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研究会动态 地方学研究 著作索引 鄂尔多斯学研 专家索引 学术研究 照片库 影视库 关于我们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旗下栏目: 《鄂尔多斯学研究 鄂尔多斯日报专版

北疆暖城风光无限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鄂尔多斯学研究专 作者: 甄自明 李月琴 人气: 发布时间:2024-05-08
摘要: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东、南、西与晋陕宁接壤,西、北、东分别与乌海市、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接壤,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340公里,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 鄂尔多斯市前身为伊克昭盟。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盟设市
        鄂尔多斯市位于内蒙古自治区西南部,东、南、西与晋陕宁接壤,西、北、东分别与乌海市、阿拉善盟、巴彦淖尔市、包头市、呼和浩特市接壤,东西长约400公里,南北宽约340公里,总面积8.7万平方公里。
        鄂尔多斯市前身为伊克昭盟。2001年经国务院批准,撤盟设市,现辖2区7旗、51个镇(苏木、乡)、735个村(嘎查)、26个街道办事处、255个城镇社区。2023年末,全市常住人口222.03万人,居住着蒙古、汉、满、回、藏、苗、黎、达斡尔、土家、朝鲜等41个民族,城镇人口171.87万人;乡村人口48.20万人,城镇化率达78.10%。
        2023年,全年地区生产总值5849.86亿元,同比增长7.0%,三次产业结构为3.5∶67.3∶29.2,全市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完成910.0亿元,同比增长8.0%,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8615元,同比增长4.7%,农村牧区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7151元,同比增长7.6%。
        一、阳光沐浴建制探索
        1949年,“九一九”绥远和平解放为伊克昭盟解放事业奠定了良好环境,迎来了“新街会师”。11月26日,伊克昭盟第一次各族各界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伊金霍洛(原札萨克)旗新街镇召开,通过了伊克昭盟的施政纲领,选举产生了伊克昭盟人民自治政务委员会。
        通过土地改革,伊克昭盟农牧民从封建土地关系的束缚中彻底解放出来,促进了农村生产力的发展。通过实施互助合作化、“三不两利”和“稳、宽、长”等政策,社会各项生产工作蒸蒸日上。
        1955年5月15日,全盟首家地方国营企业准格尔旗榆树湾硫磺厂成立;同年,伊盟农牧业生产合作社成立;第一家国营贸易商店——绥远省企业公司东胜商店开业;伊盟中学由包头迁到东胜,改名为伊克昭盟中学。
        20世纪60年代,伊克昭盟盟委明确提出“植树种草基本田”的七字方针,1965年6月21日,全盟三级干部会议期间,全体与会人员参观草原建设的样板——乌审旗乌审召公社。9月23日,《人民日报》发表《牧区大寨乌审召》介绍乌审旗乌审召公社布日都大队党支部书记宝日勒岱带领群众改造沙漠、建设草原、连年丰收的先进事迹,盟委作出《关于立即在伊盟范围内开展学习乌审召的决定》。12月2日,《人民日报》发表了题为《牧区大寨——记乌审召公社建设社会主义新牧区的革命道路》的长篇通讯和《发扬乌审召人民的革命精神》的社论。
        1968年10月24日,1000余名南京知识青年响应国家号召来鄂托克旗、乌审旗插队落户,与当地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伊克昭盟从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始至1978年改革开放这段历史看,紧跟国家和自治区步伐,探索中不断前进,纠正失误中不断积累经验,在不断推进群众性治沙造林高潮中建制前行。
        二、改革开放旧貌换新颜
        1978年12月召开的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以改革开放为鲜明特征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盟委提出,进一步解放思想,推动改革开放,打开现代化建设新局面。大力发展农牧业生产,加强国民经济的基础建设。重点发展四大支柱产业,大力扶持四大企业集团的形成和发展。实现了从由“农”到“工”的第一次创业到由“小”到“大”的第二次创业的跨越式发展。
