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学研究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殷玉珍:征服沙漠的女人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2年第 作者:苏伟光 周晶宇 王雅 人气: 发布时间:2012-06-28
摘要:2010年11月1日,从韩国领取2010年水环境大奖盖娅(GAIA)奖一等奖的殷玉珍风尘仆仆地回到了鄂尔多斯。虽然掩饰不住一脸的疲劳,还是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殷玉珍虽穿着时尚,但举手投足间依然透露出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本色,连声音也充满了质朴,敬意与感动让人油

        2010年11月1日,从韩国领取2010年水环境大奖“盖娅(GAIA)奖”一等奖的殷玉珍风尘仆仆地回到了鄂尔多斯。虽然掩饰不住一脸的疲劳,还是接受了记者的采访。殷玉珍虽穿着时尚,但举手投足间依然透露出一个普通劳动者的本色,连声音也充满了质朴,敬意与感动让人油然而生。

        殷玉珍是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河南乡农民。24年来在荒无人烟的毛乌素沙地深处植树7万亩的事迹,感动了当地,感动了内蒙古,感动了中国,感动了世界。

        24年,她让不毛之地变成绿洲,她让沙漠披上绿茵。她是世界的治沙典范,是中国的骄傲。她以中国治沙女英雄的身份参加了10月27日开幕的韩国妇女与防治荒漠化国际会议,她成为2010年水环境大奖“盖娅(GAIA)奖”获得者,并获得2万美元的奖金。

        殷玉珍回忆起二十多年来那一幕幕艰难的植树历程,唏嘘不已。

出 嫁

        1965年,殷玉珍出生于陕西省靖边县东坑乡伊当湾村,村子大,人也多。陕北治沙早,沙漠在那里停住了脚,村里村外,满眼是绿色的树。

        父亲放羊时和临界内蒙古的一位放羊老汉相识,两人话语投缘,私自做主,撮合成孩子的婚事。

        1985年,殷玉珍二十岁,怀着少女五彩斑斓的梦想,遵从父命,从陕西嫁到内蒙古乌审旗河南乡尔林川村一个叫井背塘的地方。丈夫白万祥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新婚的殷玉珍连红棉袄也没穿,没有迎亲乐队的吹吹打打,更没有轿子,一路步走着来到尔林川村背井塘。即使在今天,殷玉珍对新婚没有穿上红棉袄也感到遗憾。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殷玉珍没有新婚的欣喜与激动,只有满腹的委屈与辛酸。到了新婚之家,殷玉珍心凉了:这哪是家呀!一个不足5平方米的地窨子,露出地面不超过一米,地下挖了也不足一米,抬头就顶住顶棚。

        殷玉珍大哭,父亲啊父亲,你把女儿嫁到了甚地方啊?

       “就为你的一句诺言,把女儿往火坑里送。”

        殷玉珍说什么也不愿意呆下去,带上包裹出了门,望着茫茫黄沙却不知道往那里去。

        回娘家?不行,弟弟刚结婚,回家不是给弟媳妇作“样子”吗?

        四处流浪?名声不好,别人以为跟上野男人跑了。

        寻死?放不下父母兄弟姐妹。

        殷玉珍在前面走,丈夫在后面跟。

        丈夫穷,穷就理亏,不敢拉,也不敢劝,不远不近跟着,边走边拍着胸脯号啕大哭。

        殷玉珍心软了,她这一走,谁还会嫁给他?他就得打一辈子光棍。再说让一辈子把名誉看的无比珍贵的父亲知道了还不活活气死。

        “嫁鸡随鸡,嫁狗随狗,嫁块土疙瘩撩着走。”想到父亲的教训,殷玉珍站住了,与丈夫白万祥抱头痛哭。

        命运把他们捆绑在一起了,他们注定要相扶相依一条道跑到天黑。

植 树

        婚后不久,殷玉珍和丈夫开始种树治沙。

        种树为什么?绿化山川,改善生态?

