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放大视角 观察农牧业经济发展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7年第 作者: 何石曾 蒋玉明 人气: 发布时间:2017-08-07
摘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鄂尔多斯市的农牧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粮食总产量、牲畜存栏数稳定增长,新农村建设实施十个全覆盖,为今后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
  进入新世纪以来,鄂尔多斯市的农牧产业有了长足的进步,粮食总产量、牲畜存栏数稳定增长,新农村建设实施十个全覆盖,为今后农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按市统计局2015年发布的数字,农牧区人口占全市总人口26.8%,一产值占经济总量2.34%,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9∶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大,究其根本原因是劳动生产率差距大。劳动生产率高低,决定于产业的先进与落后。谈论农牧业,到什么时候也离不开农业增值、农民增收的话题,所以农牧产业的创新升级,直接关系到“十三五”期末实现全面小康社会,是不可回避的问题。   就鄂尔多斯自然、社会而言,提升农牧业经济的优势条件,突出的是土地与人口的关系。2015年,全市在册人口204.5万人,人均占有国土面积63.8亩,农耕地面积617万亩,农村人均11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3.5倍。常言道:农业一靠政策,二靠科技。改革开放初期,农户联产承包责任制所释放的能量,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问题,农民是最大的受益者。政策撬动的作用是无限的,而且调动空间非常大。再说科技,鄂尔多斯主要农业区分布在沿黄河一带,根据实地调查,沿河农区主产品玉米亩产750-800公斤,小麦亩产350-400公斤,是一个不低的单产水平,用常规农业科技,再提高已经很难,亩产能已达到或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但劳动生产率只有先进地区的40%左右,其主要原因是产品单一,产业链短缺,没有达到“化”的程度,现实中农产品价格“剪刀差”不但没有减少,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加大。所以农牧业经济的提升,还是要靠政策、科技,其力度加大,甚至有举一反三的效果。要打破农牧业即种养业的思维模式,放大视角,观察、讨论农牧业经济,将会眼前一亮。总之,农牧业要走生态大循环的思路,实现农牧业增效,生态环境改善,社会发展共享,前景十分可观。   一、根据鄂尔多斯的自然地理特点,生态建设受到历届领导层的高度重视,到本世纪初由生态治理进展到生态开发,是从实践上升到理论的创新,走向生态经济新常态。这个漫长的过程来之不易。20世纪60年代的“种树、种草、建设基本农田”,这是老盟委书记暴彦巴图提出的生态建设思路的雏形。70年代末的“三种五小”(种树、种草、种柠条,小水利、小流域治理、小经济林、小草库伦、小农机具),这是改革开放期初为适应农牧户生产责任制的生态建设模式。进入80年代,提出“植被建设是最大的基本建设”,把植被建设摆到全社会的任务。90年代出台的“生态建设是最大的基本建设”,从植被到生态,是认识论的又一次质的飞跃。   20世纪80年代,鄂尔多斯第一座以沙柳为原料的刨花板厂在东胜漫赖诞生,逐步发展到中密度板材,沙柳造纸,生物质发电,沙棘、杏仁露产品形成规模产业,从研发到创造品牌,已经走上全国市场。