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漫瀚调的起源与形成 漫瀚调产生于蒙古族、汉族杂居的、人口较为稀少、居住较为分散的半农半牧区。漫瀚调产生于近现代,是鄂尔多斯蒙古族与晋西北、陕北汉族的民间文化交流融合而产生的民间艺术,是以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中的短调民歌为母体,吸收晋西北汉族爬山调和陕北信天游的一些旋法、润腔而形成的新的民歌歌种。 历史上,曾有土方、鬼方、羌方、熏育等北方游牧部落和戎狄、林胡、楼烦、匈奴、鲜卑等众多北方游牧民族先后在鄂尔多斯地区繁衍生息。众多民族在鄂尔多斯地区创造并留下了自己的文化印迹。历史上,鄂尔多斯也一直是中原汉族王朝与北方游牧民族争夺的地区,时而由北方游牧民族占据,时而由中原汉族王朝统治。中原汉族与北方游牧民族时而在这里相互攻战,时而和睦相处。无论相互攻战,还是和睦相处,都会促成民族文化的广泛交流和融合。因此,鄂尔多斯有着多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根基。 历史上,鄂尔多斯地区有过多种称谓:春秋战国及秦汉时期,被称为“胡地”,唐宋时期被称为“河西”,明代初期被称为“河套”。15世纪中叶,明代天顺年间,蒙古族守护其圣祖成吉思汗陵寝宫“八白室”的鄂尔多斯部入驻河套地区,并一直在此定居下来,河套地区渐被称为鄂尔多斯。蒙古族鄂尔多斯部及蒙古族“黄金家族”入驻鄂尔多斯地区后,不仅把蒙古族文化的精华带到了鄂尔多斯,同时,由于成吉思汗“八白室”设在鄂尔多斯,也使鄂尔多斯成为了蒙古族的精神圣地。明代以至清代中期,统治者为削弱蒙古族力量,对鄂尔多斯蒙古族实行了隔离政策,限制鄂尔多斯蒙古族与中原汉族来往。如在鄂尔多斯南部边沿设置了宽约5公里,长约数百公里的隔离带,即“黑界地”。明令禁止晋、陕汉民越过“黑界地”进入鄂尔多斯地区从事耕种,也不许鄂尔多斯地区蒙古族进入晋、陕地区放牧。这一时期的隔离政策使鄂尔多斯处于较封闭的状态。这种状况,一方面使鄂尔多斯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受到了限制,另一方面也使鄂尔多斯蒙古族的传统文化得到了较完整的保护和延续。 从15世纪中叶至新中国建立前,鄂尔多斯蒙古族一直在鄂尔多斯高原上过着游牧生活。由于鄂尔多斯地域辽阔、人口稀少、牧民居住分散,自然环境恶劣,鄂尔多斯蒙古族养成了豪放、淳朴的性格和喜歌善舞的生活习性。蓝天白云下,辽阔的草原上,孤独的牧羊人为排解寂寞,时时高唱低吟。偶然有客人到来,自然感到十分稀罕亲切,总要热情招待,“言之不足以歌之,歌之不足以舞之”。人人如此,家家如此,鄂尔多斯便成为名副其实的歌海舞乡。 近现代,鄂尔多斯蒙古族创造了浩如烟海的民歌。这些民歌不仅优美动听,而且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鄂尔多斯民歌约有2000-3000首之多。20世纪70年代,鄂尔多斯的文化工作者补占魁、郭永明、赵星、巴雅尔四人同时深入鄂尔多斯农村牧区收集民歌,共收集整理鄂尔多斯民歌2000多首,由内蒙古人民出版社出版了《鄂尔多斯民间歌曲》(蒙汉文版)和《鄂尔多斯民歌》(文学本)两部书。 传统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民歌由两部分组成:一是长调民歌,如《六十棵榆树》、《班禅庙》等;一是短调民歌,如《森吉德玛》、《金杯》、《乌令花》、《森腾嘛嘛》等。在鄂尔多斯民歌中,短调民歌占绝大多数。长调民歌节奏自由、气息悠长、情绪深沉、速度舒缓,多由牧人在放牧时吟唱。短调民歌情绪欢快、节奏明朗、结构短小、句法较为齐整,多是在室内待客宴会或邻里聚会时演唱,并以民间乐器四胡、扬琴、笛子、三弦等伴奏。 明代中期至清代前期,鄂尔多斯地区的居民绝大多数为蒙古族,只有为数很少的一些汉民。蒙古族经营着单一的畜牧业,过着游牧生活。清代初期,有少量晋西北和陕北汉族农民逐渐进入鄂尔多斯地区从事农业生产。据陶克涛所著的《内蒙古发展概述·上》(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57年4月初第一次印刷)记载:清朝,汉人往蒙古地方耕种土地,乾隆以前虽不积极奖励,亦未严加禁止……内蒙古上层阶级亦因租利而争招汉人或出典土地于汉人。由此,晋西北、陕北地区汉族农民进入鄂尔多斯地区从事农耕的人数逐年有所增加;嘉庆、道光以后一度实行“借地养民”政策,鄂尔多斯与晋西北、陕北接壤,加之鄂尔多斯蒙古族王公贪图租利,致使晋西北、陕北农民进入鄂尔多斯地区从事农耕的人数大量增加,鄂尔多斯逐渐成为蒙汉杂居、农牧业兼营的地区。至光绪年间,鄂尔多斯的汉户几与蒙户相等。晚清时期,清廷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为了征敛地方钱财,在蒙古地区实行“放垦”政策。光绪二十八年,清廷任命贻谷为钦命督办蒙旗垦务大臣,设垦务局大办垦务。这样,晋西北及陕北农民进入鄂尔多斯地区耕种土地由私放私垦变为官办,成为“合法化”。鄂尔多斯地区与晋、陕相邻,“放垦”首当其冲。大规模、“合法化”的放垦,使更多的晋、陕农民进入鄂尔多斯地区从事农耕,鄂尔多斯许多地方逐渐成为半农半牧区。 清代前期,晋、陕汉族农民进入鄂尔多斯从事农耕,主要以租耕“伙盘地”的方式进行,即民间所说的“跑青牛犋”,春来秋归。春天,晋、陕汉族农民带着籽种、耕牛、农具来到鄂尔多斯东南部地区租赁一片土地,在租赁的土地附近搭起临时起火做饭的灶房,即“伙盘”,秋天带着收获的粮食再回到老家山西、陕西。清代中期以后,一些晋陕农民、商人渐渐以长久性租用土地或购买土地的方式获得了耕地的长久性使用权,同时在鄂尔多斯地区建盖房舍定居下来。道光年间以后,在鄂尔多斯定居下来的晋、陕农民、商人越来越多,至光绪放垦时期,形成了移民高潮。 晋、陕汉民大量迁入鄂尔多斯定居后,既把晋、陕农耕文化、民间艺术带到了鄂尔多斯,同时也接受着鄂尔多斯蒙古族文化、蒙古族民间艺术的熏陶和感染。于是,晋西北、陕北的汉族民间文化与鄂尔多斯蒙古族民间文化在鄂尔多斯得到了迅速的、充分的交流和融合。 大量晋、陕汉民迁入鄂尔多斯地区后,使鄂尔多斯地区的经济结构、生态环境、人文环境、人口分布等方面发生了很大变化。许多地区由牧区变为半农半牧区,有的地方纯粹成为农业区;许多草场、树林被垦伐为农田,也引发了土地沙化和水土流失;人口成倍增加,蒙汉杂居,蒙汉居民比例发生了很大变化。据统计,至1947年,鄂尔多斯人口数为38.23万人,其中汉族人口33.46万人,占总人数的80%以上。 喜歌善舞的鄂尔多斯蒙古族经常在劳作之余、喜庆之日、待客之时演唱民歌。演唱时,有民间乐队伴奏,家人男女老少都唱,同时招引邻居唱,邀请客人唱,红火场面,常常通宵达旦。这种民歌演唱活动叫“坐唱”。晋、陕民间也有一种民间文艺活动叫“打坐腔”,由民间乐队伴奏,演唱“二人台”、“山曲儿”。鄂尔多斯蒙古族的坐唱与晋、陕汉族的“打坐腔”形式十分相似,伴奏所用的民间乐器也基本相同。晋陕汉族迁居鄂尔多斯后,很自然地把“打坐腔”与“坐唱”结合到了一起。 热情好客的鄂尔多斯蒙古族每逢家里坐唱,也邀请邻近的汉族前来唱歌。共同生活、劳动在鄂尔多斯的蒙古族与迁居来的汉族,和睦相处,互相感染,使蒙汉两族民间音乐文化得到了很好的交流、融合和升华。