        当时的殷玉珍没想那么多。只有一种质朴的想法,门前屋后种上树,像个人住的地方,就像家里种了一片花,看着心宽。

        她用家里仅有的一只羊换回600株小树苗,没日没夜地栽树,没日没夜地看护。饭顾不上吃,觉顾不上睡。也许是殷玉珍的精神感动了上苍,就像移山的愚公感动上帝让夸娥氏二子搬走大山一样,在风沙肆虐的沙漠里,小树苗有不少竟然发了芽。殷玉珍的高兴劲决不亚于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

        多少泪水!多少汗水!

        她看见了成果!看见了希望!

        殷玉珍的干劲更足了。

        种树投入大、周期长、见效慢。向漫无边际的沙漠投钱,像打水漂一样连影子都见不到。对此,殷玉珍比谁都清楚。可她认准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为筹集资金,夫妻俩起早贪晚地养猪、喂羊、种庄稼,除维持基本生活之需,其余全部投入到买苗条、买籽种之中。

        早上天不亮,两口子带上窝窝和一大塑料桶水上了沙丘,趁凉快抓紧抢栽。中午的太阳像火球一样,晒得人脸红肩肿。殷玉珍的双脚被沙子烫出了水泡,穿上鞋磨得疼,不穿鞋烙得疼,没办法只好用塑料薄膜包住脚干活儿。中午吃东西想找处背风的地方都难,有时刚熬好米汤没等喝,一阵风过来吹翻了锅。树坑挖了一个又一个,栽上树还要重新填埋,看似简单,可夫妻俩一年要用坏十余把铁锹,每人穿烂几双鞋。(说到这里,殷玉珍惋惜地说,怕人嫌穷,把磨得只剩下裤裤的铁锹和烂得不能再烂的衣服都扔了,如果留下了就更有意义了。)

        自从把姑娘嫁到沙窝子里,父亲就放心不下。老人从东坑来看望殷玉珍,住了两天连顿正经饭也没吃上,他气得直埋怨:“这家人早上四五点起床,晚上十二点收工,一天到晚忙活,就是猪吃饱了也有个睡觉的时候,鬼来了也得给喝上一杯水呀。”

        父亲为她发愁,也为自己把女儿嫁在穷困的荒漠里内疚,不久后病故。讲到这里,殷玉珍伤感不已。

        白万祥从十几里外的乡苗圃联系好5万株苗条,可如何运进来,让他们犯难了。殷玉珍凌晨3点起来,赶着三头牛,摸黑赶到苗圃,驮好苗条便往回返。路上遇到狂风,沙子打得人无法睁眼,鼻子、耳朵、嘴里满是沙子。翻过一座座峰,爬过一个个坡,饥饿加上干渴使她每迈一步都很吃力,没办法只好拽着牛尾巴前行。大风像故意考验她的意志似的,一次次地把苗条从牛背上吹下来,她得使尽平生力气重新抱上去,回到家时她已经累得动弹不得了。5万棵苗条她连驮带背地运了十几天,有时实在走不动了,就把苗木放在半路,回家吃过饭再去背。

        殷玉珍刚评上劳模时,回家第一件事就是把奖牌挂在她家骡子的头上,一边抚摸一边说:“我是劳模,你也是劳模啊!”

        有一年秋天,夫妻俩忙着栽树,突然狂风骤起,天昏地暗,沙尘暴席卷而来,两人急忙扔下活往家跑,白万祥握着铁锹走在前面,殷玉珍拉着锹把紧跟在后。他们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前挪,家的方位已无法辨清,多亏听到自家狗的惊叫,才寻着声音摸回家。那一次,大风足足刮了一天一夜,许多小树被连根拔起,夫妻俩一年的心血被刮得无影无踪。

        情急之下殷玉珍病倒了,几天爬不起来。她躺在炕上问自己,就这样算了吗?一向不服输的她最后还是坚强地爬了起来,她擦干泪水,咬咬牙迈出了家门。

        黄沙静静地铺盖着山野,早已失去了往日的淫威,坡梁上还吹出了美丽的波纹。殷玉珍扒开沙土,抽出一棵半埋着的小树苗,沉思了好久,仔细分析着失败的原因。夫妻俩恍然明白了,要让树活下来,必须先挡住风。

