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学研究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关注鄂尔多斯青年文学成果的意义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专刊》2014年第 作者:巴音 人气: 发布时间:2014-05-22
摘要:近年来,鄂尔多斯相继出现以80后、90后为主的文学创作力量,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以及敏锐的思考,丰富了鄂尔多斯文学。他们的作品成果极具思想性与艺术性,如果作为鄂尔多斯学研究当下鄂尔多斯地区社会发展与文化成长的对象,是具有深刻价值和意义的。同时

         近年来,鄂尔多斯相继出现以80后、90后为主的文学创作力量,他们以自己独特的视角以及敏锐的思考,丰富了鄂尔多斯文学。他们的作品成果极具思想性与艺术性,如果作为鄂尔多斯学研究当下鄂尔多斯地区社会发展与文化成长的对象,是具有深刻价值和意义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清楚的看到,这部分新兴的鄂尔多斯青年文学力量,未来很有可能成为鄂尔多斯学的出色继承者与发扬者。本文同时以他们作为讨论对象,试图为鄂尔多斯学的创新与突破寻找潜在的创新点与突破点。

        2010年,湖南省作家协会宣布吸收一批90后作家,在此前两年,中国作家协会也吸收了一部分80后、90后作家。新鲜血液的注入使湖南地区的文化领域产生了新的活力。那么,上海有韩寒、郭敬明,北京有蒋方舟,大连有边金阳,全国各地涌现的青年文学力量为数不少。我们要问,人杰地灵的鄂尔多斯难道没有产生人文领域的萌芽吗?

        还确实产生了,而且他们正在蓄势待发,后劲十足。

        早在2005年,鄂尔多斯市第二中学的肖瑞同学,完稿出版了当时在全国小有轰动的《校园检讨书》,作品以写实的手法为读者呈现了当今校园当中学生们的小社会和小生活。各大媒体都对该作品有详尽的报道,不仅仅是报刊,作者还被邀请到新浪读书频道接受采访,与网络上的众多读者见面。本书由著名作家余华作序,由余华、莫言与著名编辑家《十月》原副主编张守仁联合鼎力推荐。一个高中学生刻骨铭心的呐喊与抗议,梦想与希望。

        那一年,刚刚是东联集团投资兴办东联现代中学的第二年。《校园检讨书》这部作品墙里开花墙外香,一定程度上轰动于全国文坛,在鄂尔多斯,却无人问津。

        时隔六年以后,也就是东联集团创立东联现代中学的第八年,我们又迎来了一个新的成果:一个尚在高三的东联学生完成了长篇小说《默念的少年》,并由国务院台湾事务办公室下属的九州出版社出版。

        这部作品比《校园检讨书》所涉及的视野更为宽泛,不限于校园,以一个从旗下到市里求学的中学生的生活经历为故事主线,讲述了鄂尔多斯的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在怎样影响着他们这一代人。可以说这是一个真实而独特的记录,就像各种世界名著都呈现了其时代的百态一样,言之有物,也值得我们去研究和探讨。

        仅仅在一年以后,鄂尔多斯的两个姑娘又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可能女性的文学作品更关注感性层面的东西,她们的作品名叫《可好女女》,以当代鄂尔多斯青年人的婚恋为话题。也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影响。而且是比前两个作品更引起本地区关注的。

        不管是一个地区,还是一个国家,或者民族,其文化绝不可能有超过一代的断层。一代又一代文化界的传承与发展需要前辈去努力耕耘和悉心培养后来人。也需要后来人勇敢的担当使命,不负传承者的重托。

        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至今,成果层出不穷,同时质量上乘。不管在地区学术领域还是文化领域,成绩斐然,且具有卓越贡献。作为后来人的前辈,绝对够格,也值得敬仰。

        然而,我们还有一个角色,就是开创者。

        我们集聚着鄂尔多斯各方面的力量,与各位同仁一道开创了这样一个鄂尔多斯地区学术和文化领域的繁盛局面。

        可问题是,我们如此轰轰烈烈地开创,怎样使继承的力量更为强大,去承载起我们的重托。

        显然,这部分新兴的鄂尔多斯青年文学力量是一股不可小觑的群体。他们富有朝气与活力,然而却缺少一定的经验和饱含真意的指导。我们也应该明白,完成这些作品的孩子是鄂尔多斯的土地养育的,是在鄂尔多斯地区文化环境中成长的,他们本身就是鄂尔多斯最应该感到自豪和骄傲的作品,他们的文学作品成果也应该为我们深入关注与探讨。