优美动听、情感炽烈的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受到了汉族群众的深深热爱。从晋、陕迁来的汉族在学唱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时,很自然地融入了一些晋西北、陕北民歌的润腔和旋法,使蒙古族短调民歌的韵味发生了一些变化。同时,汉族移民以对唱的形式,以爬山调、信天游的汉语歌词填唱蒙古族短调民歌,使短调民歌的乐曲结构、速度、演唱方式发生了一些变化。经过不断地学唱、演唱和演变,形成了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为母体,融入了晋西北、陕北民歌的某些润腔、旋法的、在乐曲结构、旋律韵味、演唱方式方面既不同于晋、陕民歌,也有别于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的新的民歌歌种——漫瀚调。 漫瀚调产生和形成是一个渐进的过程,也是蒙汉两族民间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过程。20世纪80年代,准格尔旗布尔陶亥乡60多岁的蒙古族歌手奇昆山向采访者演唱了一首从父辈口里传下来的漫瀚调,从这首歌的歌词中可以反映出漫瀚调的产生和形成过程。歌词如下: 毛日呀乌奎(马儿不走)拿上鞭子打, 努胡口依日奎(朋友不来)捎给一句话。
爬场毛驴也是依勒吉圪哇(毛驴哇), 小脚脚女人也是努胡日哇(朋友哇)。 这是早期的漫瀚调,歌词蒙、汉语混用,每句歌词一半是蒙语一半是汉语,既反映出了当时生活在一起的蒙、汉族居民语言还不完全相通的情况,也反映出了蒙、汉人民相互亲近、音乐文化相互接纳、相互融合的情况。 漫瀚调伴随着晋西北、陕北农民移居鄂尔多斯的过程产生和形成。从清代中后期晋西北、陕北汉民进入鄂尔多斯的过程和程度分析,漫瀚调产生和发展至今约有150年至200年时间。 漫瀚调的发祥地,更具体地说,应该是在鄂尔多斯市准格尔旗。以下几个方面可以证实这一点: 1.准格尔旗位于鄂尔多斯东南部,直接与山西省偏关县、河曲县、陕西省府谷县相邻。准格尔旗现辖的马栅、魏家峁、长滩三个乡在1953年前原为山西省河曲县辖区。准格尔旗马栅村台子墕一带居民每天可以听到“三省鸡叫”。晋西北、陕北农民进入准格尔旗最为便捷,进入的时间最早,人数最多。准格尔旗南部乡村有许多地名叫“伙盘”、“伙壕”等,这是晋、陕农民初期进入鄂尔多斯并且临时设灶、春来秋去而形成的地名。至新中国成立前,准格尔旗已几乎全部被开垦为农业区或半农半牧区。合作化时,准格尔旗28个乡镇中,只有一个纯牧业乡。 2.漫瀚调的许多曲名为准格尔旗的地名、人名或发生在准格尔旗的故事,如《双山梁》、《德胜西》、《巨合滩》、《黑岱沟》、《白大路》、《二少爷招兵》、《妖精太太》等等。 3.漫瀚调在准格尔旗流行最早、最为广泛。准格尔旗几乎人人会唱漫瀚调,人人喜欢漫瀚调。准格尔旗的民间歌手最早引起了文艺界和学界对漫瀚调的瞩目。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鄂尔多斯的文艺工作者柳谦、赵星、张玉林、张发以及内蒙古自治区的一些专家所发现、采录、整理的漫瀚调曲目,均来自准格尔旗的民间歌手。 综合以上情况可以得知,漫瀚调是蒙汉两族民间音乐文化交流融合的结晶;漫瀚调生长于清代后期,至今经过了约150年至200年的形成和发展过程。漫瀚调产生于蒙汉杂居、半农半牧、人口既不稠密,也不十分分散的地区,漫瀚调发祥于鄂尔多斯准格尔旗。 二、漫瀚调的基本情况 1.漫瀚调的称谓 漫瀚调有过三种称谓,即蛮汉调、蒙汉调、漫瀚调。漫瀚调产生于民间,流传于民间,新中国成立前,并未引起文艺界和学术界重视,因此也没有形成“学名”。20世纪50年代,漫瀚调的发祥地准格尔旗汉族把漫瀚调称为“山曲儿”,蒙古族称之为“man han diao”。60年代初期,漫瀚调初次登上文艺舞台演唱,当地文艺工作者根据民间称谓的发音,又根据这一称谓出自蒙古族口语,可以解释为“蛮子汉人唱的调子”或“蛮蛮人学唱的调子”、“汉人的唱法”等,于是便书名为“蛮汉调”。20世纪70年代,鄂尔多斯的一些文艺工作者、学者开始对漫瀚调进行研究。其时文艺界思想较为保守,一些学者认为蛮汉调之称谓中的蛮字带有对汉民族的贬义,用之不太妥当,又根据这一歌种是蒙、汉两个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交流融合而形成,是蒙、汉两族人民所共同创造,于是又将这一歌种的名称书写为蒙汉调。20世纪80年代,准格尔旗文化工作者张玉林、伊克昭盟文联主席柳谦、内蒙古自治区文化厅原副厅长王世一联手研究漫瀚调,他们认为,将这一歌种取名为蒙汉调,一方面在读音上与民间的原本称呼不符,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政治化和学者气。于是,他们经过一番论证和研究后认为,取名漫瀚调为好。理由是:1.“漫瀚调”的发音与民间的原本称呼相符;2.“漫瀚”二字是蒙语“芒赫”的音译,意为沙丘、沙梁或沙漠。漫瀚调可以解释为沙丘调、沙梁调或沙漠调。漫瀚调的发祥地准格尔旗遍布沙丘、沙梁,旗政府所在地的名称即为沙圪堵,漫瀚调这一名称与其产地的风貌相符;3.因漫瀚调这一书写名称先于“蛮汉调”、“蒙汉调”出现于学界,内蒙古人民出版社于1960年6月第一次出版的《内蒙古西部民间歌曲选》即有漫瀚调这一名称。王世一、柳谦、张玉林三同志合作编著了《漫瀚调》一书,于1993年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由于《漫瀚调》一书具有权威性,再加其后的1996年国家文化部命名准格尔旗为中国民间艺术(漫瀚调)之乡,漫瀚调这一书写称谓便得到了学界和民间的普遍认同和应用。 关于蛮汉调、蒙汉调、漫瀚调这三种称谓书名,鄂尔多斯地区的一些专家在研究过程中有过一些争论,各执己见。我认为,这三种书写称谓产生于不同的历史时期和不同的社会背景下,是很自然的,都有其合理的一面。三种称谓的先后出现,也反映出了漫瀚调的成长过程,三种称谓正如一个人的乳名、学名和笔名。 2.漫瀚调的曲目 由于漫瀚调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为母体演变而来,因而在其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曲目也在不断增加和演变。 20世纪80年代,王世一、柳谦、张玉林三位专家经过收集、整理、研究后,认为当时已有的漫瀚调曲目有60首左右,并在他们三人合著的《漫瀚调》一书中列出了60首曲目,现录如下: 《合彦梁》、《二道圪梁》、《韩庆大坝》、《联四曲儿》、《乌令花》、《白大路》、《双山梁》、《西山活要命》、《巨合滩》、《果树》、《五当沟的马驹》、《德胜西》、《打鱼划划》、《圆泉子》、《人民歌唱共产党》、《达楞朗》、《说不下个日期不让你走》、《铁锯子解不开咱二人的心》、《天天想你天天盼》、《人想地方马想草》、《大红公鸡》、《想亲亲想得迷了窍》、《了望》、《蒙汉兄弟是一家》、《二少爷招兵》、《王爱召》、《白菜花》、《将就两天吧》、《妖精太太》、《秋天的太阳》、《东令拉岱》、《小西召》、《白花姑娘》、《七根衬》、《山红雀儿》、《要穿红来一身红》、《喇嘛苏》、《三十年盼来了毛泽东》、《阿拉腾达勒》、《森腾嘛嘛》、《广令召》、《礼物》、《忻州车》、《纳林河》、《沙亥高勒》、《黑檀珠珠》、《哎哟哟》、《黑召赖沟栽柳树》、《丰收歌唱给共产党》、《海莲花》、《大红糜子紫杆杆》、《知心话说在哥哥心眼眼上》、《约会》、《达庆老爷》、《小黄马》、《我们的掌柜》、《北京喇嘛》、《双满意》、《珍珠玛瑙》、《骑马不要骑带驹驹马》。 