据实地调查,目前已建成的林(沙)产业的企业,普遍存在原料不足产能的问题,有相当数量的原料(杏核、沙棘果)需从外地采购,企业效益受到制约。鄂尔多斯特定的自然环境,决定了特定的植物群落,境内的两大沙漠(地)和丘陵沟壑区的面积占全市总面积的67%,经过数十年的努力,面貌虽有改观,但将现存的环境问题,全面治理好,仍然是山高路远。实践证明,沙柳、沙棘、柠条、山杏等植物在不同的地貌地理环境,具有绿化环境、改善生态的独到之处,又能使群众发财致富。采取政策驱动,实行土地流转,落实土地(退耕还林)承包责任制,本着自愿原则,把荒山、荒沙、荒沟承包给农户,也可以把生态建设绿化用地,承包给农户完成,推行谁种植、谁管护、谁受益、长期不变的制度,激励农牧民或有实力的企业家参与承包。建立起定位(划定区域范围)、定向(规定种植内容)、不准改变用途的监管机制。根据暖水乡实地调查,一亩沙棘可产鲜果200-300公斤,产地收购价1.4元/公斤,一亩地年产值约300元,如果一个农户经营沙棘300亩,年收入可上9万元,而且一次种植多年收益,无需什么成本开支。伊金霍洛旗纳林希里的沙柳,三年平茬一次,亩产干柳条1500公斤,目前收购价300元/吨,亩年均效益100元,一个农牧户种植经管沙柳500亩,年可收入5万元。准格尔旗丘陵山区种植杏树较多,一亩杏树产杏核约60公斤,当地收购价6元/公斤,亩效益360,每户农民种杏树200亩,年收入7.2万元。高原杏仁露公司2008年实施百万亩山杏基地建设,涉及7个乡镇,可带动3.5万个农户受益,公司与退耕还林农户签订种植合同,公司以保护价收购,形成一条龙产业链。公司董事长刘战先说:“目前本地区杏树密度松散,管理粗放,如果能从推广实用技术方面加以指导,提高亩产量的空间还很大”。   当前农民进城变市民的话题讨论很热烈,关键有三个难题不好解决,一是就业,二是收入来源,三是居住。特别是偏远山区,贫困落后(文化低)区的农民更有困难。给以鱼不如给予渔,按上述林沙产业的发展思路,政策引导,走出困境,就地消化,既发挥农民自身优势,又解决土地变绿。   二、以粮食生产为主的沿黄河农业综合开发区,到目前玉米、小麦的产量已经不低,按现行的实用农业科技水平衡量,再上升的空间不大,而且成本会继续加大。以土地为生的农民,通过产业结构调整,转移一部分人口到其他产业,但多数农户仍然离不开种地。根据对杭、达、准旗沿河农民的调查,目前农户所经营的耕地面积,基本上维持在包产到户时的地亩,通过土地开发,虽然有所增加,多数农户拥有耕地30-50亩,能上百亩的为数不多。以种植玉米为例,平均亩产750公斤,毛收入约1200元(2015年玉米市场价0.8元/斤),除去生产成本(4∶6),亩纯收入约600元,所以农民说种粮不合算,除去农产品物价比较低的原因,经营规模小,成本高,落后的传统种植方式等,是影响收入的诸多因素。应从政策驱动扩大规模经营,深化科技创新,降低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农民才能走上共同富裕。 1.根据2015年11月2日党中央、国务院两办印发的《深化农村改革综合实施方案》,“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户将土地经营权转偿配置给有经营意愿和经营能力的主体,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土地确权使农民的承包地有经营权证,可以抵押贷款或有偿出租,激活土地流转,农业实现规模经营就能搞好。达旗展旦召镇黄木独村农民李挨树,现经营耕地410亩,2015年种玉米280亩,葵花130亩,养羊900只,当年玉米虽然销售不畅,用于转化养殖,年纯收入仍保留到20万元以上。准旗十二连城乡董三尧村农民王二后生,全家5口人,包产到户时分得承包地40亩,自己开发滩地130亩,2015年种玉米130亩,葵花40亩,养羊120只,全年纯收入15万元。据测算,农户经营耕地面积达到200亩,按现行市价计算,户年收益约12万元。这样,就有了对土地投入的资本,能更新先进的农机具,提高抗风险(市场浮动,自然灾害)的能力,为进一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扩大再生产注入了活力。 