        他们找来沙柳、葵花杆等柴草,扎下沙障,挡住风,定住流沙,层层设防,栽一片,巩固一片,逐步蚕食,造林成活率大大提高。

        殷玉珍战胜了毛乌素沙漠的风沙。

        殷玉珍与沙漠斗了多年,比那些专家还有经验,不仅摸清了它的脾气,而且还懂得了治沙先用沙的道理。他们根据土壤条件和沙丘的方位,确定哪些地方适合种乔木,哪些地方适合种灌木。需要种灌木时,他们先赶来羊群,在松软的沙地上踩出密密麻麻的蹄印,然后撒上柠条、紫穗槐、羊柴、沙打旺等植物种子,再重新“请回”羊群走上一遭,这样用不了多久,小苗便会破土而出了。

        每一棵树都是殷玉珍的孩子。她经常走进林子,看看这一棵,摸摸那一棵,看见小树长得旺时,心里就特别高兴,哪棵枯了,她会难过好几天。

        对殷玉珍一家来说,每一寸光阴都是用汗水和心血送走的。那座住了八年的地窨子实在住不下去时,夫妻俩决定盖一座宽敞明亮的砖房。他们用牛从10公里外向沙漠里驮砖,整整三个冬天,顶风冒雪,忍饥挨冻,不知跑了多少路;碾米用的石磨是白万祥背进来的,两片磨盘他背了两天;缸也是背进来的,家里所有的用具几乎都有一段肩背驴驮的历史。井背塘太需要一条通向外界的路了!

        忙过植树季节,殷玉珍雇来推土机和十几名帮工,浩浩荡荡地开进大漠。听到信儿的人直摇头,认为沙漠根本不可能修出路来。推土机艰难地从一个沙丘拱向另一个沙丘,民工们挥锹刨铲,平整填埋,一段一段地推进。他们带着干粮和水,中午吃在工地,沙子伴着干饼子,胡乱吃几口再干。经过半个月的鏖战,一条简易路打通了。路虽弯弯曲曲,但从中也似乎让人看到了通向外界的希望。夫妻俩长长地松了口气……

        哪曾想,一场大风过后,沙丘移动,地貌变异,修好的路一下影踪全无。

        失败的滋味他们不知尝过多少遍,大自然无情的打击摧毁不了这个家庭的意志。两人咬紧牙关,再一次鼓起勇气,另辟线路再修。又是一番周折,可修好没几天,路又被一场大风埋掉了。

        殷玉珍吸取前两次的教训,再次改变线路,并先种防护林固沙,然后用推土机开路,紧接着铺埋干柴草,巩固好一段,再进行下一段。又经过十几天的苦干,一条9公里的沙路终于修成了,人们叫它“穿沙路”,也有人叫它“玉珍路”。从此,越野汽车可以从尔林川方向沿着蜿蜒起伏的沙路,开进这独居一隅的“沙漠人家”。 

        与沙漠抗争的代价是沉重的。

        丈夫白万祥因长年奔波,积劳成疾,患上了肺炎、气管炎等疾病,已失去从事重体力劳动的能力;

        殷玉珍怀孕期间,顾不上休息,仍坚持种树,结果儿子在腹中8个月时便早产了,她也落下个腰腿疼的毛病;孩子无人照料,经常一人在家哭闹,小小年纪便患上了肺结核;怀第二个孩子时,她背苗条不慎摔倒,造成流产。没读过多少书的殷玉珍给儿子起名叫国林、国材,寄托着她为国家造林,让树木成材的希望。

成 名

        从1985年到1999年,殷玉珍夫妇寂寞地耕耘在荒漠上,营造了一个世外桃源却不为外界所知。

        这里是举世闻名的毛乌素沙漠腹地,是一个人不走、鸟不飞,任何地图上都无法找到的角落。方圆几十里无人烟,属几不管地带。除茫茫大漠,没有住户居住,距四周最近的人家有十公里,且无路,谁办事也从不经过那里。同村人都听说井背塘有人居住,可多少年来从没人进去过。

        1997年,因地界纠纷,乌审旗河南乡乡长曹文清带领几名乡干部,背着干粮和水,爬沙山,涉沙海,冒险闯进与外界隔绝的井背塘。他们便成为这户“沙漠人家”的发现者,出乎几位乡干部意料的是:漫山遍野的黄沙已涂抹上了片片绿色,碗口粗的杨树举目可见,郁郁葱葱。一处处沙柳根系沙丘,随风摇曳。羊柴、花棒、紫穗槐、沙枣等耐旱灌木,枝繁叶茂。三间大房,窗明几净,主人还饲养着鸡、猪和一大群羊。