以上所列的60首漫瀚调曲目,有一部分在旋律、结构、韵味等方面已经既不同于晋西北爬山调和陕北信天游,也有别于其母体蒙古族短调民歌,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典型的漫瀚调,如《双山梁》、《二少爷招兵》、《西山活要命》等;有的是在其母曲的乐句之间加了过门,将母曲一分为二,形成对唱的曲子,并在母曲上增加了一些装饰、润腔,在演唱速度上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如《二道圪梁》、《联四曲儿》等;有的则基本保持了其母曲的原貌,只是改变了原短调民歌定词定曲的形式,在母曲上随意填上各种不定的歌词进行演唱,在演唱速度和风格上较其母曲稍有变化。总之,这60首曲子有一部分较其母曲变化较大,有一部分较其母曲有一定变化,有一部分较其母曲稍有变化。这种情况还在不断的变化之中。 漫瀚调的曲目名称有较少一部分保留了其母曲的蒙语原名,如《乌令花》、《喇嘛苏》、《阿拉腾达勒》、《东令拉岱》、《沙亥高勒》等;有一部分将其母曲的原名翻译为汉名,如《二道圪梁》、《白花姑娘》、《小黄马》、《秋天的太阳》、《我们的掌柜》等;漫瀚调曲目名称有相当一部分是以最初填写的唱词或最有名气的、最精彩的、最典型的唱词命名,如《说不下个日期不让你走》、《天天想你天天盼》、《想亲亲想得迷了窍》、《铁锯子解不开咱二人的心》。这些曲子虽然与母曲相差无几,但却完全改变了其母曲的名称。 漫瀚调的许多曲目以准格尔旗的一些地名、人物事件命名,如《双山梁》、《白大路》、《巨合滩》、《德胜西》、《二少爷招兵》、《妖精太太》等等。 漫瀚调的一些曲目在不同地区有不同的名称,同一支曲子,有的称其母曲的原名,有的称其汉译名,有的则以所填的歌词内容命名。 漫瀚调的这些曲目名称都来自于民间称呼,文艺工作者在收集整理这些曲目时,尊重并保留了民间的这些称呼。 在漫瀚调的这些曲目中,最多被歌手采用、流传最为广泛的有:《双山梁》、《二少爷招兵》、《二道圪梁》、《联四曲儿》、《白大路》、《西山活要命》、《巨合滩》、《王爱召》、《白菜花》、《黑召赖沟栽柳树》、《妖精太太》、《达庆老爷》、《德胜西》、《哎哟哟》、《森腾嘛嘛》、《双满意》、《小黄马》、《合彦梁》、《韩庆大坝》等20多首曲子。 3.漫瀚调的歌词 漫瀚调的歌词千千万万,无穷无尽,多到难以数计,正如歌中所唱: 山曲儿好比牛毛多, 三天唱不完个牛耳朵。
漫瀚调好比山上的草, 想要多少有多少。
漫瀚调出自咱心里头, 甚时候想唱甚时候有。
从20世纪80年代初开始,鄂尔多斯的不少文化工作者,在漫瀚调歌词的收集、整理、加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1983年,准格尔旗文化馆以内部资料形式编印了张发同志整理加工的漫瀚调歌词集《准格尔民歌》,载有漫瀚调歌词500多首;1985年,伊盟群众艺术馆、伊盟文艺创研室、准格尔旗文化局三个单位以内部资料形式合编了张玉林同志整理加工的漫瀚调歌词集《准格尔山曲儿》,载有歌词2000多首;1986年,乌审旗文联以内部资料形式编印了何知文同志整理加工的漫瀚调歌词集《爬山歌》,载有歌词3000多首;1988年,中国民间文艺家出版社出版了白世宽编著的漫瀚调歌词集《鄂尔多斯西部民歌》,载有歌词1700多首;2000年,郭振光收集整理漫瀚调歌词2000多首,编印了《山曲儿唱出真情来》一书。2003年,何知文同志编著的《鄂尔多斯爬山歌》由新华出版社出版,载有整理加工的漫瀚调歌词2700多首。 漫瀚调歌词,远远不止这些,大量的歌词还流传于民间,装在歌手肚里。同时,民间还在不断产生着新的歌词,许许多多的漫瀚调歌手还在不断地、随时随地地编创着新的歌词。 漫瀚调歌词题材特别广泛,时事政治、社会风貌、风土人情、生产劳动、日常生活等等,凡是与老百姓有关的,凡是老百姓想说的应有尽有。漫瀚调歌词大部分是反映爱情方面的内容。如歌手们以“我想你,你想我”为题对歌,常常可以连续对唱几十句、几百句。 4.漫瀚调的演唱形式 漫瀚调大体有两种歌唱形式,一是一个人清唱,一是两个人对歌。对歌是漫瀚调特有的表现形式,也是最为生动活泼,最富有情趣的表现形式。 农牧民在田野山间锄田放牧之时,或在家里独自做些轻便家务时,为了解闷、提神、抒发感情,常常一人或放声高唱,或低声哼唱,没有乐队伴奏,也没有人应和对答,无拘无束,或紧或慢地时而唱三五句,这就是漫瀚调的一人清唱。 漫瀚调对歌绝大多数在农牧民家里进行。劳作之余,闲暇之际,生辰满月婚嫁喜庆招待客人之时,主家招呼一声,邀来附近的乐手、歌手“红火”,即“打坐腔”或“坐唱”。“红火”时一般以扬琴、四胡、梅“三大件”组成乐队伴奏,两名歌手即兴编词一唱一和、一问一答、一递一句地对歌。这种对歌有时以打擂台的形式进行,即一个人分别和几个甚至十几个人对歌,有时是两人一对一对地轮番对歌。对歌时,不分男女老少,随意搭配,多数是一男一女对歌。对歌时,俩人比嗓音,比唱腔,比词句,十分热闹。准格尔旗几乎每个村里都有一班漫瀚调乐队,有的家庭自己就能够组成一支乐队,红火时,乐手、歌手、听众都是自愿而来,都是农牧民的自娱自乐活动。 对歌有时也在田间地头进行。农牧民在野外劳作之时,有时也一唱一和或一问一答地对歌。野地对歌因没有乐队“催迫”,没有听众“裁判”,远不似在家庭里对歌那样精彩热烈。 近年,鄂尔多斯东部地区的专业文艺团体的演出或群众业余文艺演出,常有漫瀚调对唱节目。因这些漫瀚调对唱节目都是事先编好了唱词由演员排练后在舞台上演唱,所以远不如即兴编词对歌生动有趣。 三、漫瀚调的艺术特色和社会价值 漫瀚调在音乐、歌词、表现形式方面,都有鲜明的艺术特色,既是新的、优秀的、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的民歌歌种,也是非常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 1.漫瀚调的音乐特色 漫瀚调的音域宽广、高亢,曲调舒展流畅,如最为典型、在群众中传唱最多的《双山梁》(见“漫瀚调选曲十六首”之一《双山梁》)。 漫瀚调乐句中,切分音应用非常之多,听起来柔美亲切,如典型的漫瀚调《联四曲儿》(见“漫瀚调选曲十六首”之三《联四曲儿》)。 漫瀚调乐曲中,多有音阶大幅度跳跃的乐句,因而曲乐显得洒脱豪放,情感炽烈。如《妖精太太》(见“漫瀚调选曲十六首”之六《妖精太太》)。 漫瀚调的乐曲结构比较方整,绝大多数漫瀚调都是由两个或四个长短相等的乐句组成,结构简单方整。以上的几个例曲便是如此。 作为漫瀚调母曲的鄂尔多斯短调民歌,绝大多数节奏都比较欢快。这些短调民歌演变为漫瀚调后,节奏都不同程度地有所放慢,而且在乐句之间增加了过门,在情绪上,于抒情中增加了叙述性。漫瀚调属于中性音乐,在抒情中叙事,在叙事中抒情,因此,也使得漫瀚调脱开了其母曲短调民歌定词定曲,一词一曲的约束,同一支漫瀚调曲子,可以配上各种歌词,演唱出不同的情绪。 总之,漫瀚调乐曲音调高、音域宽,大跳多、切分音多,曲调优美、洒脱,可抒情,可叙事,具有鲜明的音乐个性,也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 2.漫瀚调的歌词特点 漫瀚调歌词绝大多数是两句一段,对歌时,两个歌手你唱一段,我唱一段,反复对唱,如: 甲:山坡上长着百样样草, 你看见妹妹哪坦坦好?
