯热土,成长于弘扬和谐文化,构建和谐鄂尔多斯的进程中的必然性,有新的认识和理解。

        改革开放的时代是鄂尔多斯学的“天时”。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时代,就不会有全国各地地方学的兴起,也就不会有鄂尔多斯学。改革开放给鄂尔多斯带来的发展变化是深刻而多方面的。如现代生产生活方式的输入,人们代际思想观念的异变和文化需求多样化的显现。时代发展变化的走向和实质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持续推动鄂尔多斯的多方位的扩大开放和多领域的改革创新。这就为各类事物的新生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和时空条件,从而激活了人们的开放型思维,增强了人们的开拓性创造能力。有那么一些热衷于研究鄂尔多斯的人们,从上世纪90年代起跟踪观察研究鄂尔多斯,发现鄂尔多斯的经济、生态、文化现象是新时代的新产物,并刻意向探究其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的纵深挺进。这些就是为鄂尔多斯学具备的“天时”。

        鄂尔多斯热土是鄂尔多斯学的“地利”。历史地理上的鄂尔多斯,处于黄河上中游三面环绕,贺兰山、阴山、吕梁山山脉三面环抱的一个地理单元。其适宜人类生存发展的自然生态环境和富硕的地上地下自然资源,对北方游牧民族和中原农耕民族都有很强的吸引力。这里曾是多民族(或部落)繁衍生息的地方,共同创造了极其丰厚而珍贵的物质的和非物质的文化遗产。鄂尔多斯地处祖国正北方,东径106°~112°,北纬37°~41°之间,是内蒙古的“西部”,也是中国西部“老、少、边、贫”地区之一。但其资源富集、地广人稀,发展潜力巨大。改革开放后,国家能源战略西移,鄂尔多斯成为国家工业化发展的重要能源战略基地之一,进入了大开发大建设大发展的新时代。迈上“三开一治一转化(改革开放、思想开明、经济开发、国土整治、资源转化)战略”征程的鄂尔多斯,相继出现了引起世人惊叹的许多“率先”现象。这些所谓经济、生态等社会文化现象出现在鄂尔多斯这方热土并不偶然,而是得“三明”(政策英明、领导精明、群众开明)、“三气”(底气足、勇气大、灵气活)之先的鄂尔多斯人,遵循自然资源开发和人文资源开发并举、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同行、经济发展和生态重建共赢的客观规律释然。这些都为鄂尔多斯学根植于这方热土增添了新的养份,形成了鄂尔多斯学的“地利”。

        建设和谐文化、和谐社会是鄂尔多斯学的“人和”。和谐文化是和谐社会的灵魂工程。在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世界大势下,我们党和国家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构建和谐社会的重大决策。鄂尔多斯文化的创造力、亲和力、向心力有了充分释放的机遇,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成为构建和谐鄂尔多斯,促进鄂尔多斯科学发展的强大动力。国家对地域性很强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传承给予了高度重视,尊重文化差异,进一步弘扬中华民族和谐精神,充分体现中华民族团结统一大家庭的优势,成为必然抉择。和谐社会以人为本,重在人和,贵在心和。人心向背是社会和谐的尺度。鄂尔多斯人对自己和谐传统文化的自信和新时代传承优秀文化的自觉,在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并存,地域民族文化与外来文化复合互动过程中,正在逐步树立适应鄂尔多斯现代化的文化观和发展观。和谐文化观是科学发展观的要素之一。经济和谐发展,社会和谐进步,都要有和谐文化引领、和谐精神支撑。这就要求我们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鄂尔多斯地区实际紧密结合起来,进行实践总结和理论思考。从这些客观需要出发,历任党政领导、专家学者和实际工作者大都认为,应该有自己的全面研究鄂尔多斯的一个社会团体,有运用各门类传统学科知识、解读诠释鄂尔多斯社会现象的一门综合性、地域性学问。这些就为鄂尔多斯学具备了“人和”。

        总之,鄂尔多斯学是改革开放时代文化大繁荣大发展的产物,也是鄂尔多斯天时地利人和的表征物,有其生成的缘由、存在的理由和发展的空间,已被社会大众所接纳。鄂尔多斯学作为试图研究揭示鄂尔多斯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的综合性地域性学科,将继续接受鄂尔多斯扩大开放、深化改革、转型发展、文明进步的实践检验,并在研究、诠释、认识社会实践的过程中,逐步充实、规范、提升和完善自己。

