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学研究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买 豆 腐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鄂学专刊第99期 作者:乔布英 人气: 发布时间:2011-09-29
摘要:中午一点多了,我提着二斤多豆腐回到了家。妻子看着我说:你看看几点了,怎么就买这么一点儿豆腐?我说了买豆腐的经过情况,妻子不由得扑哧笑了起来。 这是1970年左右一年过大年前的事,具体记不清是哪一年了。那时的副食品和其他商品一样,都是凭票、凭证、

        中午一点多了,我提着二斤多豆腐回到了家。妻子看着我说:“你看看几点了,怎么就买这么一点儿豆腐?”我说了买豆腐的经过情况,妻子不由得“扑哧”笑了起来。

        这是1970年左右一年过大年前的事,具体记不清是哪一年了。那时的副食品和其他商品一样,都是凭票、凭证、凭本供应,买什么都得拿上票、证、本排队购买。那天早上6点多钟,我带着4张豆腐票去买豆腐。当时东胜只有副食品加工厂(现在的“鑫鑫大快活”北边)一个地方卖豆腐,我去时已经有三四十人排上队了。大概八点来钟才开始做豆腐,而且做得又慢又少,出一锅得40来分钟,卖不了几个人的就没了,只好再等。队排的越来越长,弯弯曲曲像蟒蛇一样,一直排到马路边上。快12点钟了,又出了一锅豆腐,好不容易轮到了我,但只称了二斤多就没了,只好提着豆腐再等。我早晨没吃东西,肚子饿得一阵一阵咕咕直叫。饿的实在支不住了,就拿出刚买的还带点儿热气的豆腐吃了起来;一边等一边吃,不知不觉吃了大概一斤多。到12点半多又出了一锅,第一个就给我补称了不足的豆腐。待我步走回到家里,就遇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记得1960年到1973年左右,所有商品都是凭本凭证凭票控量、限量、定量供应。比如粮食,市民、干部每人每月13~14公斤(大中学生17公斤左右),主要是玉米面等粗粮,逢年过节才给供极少的几斤白面大米。1960年左右,定量的粮食有时也保证不了,出现了代食品,主要是玉米棒、玉米杆、谷根、菜叶菜根、棉蓬籽、灯香、蒿籽、野菜等,吃得不少人浮肿或是便不出来。但比解放前要强百倍。据资料记载,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东胜遭灾,833户外出逃荒,159人活活饿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3平米。当时流传着“前吊羊皮后吊毡,茅庵房房破门板,棉蓬糊糊苦菜汤,年复一年债如山。”

        六、七十年代,副食品烟酒糖茶肉蛋奶菜等都是定量供应。比如肉,每人每月只凭票供几两,而且平时很少能买到。记得1972和1973年,我经常出差,一去北京就买点猪肉回来。当时北京的肉铺对外地人还有点儿照顾,凭出差介绍信排一次队给卖2斤猪肉;买过后接着排队,还可再给卖2斤。有一次,我连续排了4次队,买了8斤猪肉带回东胜,我们和岳父母家好好吃了几顿。

        看看现在,买豆腐哪用你去排队?一出门,卖豆腐的大店小铺到处都是。豆腐的种类也很多,本地豆腐、榆林豆腐、日本豆腐,现豆腐、冻豆腐,凉的热的,豆腐皮、豆腐干、豆腐脑、豆浆,应有尽有。我是很爱吃豆腐的人,有时正做饭时想吃豆腐了,出去几分钟就能买回下锅。买肉也是一样。牛羊猪鸡鸭鱼,甚至驴狗骆驼肉,啥肉都有,肥、瘦、五花,现杀的、风干的,生的熟的,由你挑选。当年凭票排队购买东西的情景像是神话故事,将永远不再复返了。

 

 

 

责任编辑:乔布英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