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网站
www.ordosxue.cn
当前位置:首页  > 研究成果展示  > 出版成果
孙国光的鄂尔多斯情愫
发表时间:2025-06-23 来源:鄂尔多斯学
打印: 检查图片

20250227鄂尔多斯日报


   《鄂尔多斯日报》227日第7版刊发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鄂尔多斯市委党校教授、《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组成员李月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课题组成员王春霞的署名文章《孙国光的鄂尔多斯情愫》。文章讲述了南京知青孙国光,196810月同千余名南京知青一同乘专列来到伊克昭盟鄂托克旗苏米图人民公社插队落户,与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的感人故事及50多年来,孙国光用手中的笔书写鄂尔多斯草原及牧民的故事。20236月,身患多种疾病的孙国光在南京家中接受了《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组成员的专访。

   孙国光热情地告诉我们,从南京来到草原后,遇到了诸多考验,其中“语言关”“劳动关”“生活关”显得尤为突出。先说“语言关”,当地蒙古族牧民汉语说得不太流利,他们平时听到的是榆林方言,南京汉语一点也讲不了,甚至还听不懂,刚开始相互之间只能用手势比画着表达双方的意思。后来,我们向青少年牧人学习蒙古语会话,回到知青点相互再学习。不知不觉之间,可以和牧民用蒙古语进行简单的交流。印象最深的是那个年代经常要唱“样板戏”,跟着牧民七段八圪节唱着唱着就学会了。不到一年工夫,大部分知青都可以用蒙古语同牧民交流生活生产用语。第二关是“劳动关”,先是跟着牧民放羊,总感觉自己也可以独立承担“羊倌”职责,一旦队长同意,就可以单独放羊。大多数单独放羊的知青,都有过丢失羊的现象,几个回合下来,不少知青都历练成为独当一面的好羊倌。第三关是“生活关”,刚开始吃羊肉还感觉有膻味,半个月过后,羊肉就有了香味,和在南京时比吃肉真是太多了。最困扰人的是虱子,成为生活中一道难以攻克的难关。冬天,我们学牧民晚上把衣服挂在外面冻,但春夏秋就特别烦人,知青们不断地洗衣服,可和牧民一起开会学习、一起打球玩耍、一起吃饭喝茶,那时的虱子始终在人们中间串来串去,一直是我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还需要说的一个就是“绕钵子”。草原到处都是沙巴拉尔,一个沙丘和另一个沙丘几乎一模一样,南京知青刚来时白天也分不清那些沙丘到底哪儿不一样,稍不注意,一两个知青白天也有绕钵子的。至于晚上绕钵子那已经是司空见惯了,经常有知青夜晚因绕钵子露宿破房的故事流传。所以,从小队到大队或者公社,我们几乎都是跟着当地牧民一起走。  

   古稀之年的孙老如竹筒倒豆子一样告诉我们他及家人与草原的深情厚谊。当我们问到那些年里,他的努力获得过什么样的褒奖和好评时,他告诉我们,曾荣获过伊克昭盟“民族团结积极分子”“优秀共产党员”等光荣称号。当我们问他如何概括“草原情深”时,他说,荒凉寒冷闭塞的现状改变了南京知青对草原的简单认识,憨厚开放包容的草原牧人影响了南京知青对人生观的重塑,正因为这样,半个多世纪以来,南京知青与草原牧人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故事跌宕起伏、波澜壮阔。

   文章来源:《鄂尔多斯学资讯》2025年第1期

电子备案:蒙ICP备05001025号-1 电子邮箱:ordosxue@163.com 主办单位:鄂尔多斯学研究会 地址:鄂尔多斯市康巴什区市委党校D座
网站标识码:5200000137 邮编:550002 联系电话:0477-8521114 蒙公网安备1506030200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