        四、鄂尔多斯学与鄂尔多斯文化

        鄂尔多斯学是鄂尔多斯地方学,是新名词术语;鄂尔多斯文化是鄂尔多斯地域文化,是老称谓常识。地方学与地域文化之间的关系问题,是在构建地方学学科体系时必须深入研讨认真回答的一个重要问题。鄂尔多斯学与鄂尔多斯文化的关系问题,始终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中所涉及到的一个热点问题,也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研而究之的着力点。我会十年多来所举办的各类论坛研讨会,几乎都是以鄂尔多斯学和鄂尔多斯文化为主题的。如鄂尔多斯学学术研讨会、两届鄂尔多斯文化学术研讨会、三届成吉思汗文化论坛、两届阿尔寨文化论坛、《鄂尔多斯大辞典》编纂研讨会以及鄂尔多斯文化塑市、城市规划建设、魅力鄂尔多斯、转型发展等多次研讨活动,都是以鄂尔多斯学与鄂尔多斯文化的关系问题为切入点,多方位多视角地进行了深入研讨。我会编辑出版的《鄂尔多斯学研究文选》、《鄂尔多斯文化论文集》以及《鄂尔多斯学研究》季刊、专刊上发表了众多专家学者关于鄂尔多斯学与鄂尔多斯文化之间关系的专题论述文章。在鄂尔多斯学研究阶段性成果——《鄂尔多斯学概论》中,较系统地归纳吸收了各方面的见解,阐述了我们的基本认识。在2013年9月举办的“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为主题的研讨会,收到来自9个省市自治区十多家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研究单位及社会各界专家学者的论文40余篇。许多论文对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的关系问题提出了真知灼见,大家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探讨。这次研讨会论文集也即将出版。这些都表明我们对鄂尔多斯学与鄂尔多斯文化以及它们之间外在的和内在的联系等有了进一步深入的研究。欢迎有兴趣的读者可将我会论著作为参照系,进行比较思考深入探讨。

        如同地方学与地域文化那样,鄂尔多斯学和鄂尔多斯文化之间的关系,是既相互有密切联系而又有明显区别的。在这里我们仅从概念定义和社会功能两方面谈谈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在概念定义上的密切联系主要有:一是鄂尔多斯学是一门综合研究鄂尔多斯整体的学问,但它的产生是鄂尔多斯文化发展及人们对鄂尔多斯文化的认识提升提炼的结果,因而有人称其为鄂尔多斯大文化学;二是鄂尔多斯学基本内涵包括了鄂尔多斯传统民族文化、祭祀文化、精神文化、生态文化、现代工商文化等等,都是鄂尔多斯文化的内容,但其中有特色的部分才构成鄂尔多斯学基本内涵;三是鄂尔多斯学可归属于广义鄂尔多斯文化范畴,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的创立亦可谓是一种鄂尔多斯文化现象。这些又都成为鄂尔多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关键的区别有:一是鄂尔多斯学是一门新兴学科,立足学术规范,着力规律性研究,定义不像鄂尔多斯文化那么宽泛、模糊;二是鄂尔多斯学是对鄂尔多斯文化丰富性独特性的新认识新概括而建立的一个学术理论体系,高瞻远瞩,不同于鄂尔多斯文化那么有现实针对性局限性。

        从社会功能定位来看,某种程度上可以说,社会功能决定学科、学会之间的区别。在创办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之初,我们就确立了鄂尔多斯学研究要“立足学术、服务建设、创新机制、着眼发展”的社会功能定位。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是专门研究鄂尔多斯学的学术团队,因此说这既是鄂尔多斯学的社会功能,也是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办会宗旨。简要表述,就是要立足于鄂尔多斯学这门综合性地域性学问,服务于鄂尔多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建设,创新于鄂尔多斯学学术研究的体制机制,着眼于鄂尔多斯学及其研究以人为本科学发展。我们对此从学理上给予阐释并在实践中加以运用。对鄂尔多斯文化的社会功能,见仁见智,莫衷一是。这大概是与文化概念、特征的千差万别有关吧。一般认为文化有广义狭义之分。我们这里说的鄂尔多斯文化亦有广狭之别。人们把文化分为物质和非物质(精神)两大类,还有人把文化分为学术、艺术、技术三个层次等等。对其社会功能定位的表述也各有千秋,这些都有其一定的道理。我们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中,广集众议,博采众长,对鄂尔多斯文化的社会功能概括为:传承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创造功能。我们在《鄂尔多斯学概论》的有关章节中对此给予阐释和运用。可谓抛砖引玉,期冀共鸣、共谐、共建。

        总之,鄂尔多斯学与鄂尔多斯文化之间的关系有点像“鸡和蛋”的关系。鄂尔多斯学是一门综合性系统性地研究鄂尔多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五位一体内在规律的学问,是鄂尔多斯文化的学术理论体系;鄂尔多斯文化是鄂尔多斯学的基础和主干,是鄂尔多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鄂尔多斯学又是广义鄂尔多斯文化组成部分,二者之间是辩证统一关系。遵循马克思主义认识论和方法论,去探寻认知事物发展变化的内在规律,包括鄂尔多斯学与鄂尔多斯文化及其与鄂尔多斯经济、政治、生态等社会文化现象的内在客观规律,是鄂尔多斯学研究的根本任务。运用规律,引领发展;认识自我,超越自我;集成创新,道法自然是终极目标。