乙:你妈妈生下你长的袅, 毛眼眼瞅得人心嘴嘴摇。 …… 漫瀚调歌词有一部分为四句一段的,对歌时,两个歌手你唱一段我唱一段,反复对唱。有时,也把一段四句的歌词分为两部分,一个歌手唱前两句,另一个歌手唱后两句,如: 甲:喂了一个草鸡不下蛋, 交的一个朋友没请一顿饭。 乙:喂的一个公鸡不踏蛋, 交的一个朋友没来串。 漫瀚调歌词充分利用了比喻、夸张、拟人等所有修辞手法,其中比喻与夸张运用的最为广泛,最为生动。漫瀚调歌词最鲜明的特征就是充分应用了比兴手法。以物寓意,借物抒情,山川河流、日月星辰、庄稼草木、花鸟鱼虫、劳动工具、生活用品,无不在其借比之中。如: 水浇园园鲜白菜 小妹妹长得惹人爱。
圪爬爬榆树背锅锅墙 左看右看你是个丑卜郎。 …… 漫瀚调歌词具有鲜明的节奏感,有“二二三”式、“三二三”式、“三二四”式等。 “二二三”式的如: 山在水在石头在, 人家都在你不在。 “三二三”式的如: 阳婆婆落下又升起, 月牙牙变圆见着你。
咱二人相好手拉手 绵膀膀靠在怀里头 “三二四”式的如: 山坡坡长着百样样草 小妹妹长得人样样好 漫瀚调歌词十分讲究押韵,其韵辙基本上和诗歌、戏曲唱词所遵循的十三大辙、两小辙的规范相同。漫瀚调歌词要求句句押韵,但不要求一韵到底,可以随意、随时转韵。比如:男方唱: 你在东来我在西 山梁梁挡住了不见你 女方则唱: 羊儿出坡羊铃铃响, 等哥哥坐在羊路路上。 由于漫瀚调歌词要求句句押韵,但又可以随时随地转韵,因此少受拘束,显得十分活泼。 由于漫瀚调多以准格尔旗方言演唱,所以其歌词也常用准格尔旗方言押韵,如: 小妹妹唱曲儿谁给教, 娘老子唱曲儿小娃娃学(学:方言音“肖”)。 漫瀚调歌词有抒情的、叙事的、议论的,也有抒情兼叙事、叙事兼议论的。由于漫瀚调歌词由农牧民在大自然环境中、在非功利的状态下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由感而发、直抒胸臆地创作出来,因此非常朴实。而且漫瀚调歌词经许许多多农牧民相互传唱,在传唱过程中进行不断的加工提炼,包含了许多人的才智,因此有许许多多精美的词句。 3.漫瀚调的表现形式特点 即兴编词对歌是漫瀚调的表现形式特点。对歌一般由一男一女在乐队伴奏下进行。对歌时,一方根据现场情境,随意编唱出歌词,要求对方用恰当的词句予以回答,民间把这种对歌称之为唱“掏牙句”或“顶口句”。如甲方唱: 头一遭见面面有点生, 不知道亲亲你甚人情。 乙方则答唱: 头一遭见面面有点生, 唱两声山曲儿交一交心。 即兴编词对歌不仅需要歌者才思敏捷,也非常能够激发歌者的聪明才智和创作能力。在特定的情境场合,对歌者在短短几十秒钟的思考时间内,能够应对出恰当的、生动的词句,显得妙趣横生。 即兴编词对歌是一种创作活动,也是一种比赛活动。歌者既要即兴编词,也要比唱腔,形式生动活泼,富有趣味性。即兴编词对歌是漫瀚调最有特色的表现形式。 总之,漫瀚调的音乐体裁属于小调类型,其旋律特点是音域宽、大跳多、高音多、切分音多,曲调高亢洒脱、舒展流畅、优美动听、情感炽烈;乐句具有方整性和周期性;众多曲调既有共性,又有各自的个性,演唱起来,可以一曲多词、一词多曲,多数属于中性音乐;因即兴编词对歌需要给歌者一定的思索时间,因此,漫瀚调乐句的句间和句尾都有间奏和过门。与爬山调、信天游相比,漫瀚调的旋律较为丰富,节奏较为规范,音乐表现力增强了,而且具有一定的表演性;与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相比,漫瀚调的音乐形象不仅具有个性,而且具有共性。漫瀚调歌词生动活泼,朴实无华,数量多到难以数计,其中多有精美的词句。即兴编词对歌是漫瀚调特有的、富有情趣的表现形式。 漫瀚调由蒙、汉两个民族民间音乐文化有机融合而形成,其形成过程和存在既是蒙、汉民族团结的结晶,也是蒙、汉民族团结的象征和纽带,对于促进民族团结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漫瀚调反映现实生活非常便捷,演唱简便易行,且为当地群众喜闻乐见,有很强的宣传、教化功能,具有宣传教育的社会实用价值。 漫瀚调有着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珍贵的艺术价值,有着鲜明的地区特色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也有着丰富人民群众文化生活、促进民族团结的社会价值,是鄂尔多斯地区特有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和宝贵的文化资源。 四、新中国建立后漫瀚调的发展概况 新中国建立后,鄂尔多斯人民与全国人民一样翻身得解放,人们可以自由自在地用歌声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描写自己的劳动和生活,民歌演唱较为活跃。 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初期,漫瀚调演唱在准格尔旗比较活跃。农牧民不仅在劳动中时而唱几句漫瀚调,而且在劳作之余常常聚在一起演唱漫瀚调自娱自乐。这一时期,准格尔旗出现了不少优秀的漫瀚调歌手、乐手。 1955年,内蒙古自治区在呼和浩特市举办“首届民族民间音乐舞蹈戏剧观摩演出大会”,准格尔旗歌手改利古在大会上演唱漫瀚调,获得了个人演唱一等奖;1964年,准格尔旗漫瀚调歌手张美容、奇二秃被选进京参加“全国少数民族群众业余文艺观摩演出会”,在首都北京文艺舞台上演唱了漫瀚调。 “文革”期间,漫瀚调被视为“毒草”遭到禁止。这一时期,漫瀚调演唱在鄂尔多斯地区几乎销声匿迹。只有极少数农牧民在僻静之处一人劳动时,才敢偶尔“偷声唤气”地哼唱几句漫瀚调。这一时期,漫瀚调处于枯萎状态。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漫瀚调在文艺的春天里焕发出了新的生机。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中期,是漫瀚调勃勃兴起的活跃时期。 1982年,伊克昭盟(今鄂尔多斯市)文化处在准格尔旗沙圪堵镇(原准格尔旗旗政府所在地)举办了全盟民歌会演,全盟各旗、县选派民间歌手、乐手共100多人会集在准格尔旗演唱民歌。准格尔旗文化部门选出王金娥、郗勤克、奇俊文、朱俊兰等歌手和郭立民、苏永江、刘新民等乐手参加会演。准格尔旗歌手在会演中演唱的漫瀚调呈现了亮丽的光彩,受到了当地群众的热切喜爱,产生了轰动效应。会演结束后,准格尔旗沙圪堵地区大街小巷随处都可以听到录音机里播放的漫瀚调歌声。这次民歌会演,不仅使准格尔旗掀起了漫瀚调演唱的热潮,同时也引起了各级文化部门和诸多专家学者对漫瀚调的重视和关注。 1982年后,鄂尔多斯地区的文化工作者张玉林、张发、弓赛音吉雅、赵星、柳谦等纷纷展开了对漫瀚调的资料收集整理和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一系列成果。 