        改革开放之前的伊克昭盟以农牧业为主,受自然条件等影响,农牧业发展水平极低,还停留在“靠天吃饭”的状态。那时的伊克昭盟“吃粮靠返销,花钱靠救济,生产靠贷款”。1979年,伊克昭盟率先在全区推行农村牧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和牧区草畜双承包责任制,农村牧区的社会经济实现了历史性的巨变,从濒于崩溃的边缘转向了全面恢复和发展的崭新阶段,农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1981年1月16日《鄂尔多斯日报》发表盟委书记千奋勇文章《包产到户是伊盟农民摆脱贫困走向富裕的道路》。
        伊克昭盟率先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日本成套的羊绒生产设备,建立了全区第一家外向型企业。羊绒衫厂的建立,在1982年投产当年就收回了建厂投资,在之后的三年内就付清了日本的设备和技术费用,拉开了改革开放和初次工业化的序幕。
        随着资源转换战略的深入推进和“七五”“八五”计划的实施,准格尔煤田、东胜煤田、达拉特电厂等国家重点项目相继上马,伊克昭盟化学工业集团公司和伊克昭盟煤炭集团公司也相继改制组建。到1992年,全盟企业改制工作取得实质性进展,13家企业完成股份制改组,新成立股份制企业14家,部分中小生产企业和绝大多数国营合作流通企业实行“国有民营”模式,拍卖了一大批商业门店,4家企业被兼并,部分企业实行嫁接改造和联合经营。伊克昭盟的工业化进程全面加速。1993年,全盟工业企业发展到491家,第二产业增加值首次超过第一产业,实现了经济发展由农业占主导向工业占主导的重要转型。
        在社会生产发展的同时,伊克昭盟生态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森林覆盖率从1978年的4.9%增加到1992年的12%。通过加强草场基本建设,走建设养畜道路,全盟牲畜总头数从1978年的594万头(只)增加到1992年的800万头(只)以上。80%的农田得到防护林的保护,粮食平均亩产从1978年的100斤增长到1992年的380斤。毛乌素沙地通过大规模的人工种草种树和飞播种草,沙患进一步减少。1991年3月,伊金霍洛旗、乌审旗由于治理毛乌素沙地成效显著,被评为“全国造林绿化先进集体”。鄂尔多斯近百年来生态持续恶化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特别值得提及的是“穿沙公路”又名S215线、锡乌公路,全长115公里,纵贯库布其沙漠南北。杭锦旗从1997年10月开始,在3年内组织了5次治沙大会战,每次都有近万人参加,1998年10月,穿沙公路三级砂石路全面贯通;1999年10月完工。至此,穿沙公路三级柏油路全线贯通。穿沙公路书写了鄂尔多斯人不屈不挠,敢为人先,解放思想,艰苦奋斗的“穿沙精神”。
        改革开放以来,伊克昭盟值得大写特写的是20世纪90年代,紧紧抓住国家能源战略西移的历史机遇,按照“重塑重构、对接推进”的工业化思路,组建鄂尔多斯、伊化、伊煤、亿利四大集团,建设“四个层面”企业,推进“盟旗经济一体化”,民营企业在旗县经济中唱主角坐正席,经济发展步入“快车道”,实现了由以农牧业经济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重大转变,形成了众所瞩目的“鄂尔多斯经济现象”。从此,伊克昭盟以崭新的面貌在中国西部地区迅速崛起,为区域经济的腾飞吹响了前进的号角。
        2001年2月26日,国务院批准设立鄂尔多斯市。鄂尔多斯市的成立,是鄂尔多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撤盟设市”掀起鄂尔多斯跨越式发展新高潮,鄂尔多斯市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取得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成就,全市经济社会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呈现出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不断改善的崭新局面。全市各族人民用自己的实践书写了光辉灿烂的发展篇章,为迈向全面小康社会、实现科学转型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2003年,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根据党和国家总体部署、国际国内整体发展环境和鄂尔多斯发展的现状与潜力,作出了未来10年是“鄂尔多斯二次跨越期”,确定了“三化互动”即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城镇化和“四大六高战略”即大煤田、大煤电、大化工、大循环产业,高起点、高科技、高产业链、高效益、高载能、高度节能环保,步入了跨越式发展的黄金十年。