        五、鄂尔多斯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是世代留传下来的且有特点的精神、物质、制度等社会因素的统称,是相对于现代或当代而言的文化概念。鄂尔多斯传统文化渊源流长、积淀深厚。在鄂尔多斯大地上曾经有众多民族(或部落)繁衍生息,在绵延不绝的历史长河中世代留传下来了具有地域和民族特色鲜明的文化遗产。如大家所知道的“河套人”的河套文化、朱开沟文化、青铜文化、匈奴文化、秦汉边塞文化、阿尔寨石窟文化、西夏文化、蒙元文化、成吉思汗文化、蒙古族文化等等,都为鄂尔多斯文化奠定了历史底蕴。从15世纪中叶起,蒙古鄂尔多斯部陆续入住并长期驻牧于此地。因此对鄂尔多斯的传统文化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在众多民族多元文化相互冲撞、交流、融合的过程中,历经500多年的积淀,培育出了以独具特色的鄂尔多斯蒙古文化为主的多元文化的新形态。鄂尔多斯这些传统文化构成鄂尔多斯学的基本内涵和鄂尔多斯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

        鄂尔多斯蒙古传统文化,是鄂尔多斯传统文化中最能体现地域和民族特色的部分。系统深入地研究其历史渊源、基本形态、基本要素、基本特点以及新时代传承现状、创新路径、发展前景等,对全面认识鄂尔多斯文化具有重要意义。鄂尔多斯蒙古传统文化渊源流长,可追溯到成吉思汗时代,从蒙古民族和鄂尔多斯部的形成,直到鄂尔多斯部入驻河套500多年来的流传过程。从文化形态上,以草原游牧文化为基本形态,承受农耕文化和城市文化的渗透,处在与农牧结合文化和城市文化交汇并存状态。在文化要素上,有鄂尔多斯蒙古语方言、风俗节庆、宗教信仰、婚庆礼仪、丧葬禁忌、民间歌舞艺术、口头传说、文史名著、鄂尔多斯历法、竞技娱乐、蒙医蒙药、游牧生产技能、生产生活资料制作技术等多元素,几乎都在鄂尔多斯文化中得以完整保留并成为蒙古民族文化的典型标本。鄂尔多斯蒙古传统文化,具有草原文化基本特质,又因鄂尔多斯部肩负使命的特殊性、地理环境的天然封闭性、长期聚居群体的稳定性等影响,致使鄂尔多斯蒙古文化又具有自然地域性、包容吸收性和自我传承性等鲜明的特点。

        对鄂尔多斯历史文化的研究,可以说从藏传佛教和中原农耕文明传入鄂尔多斯起逐渐兴盛。从16世纪中叶到17~18世纪,鄂尔多斯的通晓蒙古、汉、藏文字的上层知识分子开始校勘编著典章著作,如《白史》(《十善福经白史》)、《蒙古源流》、《蒙古黄金史》、《大黄册》(《古代蒙古诸汗源流大黄册》)等都出在这一时期。特别是《蒙古源流》是一部鄂尔多斯蒙古人创作的“流传最广、刊译最多、声誉最著名的作品”,与蒙古族其余两大历史名著(《蒙古秘史》、《蒙古黄金史》)齐名。这两大名著出自鄂尔多斯,足以说明这里有传承研究的文化传统,进而推动了鄂尔多斯的编撰蒙古文史著述的高潮。鸦片战争后,在鄂尔多斯地区,如著名的洋教士、学者田清波所从事的学术调查和研究活动,客观上起到了向世界传播和交流鄂尔多斯蒙古传统文化的作用。20世纪初叶,国内学术界著名学者张相文和著名蒙古史学家屠寄关于成吉思汗葬地的学术争论,虽然没有最后的结论,从此这一问题一直为学术界所关注,陆续有许多较有影响的蒙汉文研究文章发表,而且与成吉思汗密切相关的鄂尔多斯也为世人所注目。新中国建立以后,对成吉思汗的研究和评价也进入一个新阶段。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后,提出“成吉思汗文化”概念,积极推动对成吉思汗文化的研究,出版《成吉思汗文化丛书》,举办三届成吉思汗文化论坛。同时,对成吉思汗文化和鄂尔多斯蒙古传统文化相联系的有关问题的研究也进一步深入。各路专家学者对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研究也更加广泛更加深入地开展起来,编辑出版了大量图书和音视作品,取得了前所未有的丰硕成果。

        对传统文化的研究,既不能厚古薄今也不能厚今薄古。因为历史不能割断,任何现实的存在都不是任意的,是以传统为根基的。只能以历史唯物主义去辩证地对待传统文化。“和谐”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追求。构建和谐文化,建设和谐社会,奠基于传统文化深厚的根基之上,追求和谐渗透和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贯穿于保护、传承、创新传统文化的全过程。

