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学研究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试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内涵、内在联系与践行途径

来源:鄂尔多斯学研究会 作者:潘洁 人气: 发布时间:2014-10-29
摘要:一、理性解读 2013年推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12个单词(词组),简单明瞭,内涵丰富。既浓缩了传统文化,又提炼了时代精神;是泱泱中华大国的文化名片,13亿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 首行,第一层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当代世界的普世价值

一、理性解读

        2013年推出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24个字,12个单词(词组),简单明瞭,内涵丰富。既浓缩了传统文化,又提炼了时代精神;是泱泱中华大国的文化名片,13亿炎黄子孙的精神家园。

        首行,第一层次、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当代世界的普世价值观,是各国、各地区、各民族共同的愿景和追求。“富强”理所当然地位列第一。“富”与“强”紧密相联,又互为因果。一般说来,是先富而后强。18世纪之前,中华帝国GDP占全球三分之一,是世界数一数二的强国。然而由于封建专制、闭关自守,被西方列强迅速赶超。鸦片战争之后,遭受帝国主义侵略、瓜分、掠夺,成为任人宰割,不堪一击,积贫积弱的空壳。一些爱国知识分子、包括进步的仕大夫提出学习西方、富国强兵的主张。可是他们的梦想一次次被残酷的现实击得粉碎。直到上世纪中叶,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义革命胜利,建立了独立、统一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富强才有了基础和可能。如今,富强不仅是核心价值观的第一要义,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诉求。

        民主、文明、和谐,是当代世界潮流。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在着力推进政治、经济、社会各个层面的改革和民主、文明、和谐建设。这个建设必须与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相协调,并从我国国情出发,有节奏地进行。西方一些政客和媒体攻击我国不民主、无人权,是毫无道理的。

        2.中行,第二层次、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大体上,是自由资产阶级时代的理念与诉求。欧洲18世纪,产业革命后,工业发展很快,而资本家是被排斥在政治舞台之外的第三等级,例如法国1789年大革命之前,资产阶级已然形成,他们渴望参与治国理政,为反对压在头顶的王权与宗教势力,提出了著名的“博爱、平等、自由”的口号,倡导契约精神、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和所有领域里的竞争、竞赛、竞选,这不仅在当时是进步的,而且即使到今天也并不过时。这些诉求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和国家强盛。19世纪末,资本主义走上了垄断、扩张之路,但迄今为止,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仍然是大多数国家法律、道德的核心内容。

        3.末行,第三层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注入了新时代精神的我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处在我国二千多年封建社会意识形态中心地位的儒家思想,主张忠,恕;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仁者爱人,孝悌忠信;言必信,行必果,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人无信不立。加上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道家传统,慈悲为怀,普渡众生的佛学教义,合称“三教”,构成了我国传统精神文化的龙骨和躯身。我们的民族,勤劳、勇敢而又真诚、向善。家庭内部和睦相处,邻里之间守望相助,国际外交平等互利。在古代,爱国表现为忠君,然而此“君”在相当程度上代表了国家和人民。早在二千多年前,就有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排列顺序。敬业是爱国的具体化,体现了分工与互助,即所谓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只有每个人都爱岗、敬业,在各种劳动中竭才尽力,努力创造,社会才会进步,国家才会富强,社会才会日益美好。《三字经》第一句就是“人之初,性本善”诚信、友善是中国人立身之本,居家之风、治国之道。近代一些知识分子呼唤“四海之内皆兄弟”、“五湖四海皆朋友”,并且涌现出无数尊老爱幼、扶危济困的乡贤及道德模范。在国际交往中,中国人显示出极强的包容精神和友善态度,这同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品质十分契合。新中国登上国际舞台,即主张和而不同、求同存异,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倡导、确立了不同制度国家之间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世纪之交,进一步提出走和平崛起的道路,对回归的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高度自治的政策。这些主张、倡议、政策,既杜绝了内耗,也减少了外耗,赢得了稳定而长久的和平发展环境。

二、内在联系

        除了上述3个层次,12个单词(词组)的核心价值观,应该承认,还有不少很优秀、不应被边缘化的价值观。譬如孝顺,互助,勤劳、节俭,科学、创新,好学、向上,自尊,自强、包容、厚德以及屈己待人,乐善好施,信义和平,礼义廉耻等等。似乎都有“资格”进入“核心”。然而,多则滥,由有关部门、媒体最终选定的核心价值观,不可能面面俱到,包罗万象,一丝不漏。必须看到,摆在我们面前的这个版本与结构,已经思虑得相当周全,在很大程度上符合社会实际、发展方向与民众心愿了。这12个词,各有深刻内涵而又相辅相成,每个词都有很强的发散性和相互衔接的功能。差不多任何两个词都可以重新组合成意义更为丰富的四字词组。随便挑出两个或几个词,连接起来,都可能有因果关系,都能够彼此生发,相得益彰。例如自由、平等与民主很难严格分开;诚信、友善势必造成和谐的效果,而这也恰是平等、公正的构成元素;富强是其余各项的基础,而各项建设又会助推富强。和谐是社会安定进步的根本,法治是秩序、安定的保障;敬业、诚信、友善都属于精神文明,而它们都能对物质文明建设发挥动力、催化的作用。前述的三个层次,也是就总的属性而言,其实很难严格划分,相互割裂。我们的汉语言文字,有着神奇的表现力与组合力,加上吸纳了领导的思想营养,语言学家的文字功力和广大群众的智慧,最终形成的这24个字,读来感到字字珠玑,一字千金,缺一不可。而且从上到下,从头至尾,排列科学,朗朗上口,韵律美好,仿佛自然天成。不仅通俗易懂,明快易记,而且有极强的感染力和亲和力。