        荒沙漫漫无人问,偏僻一隅景色异。这里简直就是一处活生生的世外桃源。两个孩子瞪着大眼睛,怯生生地打量着这些陌生人。殷玉珍和丈夫白万祥也第一次见到他们的父母官,第一次向问起他们的人讲述夫妻植树治沙的故事。

        殷玉珍家地处省区交界处,向西10公里,便是陕西省靖边县东坑镇。因地域关系,她家的大事小情均和陕西发生联系。孩子上学、柴米油盐都要到东坑去,就连电话也是陕西的号码,每月要到东坑去交费。家里几乎所有的外出活动都属于跨省行动。

        当初,殷玉珍和白万祥决定治沙时,陕北人已将林地造到了内蒙古地界边缘,殷玉珍心急如焚。对农民来说,土地是他们的命根子,尽管是沙漠,但那毕竟是土地啊!

        两口子一商量,先从边界段开始。后来,果然一排排杨柳整齐有序地挺立在靠近陕西一侧,清晰可辨地守护着一个个沙丘。他们还雇来推土机,推了一个月,硬是在沙漠中推出一条几公里长、绵延起伏的边界路。说是路,但很少走人,也从未走过车,它是殷玉珍家与陕北人之间的分界线,同时也成了一段特殊的“省界”。

        自治沙开始,到曹乡长一行进来,整整12个春秋,殷玉珍夫妇没要国家一分钱投入,已将3万多亩沙漠变成了绿洲。

        远离尘世,整日与大漠为伍,他们的坚守本身便是人类向大自然的一种皈依和挑战,尽管它是那么的恶劣。谁又能想到这户人家,在大漠里默默地忍受,孤军奋战,十几年如一日地植树治沙。环境由黄一点一点地变绿,那每一片绿叶的背后,都倾注着一家人无尽的汗水。发现了绿洲,也发现了创造绿洲的人。

        那年,《鄂尔多斯日报》记者报道了殷玉珍的事迹。随之,各级政府开始重视殷玉珍,各个媒体争相报道殷玉珍。国外的媒体,治沙机构也发现了殷玉珍。

        一夜之间,殷玉珍成名了。

        井背塘矗立着一座普通的碑,碑上刻着:“治沙英雄,植树楷模。你和你的丈夫的确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你们是真正的英雄,是所有热爱大自然,热爱自己国家者的楷模,我永远忘不了你们——美国西蒙斯为全国劳模殷玉珍敬题”。

  那是2000年春季,河南省洛阳外国语学校外教西蒙斯在电视上看到关于殷玉珍的报道后,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撼。他打心底里敬佩这位和大自然抗争的英雄。经多方联系,他终于打听到地址,专程从上千公里外赶到殷玉珍家。当他看到满坡满沟的树木时,不禁潸然泪下,连连赞叹:“太不可思议了!真是英雄!”并当场捐助5000美金。

  殷玉珍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为改变生存环境所做的寻常事,却感动了素不相识的美国人。“我不能白要人家的钱,我要给他造一万亩林。”她想,我要用真诚回报好心的朋友。她特意给客人做当地有名的油炸糕和饸饹面,西蒙斯一连吃了三大碗。

        喧闹了一天的客人们睡去了。殷玉珍拿出一手绝妙的刺绣本领,挑灯夜战,飞针走线,赶制出两双鞋垫。绣着莲花的一双送给西蒙斯,绣着牡丹的一双送给他夫人。西蒙斯拿起那极富中国民间特色的手工制品高兴地说:“回去我要把它放在镜框里,作为艺术品摆放起来。”

        殷玉珍的事迹通过媒体宣传后,引起了越来越多人们的关注。一位叫何新强的新疆小伙子坐几个昼夜的火车,又经过艰难的步行跋涉来到井背塘,带来了新疆的蜜瓜种子,并恳切地说:“大姐,别人帮助钱,我做不到,我就帮助些力量吧!”他在殷玉珍家住下来,每天跟着植树,一干就是两个月。北京的陈淑琴老人,退休后不在城里享受生活,多次来到殷玉珍家,帮助规划和指导,发挥她的技术专长。老人已和殷玉珍商量好,要买一顶蒙古包,长期住下来植树治沙。