        当代鄂尔多斯文化,处于传统与现代相互依存、并行不悖的现状,诚然也面临着既要尊重多样性又要恪守统一性,既要加速现代化又要保护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两难选择。用新时代的新视野,观察分析、研究认识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过程,就是一个弃其糟粕取其精华的过程,也就是保护传承和与时俱进地改造创新的过程。鄂尔多斯传统文化是中华文化的组成部分,是宝贵的人文资源和精神财富,是建设鄂尔多斯和谐文化的底蕴。我们的鄂尔多斯学研究,要以科学发展观引领,正确认识鄂尔多斯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吸取其和谐思想内涵,弘扬其开放包容风格,体现其改革创新精神,唤发其新的生机活力,形成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使其真正成为支撑鄂尔多斯人的生存发展、生活幸福的持久的精神动力源泉。

        六、鄂尔多斯文化软实力

        所谓硬实力和软实力,是学术理论界对一个国家(或地区)综合实力进行细化研究时所用的一个概念。通常把经济、军事、科技水平以及基本资源(包括土地面积、人口、自然条件)配置等方面所体现的实力称之为硬实力,把文化、社会制度、价值观念等所具有的影响力、感召力称之为软实力。本文所说的鄂尔多斯软实力主要是指鄂尔多斯文化实力。在《鄂尔多斯学概论》中专列“经济社会发展的软实力”一章,主要论述了对鄂尔多斯文化的主要特征的新认识,探讨了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新发展,使之成为推动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的新途径等。进一步论证鄂尔多斯文化所具有的亲和力、向心力、影响力、感召力、创造力等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鄂尔多斯文化软实力。

        鄂尔多斯文化软实力研究,是鄂尔多斯学研究的核心内容。鄂尔多斯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传统、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深厚的社会和民间基础,又有一代又一代一批又一批执着的传承者和研究者。以草原游牧文化与黄河农耕文化相结合的底蕴,以蒙古族文化为主体的多民族文化相交融的质地,以与时俱进不断创新发展的本能构成鄂尔多斯文化生产力。鄂尔多斯人创造的鄂尔多斯文化现象,其实质就是改革开放、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重大战略决策解放和发展了鄂尔多斯文化生产力。这就为创造经济实力注入思想保证、智力支撑和精神动力,又激发了鄂尔多斯文化自身创新发展的活力。从而在学术、艺术、技术层面上都有了新发展,使鄂尔多斯文学艺术、语言文字、节庆习俗、典籍整理、广播影视繁荣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服务体系和运行机制逐步建立健全;文化产业日趋兴盛强劲发展;文化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日趋壮大逐步完善;文化管理体制机制不断改革创新充满活力。这些都成为增强鄂尔多斯文化软实力的内涵和特色,形成一种文化传统并使处于这种文化环境中的人们共同遵循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作用于人们的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践,成为推动发展的文化软实力。

        鄂尔多斯文化是中华文化重要组成部分,与中华文化同呼吸共命运,共同经历了文化分化与整合,今天面向现代化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文化创新重构的历史进程。鄂尔多斯文化必然顺应历史潮流,通过积极重构和集成创新,驶上文化现代化的新征程。要逐步实现传统文化向现代文化的转化,在新时代焕发新生机,为鄂尔多斯现代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文化支撑。鄂尔多斯文化现代化的关键在于合理扬弃。鄂尔多斯传统文化既有精华也有糟粕,要弘扬精华,抛弃糟粕。无论是在文化的物质和非物质形态上,还是在文化的学术、艺术、技术层次上,都要顺应唯物辩证规律,科学扬弃、重构,创新发展。经济基础的转型必然带来文化形态和层次的转型,反过来文化转型又会影响推动经济转型,这是由经济与文化、硬实力与软实力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所决定的。深入研究、正确认识、准确理解这种辩证关系和规律性,是鄂尔多斯学研究的长期的重要任务,也就是积极重构和集成创新的重要途径。从这一意义上来说,鄂尔多斯学就是在积极推进鄂尔多斯文化的重构和集成创新,并在这一进程中要集成创新科学发展。

        如同对鄂尔多斯学与鄂尔多斯文化之间关系的研究,对地方学与地域文化的诸多问题的研究,有待于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继续深化。在开展鄂尔多斯学研究十多年的实践中,我们着力于对鄂尔多斯文化与经济、政治、生态、社会五位一体辩证统一关系的研究,初步明确了以鄂尔多斯文化为主线的鄂尔多斯学的基本内涵,深入探讨鄂尔多斯学的研究对象、研究重点、研究方向和方法,发挥鄂尔多斯学的软实力功能,取得了阶段性成果。鄂尔多斯学要集成创新科学发展,就要集中华文化之大成,对中华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鄂尔多斯文化,经过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科学扬弃,使之古为今用;借鉴世界各国现代科学文化和地方学研究有益成果,洋为中用,为我所用。在促进鄂尔多斯文化现代化中,构筑鄂尔多斯学科学发展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服务于鄂尔多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五位一体创新发展。