        如果用更为感性的话去描述,可以说,我们自己的孩子应该由我们去悉心培养。

        如何培养?关注之后的肯定就是一种培养,犹如雪中送炭,犹如炎夏凉风。

        很多其他地区如若出现青年作家甚至少年作家的作品成果,其本地区的文化力量就会倾巢而动,首先就会进行关注,这种文化力量的关注能引起社会各界更大的关注。如若作品真的具有相当的价值,文化力量又会采取肯定的姿态,传达出肯定的评价。使社会各界跟进关注,产生良性循环。

        一部作品究竟好不好,整个社会除了文化界的力量,没人敢去切实评价。在这个时候,如果文化界不去尽到自己应有的责任,那一部作品的出现所产生的社会效益、文化效益甚至经济效益就微乎其微。

        鄂尔多斯地区有资格有实力去关注和肯定这部分青年文学力量的,就只有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如果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对其投入关注,那所能从作品中看到的就不仅仅局限于文学,而是会看到有关社会、文化、经济与艺术等多方面的反馈。

        可以肯定的是他们富有朝气与活力,但也缺少一定的经验和饱含真意的指导。

        当今中国的文化体制在某种程度上也存在着争议,有学者指出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可这些不足也不影响中国的文化发展脚踏实地的向前迈进。

        一个强者从来不会去抱怨成长环境的优劣,而是会去适应环境,之后茁壮成长。如果要去培养这部分青年文学力量,还有一件事是需要我们去做的,就是带领富有朝气与活力的他们,去适应当今中国的文化体制。

        只有适应体制,才能求得在当今文化体制下取得更大的成绩,获得更大的肯定。现在很多文化事业的新进参与者并没有明白这一点,迷茫与困惑之余做出方向性的错误选择,由此导致的情况甚为令人感到异状:文化过度娱乐化或者商业化,成为了消费品,任人涂抹,任人戏谑,文化作为民族精神内核的功能有弱化趋势。

        辛辛苦苦培育出来的人文萌芽夭折或者自甘堕落,民族凝聚力赖以强盛的文化内核功能渐渐弱化,这两点都是非常令人痛心的。

        把一颗好苗子引往正途,这是我们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使青年文学群体适应文化体制的意义。这样的事情,全国各地文化界的力量陆陆续续开始参与其中了。

        “人间正道是沧桑”,莫言的成功使很多人理解了这句话最深刻的含义,在某种程度上说,也用事实反驳了那些质疑当今中国文化体制的人们。

        与莫言同时期成长的文学创作力量也不在少数,他们经过了开国以来最为黑暗荒唐的十年,也经历了拨乱反正,飞速发展的三十年。早在90年代就出现了文学创作群体的迷惘:究竟是跟着文化体制走?还是另寻他路?

        一部分人像莫言一样,仍然领着死工资,埋头创作之余,安静地感受这个世界。

        另一部分人或出国,或下海,或继续拿着笔杆子,成为中国现代文学领域的第一批文学枪手(代写写手)。

        然后,《红高粱》被拍成电影,于戛纳取得金熊奖以后热映全国,张艺谋声名鹊起,可莫言只是在文化界为人知晓而已。

        谁能想到,第一个取得诺贝尔文学奖的人,竟然会是莫言?数十年如一日的安贫创作,终有一日功成名就,名利双收。走体制下的文学道路没有错,这是正道,正道必然多有坎坷,然而这确实是通往高处的唯一道路。只要走对路就行,这是我们可以确定的。

        因为莫言的成功,这个社会对文化的娱乐化、商业化利用稍显收敛,整个社会又以尊重的姿态面对文化。对文化最起码的尊重归来,文化大发展的土壤就非常肥沃了。

        这时的文化事业参与者,更像一个虚心好学的学生,恰恰是我们给予一定指导的良好时机。可以预见到的未来是,会不断有文化事业的参与者在中国当今文化体制下走文化的正道,在我们这种根基深厚的文化力量的关注与肯定下,达成良性循环。其后,文化所能带动的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提升。我们所做的,就不单单是培养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也不单单是培育未来堪当一方泰斗的学者,而是在强化民族凝聚力的内核,为中华民族的美好未来,而奋斗。

        作者:鄂尔多斯市档案局研究员

责任编辑:巴音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