1985年,准格尔旗文化工作者张玉林收集、整理、加工的2000多首漫瀚调歌词由伊克昭盟群众艺术馆、伊盟文艺创作研究室、准格尔旗文化局联合编印成《准格尔旗山曲儿》。该书对漫瀚调的传播和漫瀚调的歌词创作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1993年,王世一、柳谦、张皇合著的《漫瀚调》一书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对漫瀚调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阐述和论证,使漫瀚调的价值进一步引起了社会的重视。 1982年至1996年,准格尔旗涌现出了众多优秀的漫瀚调歌手,奇附林、王金娥、杨毛毛、王凤英等漫瀚调歌手多次在全旗、全盟、全自治区及周边地区的民歌演唱比赛活动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1996年,准格尔旗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漫瀚调)之乡”。从此,漫瀚调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 1996年后,准格尔旗人民政府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丰富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的角度出发,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护和推广漫瀚调,并促进其不断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 1996年后,准格尔旗人民政府决定每三年举办一届漫瀚调艺术节,至今已成功举办了六届。漫瀚调艺术节由旗人民政府主办,旗文化广播电影电视局具体承办。艺术节的主要活动内容是漫瀚调演唱活动和漫瀚调理论研究。每届漫瀚调艺术节都有来自全旗各乡镇苏木及周边地区的上百名歌手、乐手参加漫瀚调演唱比赛活动,邀请旗内外诸多专家学者参加漫瀚调理论研讨会。漫瀚调艺术节对漫瀚调的普及、提高、推广起到了有力的促进作用。 2008年,漫瀚调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为保护和传承漫瀚调这一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准格尔旗成立了专门从事保护和传承漫瀚调的机构——准格尔旗漫瀚调艺术研究所。 准格尔旗在定期举办漫瀚调艺术节、成立漫瀚调艺术研究所的同时,还通过评选“漫瀚调艺术乡土拔尖人才”、“漫瀚调传承人”等多种措施,活跃漫瀚调演唱,保护和传承漫瀚调。 1996年以来,漫瀚调在地方政府的高度重视和文化部门的努力下,得到了有效的保护、传承。 五、近年社会高速发展对漫瀚调生存发展的影响 前面已经谈到,漫瀚调产生、形成于蒙汉杂居、半农半牧、人口既不稠密又不十分稀少的准格尔旗,于新中国成立前已基本成形。新中国成立以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漫瀚调发祥盛行地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文化环境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特别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发展,鄂尔多斯地区经济持续高速发展,社会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漫瀚调艺术之乡准格尔旗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漫瀚调的生存和发展有着很大的影响。下面以准格尔旗为例,剖析社会发展变化对漫瀚调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一)产业结构、人口分布情况方面的变化对漫瀚调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准格尔旗地处鄂尔多斯东南部,晋、陕、内蒙古三省区交界处。全旗总面积7692平方公里。新中国成立时的1949年,全旗总人口为11.1万人,总户数为26763户。当时,经济成分几乎全部为农牧业,工业经济还处在萌芽时期。全旗只有些零零散散的木匠、铁匠、口袋匠等手工作坊和一些民用小煤窑、小瓷窑。全年工业产值仅有90万元左右。由于工业经济十分薄弱,因而,绝大多数人口从事农牧业劳动,全旗11.1万人口中,非农业人口仅有857人。当时全旗最大的镇即旗政府所在地沙圪堵镇仅有2000人左右,虽称为“镇”,但不是真正意义的市镇。可以说,全旗11.1万人口全部为乡村人口,而且比较均匀地分布在28个乡“镇”、256个自然村中,从事农牧业生产劳动。准格尔旗是一个丘陵沟壑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初期,农牧业十分落后,农业生产仍采用近乎原始的劳动方式,牛、马拉木轱辘车,人们使用铁锹、锄、镢、镰刀、箩筐、扁担等古老的传统工具进行劳动,农业机械化程度为零。牧业生产虽已结束了游牧时代,牧民定居放牧,但仍是近乎原始的自然放牧。绝大多数农牧民农牧兼营,牧民也种植些农作物,农民也不同程度地放养些大小牲畜。蒙汉杂居、人口既不太稠密、也不太稀少。人们在田野山间分散地从事农牧业生产,在孤独的个体劳动中,在空旷的自然环境中,在劳作之余的自娱自乐中,人们非常便于、也非常需要自由自在地歌唱,这就是漫瀚调的原生环境,也是宜于漫瀚调生存的环境。 从新中国成立初到20世纪80年代中期的30年间,准格尔旗同国内许多地区一样,由于左倾思想的不断干扰,经济发展十分缓慢。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准格尔旗贯彻党的“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进入90年代,紧紧抓住国家经济发展战略西移的良好机遇,依靠境内矿产资源丰富,而且品种多、分布广、储量大、品位高的优势,快速发展了工业经济。国家大型企业准格尔煤田落户于准格尔旗,神府煤田、万家寨黄河水利枢纽工程等大型工业企业也都涉及准格尔旗。至1996年,全旗有工业企业93家,其中中型企业1家,形成了以煤炭、化工、建材、果品为支柱产业的工业体系,全旗工业产值达到8.7亿元,是新中国成立初期的791倍,占工农业总产值的80%。 在发展工业经济的同时,准格尔旗把发展乡镇企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经济增长点和振兴农牧业经济的突破口,制定了一系列支持、鼓励、放手发展乡镇企业的有关政策,有力地促进了全旗乡镇企业的发展。至1996年,全旗乡镇企业发展到了8262个,从业人员达3.88万人。 