        七、鄂尔多斯经济发展

        对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研究,是鄂尔多斯学研究的重点内容之一,也是构成鄂尔多斯学基本内涵之一。在鄂尔多斯学视野中,鄂尔多斯经济研究的重点放在当代鄂尔多斯经济现象的研究上。透过现象看本质,探索本质论规律,运用规律服务现实,是鄂尔多斯经济研究的主要目的。经历了党的十一届三中会会后十多年和邓小平南方谈话后十年这二十多年间的深化改革扩大开放进程,在鄂尔多斯相继出现了在全自治区乃至全国都“率先”的许多经济现象。从上世纪90年代中期始,连续几年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主要指标特别是工业经济速度效益指标均以两位数增长,步入全自治区各盟市前列。一个原以“贫穷、落后、封闭”著称和生态环境恶化而闻名的地方,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迅速发展起来的现象,被政界理论界学界称之为“鄂尔多斯经济现象”和“生态现象”,并加以研究和宣传,从而引起世人瞩目。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学者们勇跃参与,认真调研,专心著述,深入探究其内因。一系列研讨论坛的举办,激发了专家学者的热情和聪明才智;所发表的一大批论文著作,不论是当时还是现在读来,不乏把握大局,理性思考,科学解读,分析利弊,畅所欲言的力作,确实起到了服务现实,指点未来,引领发展的启迪作用。

        进入新世纪头十年,鄂尔多斯学研究事业,伴随着鄂尔多斯经济发展又走过了“三化互动、三产联动”、“统筹城乡、富民强市”的历程。在这十多年中,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由经济弱市向经济强市,由传统工农牧业经济向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三化互动,由生态严重恶化向绿色大市,由追求经济增长向转变发展方式跨步前进,被称为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火车头”之一,走进中国西部乃至全国的前列。在这些显性的鄂尔多斯经济现象中,蕴含着鄂尔多斯学研究者的智慧能量。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的实践,都是由改革创新的精神文化引领为先导的,才成就了鄂尔多斯经济现象或模式。其内涵在于加大改革力度始终不动摇,体制机制转型升级不停步;在于逐步树立辩证资源观,妥善处理资源、环境、人口的辩证关系,实现可持续发展;在于树立科学生态观,敬畏自然,遵从生态法则,维系生态平衡;在于确立“大文化观”发展文化产业,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提升“软实力”;在于结合鄂尔多斯实际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转变发展方式。这些文化基质才是鄂尔多斯人推动经济持续高效发展所需的长期生成内生动力的源泉,是值得我们因时因势加以应用的基本经验。

        进入新世纪第二个十年以来,世界经济呈现危机重重复杂多变的态势,中国经济连年高速发展中积累下来的矛盾问题渐次显现。处在这种大环境下的鄂尔多斯经济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和挑战。从2012年和2013年前半年的各项主要经济指标看,鄂尔多斯经济仍在全区前列实属来之不易。既面临着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问题,也面临着新机遇新任务。与别人相比,鄂尔多斯处于后发展跨越式发展时期,总体仍是以能源工业为基础产业的欠发达阶段。从高速跨越向稳速高效转型发展中的矛盾问题有时显得更尖锐更复杂些。诸如因经济增长主要靠投资拉动的格局不是能在短期内有实质性转变而引发的一系列问题;不论是生产性还是生活性消费对经济增长的基础性作用没有充分发挥出来而拉动力严重不足;进出口额虽以两位数增长但占GDP的比重不大而拉动乏力等等。研究把握这些结构性矛盾问题,从调整经济结构并转型升级上着力,形成一二三产业协调拉动的格局和转到以人为本的发展方式上来,还需走很长的路,付出持之以恒的努力。工业经济转型升级以煤炭资源精深加工为主攻方向是必然且正确选择,然而因其科技含量高,投资额巨大,建设期冗长,市场需求波动大等因素制约以及与友邻地区同质化,或许造成产能大于有效需求而市场竞争激化问题,确需统筹布局,慎密决策。还有在快速“城镇化”与房地产“泡沫化”中积累的一些矛盾和政府债务清偿压力聚增等问题,正在显现并已引起重视加以解决中。总之,用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和转型升级的标准要求衡量,我们的软硬环境、发展层次水平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仍然很大,发展潜力和空间也很大。许多深层次的矛盾问题不容我们稍有懈怠,必须未雨绸缪,理智应对。鄂尔多斯经济发展所遇到的风险压力,正在考验砥砺着鄂尔多斯领导和群众的勇气、智慧、节操、决心和攻坚克难的能力。从普遍性原理而言,矛和盾共存,成就和难题同在,压力和动力并行。在深化改革加快发展进程中遇到这样那样的矛盾问题是常态。只是因为鄂尔多斯这样后发展快发展的历史和现实因素而显出其个性特征。这就要求我们既要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更要脚踏实地立足市情,敢于正视问题,敏于研究问题,善于解决问题。只有坚定不移地坚持改革创新和践行科学发展观,才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途径。关键在于我们的各级领导,认真学习深刻领会党的十八大精神,把握好各级各阶段性部署,密切结合市情,群策群力,切实拿出我们自己的好主意好办法。这样就能将风险压力变为机遇动力。

