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时节,鄂尔多斯学研究会成立23周年座谈会如期召开。
会上,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会长奇海林铿锵有力的发言引起了与会专家学者的强烈反响,奇海林称,23年前,奇·朝鲁先生带领团队实现了地方学研究“零的突破”——不仅诞生了以鄂尔多斯为研究核心的地方学问“鄂尔多斯学”,更成立了专门的研究机构“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这两大新生事物,为鄂尔多斯文化传承与发展注入了关键动力。
本次会议得到了学界广泛关注,40余位专家、学者现场参会交流,另有30多位海内外地方学研究者通过微信平台发来祝贺与问候,共同见证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发展历程,共话地方学研究未来。
闫凤鸣:从五个维度系统阐述研究会的突出贡献
内蒙古民族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书记闫凤鸣表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虽然成立时间不算久远,但贡献卓著,主要体现在五个维度:
其一,学术研究与决策支持的双向驱动。研究会承担多项战略性、前瞻性课题,如2020年“内蒙古沿黄地区城市一体化发展研究”,2022年受市人大常委会委托的“新时代地方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提升研究”,2025年“鄂尔多斯农牧民共同富裕调查研究”等,为地方重大决策与中心工作提供坚实智力支撑。其二,构建知识体系与存续地方文脉。先后推出《鄂尔多斯大辞典》《踔厉奋发鄂尔多斯》《文明城市鄂尔多斯》《共同富裕鄂尔多斯》《2035的鄂尔多斯》《红色鄂尔多斯》《鄂尔多斯交融佳话》等著作,为梳理鄂尔多斯历史文化、解答现实问题、规划未来发展提供重要参考。其三,深化社科普及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深入基层开展科普活动,例如:2025年3月5日,赴伊金霍洛旗民族事务委员会调研时,赠送《简明鄂尔多斯学》《鄂尔多斯交融佳话》等30余册图书,助力基层社科普及,夯实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思想基础。其四,赋能文化传承与促进多元融合。一方面推动鄂托克前旗“草原村排”发展,2024年,推荐20世纪70年代鄂托克旗女排队员亮相赛事现场,助力地方文化体育事业;另一方面通过开展“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深挖文化交融故事,促进区域文化交流。其五,搭建学术平台与激发区域活力。2025年4月21日,与鄂尔多斯市图书馆开展“书香传递·合作共进”馆际交流,围绕图书交换、联合学术研究、文化交流等议题达成合作共识,为地方学术与文化发展注入新动能。
高志宏:“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的五重价值
南京知青、市扶贫办原主任高志宏肯定了研究会“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的重要意义。他表示,该课题自2023年5月20日承接以来,研究团队通过严谨的田野调查与深度访谈,深耕内容建设,不仅实现了“存史”价值,更达成了“育人”效果,丰富了民族交融的宏大叙事,其具体贡献体现在五个层面:
一是成为民族团结教育的鲜活教材。课题挖掘特殊历史时期南京知青与鄂尔多斯各族群众的深厚情谊,既是内蒙古“模范自治区”建设的历史见证,也为新时代深化民族团结进步教育提供生动素材,有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情感联结。二是深化了跨文化互动与身份认同研究。课题呈现南京知青与草原牧民的跨地域、跨文化互动——知青带来的城市文化理念与草原传统文化碰撞融合,形成多元共存的文化格局,为“五个认同”构建研究提供典型案例。三是抢救并建构区域集体记忆。研究团队通过走访大量南京知青、各族干部及牧民,收集整理文字、照片、视频、录音等丰富资料,清晰梳理知青插队期间的生产生活轨迹,以及半个多世纪以来的交往交融典故,为后人研究历史提供宝贵素材。四是拓展社会资本与促进多维交流。围绕课题联合知青、干部、群众召开座谈会、调研会,策划知青与牧人线上拉话、拍摄专题纪录片等活动,进一步扩大南北交往、城乡交流、民族交融的社会覆盖面与影响力。五是文化植入与地方文体事业的协同发展。南京知青曾将排球运动引入鄂尔多斯草原,如今鄂托克前旗每个村嘎查均有排球队,“草原村排”赛事逐步走向全国,丰富了地方文化体育生活,更成为彰显地方特色的文化名片。
高海胜:从地方学机构到新型智库的深刻转型
市社科联原主席、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高海胜指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作为地方新型智库,以服务地方发展为核心使命,通过多维路径深度融入区域治理体系,其智库作用主要体现在五方面:
一是战略研究与政策建言的核心参与者。一方面,以重大课题支撑决策。如2020年“内蒙古沿黄地区城市一体化发展研究”为区域协同发展提供理论依据;2022年“新时代地方人大代表履职能力提升研究”成果纳入地方人大工作机制创新;2025年与伊金霍洛旗统战部合作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题,为地方民族工作提供实践路径。另一方面,政策建议获高层认可,研究会专家撰写的建议多次获市领导肯定性批示,如“农牧民共同富裕”研究为乡村振兴提供实施方案,“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调研推动市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标志着研究会从“被动咨询”转向“主动参与政策制定”,成为地方治理的“思想引擎”。
二是跨领域协作与资源整合的枢纽平台。在政产学研融合方面,通过“课题+项目”模式联合高校、企业、政府部门协同研究。例如“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整合市委党校、职业学院资源,以微课堂、影像资料、著作出版构建多维度研究体系,并推动成果纳入鄂尔多斯与南京两市合作框架;与市考古院合作“暖城考古”项目,促进考古成果与文旅产业融合,助力文化遗产保护。在企业合作方面,与兴达阳光集团等建立党建共建关系,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为企业文化建设、文旅融合提供定制化建议,如在黄河文化主题座谈会上提出“黄河文化+文旅产业”融合路径,推动企业品牌升级,拓展智库服务边界。
三是文化传承与社会治理的创新推动者。在文化资源转化上,系统研究成吉思汗,为成吉思汗陵文旅主题形象塑造提供依据;论证阿尔寨石窟价值,助力其晋升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南京知青在草原”课题通过线上拉话、纪录片等形式,促进南北文化交流,铸牢共同体意识。在社会治理探索上,推动“二维码+”智慧治理模式落地;助力鄂尔多斯创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市,经验获自治区民委推广;在人大代表履职研究中提出“代表+法院”机制,推动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提升基层治理效能。
四是智库建设的制度化与专业化发展。组织能力与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通过承接自治区级课题构建“文化历史—区域发展”全链条研究体系,2023年获评 5A级社会组织,作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双主席单位,积极传播鄂尔多斯经验;人才结构与成果转化机制不断优化,汇聚高校学者、退休干部、企业人士等多元力量,形成“理论研究——政策转化——实践落地”闭环,如《鄂尔多斯大辞典》《2035的鄂尔多斯》为地方发展提供规划参考,《鄂尔多斯学概论》《简明鄂尔多斯学》通过科普活动惠及基层。
五是区域发展与对外合作的桥梁纽带。在跨区域合作中,牵头开展“鄂尔多斯——南京合作重大项目课题研究”,梳理历史交往脉络、挖掘合作潜力,推动南京知青文化资源转化为两地文旅合作亮点,促进南北协同发展。在公共议题设置上,主办“转型发展研讨会”“地方学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研讨会”等高端活动,将地方议题上升为全国性、国际性学术交流议题,如2025年“地方学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研讨会”邀请三位首尔学专家参会,为全国地方学发展提供“鄂尔多斯方案”,彰显智库思想辐射力。总之,鄂尔多斯学研究会通过“学术研究专业化、智库功能制度化、服务地方精准化”路径,实现从地方学机构到新型智库的转型。其经验表明,地方智库需立足本土特色、强化问题导向,通过跨领域协作将学术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方能在区域发展中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未来,研究会将继续秉持“立足鄂尔多斯、研究鄂尔多斯、服务鄂尔多斯”宗旨,为中国式现代化鄂尔多斯实践贡献智慧。
姚鸿起:多维度解读社科普及的“鄂尔多斯模式”
市委党校原教育长姚鸿起教授表示,自2002年成立以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通过多维度、立体化的社科普及实践,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科普模式,成效显著,主要体现在四方面:
一是构建专业化科普平台,打造地方学研究高地。一方面,以社科普及基地为引领。作为内蒙古自治区社科普及基地,研究会依托120平方米活动场地与馆藏3万余册文献的鄂尔多斯文献馆,打造“展览+研究+教育”一体化科普枢纽;联合鄂尔多斯电视台拍摄《印记·鄂尔多斯》纪录片,推出《中国式现代化鄂尔多斯新篇章·微课堂》系列视频,构建“线下实体+线上数字”科普矩阵;2025年联合市考古院开展“暖城考古”项目,通过微课堂、实地调研将考古成果转化为公众可感知的文化体验。另一方面,推动学术研究与科普深度融合,“南京知青在草原”“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等课题形成《鄂尔多斯历史故事》《鄂尔多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史》等104项理论成果,并转化为讲座、展览、纪录片等科普形式,如“南京知青在草原”成果纳入鄂尔多斯——南京合作框架,通过线上活动促进文化交流。 二是创新科普形式,推动全民广泛参与。在线上线下协同方面,通过“鄂尔多斯社科之家”微信公众号、抖音等平台发布科普内容,2025年全区社科普及集中活动线上直播吸引2500余人观看;线下开展“七进”活动(进学校、社区、企业等),会长奇海林走进市第三中学、理工学校开展主题讲座,覆盖师生超千人;联合市图书馆向鄂尔多斯职业学院捐赠2300余册专业图书,助力书香校园建设。在特色活动品牌化方面,“地方学服务地方文化发展研讨会”“农牧民共同富裕研讨会”成为全国地方学研究重要平台,如2017年“中国地方学研究交流暨鄂尔多斯学学术座谈会”吸引30余家地方学机构参与,“知识体系+应用服务”模式被广泛借鉴;推动“草原村排”等文体活动,实现社科普及与群众生活深度融合,形成“文化+体育”科普新范式。