随着工业经济和乡镇企业的发展,准格尔旗的人口布局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至1996年,准格尔旗25.6万人口中,非农牧业人口为5.4万,为总人口数五分之一还多;市镇人口4.4万,为总人口数的六分之一。 1996年以后,准格尔旗根据其自然环境状况,一方面进一步加快了工业经济的发展速度,另一方面,为了生态环境,于2000年开始在全旗境内全面推行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政策。至2004年底,牧业全部实行了圈养,停止了放牧,农业退耕还林面积达29.1万亩。退耕还林使农村牧区产生了大量富余劳力,这些劳力纷纷进入了本地或周围城市,使得农村牧区人口和从事农牧业劳动的人口进一步减少。 2001年以后,鄂尔多斯市实施了“三化互动”的发展战略,即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农牧业产业化。在这一发展战略的推动下,准格尔旗进一步加快了工业化、城市化和产业化的发展速度。至2003年底,准格尔旗国内生产总值达57亿元,在全自治区所有旗县中排名第一。工业总产值达62亿元,城镇户籍人口达7.1万人,占总人口数的30%。在这一统计数字之外,还有许多户口在农村牧区的人口,特别是青壮年人口在当地或周围的城市打工。真正在农村牧区从事农牧业劳动,在农村牧区常年生活的人口远远少于户籍统计数字。全旗乡、村、社中,普遍有80%的中青年人或常年或季节性地在城里打工。目前常年在农村牧区生活、从事农牧业劳动的多数是50岁以上的老年人。据我们调查,准格尔旗常年在农村生活、劳动的实际人数不到户籍人口数的一半。有相当一部分村社几乎所有的年青人都在外地打工。准格尔旗政府所在地新迁至的薛家湾镇在20世纪80年代还是个只有十几户人家的小村子,如今已是一个拥有5万多人口的小城市。 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的迅速发展,以及“封山育林、退耕还林”措施的实施,使准格尔旗农牧区人口、从事农牧业劳动的人口大量进入了城市,而且在农村牧区从事农牧业劳动的人口也明显呈现老年化。住在城市里的居民,无论在车水马龙的街道上,还是在紧张工作的厂房或楼堂馆所里,都不便于人们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地放声歌唱,都不是宜于漫瀚调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因此,工业化、城市化、产业化水平的不断提高,逐步改变了漫瀚调的原生环境,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漫瀚调的生存空间,退化了漫瀚调的生存土壤,抑制了漫瀚调的生存和发展。 (二)文化环境变化对漫瀚调生存和发展的影响 新中国成立初,准格尔旗农牧民的文化生活非常贫乏。20世纪50年代,准格尔旗有一个专业文艺团体,可以在全旗巡回演出;有一支电影放映队,大多数时间只在旗政府所在地沙圪堵镇间隔放映,其他乡村农牧民绝大多数都没有看到过电影;收音机在农村牧区非常罕见。邻近山西、陕西的马栅、长滩、沙圪堵、五字湾等几个乡有每年农历正月闹元宵、七月办交流会的传统。附近农牧民可以在元宵节、交流会期间看三两场大戏,看看耍狮舞龙灯等娱乐活动,除此之外,全年再没有什么文化活动。处于准格尔旗北部、西部的大路、东孔兑、羊市塔、川掌等地甚至连元宵节、交流会的活动也没有。在文化生活非常单调、非常贫乏的情况下,唱漫瀚调就成为农牧民最主要的文化生活内容。 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准格尔旗除有一支乌兰牧骑外,各乡都办起了流动放映队、有线广播站。农牧民一般每年可以看到1-3场文艺演出,8场左右电影,有线广播覆盖率达到了50%。农牧民的文化生活较50年代大大丰富了。到1996年,准格尔旗的广播覆盖率达到了75%,电视覆盖率达到了90%以上。电视机在农村牧区达到了普及程度。听广播、看电视就成为农牧民最为主要的文化生活内容。 从1995年开始,鄂尔多斯市展开了大规模的农村牧区文化建设,实施了农村牧区小康文化工程建设。按照小康文化工程建设的任务要求,准格尔旗各乡镇都健全了文化站,发展村文化室和农牧民家庭文化户。到2004年,各乡镇文化站普遍达到了具有三室两队一场的标准,即:图书室、游艺室、阅览室;流动放映队、业余文艺队、露天剧场。所有的村、嘎查都建立了文化室,全旗共发展了农牧民家庭文化户1392户。形成了旗、乡、村、户四级文化网络。在四级文化网络的互动作用下,农牧民的文化生活丰富多彩了。看电影、看电视、看书报、听广播,已成为农牧民日常的文化生活内容,演唱漫瀚调已不是农牧民唯一的或最主要的文化生活内容。 随着文化生活的丰富多彩,漫瀚调也受到了多元文化的冲击。农牧民通过电影、电视、广播、文艺演出等形式可以经常接触到各地区的、各种级别的、各民族的、现代的、流行的各种文化活动内容。多元文化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淡化了漫瀚调的活跃氛围。 (三)教育事业发展对漫瀚调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漫瀚调传统的流传方式是父母唱歌子女自学,代代相传,正如漫瀚调中所唱: 小妹妹唱曲儿谁教会? 娘老子一代传一代。
小女女长成个大媳妇儿, 我妈妈教会我唱山曲儿。
老爷爷唱曲儿猴娃娃听, 七八岁上就能抖两声。 新中国成立前及成立初,准格尔旗的教育事业非常落后。新中国成立前,准格尔旗仅有3所小学,共有学生50多人。新中国成立初的1950年,准格尔旗中小学在校学生仅有912人。 在教育事业十分落后的情况下,绝大多数农村牧区少年儿童不能入学,在七、八岁时便开始在田野地头干些放牛、捡柴、挖野菜等农活,十三、四岁时便与父母辈一起在田间、牧场从事农牧业劳动。青少年在常唱漫瀚调的长辈们的影响下,从小耳濡目染,自然而然地学会并喜欢唱漫瀚调,这就很容易使漫瀚调得以代代流传。 新中国成立后的50多年中,准格尔旗的教育事业得到了不断的、长足的发展。到1996年,准格尔旗各类学校已发展到244所,其中有师范学校1所,中学12所,小学231所,在校中小学生近4万人。适龄儿童入学率达100%,小学升学率达98%。在教育事业不断发展、国家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情况下,准格尔旗农村牧区绝大部分17岁以下青少年都在校学习。 由于漫瀚调是一种地方性的民族民间艺术,习惯性被人们当做下里巴人的东西,在当地中小学的音乐课程、艺术教育中没有涉及漫瀚调方面的内容。在校中小学生在音乐、艺术学习中,接触到的完全是正统的音乐知识,接触到的是近现代创作歌曲、校园歌曲、通俗歌曲。这些出生在准旗农村牧区的一代青少年,渐渐对漫瀚调有所疏远。加之当前准格尔旗农村牧区的青壮年大量进城打工,这就使得漫瀚调的承传有出现断层的趋势。教育事业的发展是必然的趋势,也是有利于国家和人民的好事,但对漫瀚调的生存和发展却有着一定的负面影响。 (四)漫瀚调演唱形式的变化对漫瀚调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农牧民自娱自乐的、无拘无束的即兴编词对唱漫瀚调,是漫瀚调最有特色、最生动活泼、最能激发创造性的演唱形式。 1982年以后,漫瀚调演唱渐渐登上了文艺舞台。20世纪90年代以来,准格尔旗以及邻近的东胜、达拉特旗等地区的专业、业余文艺团体的演出以及频频举办的歌手大奖赛中常有漫瀚调对唱节目。漫瀚调在文艺舞台上的演唱,绝大多数是由文艺工作者或歌手本人预先编好了歌词,由演员背会了歌词在台上演唱,而极少有歌手的即兴编词赛歌。这种事先编好歌词在舞台上的演唱虽然有助于在声乐方面提高漫瀚调的演唱水平,有助于扩大漫瀚调的影响,但缺少了即兴编词对歌的生动活泼和趣味性,显得呆板、枯燥。因此,要使漫瀚调保持自身的生机和活力,就不能丢弃即兴编词对歌的演唱形式,漫瀚调的生存和发展还不能完全依赖于文艺舞台。是民间的东西,就应该在民间生存,在民间发展。 (五)市场经济环境对漫瀚调生存与发展的影响 漫瀚调原本由农牧民自娱自乐而产生,没有功利性。几对男女老少歌手或一群歌手聚在一起对唱一夜,乐手为他们不知疲倦地伴奏一夜,大家谁也不挣谁的一分钱,主人还会无偿地提供茶水烟酒。尽管如此,大家依然乘兴而来,尽兴而去。笔者曾于20世纪80年代在准格尔旗沙圪堵、布尔陶亥、西黑岱等乡村多次参加过这样的演唱活动。由于没有功利性,漫瀚调的品格显得朴实而纯洁。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一部分进城打工的漫瀚调歌手把漫瀚调带到了城镇,也使漫瀚调走进了市场。鄂尔多斯东部地区的城镇里常有这样的现象,在饭馆、酒店里,在朋友聚餐的酒席上,主人有时请来漫瀚调歌手唱歌助兴,并付给歌手劳务费。歌手为了挣钱,有时会顺应在座个别人寻欢作乐的要求,唱出一些粗俗、庸俗甚至低级趣味的词句。这种演唱活动在一定程度上对漫瀚调的品格有所损害。 (六)农村牧区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对漫瀚调的影响 漫瀚调歌词是农牧民生活的真实反映。 新中国成立前及成立初期,准格尔旗农牧民物质生活水平很低,劳动方式原始落后。这一时期产生和流传的漫瀚调歌词真实地反映了当时农牧民的生活水平,如: 二饼子牛车七根衬, 这一回走了没远近。
灯瓜瓜点灯半炕炕明, 烧酒盅盅挖米不嫌哥哥穷。
三十里明沙二十里水, 因为眊你跑成个罗圈腿。
石头碾子石头磨, 哥哥要从你心里头过。 ……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准格尔旗与国内其他地区一样,经济发展速度很快,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现在,二饼子牛车、灯瓜瓜、石头碾子石头磨、茅庵房房等工具、生活用品、住所,在农村牧区已经不见了,而彩电、沙发、冰箱、摩托车、电话、手机等已成为农牧民的日常生活用品。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产劳动方式迅速改变的情况下,漫瀚调要反映现实生活,就必须及时地、迅速地产生出新的歌词。如果只唱些传统的、几十年前产生的歌词,就会显得陈旧、乏味。时代在飞快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在快速提高,要求漫瀚调与时俱进,否则,漫瀚调就会失去生命力。 综上所述,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近年来社会的迅速变化,地区经济、文化的快速发展,已对漫瀚调的生存和发展形成了很大的冲击,漫瀚调面临着弱化、退化、甚至流传断代的趋势。因此,特别需要采取一些措施着意保护漫瀚调这一优秀的民族民间艺术,并使之不断发展。 六、漫瀚调保护与发展的措施意见 漫瀚调是优秀的民歌歌种,也是鄂尔多斯地区珍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为使这一文化遗产在社会的发展和变革中不致弱化、退化、变异或失传,本人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以下一些保护与发展漫瀚调的具体措施。 (一)建立保护与发展漫瀚调的组织机构 漫瀚调既是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也是宝贵的地区文化资源,漫瀚调的保护与发展应该引起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漫瀚调的保护与发展特别需要通过政府行为来实现。 由地方文化部门牵头,会同地方教育、广播、民委、财政等部门,建立保护与发展漫瀚调的专门组织机构,确定具体的保护规划、措施,对漫瀚调进行有效的保护。由国家和地方财政给予一定的专项经费,以便实施漫瀚调保护工程。 (二)建立漫瀚调艺术资料库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的60多年中,准格尔旗以及鄂尔多斯地区先后涌现成千上万的优秀的漫瀚调歌手,这些歌手的音色、音质、演唱技巧、风格、韵味各不相同,各是各的味道,各有各的特色。即使一些音色、音质不太好、不是优秀歌手的农牧民演唱的漫瀚调也别有一番韵味。在许许多多的优秀歌手中,只有奇富林、朱俊兰、王金娥、奇俊文、王凤英、张在义等少数歌手留下了录音资料,而绝大部分优秀歌手没有留下录音资料。这些优秀歌手有的已经去世,如布尔陶亥的奇昆山等,有的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失去了年轻时期的美好声音。没有留下他们的音像资料是很遗憾的事情。如果当今的一些优秀歌手仍不能及时录制他们的音像资料,那将会是无法弥补的遗憾。上述奇富林等一些歌手虽然有一些录音资料,但这些录音零零散散地流散在民间,需要及时的收集和集中的收藏。 1983年以来,鄂尔多斯地区的张玉林(已去世)、何知文、柳谦、赵星、张发、郭振光等一些文化工作者分别进行了漫瀚调词曲的收集、整理、加工、研究工作。这些人分别掌握有一定的资料,各有一定的成果,但没有集中起来,需要通过一定的工作,把这些资料收集起来。 建立漫瀚调艺术资料库,广泛地、及时地、不断地收集漫瀚调词曲、歌手演唱录音和专家学者的研究成果,集漫瀚调之大成,对漫瀚调的保护、流传、研究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鄂尔多斯市文艺创作研究所目前已做出了建立漫瀚调艺术资料库的计划,准备首先采集鄂尔多斯地区百名优秀的漫瀚调歌手的演唱录音,并为每个歌手建立个人档案。 (三)建立漫瀚调自然保护区 漫瀚调产生、发展于蒙汉杂居、半农半牧、人口既不稠密,也不十分稀少的地方,这也是最适宜于漫瀚调生存和发展的环境。漫瀚调演唱原为农牧民在非功利状态下自觉自发、自娱自乐的文化娱乐活动,这种情形下进行的漫瀚调即兴对歌最为生动,最为有趣,也最富有创造力和生命力。在准格尔旗选择一些人口分布、自然环境适宜漫瀚调生存、群众有唱漫瀚调的传统和喜好的自然村落,划定为漫瀚调自然保护区,由地方政府、文化部门命名为漫瀚调艺术村,给予一定的经费资助和奖励、宣传鼓励,建立一些具体的保护机制和保护措施,使这些村落的漫瀚调演唱活动保持活跃的、纯朴的自然状况。