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鄂尔多斯日报》3月27日第7版刊发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鄂尔多斯市委党校讲师甘宜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委员、鄂尔多斯市委党校副教授黄乌力更,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课题组成员王春霞的署名文章《“南京知青在草原”历史佳话的动因与启示》。文章讲述了1968年,千余名南京知青响应国家号召,赴内蒙古草原接受“上山下乡”的任务。南京知青与草原牧民的互动,代表了两种完全不同的地域文化、社会形态与生活方式的碰撞。南京知青有些在草原地区生活了十多年,有些则是扎根在了草原。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与草原牧民共同劳动、学习、生活,逐渐建立起深厚的感情,这一历史佳话充分呈现了民族间跨地域、跨文化的交流与融合,成为内蒙古自治区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佳话和典型案例。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3年6月赴内蒙古考察时指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是新时代党的民族工作的主线,同样还是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增强民族团结、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必须从思想上、感情上和文化上形成更紧密的联系。民族团结和共同体意识不仅在国家层面具有重要战略意义,更是社会实践和民间交往中的核心内容。在这一背景下,南京知青与草原牧民之间的深刻互动,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了有力的历史依据。通过回顾这一历史交往,我们不仅可以更加深刻地理解民族团结的内涵,也能在当下社会的民族交融中汲取经验。
草原与知青的双向交融,不仅仅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的交融,也不仅仅是城市文明和乡村文明的交融,更是彼此文化的深层内核的认可;这种南京知青与草原牧民的交往不仅体现在日常生活和劳动生产中,更在彼此的生活世界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记,塑造着一代人的精神面貌和行为品格。
五十多年前,南京知青为草原带去了城市的文化理念与思想观念,而草原牧民则展示了地方传统文化与独特品格。在长期的共同生活中,双方的文化不断碰撞、交流、融合,彼此影响,形成了多元共存的文化交融局面。在这些历史案例的展开过程中,体现了文化认同的构建,也加深了彼此的尊重与认同。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文化自信与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的基础,而这一历史交往正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与一体化的缩影。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提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这一战略方针对当今中国社会具有深远影响。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民族关系的日益复杂,如何有效推动民族团结与共同体意识的培育仍然是一个重要课题。通过总结南京知青与草原牧民交往的历史经验,可以为当下的民族政策提供实践借鉴,尤其是在新时代如何通过文化交流、民族交融等途径促进社会和谐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文章来源:《鄂尔多斯学资讯》2025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