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懂钱学森的林、沙、草产业开拓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新局面(下)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3年第 作者:夏 日 郝诚之 人气: 发布时间:2014-01-14
摘要:五、内蒙古是试验、转化推广之地 内蒙古党委、政府、政协各届领导都高度重视钱学森院士的建议,把林沙草产业当作新型战略产业,一届一届抓,终于见成效。国内理论界朋友评价内蒙古的沙产业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表现出八个亮点:一、由专家试点到农牧民实践;
五、内蒙古是“试验、转化推广之地”
内蒙古党委、政府、政协各届领导都高度重视钱学森院士的建议,把林沙草产业当作新型战略产业,一届一届抓,终于见成效。国内理论界朋友评价内蒙古的沙产业发展已走在全国前列。表现出八个亮点:一、由专家试点到农牧民实践;二、由农牧民个体经营到龙头企业带动;三、由资源简单转化到产业链延伸;四、从小基地示范到大集团加盟;五、从产品营销到名牌打造;六、从名不见经传到企业家军团出现及民营企业家挑大梁;七、从实物运营到资本运营及国际财团直接融资;八、从分散活动到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等行业组织发挥作用,以组织化保证产业化。
资深沙草产业专家、中国工程院知名院士任继周先生和农业部原副部长洪绂曾先生都赞扬,在宣传践行钱学森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科学思想方面,内蒙古做到了九个全国率先:一、率先成立行业性“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二、率先把“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三、率先把“大力发展沙产业、林产业、草产业”写进了自治区“十一五”、“十二五”规划;四、率先在全国注册并开通《中国沙产业、草产业网》;五、率先出版一套三本的《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理论实践丛书》和一套五本的《钱学森第六次产业革命思想探微丛书》;六、率先举办《钱学森与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图片展》;七、率先提出以沙产业理论为指导的“生态小康”概念;八、率先总结了“鄂尔多斯生态小康双赢模式”;九、率先出台《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沙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
六、鄂尔多斯的“生态双赢模式”
2008年1月19日,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看望钱学森,高度肯定老科学家的“两大理论贡献”:一是系统工程理论;二是沙产业理论设想。总书记谈了他视察西部的所见所闻:“前不久,我到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市考察,看到那里沙产业发展得很好,沙生植物加工搞起来了,生态正在得到恢复,人民生活水平也有了明显提高。钱老,您的设想正在变成现实”(《深情的关怀,倾心的交谈——胡锦涛总书记看望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吴文俊纪实》,《人民日报》2008年1月20日第一版)。国家林业局治沙办公室主任刘拓同志认为,胡锦涛主席强调的三点,其实就是中国特色生态文明建设的科学标准,即恢复生态、发展生产、提高农牧民生活要“三生统一”;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要“三效兼顾”。
过去国家林业部门曾以森林覆盖率为依据,提出“南学榆林,北学赤峰”。后来徐有芳部长在《人民日报》1994年8月25日发表文章《向沙漠要粮棉油肉》。钱学森院士读后说:“徐有芳部长这次讲治理沙漠戈壁有了新思路,令人高兴!但没有讲怎样才能做到向沙漠要粮棉油肉?怎样解决缺水问题!”现在以钱学森院士倡导、胡锦涛主席归纳的“沙生植物加工”、“沙区生态恢复”和“沙区人民致富”为综合指标衡量和确定治沙先进典型显然更科学、更有说服力。中国林学会理事长、林业部科学技术委员会主任董智勇先生在《像钱学森那样攀登科技高峰》一文中说:“钱老倡导的系统工程、系统科学等理论,正在与林业工作密切结合。钱老提出的有关发展沙产业的建议,已经得到了‘三北’地区的重视,将指导我国沙漠资源的治理和开发利用工作”(上海交通大学编《民族之魂——人民科学家钱学森的精神风采》,上海交大出版社2009年版第161页)。据我们多年跟踪调研,建国以来鄂尔多斯市为探索中国特色的生态文明之路付出了巨大代价,摸清了基本规律,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当地流传的一首总结50年生态变化的“顺口溜”很能说明问题:“20世纪50年代,风吹草低见牛羊;60年代,滥砍滥牧乱开荒;70年代,沙进人退无躲藏;80年代,人沙对峙互不让;90年代,人进沙退变模样;新世纪,产业链上做文章,工农联手闯市场。”鄂尔多斯市原副市长白玉岭同志在“2007首届中国生态小康论坛”上讲演时深有感触地说过:“50年过去了,我们终于明白了人要吃饭,羊要吃草。西部大开发,生态是重点,沙漠化防治是难点,沙区各族群众脱贫致富是焦点。突破口是产业化,现实的选择是发展钱学森理论指导的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在六七十年代“文革”无政府状态下的几次大开荒,使鄂尔多斯的沙漠化面积一度达到80%;此后经过20年的治理,植被建设得到很大改善,可到1998年遭遇连续四年大旱,沙漠化迅速反弹,2001年沙化面积又占全市面积的70%。