在准格尔旗布尔陶亥乡、西营子乡、川掌乡等地区可以建立一些漫瀚调自然保护区。 (四)依靠农村牧区四级文化网络开展漫瀚调演唱活动 1995年以来,鄂尔多斯展开了大规模的农村牧区小康文化工程建设,经过近10年的建设,建立了以旗区文化单位为龙头、乡苏木镇文化站为枢纽、村(嘎查)文化室为辐射、农牧民家庭文化户为基点的农村牧区四级文化网络。准格尔旗也不例外,除旗直文化单位外,每个乡都有规格较高的文化站,所有的村都建有文化室,有1390多家农牧民家庭文化户。充分发挥农村牧区四级文化网络的互动作用,广泛开展日常性的、非营利性的漫瀚调演唱活动,是保护和发展漫瀚调的有效途径。文化户、文化室是开展漫瀚调演唱活动最为便捷的场所;文化站、文化馆可以定期或不定期地组织一些规模不等的漫瀚调演唱会、歌手比赛等活动。地方文化主管部门在四级文化网络的建设和管理中,对文化馆、站、室、户在漫瀚调演唱方面做出一定的规模和场次要求,以奖励的形式鼓励漫瀚调演唱活动。文化户、文化室所进行的漫瀚调演唱会自然形成即兴对歌的形式和场面。文化站、文化馆组织举办漫瀚调演唱活动时,也应尽可能地倡导即兴编词对歌,因为即兴编词对歌是漫瀚调最富有特色和最可贵的表现形式。 通过四级文化网络开展漫瀚调演唱活动应尽可能是非功利的、非商业性的活动,这样有利于漫瀚调保持其纯正、朴素的品格。在漫瀚调的发祥地准格尔旗尤其应该注重利用农村四级文化网络开展漫瀚调演唱活动。 (五)在当地中小学音乐课程以及艺术教育中增加介绍漫瀚调方面的内容 鉴于目前准格尔旗以及鄂尔多斯地区学龄儿童入学率、升学率都比较高,而在校学生对漫瀚调接触很少的情况,建议在准格尔旗地区的中小学音乐课程中增加一些关于漫瀚调的教学内容,让当地青少年学生对漫瀚调珍贵的艺术价值、社会价值有所认识,有所了解,培养他们对漫瀚调的兴趣,从而使漫瀚调通过年轻一代得以承传和发展。在校方缺乏这方面师资的情况下,可以邀请文化艺术界的专家、漫瀚调优秀歌手、乐手举办专题讲座。 准格尔旗教师进修学校在培养漫瀚调后继人才方面做出了可贵的努力,取得了成功的经验。准格尔旗教师进修学校在积极开展面向社会办学的过程中,于2001年首次开办了一个漫瀚调艺术班,中专性质,学制3年。学校从本旗应届小学毕业生中招收了56名漫瀚调艺术班学生,抽调、聘请专业文艺团体通晓漫瀚调的专业人员和民间优秀歌手授课。经过几年的教学,在学生中培养出了一批漫瀚调歌手、乐手,其中也产生了一些优秀的漫瀚调歌手。15岁的学生王慧萍在2003年参加全市歌手大赛演唱漫瀚调获一等奖,并参加了中央电视台举办的全国民歌大赛获得了优秀奖;18岁的歌手韩丽也在全市歌手大赛中演唱漫瀚调获得二等奖。同时,准格尔旗教师进修学校以漫瀚调艺术班的学生组成校园文艺队,到本旗其他一些中小学进行了教学展演,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使许多中小学生对漫瀚调这一民间艺术有了新的认识。建议地方政府继续支持教育单位开展类似的教学活动,以利于漫瀚调的传承。 (六)定期举办漫瀚调艺术节 准格尔旗于1996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中国民间艺术(漫瀚调)之乡”后,旗政府每三年举办一届漫瀚调艺术节。已经举办过的六届漫瀚调艺术节产生了广泛而良好的影响。由于漫瀚调艺术节由政府牵头举办、宣传文化部门具体承办,调集各乡镇的歌手汇聚一处进行漫瀚调演唱比赛,因而演唱活动规模大、参与群众多,不仅具有导向性,而且可以使各地众多漫瀚调歌手在一起赛歌,互相交流、互相学习、互相促进,对漫瀚调的传播和发展能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由于漫瀚调艺术节活动是一种非商业性的演唱活动,因而也宜于保持漫瀚调的纯朴品格。建议准格尔旗地方政府把漫瀚调艺术节持续地、更好地办下去。 在准格尔旗已经举办过的六届漫瀚调艺术节中,歌手比赛都是事先编好歌词在台上演唱,实际上只是歌手们在比赛音色、音质、演唱技巧,而欠缺即兴编词对歌的生动活泼和趣味性。因此建议在今后举办漫瀚调艺术节过程中,增加即兴编词对歌的形式,更充分地体现漫瀚调的特色和本色。 (七)加强鄂尔多斯、晋西北、陕北三地区间的民间文化艺术交流 漫瀚调由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为母体演变而来,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有2000多首之多,而目前被专家、学者认定演变为漫瀚调的曲目仅有五、六十首,而经常被群众演唱的仅有二、三十首,因此,漫瀚调仍有十分丰厚的生长基础和广阔的发展空间。漫瀚调由鄂尔多斯蒙古族短调民歌融入了晋西北、陕北民歌的一些旋法、润腔、歌词而形成,因此,加强鄂尔多斯地区与晋西北、陕北地区的民族民间文化交流,将会有助于漫瀚调的不断发展。加强地区间的民间文化交流,可由三地区文化部门发起组织,联合举办一些三地专家、学者、民间歌手、乐手参加的歌会、歌赛、民间艺术理论研讨会、访问演出等活动,达到地区间民族民间文化艺术交流的目的。 (八)在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中引导漫瀚调健康发展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有一部分漫瀚调歌手从事商业性的演唱活动,这是不可避免的现象。为使漫瀚调在市场经济环境中能够保持其纯正的品格,需要通过文化市场管理工作,对部分在歌厅、酒吧、餐馆等场所分散从事商业性的漫瀚调演唱活动的歌手进行有效的管理。可以通过举办歌手学习班、发放从业许可证、日常监督管理等方式,督促、引导漫瀚调歌手从事健康向上的漫瀚调演唱,抵制低级趣味的演唱,保持漫瀚调的良好品格。 通过广泛调查和深入研究,我们得出以下调研结论: 漫瀚调是蒙、汉两个民族民间音乐文化交流融合而生成的优秀民歌歌种,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地区特色,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促进民族团结的社会价值,是鄂尔多斯地区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新中国成立后,漫瀚调经历了时而旺盛,时而萎靡的几个不同的成长阶段,总体上处于不断发展的态势。近年来,社会飞速发展,漫瀚调的生存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对漫瀚调的生存和发展有很大的冲击和影响,使漫瀚调存在着萎靡、退化、甚至传承困难的趋势。为保护和发展漫瀚调这一宝贵的民族民间文化遗产,应采取以下几方面的措施: 1.建立保护和发展鄂尔多斯漫瀚调的专门组织机构; 2.建立漫瀚调艺术资料库; 3.建立漫瀚调自然保护区; 4.通过当地四级文化网络广泛开展群众性的漫瀚调演唱活动; 5.在当地中小学课程以及艺术教育中增加介绍漫瀚调方面的内容; 6.坚持定期举办漫瀚调艺术节; 7.加强鄂尔多斯、晋西北、陕北三地区间的民间文化艺术交流; 8.在地区文化市场管理工作中引导漫瀚调健康发展。
七、附:漫瀚调选曲十六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