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学研究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努力建设“文化鄂尔多斯” —— 五论“鄂尔多斯模式”

来源:《鄂尔多斯模式研究与探索》 作者:潘照东 人气: 发布时间:2015-11-11
摘要:西部大开发启动之初,就有人提出警告:经济的大开发势必导致文化变异甚至破坏,工业文明、商业文化的强力进入,势必造成对西部地区原有的文化传统的强烈冲击,破坏传统文化存在的社会基础,使之在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破碎、消失。 这种警告并非杞
 
        西部大开发启动之初,就有人提出警告:经济的大开发势必导致文化变异甚至破坏,工业文明、商业文化的强力进入,势必造成对西部地区原有的文化传统的强烈冲击,破坏传统文化存在的社会基础,使之在工业文明和商品经济大潮的冲击下破碎、消失。
        这种警告并非杞人忧天。的确,在国内外的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都有一些地区伴随着工业开发区的建设、城市建设、交通建设等等,使文物古迹受到破坏;工业文明、商业文化的冲击使原有的社会文化、民族文化发生嬗变,甚至逐渐被人们淡忘。如果一个地区、一个民族的宝贵文化遗产被破坏,优秀文化传统遗失,这个地区、这个民族就如同丧失了灵魂,即使实现了经济的繁荣,也会成为文化的沙漠。
        加强文化建设,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西部大开发的重要任务,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鄂尔多斯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特别是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和蒙古族民俗文化源远流长,蒙汉各族人民和睦相处的社会文化独具特色。
        鄂尔多斯市委、政府充分认识到加强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在 2001年 9月撤销伊克昭盟、设立鄂尔多斯市以后,在鄂尔多斯市第一次党代会上,在确立“工业立市、依法治市”战略的同时,提出了“文化塑市”是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大方略,实现经济与文化良性互动、两个文明建设协调发展的目标。会议指出,面对知识经济、经济全球化的发展趋势,地区、城市之间的竞争,已不是单纯依靠经济的总量和增长的速度,更依赖于城市蕴含的文化内涵、社会的文明程度和市民整体素质的提高。因此,必须立足于注重协调城市建设的整体进步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高度,依托鄂尔多斯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文化资源,大力推进文化创新,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在内蒙古自治区率先建成文化强市、文化大市。
        因此,鄂尔多斯市提出了“经济发展与文化建设相促进”、“继承借鉴与改革创新相结合”、 “社会效益
“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发展相协调”、 与经济效益相统一”、“政府引导与市场运作相配套”的基本原则,制定发展规划与相关政策、措施,并在 2006年开展了“文化建设年”活动,大力促进文化建设。在“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提出:将鄂尔多斯建设成为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地区特点和民族特色,文化建设与发展率先走进全国先进行列的西部文化大市,建设“文化鄂尔多斯”。
        十六大以来,鄂尔多斯市按照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树立新的文化发展观,提出建设“民族文化大市”的目标,将大力推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与保护、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相协调,始终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坚持弘扬主旋律与提倡多样化相统一、政府推动与发挥市场作用相协调、吸收世界文明成果与弘扬民族优秀文化相结合、挖掘地区文化底蕴与提升文化创新能力相促进,加快建设全国文化先进城市和全国文明城市,为改革、发展、稳定提供了强有力的思想保证、舆论支持和精神动力。
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先导和旗帜。鄂尔多斯把发展先进文化作为推动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在新世纪培育和弘扬“战胜自我、推进文明、实现跨越”的鄂尔多斯精神,以思想大解放引领和推动跨越式发展,在全社会营造了积极向上的思想文化氛围。东胜区开展的“市民文化大讲堂”活动,将先进文化理念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名家名师主讲与本地专家宣讲,重大社会题材与群众生活课题有机结合,受到各界群众的热烈欢迎,也受到国内专家的高度评价。
        一、使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是鄂尔多斯文化建设的立足点
        鄂尔多斯地处草原文化与黄河文化、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的结合地带,是文化交流、民族融合的大舞台;萨拉乌素文化、朱开沟文化等标志着中华文明的重要起源,众多游牧民族在鄂尔多斯草原繁衍生息、发展壮大,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做出了彪炳史册的历史贡献;鄂尔多斯是保留、传承中国北方草原文化象征的蒙古族成吉思汗祭祀文化和民俗文化最完整的地区。因此,鄂尔多斯文化中的英雄主义精神与和谐理念等,至今在现代化建设中仍然是值得大力弘扬的优秀传统;源远流长、丰富多彩的鄂尔多斯文化,是发展文化事业、开发文化产业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优秀的鄂尔多斯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有机结合,是促进文化繁荣,激发文化创造力,推动鄂尔多斯社会文明不断向前跨越的可靠保证。