沿黄河农业综合开发区,经过一、二期土地开发,至今仍有较大潜力可挖。据准旗十二连城乡苏家湾村农民贾二银反映,该村辖区内有滩地3000多亩,现在已经利用的约1000亩,还有2000多亩荒地,完全可以建设成农耕地,得以利用。根据李挨树、王二后生两个农户,通过荒滩土地开发,增加耕地有效面积的典型,说明鼓励有能力的农民,进行土地开发,使一部分农户走上规模经营的道路,是可行的。建议组织有关部门,进行沿河荒滩地的普查工作,做好土地综合利用规划,制定相关政策,提出实施方案,让一部分有意向经营的农民,有序的扩大规模经营。在沿河农业区建立土地流转模式试验示范区,取得经验,全面推广。 2.规模经营靠传统耕作模式是行不通的,劳动力、农时(无霜期只有130多天)、模式化种植都无法适应。必须向集约化、机械化迈进,集约化才能解决好模式化,机械化保证劳动效率,不违农时完成春种、夏管、秋收的全部作业。扶持培养农机专业户和农机专业合作社,为种粮大户提供社会化服务,把国家用于农机补贴款项捆起来,帮助农机专业户(社)购置大型农机具。 3.针对目前传统农业的老做法,深化农业科技改革。目前农业生产成本攀高,主要原因是化肥施用超标,农田灌溉用水过量,井灌区地下水过度下降、耗电耗油,不适当使用农膜,造成白色污染。怎样降低成本,提高效益,离不开科技进步、科技支撑。首先,要从施肥、灌溉、改良土壤三个基础问题入手,沿河平原区土壤为河流沉积土,老百姓称“五花土”,是沉积过程形成的状态,为宜农土类。其缺点是容易板结,通气渗水性较差。多年来,因浅耕、浅浇、施用化肥不当等原因,加重了土壤理化性状的逆向变异,这个问题应从科技创新得以解决,不然目前所推行的良种、测土施肥、地膜覆盖等都是皮毛。减少化肥施用量,节水节能灌溉,必须疏松加厚耕作层。增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能力,是一项成功的科技成果。这项技术的难点,是缺少大型农机具。黑龙江农垦系统,采取秸秆还田,深翻到45公分,恢复提高土壤肥力,蓄养水分效果十分明显,而且降低了成本。 三、畜牧业是鄂尔多斯的优势产业,农区畜牧业潜力很大,目前存在的问题,一是畜种繁杂,缺乏当家畜种品种。二是饲养分散,防疫有难度,难以形成集聚效应。三是饲料单一,严重缺少植物蛋白质的供养。发展农区畜牧业,解决好优质饲料源是重中之重,特别是豆科蛋白质。根据《鄂尔多斯自然资源与环境研究》介绍,鄂尔多斯豆料饲用植物有62种,其中含粗蛋白质在20%以上的就有13种,历史上农牧民有人工种植苜蓿、草木樨、柠条、紫穗槐的习惯,豆科灌木杨柴、花棒,也进入人工种植序列。所以鄂尔多斯开发豆科牧草从土地、物种到市场需求都有很大的潜力。随着城市化的进程,农村退耕、弃耕的旱坡地、梯田,会越来越多,利用闲置的农耕地种植豆科牧草,其好处,一是土地得到充分利用。二是多年受益,绿化荒地。三是减少饲料用粮,降低成本。四是豆科植物的根瘤,可肥沃土壤,起到改良土壤的作用。 在农村现行的土地权属不变的制度框架内,可以把已经弃耕、退耕、退牧的土地,承包给农户,专门种植豆科牧草,不准他用。生态建设区、飞播区,应该加大豆科灌木、草的成分,按年限分片平茬采伐的任务,承包给养殖户,可以克服飞播生态区因灌木平茬不及时,而造成自然死亡的现象。用土地置换豆科蛋白质饲料,既是农区的优势,也是让土地变绿的长效之举,实现退耕还牧还林的始终。 集中解决好优良畜种问题,集中防疫问题,扶持发展养殖大户是方向。准格尔旗薛家湾镇红台子村王军义,是准旗老科协科技帮扶的养殖大户,年饲养绒山羊1200只,存栏良种母猪200头,公猪10头,年产仔猪4000头,肉猪200多头,牧业年度纯收入90多万元。养殖大户王军义成功的经验,一是拥有完善的舍施5000平方米,卫生防疫措施到位。二是畜种优良,所产的仔猪、种公羊是当地农户的抢手货。三是充分利用当地的饲料源,自制标准配方饲料。四是建设良好的养殖区环境,利用区边空地种植苜蓿150亩,有2处蓄粪池,无偿为周边农民提供有机肥料。达旗王爱召镇风水梁獭兔养殖区,是民营企业家赵永亮开发建成的新兴产业园区,利用当地盛产的沙柳为主料,加工成配方兔饲料,年饲养皮肉兼用的獭兔逾460万只,解决当地农民转产就业数千人。 