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之初的1951年,我从内地支边来到内蒙古。不久分配到当时称之为伊克昭盟的东胜县工作,至今在东胜整整工作、生活了60年,可谓“老东胜”了。前不久,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组织部分专家到东胜区考察“结构转型、创新强市”、“城乡统筹、集约发展”战略思想的实践成果。我有幸参与其中。经过两天的参观考察,所见所闻用一句话来概括,即老东胜人竟不认识今天的东胜了。何以见得?请看交通、生态环境的变化。 交通便捷,四通八达。上世纪40年代末建国初期至70年代初20年,东胜旧城核心区以伊盟行政公署大楼为中心的东西、南北两条大街,仍然是沙石轧实的土路,路两边为排水的明沟。偶尔有汽车穿行且尘土飞扬,雨天却泥泞难行。直到1971年才在旧城区的几条主要街道铺设沥青路。这是东胜有史以来第一条柏油马路。今天,东胜的交通且不说扩大了几倍的城区均为宽阔亮丽的黑色路面,就连过去称之为城郊的农村,诸如东至特拉壕、南至布尔都梁、西至罕台庙、北至添漫梁,双向四车道、六车道高等级公路像蛛网一样向周边延伸。我坐在大巴车内举目瞭望,过去熟悉的一个个村庄、农户不见了,顿时,竟不知道行驶在何方。询问随行的工作人员,才知道原来这是格舍壕,那是宋家渠。以东胜经济开发区为例,该开发区是自治区政府于2003年批准成立的区级开发区,是按照“拉大、补欠、崛起”的发展思路,以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经营、规范化管理的模式,集全东胜区之力重点打造的城市核心区。开发区东、北至包神铁路,西临罕台镇,南至吉劳庆川,规划面积85平方公里。目前,开发区内已建成鄂托克西街、迎宾路等主次干道31条、总长超过50公里,公铁立交4号、5号桥已建成通车,包茂1号、2号桥等四座景观大桥建设进展顺利。109、210国道在东胜城区交汇,包茂、东苏高速贯穿其中,包西、包神铁路、包府公路沿城而过,东乌铁路正在兴建,公铁交通干道与全国公铁路网相连通。当今东胜的交通由此可见一斑。 绿地映蓝天,生态大改观。据史料记载,四百多年前的明朝末年,鄂尔多斯地区生态环境非常秀美。东胜神山、特拉壕一带森林茂密,油松遍野;羊场壕水草丰美,适宜放牧,“羊场壕”因此而得名。之后,鄂尔多斯正经历第四次寒冷期,再加上移民开荒,战乱频仍等人为破坏,鄂尔多斯生态环境急剧恶化。到新中国成立前夕的20世纪40年代末,鄂尔多斯植被覆盖率降至18%,森林覆盖率仅为0.6%,我刚到东胜时,东胜土城内外除少量零星树木外,仅有三棵大树。一棵大杨树在土城东门外原盟一中西南墙角;一棵大榆树在原伊盟公署后院机关食堂前;一棵大柳树在土城南门外刑场土台后,即现在的再就业市场。我们内地来的青年干部戏称东胜为“三棵树东胜”。当年土城外比较密集的林木有两处。一处是土城北门外原卫校西墙向北有一片杨树林;另一处是土城东门外至盟气象局土路两侧有两行柳树林。现在所称“林荫路”由此而来。可见当年东胜的林木是多么稀缺。如今的东胜,放眼望去满目绿色,城区森林覆盖率达到33%,植被覆盖度达到87%。具体说有四个绿化亮点:第一个亮点是赛台吉片区改造工程中新建的5000亩森林公园。该公园2008年开始建设,是东胜生态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已完成80%的绿化种植任务,共种植常绿树、落叶树和绿篱等45万株,绿化滴灌工程已完工。不久全部建成后必将起到城市“生态绿肺”的作用;第二个亮点是经济开发区已建成东胜公园、西山公园、青铜文化广场、鹿苑广场4处大型公共绿地,建成鄂西街绿化带、迎宾路绿化带等道路绿化带10多处,累计新增绿地面积超过100万平方米;第三个亮点是在这个开发区内的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生态游乐统筹发展”为设计理念的动物园、植物园、游乐园的“三园”生态建设。植物园以区域内原有林地为基础,倾力打造植物科普和植物景观为主,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结合,观赏性与知识性、游乐性为一体的科普基地和综合活动空间。总占地面积5平方公里。目前,各种树木相继落地,茂密葱茏,生机盎然。第四个亮点是昆都伦川、吉劳庆川大型生态景观工程。该工程利用天然冲击河道,将人工生态景观与城市雨洪功能有机结合,建设集自然观光、生态保护、娱乐游玩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综合生态试验区域,实现滨河景观在水土保持、绿色恢复中的重要生态作用。昆都伦川全长15公里,新区境内6公里,宽约200米。这两条川的生态景观工程最终将营造“水清、岸绿、景美、流畅”的人居环境。 今天的东胜非昔日可比,五年十年后会更加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