三、精神特质

        毛泽东说过,人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国家、民族也是一样。前些年,人们过度地“向钱看”,以至出现信仰危机,这比物质匮乏更为危险和可怕。由传统文化与当代文化嫁接而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文化、炎黄品质、华夏文明中的精华,是13亿人民的共同价值取向、道德尺度与行为准则,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文化元素,是奔向美好未来的精神能源。在深入研究其产生、形成的历程中,不难发现它们有以下特点:

        1.突出以人为本。体现了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尽责圆梦的崭新使命与中国特色。

        2.显示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意识形态。摒弃了几十年前的“斗争”、“批判”、“不破不立”等左的思维方式和日益浓厚的政治空气,是1956年中共八大政纲的理性回归。

        3.与国际接轨。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大背景之下,借鉴各国文明成果,吸收西方价值观里的合理、合潮流部分。有的直接“拿来”,有的略加取舍和修改。

        4.具有充分的前瞻性。是与时俱进,展望未来,创新发展的产物,有着长远的、稳定的昭示作用与指导意义,不会像从前的政治口号那样今是昨非,甚至朝令夕改。

        5.公民权利与义务的妥善结合,民主与法制的有机统一,规制与道德的完美融汇。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人民共同的精神财富,应该成为每位中国人的座右铭。

四、践行途径

        怎样践行?笔者的意见和主张是:

        1.积极倡导而不急于求成。这是一项中长期的文化工程,古训道:“十年树木,百年树人”。前辈董必武诗云:“一代新风要渐磨”。既然确立了核心价值观,就应广泛宣传、大力倡导,入心入脑,积极推行。与此同时,又要认识这项工作的长期性、艰巨性,注意掌握节奏,恒久坚持。这是文化建设、道德传承,要如习近平总书记近期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讲的那样,启迪思想,温润心灵、陶冶人生,做到春风化雨、润物无声。“文革”中的破“四旧”(思想、文化、风俗、习惯),立“四新”,企图在一夜之间把封、资、修的东西一扫而光。且不说那次运动的正当性如何,单是那革命的、急风暴雨式的方法就不适合用在思想文化、意识形态领域。果然,那场风暴不仅没达到预期目的,反而产生了史无前例的破坏作用。这个教训必须认真记取。

        2.紧密结合地区实际、行业特征,即增强针对性,顾及基础,审时度势,因材施教,而不能在不同地段、对不同人群念一本经,说一套话,用一种方法。否则,将是形式主义、事倍功半的说教。

        3.把青少年列为教育传承的重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者紧密相连,彼此协调。一般说来,年龄越大,这三“观”越趋于定型、走向稳固了;而青少年可塑性强,就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而言,还是有待开发的处女地。要把关于核心价值观的道理、故事编入课本和教材,还要统筹协调课堂教育、社会教育、家庭教育,三位一体,默契配合,形式方法各异,而愿景目标一致。

        4.人民公仆、文化教育工作者、社会精英言传身教,率先垂范。为全社会树立楷模和榜样。像雷锋、焦裕禄、杨善洲、郭明义,还有千千万万的最美乡村教师、乡村医生、抗灾英雄、治沙模范、创业先锋,不管是活着的,还是已经死去的,都在公众心里树起了精神的丰碑,其“价值”是无法以金钱和简单的数字计算的。我们的公务员、文艺工作者、教师,都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祖国、时代要求他们身体力行,从一言一行和本职工作做起,践行核心价值观,传承美好道德,蔚成一代新风。

 

        习总书记最近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也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坚实根基。

        文化!说千道万,离不开中华传统文化。若干年前,瑞典科学家汉内斯·阿尔文博士在一次国际学术大会上说道:“人类要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难怪孔子学院已经在全球许多地方生根开花,总数已达四百多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蕴含了许多孔子的思想元素,道德基因,又融入了当代的文化智慧,包括国外的一些精神成果。因此,我们有理由认为,它不仅仅是13亿中国人民的优秀文化积淀与文化追求,而且有着不容低估的国际意义。中国文化、中国精神、中国梦、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观,将同“中国制造”一样,超越国界,走向全球的四面八方,去滋润每位地球人的心灵。 

责任编辑:潘洁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