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近出版的今年第九期《西部大开发》,将鄂尔多斯列为报道和研究的重点,做了一期“瘦死的骆驼比马大”的封面专题,编发了8篇文章,占34页版面,这在该刊的办刊史上是不多见的。 《西部大开发》的主管、主办单位是陕西省决策咨询委员会、支持单位是北京泛亚智库国际咨询中心,面向全国,月刊,已出至总第164期。该刊的总顾问是李瑞环,顾问中有程安东、吕日周、高占祥、杨振宁、厉以宁、吴敬琏、肖灼基、夏日、陈育宁等知名人士。我会会长奇朝鲁是其全国理事会的副理事长。该刊的执行社长、北京泛亚智库国际咨询中心执行主席、本期封面专题策划人卫思宇前不久被选为全国经济类报刊协会副会长,几年前即与我会建立了学术交流关系。此次专题策划缘起于我会与山西省改革创新研究会8月中旬举办的“民间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座谈会。卫总参加完那次座谈会后,到北京顺便拜访了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刘明祖同志。刘书记对他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只要鄂尔多斯人审时度势,凝聚信心,扬长避短,转型升级,重新再来,鄂尔多斯的明天会更好。”关怀,期望之情溢于言表。这更坚定了卫总集中报道鄂尔多斯,出计献策鄂尔多斯的愿望。经过紧张的搜集、写作,组稿,一部洋洋数万言,图文并茂,见解独到的封面专题同广大读者见面了。卫思宇在编者按中立意高远地写道:“刘明祖同志对鄂尔多斯的理性思考与判断,给《西部大开发》、为鄂尔多斯二次创业助力指明了方向。……专题将对鄂尔多斯市过去的骄傲,今天的困惑,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挑战做如实报道,旨在回答一个问题:鄂尔多斯市今后的路怎么走?” 封面专题的扛鼎之作是张永军、张静两位记者撰写的《三问鄂尔多斯》,即一问“有什么?”二问“缺什么?”,三问“怎么办?”从鄂尔多斯的文化、精神这一“基本面”入手,在扫瞄改革开放、发展建设变化与成就的同时,揭示了它的文化基因、精神动力。接下来,从硬件、软件两个方面指出了我市的“短板”,并说明这是由于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准备不足,经验不多造成的,其实质是为这种“不足”补交一点学费。第三部分,从重塑发展环境,打造和谐城市,着力谋划转型,实施人才战略,狠抓文化教育等方面提示了思路,不仅切合实需,而且高瞻远瞩。必须承认,他们对鄂尔多斯有十分深入细致的了解,也做了设身处地的思考。在《西部大开发》看来,鄂尔多斯是中国经济发展中具有研究意义的一个标本。他们早在2010年就做了题为《十字路口的鄂尔多斯经济》的专题报道、剖析了当时高速发展下所潜伏的种种矛盾。可见他们关注鄂尔多斯,绝非自今日始。 《二次创业重在改革创新》是对市委书记白玉刚的访谈录。在这里,白书记借《西部大开发》的版面,全面系统地阐述了市委三届五次全委扩大会议形成的战略共识:凝心聚力,转型发展,创新创业,再铸辉煌。这是鄂尔多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要求。四句话,各有深刻内涵,合在一起,环环相扣,相辅相成。充分说明,鄂尔多斯不仅不会在困难,挫折面前束手无策,而且已经找到了走出危机,再铸辉煌的路径,正满怀信心地奔向全面小康的伟大目标。 吕日周、卫思宇、许浚等人的文章,文字不多,各有侧重,有的讲大政方针,有的谈具体策略,都很值得我们借鉴或参考。王文的《鄂尔多斯能源发展方向建议》只有三四百字,却有着很高的“含金量”,足以给我市能源产业的决策者、从业者以足够的启发和提示。 作为对封面专题的补充和延伸,本期《西部大开发》还辟出18个版面,报道了“民间社会组织服务社会”座谈会的盛况与成果,摘登了8位领导和专家的讲话、论文。那次座谈会汇聚了五个省市自治区、十多家社会组织的数十位专家学者,就社会组织服务社会,研究型、学术类社团应当成为政府智库等议题展开了深入的研讨和交流。为期两天的座谈会,形成广泛共识,取得良好效果,产生较大影响。《西部大开发》既是一家档次很高的经济类杂志社,又是一个功能齐全、建树颇多的地方政府智库。卫思宇在座谈会之后,对之进行全面报道,热情推介,也属情理之中。封面专题加上社会组织座谈会专题,两者合起来,约略占到全刊30%多的篇幅。这反映了作为改革开放典型地区、践行科学发展观先进城市的鄂尔多斯,在西部备受瞩目,在全国广受关注;也反映了《西部大开发》对我市的一派深情。这一轮集中而深刻的报道和讨论,将鄂尔多斯的多个侧面展现在了亿万读者的面前,同时也给我们鄂尔多斯人增加了智慧,提振了信心。相信在我们身边将很快形成创新创业的合力,蔚成再铸辉煌的浓烈氛围。 莫谓书生空议论,华章阅尽谱新篇。《西部大开发》这次高屋建瓴、深谋远虑的策划,必将催生满园鲜花,收获遍地硕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