        在人们眼里,殷玉珍是英雄,她所创造的奇迹属于整个地球。而紧挨着她家林地的巴特来海子村的几户农民更意外地享受着她的荫庇。过去,每到春季,他们的麦苗总会被黄沙埋几次,要费很大的力气才能挖开。现在,有殷玉珍成片的树林遮挡,田地免去了风沙侵害,他们打心眼里感激殷玉珍一家。现在,殷玉珍从外面回来,家里就挤满了乡亲。殷玉珍成为公众人物了,看见乡亲却还是那么亲热。

        近年来,那条“玉珍路”沟通着外面和大漠深处的联系,方方面面对这户“沙漠人家”伸出了关爱之手,鄂尔多斯市、乌审旗、河南乡,以及社会各界给予了他们无私的帮助,从资金、农机具、打井、安装有线电视,到育苗技术指导等等。殷玉珍虽独居沙漠,但真切地感受到了来自社会的温暖和力量。她对自己所做的事充满信心。如今,家里的羊群已发展到200多只,水浇地达到100多亩。她家培育的苗木不仅供自己使用,还支援其他的治沙户。同样身居沙海的农牧民,有许多人也照着她的样子,开始承包荒沙,植树种草。

        殷玉珍是个土专家,对乡亲不吝赐教,把她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乡亲。

        过去的不毛之地成了流奶与蜜的地方,葡萄,鲜桃,哈密瓜,西瓜,各种各样的农作物在这里生长成熟,富了一方农民。

        历史孕育奇迹的方式常常出人意料:越是气候干燥,植被稀疏,不利于草木生长的环境,越容易产生造林英雄。逆境是特殊的土壤,征服是心底的欲望,一旦形成,便会产生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

        时间的犁铧在大漠黄沙中艰难地前行着,地球上一处不起眼的斑疮得到了医治。一个小小家庭实现造林控制面积7万多亩,有林面积4万多亩,累计植树30余万棵,她以最小的单位、最少的人员、最多的数量而一鸣惊人。她本人也荣获了全国“三八”绿化奖章、全国劳模、首届中华环境奖等荣誉。2002年6月,殷玉珍又被国家有关部门授予了“全国治沙标兵”的光荣称号。2001年获“全国十大女杰”提名奖,2002年被评为第四届“全国十大女杰”,2005年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多次出国演讲,多次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面对闪闪发光的荣誉,殷玉珍没有就此止步。成功的喜悦更加增添了她治沙造林、改善环境的勇气和信心。2007年冬季,殷玉珍为解决治沙造林苗条不足,连续打了2眼流沙井,又开发了50多亩水浇地用于种苗的培育。2008年共治沙4000亩,上沙障200亩,种新疆杨5万株,杨柴40万株,柠条30万株,紫穗槐50万株、各种松树1万株。在她的带动下,周围群众不断积极投身到改善生态,绿化家园的伟大实践中,纷纷抢包荒沙植树造林,掀起了全镇植树造林的热潮,周围涌现出5000亩以上的造林大户5户。

        征服沙漠、追求绿色是殷玉珍不变的情怀。

        现在,殷玉珍的思想又上了一个台阶。她要打造玉珍沙漠生态园,发展生态旅游业,带动周围群众致富。她有一个大的想法,就是要与周边农户联户种植,大力发展养殖业,种植特色经济作物,打造无污染、无公害的绿色农产品生产基地,带领周围群众形成以种植西瓜、夏山药、绿豆为主的特色主导产业,打造“玉珍”系列品牌绿色农产品,走现代化农业之路。

        现在,殷玉珍已不再孤寂。

        困扰她的是资金的不足,每年她要杀五十多只羊招待来自各方的客人,为此耗费了大量的时间精力与资金。不过,殷玉珍相信,过去那么难都过来了,现在有这么多朋友的支持,困难还会成为障碍吗?

        讲到这儿,殷玉珍笑了,一脸灿烂,一脸自信。

责任编辑:苏伟光 周晶宇 王雅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