        鄂尔多斯人研究鄂尔多斯经济的着力点,主要在于准确研判形势,发现新问题,正视新挑战,应对新风险,抓住新机遇,使鄂尔多斯经济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顺利前进。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专家学者都要积极参与鄂尔多斯经济研究活动,密切关注国内外发展大势,理性研判鄂尔多斯发展态势,胸怀发展大局,心系市情民意,把握正确导向,阐释利弊得失,凝聚人心,激励人气,满怀信心,克难攻坚。当今时代,是经济发展高度依赖科技智慧的时代,也是科学文化引领经济发展的时代。经济发展越是遇到艰难险阻时,越要倾心于民,问计于民,取信于民;越要发挥精神文化的引领疏导和排忧解难的功能;越要重视民间智库作用,研究阐释并倡导内敛平和、诚信务实、兼容大度、矢志不渝的鄂尔多斯精神,传承宽厚重义、通情达理、和衷共济的纯朴民风;越要恪守唯物辩证,务实求真的学风和真话实话多说,空话大话少说,假话坏话不说的文风,研以致用,更好地服务鄂尔多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生幸福,为把鄂尔多斯建设得更加美丽富裕文明和谐而共同努力。

        八、鄂尔多斯生态

        鄂尔多斯生态研究,是鄂尔多斯学研究的重要内容之一。这里说的生态是指生物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即自然生态。其中主要是指人类在一定的自然环境下的生存和发展状态。鄂尔多斯人和各种生物之间以及与周围环境之间相互作用构成的整个体系可称为鄂尔多斯生态系统或鄂尔多斯自然生态环境。对鄂尔多斯生态研究的要点,就是从研究鄂尔多斯自然生态系统演进的历史入手,深入解剖认识人类在与自然关系上的得失,认真检讨人类自身的思想和行为,真正找到问题的症结所在并加以解决,从而达到自然生态环境的动态平衡。

        研究鄂尔多斯自然生态环境演进史,我们发现:自秦汉以来,由于自然气候的变化和人类经济活动(社会环境)等多种复杂因素的影响,特别是19世纪以来受高碳能源工业化和全球性气候变异影响,鄂尔多斯的自然生态环境总体上经历了由良性循环的原生态自然生态环境向恶性循环的自然生态环境演进的过程。直到现在,在全球气候变异仍是未知数,全国人口、资源、环境问题仍很严峻,鄂尔多斯自然生态环境仍很脆弱且相对恶劣的情势下,我们还不能说鄂尔多斯的自然生态环境恶化趋势从根本上得到遏制。我们还不能“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恩格斯语)。历史上的鄂尔多斯“曾有河流湖泊分布,草木茂盛,野兽繁衍”的景色成了人类遥远的记忆。新中国建立后“三十多年来由于我们的失误而造成的沙化面积相当于二千多年来沙化面积的总和”的严酷事实,让我们付出了沉痛的代价。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遏制沙漠化,加强环境保护、改善自然生态环境的艰苦努力,“都确实取得了我们预期的效果”。鄂尔多斯人为了改善自己生存环境的恶化而持之以恒的奋争、创造、创新的历程是值得大书特书的壮丽诗篇。但是,如果全国性大气污染、水污染、固体废弃物污染还未根治,生物多样性仍遭破坏等生态危机存在,我们却在这片小天地里淡化忧患意识,沾沾自喜,自我陶醉,那么迟早“在第二步和第三步却有了完全不同的出乎预料的影响,常常把第一个结果又取消了。”实践证明,恩格斯的这些科学论断值得我们铭记。