        从2000年到2005年,鄂尔多斯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共计147.6亿元,占自治区五年利润总额的28.6%。2005年,鄂尔多斯利润和利税总额双双位居自治区第一位,经济效益指数由2000年的125.4增长至2005年的312.8,增长了187.4个点,位居自治区第一位。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成就,完成了20世纪末“走进前列”的奋斗目标。经过20多年的艰苦拼搏,鄂尔多斯市实现了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由以农牧业为主向以工业为主的重大转变,进一步加快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的步伐,完成了资本积累和量的扩张。从此,鄂尔多斯市便以崭新的面貌在中国西部迅速崛起。2003年,鄂尔多斯市经济总量名列自治区前三甲,与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并列成为带动自治区经济发展的“第三个火车头”。2004年,在西部145个地级市中,鄂尔多斯市进入前15位,跻身于西部强市之林,成为西部经济最具活力的地区之一。
        西部大开发战略实施后,鄂尔多斯市经济建设实现跨越发展。2005年,已成为自治区经济发展的“火车头”。经济的快速发展为生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物质保障,仅2000—2005年鄂尔多斯市累计投资16.1亿元用于生态建设,是解放以来历年投入的5倍。生态建设步入快车道,扭转了多年来治理速度赶不上退化速度的局面,由过去“整体恶化、局部治理”转变为“整体遏制、局部好转”,有的地区重现“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出现了举国关注的鄂尔多斯生态现象。“三区”规划确定以来,鄂尔多斯市确立了“绿色大市、畜牧业强市”目标和“立草为业、为养而种、以种促养、以养增收”十六字方针,开启了生态立市的绿色变革。植被覆盖度、森林覆盖率大幅提升,特别是荒漠化治理取得重大进展。“全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作会议”“全国灌木林会议”“全国水资源工作会议”“世界生态卫生大会”“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相继在我市召开,国家林业局将鄂尔多斯市列入全国防沙治沙试验示范区,这是社会各界和国内外人士对我市生态建设成就的充分肯定。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森林资源不仅成为展示鄂尔多斯市形象的“绿色名片”,而且成为吸引社会投资的重要砝码。
        在第二次创业期间,鄂尔多斯经济增速连续7年位列自治区第一。在全国率先实行禁牧休牧、划区轮牧,实施限制发展、禁止发展、优化发展的“三区”发展规划,推动生态全面恢复,实现了从赤地千里到绿色崛起的转变;实现鄂绒、伊泰、伊化、亿利“四大集团”股票上市,构筑起煤炭、纺织、化工、建材四大支柱产业。按照“拉大、补欠、崛起”新型城镇化发展思路,高起点、高标准规划建设康巴什区,形成“一市两区、三个组团”城市核心区,树林召镇、薛家湾镇两个城市副中心,乌兰木伦等工业重镇,18个新农村新牧区示范点。这一期间,实现了经济总量由小到大、产业层次由低到高、增长方式由粗放到集约的历史性转变,主要经济指标位列全国地级市前列。2012年,鄂尔多斯地区生产总值较1992年实际增长61倍、年均增长23%、三次产业结构转变为2.5∶60.5∶37,鄂尔多斯的工业经济一路领先,创造了具有鲜明特征的“鄂尔多斯模式”,成为改革开放30年十八个典型地区之一和全国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五个典型城市之一。
        综上可见,“鄂尔多斯模式”是在改革开放深化和国家推进西部大开发战略过程中,由“鄂尔多斯经济现象”演变而来的,有着极为丰富的内涵,体现在“五位一体”建设的各个方面,在改革开放40年的历程中呈现出鲜明的阶段特征,是“有效市场+有为政府+有力群众”的合力反映,蕴含着鄂尔多斯市各族干部群众“吃苦耐劳、一往无前、不达目的决不罢休”的蒙古马精神。
        三、新时代风光无限好
        党的十八大以后,鄂尔多斯市开启第三次创业,经济社会逐步呈现由“量”到“质”的重大转型。鄂尔多斯市在推进资源型城市转型发展,建设改革开放先行区进程中,实现了开创性、根本性的历史性转变,成为一座生态优先、转型发展、崇尚绿色、宜居宜业、追求幸福、充满活力的现代新城。
        鄂尔多斯市经济创新和建设项目创出多个自治区、国家和世界第一,分别为:
        世界第一条煤直接液化生产线——神华煤直接液化年产108万吨成品油生产线;
        世界规模最大的煤制二甲醚项目——中煤300万吨二甲醚项目;
        世界最大的羊绒制品生产加工企业——鄂尔多斯集团;
        世界规模最大的全生物降解塑料中试生产线——蒙西集团年产3000吨全降解塑料项目;
        世界首家利用沙生灌木平茬生物质进行直燃发电项目——毛乌素生物质热电厂;