2011年终于实现大逆转,植被盖度高达75%,流入黄河的泥沙减少3亿吨,转移农村人口40万,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的增加值达113亿元,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就林沙产业一项增加891元,开始出现“沙漠增绿、资源增值、农牧民增收、企业增效”的良好发展态势。2008年10月,时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宣传部部长的刘云山视察内蒙古自治区,明确要求总结“鄂尔多斯发展模式”。他说:“鄂尔多斯是内蒙古自治区发展的缩影,是改革开放的典范和生态文明的典范。来到鄂尔多斯,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精神为之一振。理论工作者要对这个发展变化、沙产业草产业的经验进行认真总结,提高对规律性的认识”(《钱学森与中国沙草产业大事记专辑》,《政协经济论坛》2011年第三、四期合刊第37页)。
1978年,邓小平同志在同美国前总统卡特谈话时指出:“观察少数民族地区主要是看那个地区能不能发展起来”,“我们的政策是着眼于这些地区发展起来。如内蒙古自治区,那里有广大的草原,人口又不多,今后发展起来很可能走进前列”(《邓小平文选》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一版第247页)。做为中国沙产业、草产业、林产业理论的“孕育构思之地、试验示范之地”,内蒙古自治区通过近30年的不懈奋斗,已经当之无愧地走进全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前列。钱学森院士为此十分欣慰,亲笔署名给内蒙古自治区主席巴特尔赠送过这样一段话:“内蒙古各民族人民过去为‘两弹一星’事业做出了贡献;现在又在沙产业、草产业上给全国带了个好头,做出了榜样。我希望他们在沙产业、草产业上继续做贡献,并把沙产业、草产业推向全中国!”巴特尔在《求是》杂志2013年第4期和《内蒙古日报》2月22日发表署名文章,郑重承诺:“按照生态生计兼顾、治沙致富双赢的要求”,把“科学治沙,科学用沙,大力发展沙产业”进行到底;通过“建设生态文明先行区,谱写美丽内蒙古新篇章”。从三晋大地调任内蒙古党委书记的王君经过调查研究,很快认识了内蒙古构筑生态屏障,突出绿色发展的战略价值和示范作用,在3月19日传达学习全国两会精神,安排部署当前工作的干部大会上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生物制药和林沙草产业,形成多元发展的新型产业集群,建设绿色农畜产品生产加工输出基地。”要求各级领导“完善发展思路,找准发展定位,明确发展路径”,“把内蒙古建设得更加繁荣富裕和谐美好”(《内蒙古日报》2013年3月20日头版头条)。
七、沙产业开始走向世界
钱学森院士以林、沙、草产业理论为代表的生态文明观,开始得到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关注。2005年10月,在内罗毕联合国环境总署第十次国际荒漠化公约缔约方大会上,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编著的《中国沙产业》、《中国治沙暨沙业研究》两本书,被选入国际交流图书。2006年,联合国《全球沙漠展望报告》指出,过去人们单纯认为“沙漠是贫瘠荒地”的观点是错误的。“沙漠以其特有的生物多样性、潜在的经济价值和丰富的文化内涵在第35个世界环境日成为人们瞩目的中心”,“如果沙漠蕴藏的巨大太阳能,被合理有效地用于生产动力,那么未来的世界也许是一个无需化石燃料的世界”。该报告指出:“全球沙漠地区应该探寻环保与发展双赢的新思路。人们能够,而且也应该下决心不要改变沙漠,而是与其共存,并为人类未来保护沙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研究报告提出:靠沙漠创造新经济》,《政协经济论坛》2007年第1期)。2010年5月,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将中国宁夏防沙治沙、开发沙产业的成功经验写进该署《绿色经济报告》。他们派员实地考察后认为“宁夏人变沙害为沙利,变沙地为家园,从治沙到用沙,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的路子”(吕海军、罗浩《宁夏防沙治沙经验应在全世界推广》,《中国绿色时报》2010年7月23日)。2012年9月,在中(国)阿(拉伯)防沙治沙合作论坛上,宁夏应邀介绍了“坚持防沙治沙与用沙相结合、防沙治沙与群众脱贫致富及区域经济发展相结合,积极发展沙产业,努力实现沙绿民富”的经验,受到广泛好评。与会专家认为中国的产业治沙、科学用沙,给世界作出了榜样(宁夏回族自治区林业局、中国治沙暨沙业学会《中阿防沙治沙合作论坛论文集》第3页)。中国国土经济学会沙产业专业委员会主任刘恕先生高兴地说,联合国秘书长《以行动应对荒漠化》的呼吁“充分显示了沙产业理论的价值所在——以阳光为能源而不受危机限制,将在破解人类发展的粮食安全、能源危机,以及完成联合国千年目标等难题中发挥不可估量的作用”(金振娅《追记钱学森与他的沙产业理论》,《光明日报》2009年11月23日第10版)。
同一个地球要人类共同爱护。大国的作为在于通过机制创新和理论创新实现拯救地球与造福人类的双赢,且要经得起实践和历史的验证。在阔步新时代、共筑大国梦的今天,让我们下大功夫学懂钱学森首倡的林、沙、草产业,科学总结生态文明建设的创新模式,为“绿兮归来”、“美哉中华”、迎接生态文明的春天做出新贡献。
作者:夏日,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会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荣誉会长;郝诚之,内蒙古沙产业草产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