        党和国家提出并落实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五大建设五位一体同步推进、持续发展的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正是基于对生态危机的高度警觉和对客观规律正确认知的表现。对我们鄂尔多斯这样一个生态环境仍十分脆弱而又加速工业化进程中的地区来说,生态文明建设应该也必须是放在五大建设之首去思考和实践的基本建设。因为,生态文明是人类生态智慧的结晶,生态文明建设是追求“天人和谐”、“人伦和谐”价值观的必然途径,也是直接或间接影响其他各项建设的一项根本性建设。党中央之所以把鄂尔多斯市作为改革开放30年发展的典型之一,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在工业经济加速发展中,在于矿产资源大开发和生态环境大改善相得益彰成为闪光点之一。尤其是在于鄂尔多斯人学习实践钱学森的沙草产业理论,使这一科学“设想正在变成现实”,受到总书记的首肯。这些在中国西部赶超内地发达地区的发展进程中,对“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都具有特别重要意义。对鄂尔多斯人来说,更具有持久的鞭策警示和督导意义,是更应该时刻铭记并创新实践的经验之一。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以来,始终把鄂尔多斯生态环境的研究,列为鄂尔多斯学内涵之一。我们对鄂尔多斯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性的研究,作为鄂尔多斯学研究的重要课题,曾组织市内外专家学者举办了多次专题论坛和研讨会,撰写出版了许多研究专著和论述文章,做出了应有的积极贡献。在学习宣传、推广普及钱学森沙草产业理论方面,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领导和专家学者,积极倡导,努力钻研,用心实践。尤其是夏日、郝诚之两位同志创办内蒙古沙草产业协会所做出的奉献,堪称典范。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将继续认真学习领会和广泛深入宣传“五大建设”五位一体科学发展的战略思想,要深入开展鄂尔多斯生态现象研究,要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不懈研究、正确认识自然规律、经济规律、社会规律及其内在联系,不断增强尊重生态法则、适应客观规律、运用发展规律的自觉性,持续提高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科学发展的能力,继续为建成全面小康的美丽鄂尔多斯竭诚服务。

        九、鄂尔多斯精神文化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创立至今,把研究鄂尔多斯人及其精神作为鄂尔多斯学的基本内涵之一,开始进行了持续深入的研究。特别是鄂尔多斯奇迹般的发展变化称为“鄂尔多斯模式”,曾成为国内社会各界关注的热点之后,回应鄂尔多斯人是否只“靠挖煤卖煤发展起来”的声音,这更成为鄂尔多斯学研究者理性思考科学探究的一个重要课题。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举办的各类论坛研讨会上,在我会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撰写发表的论文中,从不同视角对此都展开了热烈的讨论,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现在越来越清楚的是,鄂尔多斯丰富的自然资源是经济社会发展所需要的重要物质基础。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过程,靠得是政策英明、领导精明、群众开明,靠得是鄂尔多斯人传承和发扬的鄂尔多斯精神,这才是真正推动鄂尔多斯改革发展加速持续向好的内在动力。

       世界是物质和精神(意识)的辩证统一,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因此,认为文化也是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的辩证统一体。通览《鄂尔多斯学概论》的读者不难发现,在鄂尔多斯民族传统文化、生态演进的历史经验、鄂尔多斯经济振兴飞跃、经济社会发展软实力等各章节中,始终贯穿了对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之间的辩证统一规律的基本认知,在认识论层次上把握住了以人为本、辩证唯物之道。书中又单列一章:敢为人先的鄂尔多斯精神,对鄂尔多斯精神的历史渊源、新时期鄂尔多斯精神的内涵、不断善于总结提升弘扬鄂尔多斯精神等基本观点,做了概括性论述。从中我们可领悟到,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说到底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也就是人与自然界、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发展,是人的生存生产生活状态与人的精神文化的综合进步发展。不论是理想信仰崇拜敬重还是对父老乡亲宗族祖国认同,都是人所秉持的一种精神理念。精神是文化的内核,文化是精神的表达。这些精神理念会自觉不自觉有意无意地渗透进人们习以为常的生产生活和文化活动中,发挥着能动作用,引领着人们的精神境界的追求和物质生活的欲望。鄂尔多斯精神文化,是相对于鄂尔多斯物质文化而言的非物质文化,是较广义的概念。对其生成发展渊源以及深刻内涵的研究,涉及到相对于物质文化要素之外的所有文化要素。因此,这是鄂尔多斯学研究的一项浩大而长期的艰巨任务。鄂尔多斯学研究者对鄂尔多斯人及其精神的研究应把握住的基本原则是,要高擎中华民族伟大精神天柱,彰显草原民族精神文化特色,秉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精髓,恪守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精义,为实现鄂尔多斯各民族共同发展繁荣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服务。

        在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庆祝十周年迈入第二个10年之际,市委领导代表市四大班子致辞时,特别强调在今后发展中要“坚持以文化人,凝聚精神力量”。这就要求我们在正确认识物质与精神之间的关系上有所进步,在深入研究鄂尔多斯精神上有所作为,在阐释敢为人先、合和共生、放眼开放的鄂尔多斯精神上有所深化。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以文化人重在“化”,要化出智慧,化出精神。要以文凝聚人心,激活底气,激发灵气,激励勇气,使精神文化转化为精神能量,推动鄂尔多斯科学发展,富民强市。经济社会发展越是遇到艰难困苦时,越要发挥精神文化引领疏导和排忧解难的功能;越要依靠人民大众的能量,重视民间智库的能力;越要官民同舟共济,传承宽厚重义、通情达理的纯朴民风;越要净化灵魂,优化环境,形成共识,协力奋进。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学者要深刻认识肩负的光荣使命,铭记自己的社会责任,操守唯物辩证、务实求真、着力创新的学风文风,持续深入地研究阐释鄂尔多斯精神文化,研以致用,打造区域特色文化品牌,矢志不渝地为把鄂尔多斯建设得更加美丽富裕文明和谐而竭诚服务。