        国内第一条煤间接液化生产线——伊泰煤间接液化年产48万吨煤基合成油项目;
        国内最大循环经济项目——亿利资源集团年产100万吨PVC及配套项目;
        国内规模最大的天然气化工项目——内蒙古博源联合化工公司年产100万吨天然气制甲醇项目;
        全国首座新型光伏发电示范电站——伊泰集团太阳能聚光光伏电站;
        国内首个黄河南岸灌区土地整理项目——杭锦旗40万亩现代农牧业示范基地。
        亦有人说,鄂尔多斯是一座实实在在的“暖城”。因“能”的担当,“暖城”当之无愧。今天的北京,每5盏灯里有1盏是鄂尔多斯点亮的;在京津冀,有一半家庭用的天然气来自鄂尔多斯;在全国煤电供应紧张期,鄂尔多斯扛起能源保供的重大责任,全面释放产能,每天产煤200多万吨,每天发电3.7亿度,每天输出6300多万立方米的天然气,向京津冀40多个城市输送近200亿立方米天然气,以一市之力承担了全国6.68亿吨煤炭的保供任务,保障了包括长三角地区在内的全国25个省区市的能源使用需求,温暖了大半个中国,有着温暖“千座城”、点亮万家灯的深深自豪感……所以,被称为“暖城”。
        因人的暖心,“暖城”来之不易。2023年全国各地都关注的中小学生午休,这几年鄂尔多斯部分中小学已经开始提供校内午餐午休服务,解决了孩子午休舒心躺睡的问题、家长接送难的问题;鄂尔多斯还有暖冬绝招,各供暖企业提前半个月、延后半个月免费供暖,让最难熬的供暖前后在鄂尔多斯不复存在;鄂尔多斯的老人们吃饭也餐餐有补贴,顿顿能打折……所以,被称为“暖城”。
        因生活得舒坦,“暖城”实属不易。在全市大部分住宅小区的15分钟生活圈内,都能遇到饭馆、便利店、茶室、卫生服务中心等,你心心念念的“远方”就在身边。大多数人的上下班通勤时间在十几、二十多分钟,没有大城市的喧嚣和拥堵,也没有大城市的漫漫回家路和心头的焦虑。夏天可以在碧绿的草坪上读读书、发发呆;冬天可以站在空旷的原野上大口呼吸新鲜的空气,欣赏草原上的皑皑白雪,追逐大漠里的火红落日。城乡地带的平房已陆续供上大暖,在寒夜中归家的人一进家门就仿佛投入到一个温暖的怀抱。就连药店都是24小时对外开放的,无论你在何时买药看病都是举步可及。出门见景、推窗见绿、抬脚入园、四季见花,都是能摸得着的幸福……所以,被称为“暖城”。
因精神的顽强,“暖城”表里如一。鄂尔多斯人把寸草不生的荒漠变成绿洲,是人类历史上一大奇迹。一代代鄂尔多斯人40多年风雨兼程、义无反顾,只为那抹绿,只有亲眼去看看库布其沙漠、毛乌素沙地里的种树成果,才会明白无数的治沙故事是怎样铸就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锲而不舍、久久为功的鄂尔多斯精神。鄂尔多斯本就历史悠久,是人类文明的发祥地之一,距今14万年前的“河套人”遗址点燃了古老文明的薪火,4000年前的朱开沟文化遗址、1600多年前的草原敦煌阿尔寨石窟,无不诉说着千年跌宕的往事,悠久的历史文化构成了诗一般多彩的鄂尔多斯大地……所以,被称为“暖城”。
        因服务的周到,“暖城”名副其实。鄂尔多斯超级店小二式的暖心服务让企业在鄂尔多斯安心投资、舒心创业,许多项目实现了“签约即拿地、拿地即开工”。凭着政策最贴心、办事最省心、投资最安心、服务最暖心、生活最舒心,“五心”极优服务走在全国前列,获得全国“2023营商环境质量十佳城市”“2023营商环境创新示范城市”称号,还连续3年在内蒙古自治区营商环境评估中排名第一……所以,被称为“暖城”。
        因“温暖”的辽阔,“暖城”远近闻名。每遇外地朋友,总会提起鄂尔多斯羊绒衫,他们会说:我们都在穿你们的羊绒衫!20世纪80年代,有一句广告语叫做“鄂尔多斯温暖全世界”, 让全国各地的人们迅速认识了鄂尔多斯这座北方城市,这句广告词在当时耳熟能详、家喻户晓,所谓羊绒穿上身、暖在心,所以,鄂尔多斯在很早以前就被大家熟知:是一座“温暖世界的城市”。不过,现在“温暖世界的城市——鄂尔多斯”,这句既“老”又“新”的宣传语,又有着新的、更加多元的丰富内涵,成为一个富裕的低调的散发着无限魅力的“暖男”。
        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委、市政府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通过开展专题教育活动、创新基层党建模式、建设智慧党建平台等方式,系统提升各级党委的领导能力,全面加强党对社会治理的领导,加快推进社会治理改革创新,鄂尔多斯市迎来了和谐稳定良治的大好局面。
        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2011年荣获第三届“全国文明城市”,2014年、2017年蝉联“全国文明城市”,鄂托克前旗、准格尔旗荣获第五届全国县级文明城市。鄂尔多斯市成为国家西部唯一蝉联全国地级文明城市,并且一次性成功创建2个全国县级文明城市的城市,成为国家西部首个全国文明城市群。
        党的十八大以来,鄂尔多斯市开启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的工作新实践,充分考虑到城市发展需求,高度关注乡村振兴;既重视教育、医疗、养老、健康等民生问题,也突出“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主题,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需要。