提倡发展养殖大户(社),不等于否认农户分散养殖的传统,利用农副产品转化增值,积攒有机肥,还是有利的。其中提供优良的畜种,提高科技含量,提供社会化服务是关键。 四、发展特色产业。鄂尔多斯由于地形、地貌的多样性,形成了许多独特的岛状生态小区,为发展特色产业创造了条件。杭锦旗独贵塔拉镇沙海食用菌基地,采取公司加农户的经营模式,建成占地500亩智能化食用菌加工中心,利用当地农作物下脚料玉米芯、麦麸等原料,生产绿色食品金针菇、香菇、平菇、姬菇等,基地提供菌种、技术培训、包装销售,形成一条龙服务,带动1000个农户发展食用菌产业,培养产菇专业户50个,户年收入6万元,做到既不离乡又能致富。达旗大树湾东海星村,利用黄河水养殖黄河鲤鱼而闻名,已有127个农户,建成1600亩鱼池,据测算一亩鱼池的产值是一亩种粮地的10倍。乌审旗无定河镇,利用当地小气候好的特点,发展葡萄种植,2015年全市第一家葡萄酒小批量生产获得成功,评审结果,品味上乘,前景看好。东胜区九成功生态园区,距离东胜市区15公里,村民建大棚种草莓,获得旅游业与农家乐双丰收,春暖花开时,该村四社的村民,热情的把游客们引进自家的草莓大棚,而游客们开始了采摘之旅,增加了旅游收入富了村民。东胜区泊江海子镇折家梁村五谷丰合作社的几户社员,饲养山野鸡获得成功,有引进的七彩鸡,当地的雉鸡、斑翅等,社员告诉我们说:“野鸡怕人,怕惊动,爱吃有壳的五谷杂粮和草籽”。这正是我们地方的特别之处,偏僻山区,人少又安静,又有种杂粮和草的条件,把种养结合起来,效果一定不错。 五、对发展设施农业的一些看法。设施农业包括塑料大棚、阳光温室、智能温室,是新兴农业发展起来的一种反季节生产手段。鄂尔多斯的设施农业多数是政府资助、农民出地建设起来的,以种植蔬菜为主,我们在调查中发现有许多大棚温室在闲置着,就是用起来的效益也不高。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用种露天地的手法来经营温室大棚显然是行不通。调查中发现,就是管理较好的大棚,单位效益也不足山东寿光的二分之一。差距在技术含量上。二是经营大棚的业主,不是雇人种植,就是把大棚转包给外来人经营,自己当甩手掌柜,有效益也是他人的嫁衣。我们在寿光调研,发现所有大棚都是农民自己管理,有夫妻俩人经营三个大棚(约3.6亩地),不雇人,移栽农忙时,与当地农民变工解决,所以劳动成本低,效益就上去了。三是产销不对接,多数是自产自销,有组织化销售的约12%。由于生产成本高,技术不过关,只能生产常规的蔬菜品种,抢占市场能力差,等你上市时,外地的蔬菜大量拥进市场,当地的畅销品变成滞销品,竞争不过外来货。所以形成停停做做,或者干脆放弃了事。根据《内蒙古农业科技》刊登的调查报告,“鄂尔多斯市设施农业发展现状及对策,2014年,全市拥有设施农业面积3835公顷,实际利用面积1056公顷。”利用率不足三分之一。《市农牧业加速转变发展方式》(鄂尔多斯报2016年2月17日)提出:“2016年新增大棚5000栋。”如果以上提出三方面的问题未能解决好,与其这样,倒不如把新建大棚的资金,用在提高科技含量上,用在提供社会化服务上。我们实事求是的分析一下,目前设施农业不景气的原因,一是蔬菜种类品种单一,青椒、柿子、黄瓜、豆角老一套,缺乏新颖感,千篇一律,要上市一齐上,自己在打价格仗。二是反季节生产、上市乏力,没有起到设施农业应有的作用,没有突显保护地产品错季错峰的优势,所以价格低。三是社会化服务差,外地都有蔬菜批发市场,专业户把菜送到批发市场就行,而且定时定价,专业户只管把菜种好,不愁营销。社会化服务差还表现在农需生产资料的供应上,包括种子、农药、专用肥料、农膜等,靠专业户自己采购,质量、时间都无保证。四是专业技术队伍力量不足,一个旗区能为农户保护地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只有二、三个,管辖这么大的范围,很难做到跟踪服务。   作者:鄂尔多斯市老科协老科技工作者,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责任编辑: 何石曾 蒋玉明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