        十、改革开放中的鄂尔多斯学研究会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是鄂尔多斯改革开放时代的特产,是鄂尔多斯人力行改革开放跨越发展的标志性事物。新世纪初成立的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伴随鄂尔多斯的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步伐走过了十几年前进历程。如今在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时代,处在建成更加富裕文明和谐美丽鄂尔多斯的进程中的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将进一步释放社会组织活动力,发挥好创新社会治理、增强社会活力、提升社会文明素质中的功能作用,昂首阔步前进。

        在上世纪80年~90年代,改革开放开启了鄂尔多斯人思想观念总开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解决鄂尔多斯的实际问题出发,创造了许多“率先”现象。改革开放推动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各项主要指标跨入全区前列,地方文化焕发生机欣欣向荣,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蒸蒸日上民生改观,生态环境治理与经济发展双赢等,引起世人瞩目,被称为鄂尔多斯经济现象、文化现象、生态现象。人们在深入研讨中认为,这些现象是鄂尔多斯经济、政治、文化、生态、社会互动互促的综合反映,其根本动力来自于改革开放,是鄂尔多斯人始终加大改革力度扩大开放广度不动摇的结果,是鄂尔多斯人的资源观、文化观、生态观、政绩观逐步向科学发展观转变的生动体现。鄂尔多斯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过程,是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诞生奠定的实践基础,具备了客观条件。也就是说,全方位观察,宽领域探索,系统综合、理性研判、全面阐释鄂尔多斯现象及其内在规律的现实需要,催生了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这个学术团体。

        在新世纪初,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为鄂尔多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融入了鄂尔多斯扩大开放深化改革的大潮中。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指引下,在鄂尔多斯“三化”(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互动“三产”联动,经济社会持续协调科学发展的新阶段,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创行民办与公助相结合的体制机制,创构鄂尔多斯学学科理论体系,创研鄂尔多斯文化、成吉思汗文化、阿尔寨文化新见解,创编《鄂尔多斯大辞典》、创制《走遍中国·鄂尔多斯》等电视片,竭诚服务于创造“鄂尔多斯模式”,逐步形成一套自己的会旨、会风和目标。十多年来,始终受到历届市党政领导的亲切关怀扶持。我会各项重要活动总有市四大班子领导亲临指导。市委机关报上开办《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入编《鄂尔多斯年鉴》等更是在全区全国都属仅有。始终得到市内外社科文化界企业界的关心协作。成立不久即成为市、自治区社科联团体会员单位。倡议组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并首任主席方,联合举办中国地方学建设与发展研讨会并形成“鄂尔多斯九月共识”。市内外的鄂尔多斯历任老领导受聘为荣誉会长、顾问,各族各界百多位名人受聘为专家委员,成为鄂尔多斯学研究主力军。活跃在全区全国社会组织舞台上,展示了鄂尔多斯形象气质。先后被评为市、自治区、全国“先进学会”、“先进民间组织”、“先进社会组织”、“大中城市先进社科学会”等。这些都已成为历史,记载在了本会及社会各界的报刊杂志、网络音视、图书著作中,谱写在了美丽富饶兴旺发达的鄂尔多斯大地上,留存在了贵智敬德崇真务实的鄂尔多斯人心田里。这些都是热心于鄂尔多斯学研究的志士仁人,以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为统领,在市委政府正确领导下,不负重望,不辱使命,不卑不亢,不懈不馁地努力工作的结果。

        党的十八大和三中全会吹响了全面深化改革的号角。鄂尔多斯各族人民在市委政府坚强领导下,继续发扬敢为人先勇于改革善于创新的好传统,为鄂尔多斯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为实现中国梦鄂尔多斯梦而众志成城奋力拼搏中。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全体同仁,正在认真学习三中全会公报、决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力求深入领会全面深化改革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蓝图、新举措,真学真懂真用,自觉投身到全面深化改革的伟大革命中。要牢记习总书记关于“要有强烈的问题意识”的告谕,以鄂尔多斯的重大问题为导向,抓住关键问题深入思考专心研究,在着力解决鄂尔多斯面临的一些突出矛盾问题上,凝聚共识,形成合力。要本着激发社会组织活力的总原则,按照上级关于改革发展社会组织的总要求,进一步改革创新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明确责权,依法自治,完善“研究、服务、创新、发展”的功能定位;进一步加强制度落实,履行“向心、奉献、低调、务实、节俭、高效”的会风,继续向创品牌地方学建阵地型智库型和谐研究会的目标阔步前进。

        作者: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

责任编辑:奇朝鲁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