        全市9个区旗在中国式现代化鄂尔多斯新篇章建设过程中争先恐后各领风骚。康巴什区成功创建“全国绿化模范单位”“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第二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入选“基础教育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推广应用示范区”;东胜区获评“中国羊绒产业名城”,创建为自治区首家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先后获评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中国人居环境建设示范区等称号,入选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区45位,先后荣获“中国教育改革示范城市(区县)”;达拉特旗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资源丰富,是国家首批增量配电业务改革试点,荣获国家卫生县城、园林县城、全国“书香城市”、“四好农村路”全国示范县、“2019中国优质营商环境典范县”;准格尔旗有蒙汉交融的民间艺术“漫瀚调”被确定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县城、全国水土保持生态文明旗、全国科技进步先进旗、全国绿化先进集体,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位列全国百强第35位;伊金霍洛旗先后荣获“中国十佳绿色城市”“国家园林县城”“中国全面小康十大示范县”“中国高质量发展十大示范县”等称号,荣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跻身“千亿县俱乐部”,综合实力位居全国百强县前列;乌审旗荣膺全国绿化模范旗、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旗、“北疆楷模”等称号;杭锦旗是国家一级文物“鹰顶匈奴王冠”出土地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宫廷赞歌“古如歌”发源地,先后荣获全国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县城,杭锦治沙群体荣获北疆楷模称号,成功举办八届库布其国际沙漠论坛,获评全国“两山”实践创新基地;鄂托克旗先后荣膺全国县域经济和社会综合发展百强县、中国西部百强县市、全国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旗、全国科普示范旗、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国家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鄂托克旗螺旋藻产业园区取得“农业农村部农产品地理标志”“国家级出口农产品质量安全示范区”。鄂托克前旗蝉联全国文明县城,享有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示范旗、国家园林县城、国家卫生旗、全国科普示范旗、首批全国社会治理创新优秀地区等“国字号”美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5年来,鄂尔多斯各族人民群众在党的阳光沐浴下,立足实际,通过拼搏、奋斗,取得了远近闻名的好成绩,夯实了现代化建设的坚实基础,地区面貌发生翻天覆地的变化,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得到极大提高。
        立足新时代,面对新任务,鄂尔多斯正处在大有可为的历史机遇期、干事创业的发展黄金期、由大到强的转型关键期,全市上下各族干部群众感党恩、听党话、紧跟习近平总书记在奋进现代化新征程上勇站排头。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大胆闯新路,全力争先进位、走进全国地级城市前列。紧盯“五大任务”和全方位建设模范自治区“两件大事”,全力做好各项工作,“四个世界级产业”势强劲足、“四个国家典范”提质升级、“四个全国一流”焕发新貌,“向阳而行、驭风而上”,“风光氢储车”犹如飞驰的骏马奔腾在鄂尔多斯高原之上。牢记嘱托、感恩奋进,大力弘扬“蒙古马精神”和“三北精神”,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各项工作主线,在奋力书写中国式现代化鄂尔多斯新篇章过程中,谱写出更加精彩新画卷!
        来源:《鄂尔多斯日报》2024年5月8日第6版,学会研究
 
  
   
 
 
 
 

责任编辑: 甄自明 李月琴

最火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