三是强化政策支撑,构建长效机制。在战略融入上,科普工作被纳入鄂尔多斯市“十四五”规划、民族团结进步创建等政策体系,如参与编制《全面贯彻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主线的实施方案》,推动科普与基层治理、乡村振兴同频共振;2025年与伊金霍洛旗统战部合作“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课题,为地方民族工作提供实践路径。在人才与制度保障上,组建80余人的科普志愿者队伍,20余名专家担任自治区、市级党的二十大精神宣讲员,形成“专业学者+基层志愿者”科普力量;建立决策咨询机制,累计参与编制30余项重大政策文件,推动学术成果转化为决策依据;2023年获评5A级社会组织,标志着内部治理与科普效能达到行业领先水平。
四是扩大社会影响力,赋能地方发展。在文化认同与民族团结方面,挖掘“胡服骑射”“昭君出塞”等历史故事,制作《鄂尔多斯交融佳话》等科普作品,强化各族群众文化归属感;2025年参与创建13个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教育实践基地,成为自治区民族工作标杆。在区域合作与对外传播方面,作为中国地方学研究联席会双主席单位,积极推广鄂尔多斯经验,如2025年“地方学服务地方文化发展——鄂尔多斯学实践案例”研讨会吸引北京学、内蒙古学、澳门学等机构参与,“学术研究+智库服务+科普惠民”模式被写入《中国地方学发展报告》;与兴达阳光集团等企业合作,为文旅融合、企业文化建设提供建议,促进“学术+产业”协同发展。总之,鄂尔多斯学研究会通过“平台专业化、内容精品化、渠道多元化、机制长效化”路径,将地方学研究转化为全民共享的文化成果,不仅覆盖广泛受众、产出140余部论著,更通过文化认同构建与政策建言,成为鄂尔多斯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力量。未来,将继续以“暖城”为底色,深化“学术研究—政策转化—科普惠民”闭环,为地方学服务中国式现代化提供更多“鄂尔多斯样本”。
朱宇:研究会为青年学者搭建成长平台
青年学者朱宇表示,鄂尔多斯学研究会自成立以来,始终重视青年学者培养与发展,通过三大路径构建“老中青”协同创新的学术梯队:一是搭建学术交流平台,为青年学者提供展示与学习的机会;二是依托课题实践锻炼,让青年学者深度参与重大研究项目,提升专业能力;三是完善政策激励机制,引导青年学者扎根地方学研究领域。 尽管当前面临研究队伍老龄化的挑战,但研究会通过创新机制与精准举措,有效激发青年学者活力,推动他们在理论研究、智库服务、文化传承等领域崭露头角,逐步成长为地方发展的重要智力支撑。
奇·朝鲁:“凝心研究”与“聚力服务”的辩证统一
首任会长奇·朝鲁在发言中指出,23年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发展实践,深刻诠释了“凝心研究”与“聚力服务”的辩证关系,实现了“有心插柳柳成荫”的良好效果。
一方面,学术研究是服务的“源头活水”:对阿尔寨石窟的深度论证,推动了文物保护与文旅开发的有机结合;对南京知青历史的系统梳理,形成了民族团结教育的鲜活教材。
另一方面,服务实践为研究指明“靶向方向”:地方转型发展需求催生了能源转型、共同富裕等课题;基层治理痛点推动了人大履职、智慧治理等研究。这种“研究赋能服务、服务反哺研究”的良性循环,让地方学研究真正“把学问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写进人民的心坎里”。
未来,鄂尔多斯学研究会需以党建为引领、以学术为纽带、以服务为使命,进一步擦亮5A级社会组织与全国地方学研究“鄂尔多斯案例”的金字招牌,用实践诠释地方学“存史、立论、资政、惠民”的核心价值。他坚信,这份“凝心”的坚守与“聚力”的担当,将持续为中国式现代化鄂尔多斯实践注入不竭的智力动能。
结语:深耕地方学研究,书写鄂尔多斯发展新篇
从“零的突破”到成果斐然,从地方学学术团体到服务区域发展的新型智库,鄂尔多斯学研究会23年的发展历程,生动诠释了“凝心研究、聚力服务”的内在逻辑和实践价值。无论是其在学术成果上的丰厚积累,在社科普及上的范式创新,还是在人才梯队建设上的前瞻布局,以及在对外交流中的影响力拓展,均彰显了研究会扎根地方、服务地方的初心与担当。鄂尔多斯学研究会的成功转型,不仅为自身赢得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更为中国地方学研究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实现理论创新、服务大局、融入治理提供了宝贵的经验。未来,随着其理论体系的不断深化和智库功能的持续彰显,鄂尔多斯学研究会必将为区域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和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让地方学这棵“柳树”在鄂尔多斯的土地上扎根更深、枝繁叶茂,结出更加丰硕的理论与实践成果。
文章来源:《鄂尔多斯日报》2025年11月6日第7版