        二、注重保护、继承和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是鄂尔多斯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十五”以来,全市累计投资 2亿多元用于文物保护修缮和基础设施建设,健全、完善了市、旗(区)、乡(镇、苏木)、村(嘎查)四级文物保护网。查明市辖境内各类古文化遗址 1000多处,其中,4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处为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93处属旗(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位于鄂托克旗的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及百眼井,于 2003年被国务院特批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对石窟的保护性修缮工作进入具体施工阶段。“成吉思汗祭祀”、等传“鄂尔多斯婚礼”统文化遗存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列入国家艺术科学“十五”科研规划的漫瀚调研究圆满完成了研究任务。2006年,乌审旗被命名为“中国蒙古族敖包文化之乡”、
“中国蒙古族苏力德文化 之乡”、“中国鄂尔多斯民间歌舞之乡”。
        三、立足挖掘民族文化的丰富内涵,创作艺术精品,使鄂尔多斯蒙古族舞台艺术大放光彩
        《鄂尔多斯婚礼》歌舞艺术品牌成为内蒙古自治区第一个进行著作权登记注册,获得知识产权保护的民族艺术精品。由鄂尔多斯歌舞剧团排演的重点剧目《鄂尔多斯 ·蒙古大婚》入围 2005~2006年度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 30台剧目。“十五”期间,全市专业文艺团体新创整台剧(节)目 75台,新创音乐、舞蹈、曲艺作品 566件,其中,共获国家级奖励 98项,获自治区(省)级奖励 140项。
        四、与时俱进,推进乌兰牧骑创新发展
        坚持面向基层、为人民大众服务,是鄂尔多斯市文化建设始终坚持的方向,也使乌兰牧骑在西部大开发中焕发了青春。2005年 8月,第三届内蒙古自治区乌兰牧骑艺术节在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举行,在这次乌兰牧骑诞生 48年来规模最大、艺术水平最高的艺术盛会上,鄂尔多斯市 5支乌兰牧骑摘取了 44个奖项,名列总分第一。全市 6支乌兰牧骑中,有 5支进入一类乌兰牧骑先进行列,伊金霍洛旗乌兰牧骑名列全区榜首,并被评为全国文化先进集体。 
        “弘扬乌兰牧骑精神,大力宣传先进文化”成为鄂尔多斯市文艺工作者的共识。“十五”以来,市、旗(区)两级专业文艺团体深入农村、牧区、国家重点建设工地、企业、学校、部队演出,达到年均 1600多场,累计 8000多场。各文艺团体深化改革,面向市场,不仅在国内各省区巡回演出,而且多次应邀出访,赴美国、意大利、西班牙、埃及、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台湾、香港、澳门等地区演出,有效地宣传了鄂尔多斯文化,扩大了鄂尔多斯在海内外的知名度。
        五、大力开展群众性文化活动
        建设文化大市、文化强市,人民群众是最广大的受众,也是最广泛、 深厚的基础。鄂尔多斯市将广泛开展积极健康、丰富多彩的群众文化活动作为文化建设的立足点,以来投资 1亿多元,在 8个旗相“十五”(区)继新建了多功能的文化中心,有 7个旗(区)文化馆和 5个旗(区)图书馆新建了馆舍,并实现了乡乡有文化站、村村有文化室的目标,全市的公共文化活动设施达到 8.5万平方米。广场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活动蓬勃开展。全市有 1个文化站被评为全国“服务基层、服务农民先进集体”,6个基层电影放映队相继荣获国家或自治区“先进电影放映队”称号。配合农村、牧区经济结构调整、农牧业产业化进程,建设新农村、新牧区工作,鄂尔多斯市为农牧民放映科教片、故事片,实施电影放映“1231工程”和“科普之春”电影汇演活动,使科普知识大面积普及、推广,适应了农村、牧区生产商品化、规范化、科学化的发展要求,对于提高农牧业生产的技术水平,促进广大农牧民脱贫致富、提高科技文化素质,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成为新时期文化服务转化为先进生产力的重要途径。
        值得重视的是,通过开展广泛的、积极的群众性文化活动,“十五”期间,全市有 4个旗(区)成为全国先进文化旗,产生了 4个全国先进文化集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旋律在鄂尔多斯大地激昂唱响,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成为推动鄂尔多斯经济腾飞、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动力与可靠保障。具有鲜明地区特色、民族特色的农家乐、牧家乐、农牧民赛歌会、家庭那达慕、文化独贵龙等健康活泼、丰富多彩的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兴起,不仅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而且充分体现了积极、乐观、和睦的鄂尔多斯文化内涵。
        六、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以蒙古族民俗文化和成吉思汗文博园等为重点,综合布局草原文化产业板块;以响沙湾、恩格贝、七星湖等为重点,综合布局沙漠文化产业板块;以萨拉乌苏文化遗址、秦直道、阿尔寨石窟等为重点,综合布局 历史文化产业板块;鄂尔多斯被确定为全国文化产业试验示范基地,成吉思汗陵开发区成为内蒙古首个全国文化产业示范基地。
        全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文化品牌,“十五”以来,鄂尔多斯市的旅游景区从 22家增加到 35家,其中 A级景区从 1家增加到 20家,AAAA级景区达到 4家,AAA级景区达到 4家,AA级景区达到 6家,A级景区的质量、数量均位居全区第一。成吉思汗陵旅游区扩建后,气势恢宏,内涵丰富,正在向世界级旅游景点迈进。“十五”以来,游客人数以年均 28%的速度增长,旅游年收入以 38%的速度递增。“十五”期间接待中外游客人数、实现旅游总收入分别比“九五”时期增长 1.67倍、5.80倍。 2007年,全市直接从事旅游行业人员达到 1万人以上,间接从业者达到 5万人以上。旅游业正在成为弘扬鄂尔多斯文化的极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
        具有浓郁民族特色、地域特点和时代特征的鄂尔多斯文化的培育和形成,有力地推动了鄂尔多斯从文化资源大市向文化强市的跨越。
责任编辑:潘照东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