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学研究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追溯勒勒车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鄂学研究专刊第154 作者: 王文明 人气: 发布时间:2016-05-09
摘要: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每当我想起这首流传于北宋时期的名作,我总是想追溯勒勒车。敕勒川是勒勒车的必经之路,敕勒川因此而得名。 勒勒车曾经是蒙古族牧民们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说跟蒙古
        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
每当我想起这首流传于北宋时期的名作,我总是想追溯勒勒车。敕勒川是勒勒车的必经之路,敕勒川因此而得名。
勒勒车曾经是蒙古族牧民们的主要交通工具之一,它的历史可以说跟蒙古民族一样久远。  
  那时,在蒙古高原上,人们经常会看到几十辆车首尾相接,鱼贯而行,这就是蒙古人的勒勒车。“勒勒”是牧人赶车吆喝牲口的声音,因此而得“勒勒”车之名,此车又叫大轱辘车,因常以牛拉,也叫蒙古式牛车。这种车无论在牧草繁茂、积雪深厚或是在泥泞沼泽、崎岖不平的路上同行,都有其独特的适应能力,即使损折,牧民用斧随时可以修理,因而一直沿用至今,被人誉为“草上飞”。
不管古代还是近代,庞大的勒勒车队都是由十几辆甚至几十辆车组成的,为了不使车队走散,每头牛的犄角上都用绳子相连,最后一辆车栓有大铃铛,叮当叮当的响,以便使前面的车队能够听到。驾驭这支浩荡队伍的只是一个人——妇女或是十几岁的儿童。每逢迁移时,那在草原上缓缓行进的勒勒车队和赶车人不时发出的“勒勒”声以及车轱辘的“鸦轧”声都为草原平添了生气和色彩。
  勒勒车是蒙古牧民自己制造的,是蒙古民族的传统工艺。这种车车轮高大,结实耐用。车辐多在15-20根之间,车轮直径最长的有1.4-1.5米,超过当地牛的高度,与马的高度差不多。因此,这种车在古时候叫“高车”。勒勒车的轴辕多是用桦木制作的,也有用柞木、樟木的。造车轮时,将桦木或柞木烘烤,待木软和,使其变曲,两三段弯曲的树干连结在一起,便成车轮。
蒙古人用车子可以追溯到古代。《蒙古秘史》记载:有锁的车子,不使它破坏;有轴的车子,行在车路上,不使它停止。我能把车厢整治得很好。
从《蒙古秘史》的记载可以看出,当时蒙古人使用的车子有两种,即哈剌兀台·帖儿坚与合撒黑·帖儿坚。哈剌兀台·帖儿坚即黑篷车。《蒙古秘史》有这样的记载,成吉思汗的夫人孛儿帖曾躲藏在黑篷车里,逃过了泰亦赤兀惕人的追寻。合撒黑·帖儿坚汉译为大篷车,可能是搬运什物的车子。
  蒙古车主要取材于生长在牧区山岳地带的榆木等。《蒙古吉林风土记》云:柴车取材与山,不加刻断,轮辕略具,以牛驾之,行则鸦轧有声,如小舟埃乃。
它的构造分为车上脚和车下脚两部分,车上脚是车辕。车撑、车槽组成。车下脚是由车轮、车轴、车头组成的。车辕长达4米多,其后半部分配以8~10条横撑。辕穿过1.5米的车车槽,在两辕的顶端系以绳状的柳条,套于牛脖子悬的横木上。这样勒勒车就可以在沼泽、草地、荒滩上前进了。
  勒勒车在蒙古族的发展史上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勒勒车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除少数偏僻地区还有牧民使用外,草原上已难以见到勒勒车。如今,掌握勒勒车制作技艺的艺人多数已上了年纪,且后继乏人,这项传统技艺亟待抢救和保护。2006年5月20日,蒙古族勒勒车制作技艺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任编辑: 王文明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